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之首!

2020-12-24 萌貨說文史

運城,山西省地級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得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都相繼活動在河東大地上。堯初都蒲坂,後遷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社會——夏也是在這裡誕生。

這裡的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國時期晉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坐落在萬榮縣閆景村,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並稱為「晉商三蒂蓮」,素有「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說。這裡的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始建於北周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以王之渙《登鸛雀樓》最負盛名。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理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姬譏可:

姬際可,字龍峰,山西蒲州人(今山西省永濟市),明末武將,有神拳之稱,傳出六合槍法及拳法,是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的始祖。其後人稱姬際可曾在少林寺學藝,故有源出少林之說。

張守珪:

張守珪,字元寶,陝州河北縣(今山西省平陸縣)人。唐朝時期名將,贈蔚州刺史張義福之子。

魁梧俊美,善於騎射。初以良家子從軍,建立功勳,授平樂府別將。跟隨北庭都護郭虔瓘,抵抗突厥入侵。遷幽州良社府果毅,受到幽州刺史盧齊卿敬重,遷建康軍使。打退吐蕃入侵,遷瓜州都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遷御史中丞、營州都督,鎮撫奚族和契丹等。足智多謀,膽略過人,治軍有方,戰功卓越,累遷輔國大將軍、御史大夫、右羽林大將軍、幽州節度使,冊封南陽郡公,對開創「開元之治」做出貢獻。晚年推薦安祿山,虛報軍功,貶為括州刺史。

孟明視:

孟明視,姜姓,百裡氏,名視,字孟明,史稱孟明視,春秋時期虞國(今山西平陸縣)人,秦相百裡奚之子,秦穆公的主要將領。

他曾率領秦軍與晉國決戰,屢戰屢敗,但最終還是戰勝了晉軍。秦穆公見晉國屈服了,就率領軍隊轉到崤山,掩埋了三年前在這裡陣亡的將士的骨骸,祭祀了三日才回國。秦國打敗了中原的霸主晉國,威震西戎,有二十來個小國和部族都爭先恐後地歸附了秦國,使秦國擴地千裡,成了西戎的霸主,這都與孟明視有著一定的關係。

宮之奇:

宮之奇,春秋時期政治家,虞國辛宮裡(今山西省平陸縣)人。他明於料事,具有遠見卓識,忠心耿耿輔佐虞君,並推薦百裡奚,共同參與朝政,對外採取了聯虢拒晉的策略,使國家雖小而強盛。

春秋時期,各國攻伐不止,晉國與虞國為鄰,早有吞併虞國之心,但因虞國和虢國是很好的盟國,無隙可乘,所以始終未敢輕舉妄動。對此,宮之奇看得很清楚,堅決主張虞虢聯盟。晉國向虞國借道討伐虢國,並賄賂虞公,宮之奇勸諫不聽,於是率領妻子族人逃往曹國。晉軍借道滅掉虢國趕走虢公,返回途中藉故在虞國駐紮,趁機襲擊了虞國並將它滅掉。

關羽:

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雅號「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關羽仍然藉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赤壁之戰後,關羽助劉備、周瑜攻打曹仁所駐守的南郡,而後劉備勢力逐漸壯大,關羽則長期鎮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軍事摩擦中逐漸佔據上風,隨後水陸並進,圍襄陽,攻樊城,並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于禁打的全軍覆沒,進而包圍樊城。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但隨後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後方,麋芳、士仁都背棄關羽。同時,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

關漢卿:

關漢卿,字漢卿,號已齋(又作一齋、已齋叟),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元雜劇奠基人,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居四大家之首。

他一生的戲劇創作十分豐富。劇目有六十多個,劇本大多散佚。他的雜劇,有悲劇、有喜劇,題材廣闊,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他的《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魯齋郎》、《單刀會》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他的《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劇中最優秀最光輝的劇本,它猶如一篇聲討元代統治者的檄文,通過純潔、善良的竇娥的悲劇,揭露了元代社會高利貸盤剝、地痞流氓橫行和官吏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撻了元代社會的混亂、畸形和吃人的醜惡本質。

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形成了他的主題深刻、結構嚴謹、形象活潑鮮明、語言潑辣質樸的雜劇特色。他是我國戲劇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

關興:

關興,字安國,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東漢末年名將關羽次子,關平之弟,弱冠時就官至侍中、中監軍,隨後英年早逝。《三國演義》中隨劉備興兵伐吳斬殺潘璋奪回父親的青龍偃月刀,為蜀漢後期重要將領,並與張飛之子張苞結義,多次參加諸葛亮北伐,後在諸葛亮第六次北伐前去世。

