運城,山西省地級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得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都相繼活動在河東大地上。堯初都蒲坂,後遷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社會——夏也是在這裡誕生。
這裡的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國時期晉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坐落在萬榮縣閆景村,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並稱為「晉商三蒂蓮」,素有「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說。這裡的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始建於北周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以王之渙《登鸛雀樓》最負盛名。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理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姬譏可:
姬際可,字龍峰,山西蒲州人(今山西省永濟市),明末武將,有神拳之稱,傳出六合槍法及拳法,是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的始祖。其後人稱姬際可曾在少林寺學藝,故有源出少林之說。
張守珪:
張守珪,字元寶,陝州河北縣(今山西省平陸縣)人。唐朝時期名將,贈蔚州刺史張義福之子。
魁梧俊美,善於騎射。初以良家子從軍,建立功勳,授平樂府別將。跟隨北庭都護郭虔瓘,抵抗突厥入侵。遷幽州良社府果毅,受到幽州刺史盧齊卿敬重,遷建康軍使。打退吐蕃入侵,遷瓜州都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遷御史中丞、營州都督,鎮撫奚族和契丹等。足智多謀,膽略過人,治軍有方,戰功卓越,累遷輔國大將軍、御史大夫、右羽林大將軍、幽州節度使,冊封南陽郡公,對開創「開元之治」做出貢獻。晚年推薦安祿山,虛報軍功,貶為括州刺史。
孟明視:
孟明視,姜姓,百裡氏,名視,字孟明,史稱孟明視,春秋時期虞國(今山西平陸縣)人,秦相百裡奚之子,秦穆公的主要將領。
他曾率領秦軍與晉國決戰,屢戰屢敗,但最終還是戰勝了晉軍。秦穆公見晉國屈服了,就率領軍隊轉到崤山,掩埋了三年前在這裡陣亡的將士的骨骸,祭祀了三日才回國。秦國打敗了中原的霸主晉國,威震西戎,有二十來個小國和部族都爭先恐後地歸附了秦國,使秦國擴地千裡,成了西戎的霸主,這都與孟明視有著一定的關係。
宮之奇:
宮之奇,春秋時期政治家,虞國辛宮裡(今山西省平陸縣)人。他明於料事,具有遠見卓識,忠心耿耿輔佐虞君,並推薦百裡奚,共同參與朝政,對外採取了聯虢拒晉的策略,使國家雖小而強盛。
春秋時期,各國攻伐不止,晉國與虞國為鄰,早有吞併虞國之心,但因虞國和虢國是很好的盟國,無隙可乘,所以始終未敢輕舉妄動。對此,宮之奇看得很清楚,堅決主張虞虢聯盟。晉國向虞國借道討伐虢國,並賄賂虞公,宮之奇勸諫不聽,於是率領妻子族人逃往曹國。晉軍借道滅掉虢國趕走虢公,返回途中藉故在虞國駐紮,趁機襲擊了虞國並將它滅掉。
關羽:
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雅號「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關羽仍然藉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赤壁之戰後,關羽助劉備、周瑜攻打曹仁所駐守的南郡,而後劉備勢力逐漸壯大,關羽則長期鎮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軍事摩擦中逐漸佔據上風,隨後水陸並進,圍襄陽,攻樊城,並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于禁打的全軍覆沒,進而包圍樊城。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但隨後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後方,麋芳、士仁都背棄關羽。同時,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
關漢卿:
關漢卿,字漢卿,號已齋(又作一齋、已齋叟),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元雜劇奠基人,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居四大家之首。
他一生的戲劇創作十分豐富。劇目有六十多個,劇本大多散佚。他的雜劇,有悲劇、有喜劇,題材廣闊,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他的《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魯齋郎》、《單刀會》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他的《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劇中最優秀最光輝的劇本,它猶如一篇聲討元代統治者的檄文,通過純潔、善良的竇娥的悲劇,揭露了元代社會高利貸盤剝、地痞流氓橫行和官吏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撻了元代社會的混亂、畸形和吃人的醜惡本質。
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形成了他的主題深刻、結構嚴謹、形象活潑鮮明、語言潑辣質樸的雜劇特色。他是我國戲劇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
關興:
關興,字安國,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東漢末年名將關羽次子,關平之弟,弱冠時就官至侍中、中監軍,隨後英年早逝。《三國演義》中隨劉備興兵伐吳斬殺潘璋奪回父親的青龍偃月刀,為蜀漢後期重要將領,並與張飛之子張苞結義,多次參加諸葛亮北伐,後在諸葛亮第六次北伐前去世。
關平:
關平,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關羽之子,關羽率軍攻打樊城時,孫權呂蒙趁機背盟偷襲荊州,關羽後院起火只得從前線戰場撤退。因為關羽的大本營江陵被東吳軍攻佔,關羽軍中所有將士的全家老小都被東吳軍控制,引發關羽軍將士大潰散。關平與其父在撤退到麥城時中了東吳軍埋伏一同被擒,最後一起被斬於臨沮縣。正史為關羽長子,《三國演義》中為關羽義子,實為誤傳。
薛仁貴: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於貞觀末年投軍,隨徵高句麗,受唐太宗拔擢。自此徵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至唐高宗時,累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王勃: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縣(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學家,儒客大家,文中子王通之孫,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共稱「初唐四傑」。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擅長五律和五絕,著有《王子安集》等。(關於他的具體事跡,詳見小編早期作品)
薛訥:
薛訥,字慎言,絳州萬泉(今山西省新絳縣)人。唐朝名將,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長子。
不善言笑,但沉著勇悍。早年為城門郎、藍田縣令等職,堅拒寵臣來俊臣非分之請,以剛正秉直而聞名於世。得到武則天重用,遷并州長史、檢校左衛大將軍,鎮守邊疆,抵抗突厥,屢立戰功。開元二年(714年),聯合左監門將軍杜賓客等率軍抵禦契丹。軍士苦於酷暑,行軍到灤州,不期與敵遭遇,軍事失利,坐罪罷官。吐蕃侵擾西北地區時,得到起用,攝佐羽林軍,遷隴右防禦使,奮力抗擊,大獲全勝。拜左羽林大將軍,掌管京師安全,封平陽郡公,告老還家。
薛楚玉:
薛楚玉,字瑾,絳州龍門縣(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藩鎮將領,名將薛仁貴第五子,昭義節度使薛嵩之父。
出身將門,勇武過人。官至幽州大都督府長史、範陽節度使,推行軍事改革。開元二十一年,派遣郭英傑攻打奚和契丹,屯於榆關,為可突幹大敗於都山。薛楚玉坐罪免官,以張守珪代之,不知所終。
呂洞賓:
呂洞賓,原名呂巖,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人。漢族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另七仙是漢鍾離、藍採和、韓湘子、曹國舅、張果老、鐵拐李和何仙姑。呂洞賓在八仙排行中雖不是「老大」,但是其影響卻是其他七仙無法相匹的,漢鍾離等七仙的專廟寥寥無幾,而奉祀呂洞賓的呂祖廟、呂祖閣卻成千上萬遍布各地。
楊國忠:
楊國忠,本名楊釗,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唐代宰相、權臣。東漢太尉楊震之後,張易之外甥,楊貴妃族兄。
楊國忠出身於弘農楊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在楊玉環得寵後飛黃騰達,直至升任宰相,封衛國公。身兼四十餘職。他任相期間,專權誤國,敗壞朝綱,與安祿山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番將安祿山、史思明以「誅國忠、清君側」為名,發動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756年),楊國忠隨唐玄宗西逃入蜀,中途在馬嵬驛被亂兵所殺。
衛夫人:
衛夫人,本名衛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晉代著名書法家,廷尉衛展之女。
衛氏家族世代工書,嫁給汝陰太守李矩為妻,丈夫李矩善長隸書。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衛夫人與王羲之母親為中表親戚,成為「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老師。永和五年卒,時年七十八,葬於浙江嵊州。
衛瓘:
衛瓘,字伯玉。河東郡安邑縣(今山西夏縣北)人。三國曹魏後期至西晉初年重臣、書法家,曹魏尚書衛覬之子。
衛瓘出身官宦世家,年輕時仕官於曹魏,歷任尚書郎、散騎常侍、侍中、廷尉等職。後以鎮西軍司、監軍身份參與伐蜀戰爭。蜀漢亡後,與鍾會一道逮捕鄧艾;鍾會謀反時,又成功平息叛亂,命田續殺鄧艾父子。回師後轉任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封菑陽侯。西晉建立後,歷任青州、幽州刺史、徵東大將軍等職,成功化解北方邊境威脅,因功進爵菑陽公。後入朝為尚書令、侍中,又升任司空,領太子少傅。後遜位,拜太保。晉惠帝即位後,與賈皇后對立,終在政變中滿門遇害,享年七十二歲。
封常清:
封常清,唐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縣)人,唐朝名將,玄宗時官至御史大夫。常清年少時,曾隨外祖父流落在安西(今甘肅安西縣)胡城,每天坐在城門樓上讀書,積累了廣博的知識。外祖父死後,常清成為無依無靠的孤兒,生活非常貧困。三十多歲時,遇都知兵馬使高仙芝。開始諸多幕僚都嫌棄他醜,不願接納常清。他仍不氣餒,曉理喻義,談吐自如,仙芝看到他意志堅決,才高義重,便收他為隨從。
封常清生性節儉,能吃苦耐勞,治軍賞罰嚴明,上下敬畏。天寶末年(755年),安史起兵。玄宗任常清為範陽、平盧節度使,在唐代的東京(今洛陽)招募六萬兵士徵剿安祿山。但因倉卒,未經操練即行迎敵,加之祿山人多勢眾,常清雖奮勇當前斬敵數十,終被擊敗。後因監軍邊令誠誣告仙芝及常清。皇帝遂令誠誅殺二人,常清臨刑前上書皇帝不可輕視安(即《封常清謝死表聞》),然後飲藥而死,全軍兵士無不為之痛哭流涕。