關平:

關平,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關羽之子,關羽率軍攻打樊城時,孫權呂蒙趁機背盟偷襲荊州,關羽後院起火只得從前線戰場撤退。因為關羽的大本營江陵被東吳軍攻佔,關羽軍中所有將士的全家老小都被東吳軍控制,引發關羽軍將士大潰散。關平與其父在撤退到麥城時中了東吳軍埋伏一同被擒,最後一起被斬於臨沮縣。正史為關羽長子,《三國演義》中為關羽義子,實為誤傳。

薛仁貴: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於貞觀末年投軍,隨徵高句麗,受唐太宗拔擢。自此徵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至唐高宗時,累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王勃: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縣(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學家,儒客大家,文中子王通之孫,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共稱「初唐四傑」。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擅長五律和五絕,著有《王子安集》等。(關於他的具體事跡,詳見小編早期作品)

薛訥:

薛訥,字慎言,絳州萬泉(今山西省新絳縣)人。唐朝名將,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長子。

不善言笑,但沉著勇悍。早年為城門郎、藍田縣令等職,堅拒寵臣來俊臣非分之請,以剛正秉直而聞名於世。得到武則天重用,遷并州長史、檢校左衛大將軍,鎮守邊疆,抵抗突厥,屢立戰功。開元二年(714年),聯合左監門將軍杜賓客等率軍抵禦契丹。軍士苦於酷暑,行軍到灤州,不期與敵遭遇,軍事失利,坐罪罷官。吐蕃侵擾西北地區時,得到起用,攝佐羽林軍,遷隴右防禦使,奮力抗擊,大獲全勝。拜左羽林大將軍,掌管京師安全,封平陽郡公,告老還家。

薛楚玉:

薛楚玉,字瑾,絳州龍門縣(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藩鎮將領,名將薛仁貴第五子,昭義節度使薛嵩之父。

出身將門,勇武過人。官至幽州大都督府長史、範陽節度使,推行軍事改革。開元二十一年,派遣郭英傑攻打奚和契丹,屯於榆關,為可突幹大敗於都山。薛楚玉坐罪免官,以張守珪代之,不知所終。

呂洞賓:

呂洞賓,原名呂巖,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人。漢族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另七仙是漢鍾離、藍採和、韓湘子、曹國舅、張果老、鐵拐李和何仙姑。呂洞賓在八仙排行中雖不是「老大」,但是其影響卻是其他七仙無法相匹的,漢鍾離等七仙的專廟寥寥無幾,而奉祀呂洞賓的呂祖廟、呂祖閣卻成千上萬遍布各地。

楊國忠:

楊國忠,本名楊釗,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唐代宰相、權臣。東漢太尉楊震之後,張易之外甥,楊貴妃族兄。

楊國忠出身於弘農楊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在楊玉環得寵後飛黃騰達,直至升任宰相,封衛國公。身兼四十餘職。他任相期間,專權誤國,敗壞朝綱,與安祿山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番將安祿山、史思明以「誅國忠、清君側」為名,發動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756年),楊國忠隨唐玄宗西逃入蜀,中途在馬嵬驛被亂兵所殺。

衛夫人:

衛夫人,本名衛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晉代著名書法家,廷尉衛展之女。

衛氏家族世代工書,嫁給汝陰太守李矩為妻,丈夫李矩善長隸書。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衛夫人與王羲之母親為中表親戚,成為「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老師。永和五年卒,時年七十八,葬於浙江嵊州。

衛瓘:

衛瓘,字伯玉。河東郡安邑縣(今山西夏縣北)人。三國曹魏後期至西晉初年重臣、書法家,曹魏尚書衛覬之子。

衛瓘出身官宦世家,年輕時仕官於曹魏,歷任尚書郎、散騎常侍、侍中、廷尉等職。後以鎮西軍司、監軍身份參與伐蜀戰爭。蜀漢亡後,與鍾會一道逮捕鄧艾;鍾會謀反時,又成功平息叛亂,命田續殺鄧艾父子。回師後轉任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封菑陽侯。西晉建立後,歷任青州、幽州刺史、徵東大將軍等職,成功化解北方邊境威脅,因功進爵菑陽公。後入朝為尚書令、侍中,又升任司空,領太子少傅。後遜位,拜太保。晉惠帝即位後,與賈皇后對立,終在政變中滿門遇害,享年七十二歲。

封常清:

封常清,唐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縣)人,唐朝名將,玄宗時官至御史大夫。常清年少時,曾隨外祖父流落在安西(今甘肅安西縣)胡城,每天坐在城門樓上讀書,積累了廣博的知識。外祖父死後,常清成為無依無靠的孤兒,生活非常貧困。三十多歲時,遇都知兵馬使高仙芝。開始諸多幕僚都嫌棄他醜,不願接納常清。他仍不氣餒,曉理喻義,談吐自如,仙芝看到他意志堅決,才高義重,便收他為隨從。

封常清生性節儉,能吃苦耐勞,治軍賞罰嚴明,上下敬畏。天寶末年(755年),安史起兵。玄宗任常清為範陽、平盧節度使,在唐代的東京(今洛陽)招募六萬兵士徵剿安祿山。但因倉卒,未經操練即行迎敵,加之祿山人多勢眾,常清雖奮勇當前斬敵數十,終被擊敗。後因監軍邊令誠誣告仙芝及常清。皇帝遂令誠誅殺二人,常清臨刑前上書皇帝不可輕視安(即《封常清謝死表聞》),然後飲藥而死,全軍兵士無不為之痛哭流涕。

薛據:

薛據,盛唐詩壇著名詩人,杜甫、王維詩中作「薛璩」,其兄薛播、薛揔,名皆從手旁,知當以薛據為正,「璩」或為後世板劃之誤。唐河東寶鼎(今山西萬榮縣)人。薛氏為河東望族,《舊唐書》·薛播傳》雲薛播,薛據兄弟七人於開元、天寶間「並舉進士,連中科名。衣冠榮之」。 薛據排行第三,所以當時稱他作薛三。

薛稷:

薛稷,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人。唐朝大臣、書畫家。隋朝內史侍郎薛道衡曾孫、中書令薛元超之侄。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與宰相竇懷貞等重臣密謀政變,薛稷因知情不報,於萬年縣獄中被賜死,時年六十五歲。

工於書法,與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並列「初唐四大書法家」,代表作《信行禪師碑》。善於繪畫,長於人物、佛像、樹石、花鳥,精於畫鶴,有《啄苔鶴圖》等作品傳世。

薛紹:

薛紹,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父薛瓘,母為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女城陽公主,城陽公主為唐高宗李治的同母妹妹。

永隆二年(681年),薛紹與表姐妹太平公主成婚,婚禮非常隆重,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樹木,為了讓寬大的婚車通過,甚至不得不拆除了萬年縣館的圍牆。婚後生下二子二女。

垂拱四年(688年),因長兄薛顗參與唐宗室李衝的謀反受到牽連,689年餓死於河南縣獄中,神龍二年(706)正月,唐中宗為薛紹平反,恢復官爵並令所司以禮改葬,由其長子薛崇胤和次子薛崇簡主持安葬。

裴度:

裴度,字中立,漢族,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裴度堅持正道,輔佐憲宗實現「元和中興」。為將相二十餘年,薦引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顏、李愬等名將,還保護劉禹錫等人。史稱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國之安危、時之輕重者二十年」,被時人比作郭子儀。

裴行儉:

裴行儉,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朝名將、政治家、書法家,隋朝禮部尚書裴仁基次子。

裴行儉精通陰陽曆法,善於鑑別人才,所提拔的名將有程務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齒常之等。他工於書法,尤擅草、隸。有文集二十卷,並著有《草字雜體》、《選譜》及兵法秘訣四十六條,今已佚。

裴松之:

裴松之,字世期,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東晉、劉宋時期的史學家,光祿大夫裴昧之孫,正員外郎裴珪之子,為《三國志注》作者,與裴駰、裴子野祖孫三代有「史學三裴」之稱。

裴松之一生最大的貢獻,在於注釋《三國志》。晉代陳壽撰修的《三國志》,內容精潔,然宋文帝認為太過簡略,故詔令松之作注。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他的注釋方法有四大原則:「一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

張巡:

張巡,字巡,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朝中期名臣。

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衛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757年),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四百餘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江淮,保障了唐朝東南地區的安全。最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後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

薛逢:

薛逢,字陶臣,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市)人,唐代詩人。唐武宗會昌元年(841)辛酉科崔峴榜進士第三人。歷侍御史、尚書郎。因恃才傲物,議論激切,屢忤權貴,故仕途頗不得意。《全唐詩》收錄其詩一卷。《舊唐書》卷一九零,《新唐書》卷二零三皆有傳。

宗楚客:

宗楚客,字叔敖,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唐朝宰相、詩人,母為武則天同族姐妹。

舉進士出身,歷任外官。武則天執政時,累遷戶部侍郎。坐罪奸贓,流放嶺南,歲餘召還。神功元年(697年),升任宰相,得罪權貴武懿宗,貶為播州司馬。長安四年(704年2月),復為宰相。唐中宗復位後,拜中書令,封郢國公,與紀處訥同為韋後心腹,世號「宗紀」。景龍四年(710年7月22日),平王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坐罪伏誅。