薛據:
薛據,盛唐詩壇著名詩人,杜甫、王維詩中作「薛璩」,其兄薛播、薛揔,名皆從手旁,知當以薛據為正,「璩」或為後世板劃之誤。唐河東寶鼎(今山西萬榮縣)人。薛氏為河東望族,《舊唐書》·薛播傳》雲薛播,薛據兄弟七人於開元、天寶間「並舉進士,連中科名。衣冠榮之」。 薛據排行第三,所以當時稱他作薛三。
薛稷:
薛稷,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人。唐朝大臣、書畫家。隋朝內史侍郎薛道衡曾孫、中書令薛元超之侄。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與宰相竇懷貞等重臣密謀政變,薛稷因知情不報,於萬年縣獄中被賜死,時年六十五歲。
工於書法,與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並列「初唐四大書法家」,代表作《信行禪師碑》。善於繪畫,長於人物、佛像、樹石、花鳥,精於畫鶴,有《啄苔鶴圖》等作品傳世。
薛紹:
薛紹,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父薛瓘,母為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女城陽公主,城陽公主為唐高宗李治的同母妹妹。
永隆二年(681年),薛紹與表姐妹太平公主成婚,婚禮非常隆重,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樹木,為了讓寬大的婚車通過,甚至不得不拆除了萬年縣館的圍牆。婚後生下二子二女。
垂拱四年(688年),因長兄薛顗參與唐宗室李衝的謀反受到牽連,689年餓死於河南縣獄中,神龍二年(706)正月,唐中宗為薛紹平反,恢復官爵並令所司以禮改葬,由其長子薛崇胤和次子薛崇簡主持安葬。
裴度:
裴度,字中立,漢族,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裴度堅持正道,輔佐憲宗實現「元和中興」。為將相二十餘年,薦引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顏、李愬等名將,還保護劉禹錫等人。史稱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國之安危、時之輕重者二十年」,被時人比作郭子儀。
裴行儉:
裴行儉,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朝名將、政治家、書法家,隋朝禮部尚書裴仁基次子。
裴行儉精通陰陽曆法,善於鑑別人才,所提拔的名將有程務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齒常之等。他工於書法,尤擅草、隸。有文集二十卷,並著有《草字雜體》、《選譜》及兵法秘訣四十六條,今已佚。
裴松之:
裴松之,字世期,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東晉、劉宋時期的史學家,光祿大夫裴昧之孫,正員外郎裴珪之子,為《三國志注》作者,與裴駰、裴子野祖孫三代有「史學三裴」之稱。
裴松之一生最大的貢獻,在於注釋《三國志》。晉代陳壽撰修的《三國志》,內容精潔,然宋文帝認為太過簡略,故詔令松之作注。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他的注釋方法有四大原則:「一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
張巡:
張巡,字巡,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朝中期名臣。
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衛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757年),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四百餘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江淮,保障了唐朝東南地區的安全。最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後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
薛逢:
薛逢,字陶臣,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市)人,唐代詩人。唐武宗會昌元年(841)辛酉科崔峴榜進士第三人。歷侍御史、尚書郎。因恃才傲物,議論激切,屢忤權貴,故仕途頗不得意。《全唐詩》收錄其詩一卷。《舊唐書》卷一九零,《新唐書》卷二零三皆有傳。
宗楚客:
宗楚客,字叔敖,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唐朝宰相、詩人,母為武則天同族姐妹。
舉進士出身,歷任外官。武則天執政時,累遷戶部侍郎。坐罪奸贓,流放嶺南,歲餘召還。神功元年(697年),升任宰相,得罪權貴武懿宗,貶為播州司馬。長安四年(704年2月),復為宰相。唐中宗復位後,拜中書令,封郢國公,與紀處訥同為韋後心腹,世號「宗紀」。景龍四年(710年7月22日),平王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坐罪伏誅。
王維: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著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存詩約400首。
義妁:
義妁,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王範鄉姚張村)人。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女醫生,被譽為巾幗醫家第一人。
因醫術高超被召入宮,專為皇太后治病。是中國古代4位女名醫(晉代鮑姑、西漢義妁、宋代張小娘子、明代談允賢)之首。
當然,運城歷史名人遠不止這些,你還知道哪些運城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