王維: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著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存詩約400首。

義妁:

義妁,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王範鄉姚張村)人。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女醫生,被譽為巾幗醫家第一人。

因醫術高超被召入宮,專為皇太后治病。是中國古代4位女名醫(晉代鮑姑、西漢義妁、宋代張小娘子、明代談允賢)之首。

當然,運城歷史名人遠不止這些,你還知道哪些運城歷史名人呢?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女名醫《女醫明妃傳》的原型竟是她
    中國歷史上關於女醫生的記載太少,為什麼呢?因為在過去男女授受不親,所以就不能隨便看病,男人給女人看病就已經很麻煩了,要是女人給男人看病就更加麻煩。我們中國歷史上就喜歡把數字四結合在一起,比如說四大美女、四大名勝等,那麼就有人也排了一個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女名醫。
  • 海寧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之一!
    海寧之名,始見於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寓「海洪寧靜」之意,以燈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最具地方特色。這裡的海寧潮因其潮高、多變、兇猛、驚險而飲譽海內外,白居易、李白、蘇東坡等為之留下了千餘首詠潮詩詞,乾隆曾四次到鹽官觀潮,孫中山、毛澤東等一代偉人也曾來海寧觀潮。北宋詩人潘閬的《酒泉子》中寫道: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 信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
    這裡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有著豫風楚韻的地域文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裡交融,形成了信陽獨特的人文環境。這裡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春秋時孫武在此練兵並南下攻入楚都,南朝時梁武帝蕭衍發跡於此,這裡的信陽毛尖聞名遐邇,被譽為山水茶都、中國毛尖之都。這裡不僅風景優美,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 中國四大女名醫之一——義妁
    她是中國史書記載中最早的女醫生,她上療君親,下療百姓,對病患一視同仁,以仁而行,以德而立…… 立志從醫 為民解疾 西漢時期有一位女神醫叫義妁,她是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之首。其餘三位女名醫分別是鮑姑、張小娘子以及《女醫明妃傳》中的談允賢。
  • 冷水江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第一位女兵作家!
    月香父親嫌波兒是貧苦漁民,不同意女兒婚事,兩人遂私奔至神仙洞,結成夫妻,生一兒一女。13年後,新化遭逢大旱,三月無雨,月香父親與地方鄉紳隨知縣往神仙洞求雨,巧遇失蹤13年的女兒月香。月香父親覺得女兒與人「淫奔」有辱門庭,遂遷怒于波兒,當即向知縣狀告波兒「拐帶」人口,要求嚴辦。知縣命人拿下波兒月香一家四口,押至停泊於資江邊的官船上,等回縣後再行審理。
  • 重慶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愛國民族女英雄!
    這裡不僅吸引了眾多文藝界的名流,這裡也誕生了很多名人!三毛:他青年時提出教育救國並為之奮鬥;自學成材後創建學校、圖書館、博物館,普及文化和教育,並以北碚為基地,從事鄉村建設的理論探索和社會實踐;抗日期間坐鎮宜昌,組織領導宜昌大撤退,保存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命脈,被歷史學家評為「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毛澤東評他是「中國近代史上萬萬不可忘記的人」;蔣介石稱他「作孚兄」、「民族英雄」;馮玉祥誇他是「最愛國的,也是最有作為的人」。
  • 泉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江南第一清官」、「青天」之稱!
    這裡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一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動場所,還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同時,又留有大量勝跡、文物,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和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這裡不僅歷史文化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歐陽詹:歐陽詹,字行周,泉州晉江(今晉江池店潘湖村歐厝)人。
  • 吉首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第一代苗族女鼓王!
    這裡的乾州古城歷史源遠流長,具有四千二百多年的歷史,秦漢時期這裡是重要的商埠碼頭,水上交通發達。明清逐漸成為苗疆邊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歷來是湘西古四鎮之首(乾州、鋪市、裡耶、茶洞)。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吳鶴:吳鶴,湖南吉首(鎮溪)人,明代苗族儒士、教育家。
  • 曲阜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建安七子」之一!
    清代劇作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更是對石門山情有獨鍾,達到了「即之不能離,離之不能忘」的痴迷程度,疊石結廬,兩度隱居石門山。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孔子: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後世尊稱其為「大成至聖先師」,並沿用至現代。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 洪江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現代戲劇批評之父!
    這裡的芙蓉樓坐落於沅、潕水匯流之處的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鎮(即古唐龍標、巫州治、黔陽古城所在地),有「楚南上遊第一勝跡」之譽,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畫之處。它雖無皇家園林之氣勢,蘇州園林之精緻,卻也飛簷卷垛,儲蓄淡雅,清秀宜人。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一些歷史名人!
  • 啟東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民國時期上海三大地產風雲人物之一!
    1983年,集慶庵的最後三間殿堂在印刷廠的廠房改建中全部被拆。現在的集慶庵是 1988年以後易地重建的。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張成龍:張成龍,字雲巖,今啟東市人,行伍出身,清道光年間抗擊英國侵略者的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後,狡猾的英帝國主義避開廣州等地, 北犯閩浙沿海,以至山東、大沽,威脅北京。
  • 靖西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明朝抗倭女英雄!
    這裡以奇峰異洞、四季如春的自然風光聞名遐邇,又有山水「小桂林」之譽,是旅遊、度假和避暑的理想勝地。這裡的靖西壯族博物館坐落在靖西縣城內,是我國唯一以陳列壯族文物為主的專業博物館,是壯族社會歷史、民族民俗文化的縮影,也是壯族文物收藏、展示,壯族歷史考古、研究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不可多得的地方。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金華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黃大仙!
    金華,古稱婺州,浙江省地級市,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建縣,因其「地處金星與婺女兩星爭華之處」得名金華。這裡的各處古蹟遺址如顆顆明珠,點綴於八婺大地。太平天國侍王府、宋代名剎天寧寺、八詠樓、五峰書院等勝跡及諸葛八卦村、俞源太極村等神秘村落以及東陽盧宅等令遊客流連忘返;這裡有著東方好萊塢的橫店影視城也已成為廣大影視工作者和遊客心中的福地。
  • 營口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清朝唯一的漢族公主!
    營口市,遼寧省轄地級市,地處遼東半島中樞,渤海東岸,是中國東北近代史上第一個對外開埠的口岸,是大龍郵票的誕生地和發行地之一,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的發源地,也是中國民族金融業的起興之地。這裡的望兒山位於營口市熊嶽鎮東兩公裡處,建於明末清初,遠看如一位母親佇立山頭日夜守望大海,盼望遠方的兒子歸來,其修建的慈母館是我國唯一的母親紀念館。這裡的白沙灣位於營口市南部仙人島新區的白沙灣海濱公園境內,以海域風光為主,被譽為「遼東第一灘」,並且盛產白沙灣仙桃,故又被譽為「東北第一桃鄉」。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首,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梁祝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傳說)是一側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與《孟姜女》、《牛郎織女》、《白蛇傳》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而其中又以梁祝傳說影響最大,無論是其文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來說都居各類民間傳說之首,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中國古代民間傳說。
  • 龍口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這裡的丁氏故宅,又稱丁氏莊園,是清乾隆年間「丁百萬」家族遺留下來的宅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體現了膠東地區的民俗風情,展示了我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及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太倉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明四家」之一!
    這裡的沙溪古鎮位於太倉市中部,是一座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沙溪古鎮區內保存著明清臨水建築和漫長的古街,古老的小巷,古樸的古橋及歷史文化名人故居。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徐上瀛:徐上瀛,別名青山,號石泛山人,江蘇婁東(太倉)人。明末著名琴家。虞山琴派代表人物。
  • 中國古代四大醜女
    中國古代四大醜女先說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再說四大醜女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那是說的古代四大美女。「沉魚」是指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一個美女叫西施。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其實,她摸的應該是含羞草。恰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從此,「羞花」一詞專指楊玉環。四大美女真有這麼神嗎?應該不是,可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一直把她們作為美女的代表人物。
  • 古代四大女醫者,遊歷四方行醫積德,品德高貴值得尊敬
    但是鮮為人知的是,歷史上其實是有女名醫的,這些女子個個精通醫術醫理,專業知識和操作水平完全不在扁鵲李時珍等人之下,只是因為古代女子從醫是會被人看不起的,所以很少有人會去誇讚這些女名醫,流傳度也不高。但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其中一個其實已經被搬上了大熒幕了,而另外一個還差點成為了后妃,她們的故事和她們的醫術一樣精妙呢。
  • 東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舉重史上破世界紀錄第一人!
    東莞,廣東省地級市,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是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一,為「廣東四小虎」之首,號稱「世界工廠」。這裡的虎門炮臺是鴉片戰爭時期愛國將領關天培堅持抗擊英寇的地點,附近有「義勇之冢」和「節兵義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