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古稱婺州,浙江省地級市,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建縣,因其「地處金星與婺女兩星爭華之處」得名金華。
這裡的各處古蹟遺址如顆顆明珠,點綴於八婺大地。太平天國侍王府、宋代名剎天寧寺、八詠樓、五峰書院等勝跡及諸葛八卦村、俞源太極村等神秘村落以及東陽盧宅等令遊客流連忘返;這裡有著東方好萊塢的橫店影視城也已成為廣大影視工作者和遊客心中的福地。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駱賓王:
駱賓王,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市)人。唐代詩人。
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永徽年間,成為道王李元慶府屬,任武功主簿,遷長安主簿。儀鳳三年(678),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遇赦而出。調露二年(680),除臨海丞,坐事辭官。光宅元年(684),跟隨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撰寫《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徐敬業敗亡後,下落不明,或說被亂軍所殺,或說遁入了空門。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詩作辭採華膽,格律謹嚴。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於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餘情不絕。有《駱賓王文集》遺世。
宋濂:
宋濂,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徵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
貫休:
貫休,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浙江蘭谿市遊埠鎮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畫僧、詩僧。
七歲出家和安寺,日讀經書千字,過目不忘。唐天復間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為「禪月大師」,賜以紫衣。
貫休能詩,詩名高節,宇內鹹知。嘗有句云:「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時稱「得得和尚」。有《禪月集》存世。亦擅繪畫,尤其所畫羅漢,更是狀貌古野,絕俗超群,筆法堅勁,人物粗眉大眼,豐頰高鼻,形象誇張,所謂「梵相」。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很高的聲譽。存世《十六羅漢圖》,為其代表作。
舒元輿:
舒元輿(791年-835年),字升遠,唐東陽郡(今浙江金華)蘭溪純孝鄉人。其先祖曾任東陽郡守,祖父舒縝,授蘭溪醫學學訓導、學正,父敬之,母薛氏,其為長子。唐元和八年(813)進士,初仕即以幹練知名。曾任刑、兵兩部侍郎,蘭溪歷史上第一位官至宰相的人,擅文敢諫,著有《舒元輿集》等,與白居易互為唱和,有作品被收錄於《全唐詩》。
其弟舒元褒、舒元肱、舒元迥皆第進士。宰相裴度薦元輿為興元書記,作文以檄豪健聞名。當時宦官專權,故作《養狸述》一文。拜監察御史,遷刑部員外郎,改著作郎。文宗時,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因與李訓、鄭注謀誅宦官,事機不密,於「甘露之變」中被腰斬。其五子普聞變攜帶家眷逃入叢林,後隱姓埋名。唐宣宗時期平反加封顯號——乘仙公,後裔將其遺骨移葬到蘭溪白露山惠安寺側。
舒元輿曾作《牡丹賦》。唐文宗賞牡丹時,吟誦其中詞句,為舒元輿的殺身成仁落淚哀悼。值得一提的是廣為傳誦的「寶劍鋒從磨礪出」出自其勉勵弟弟不要因生活所困而忘記砥礪品行節操的《貽諸弟砥石命》一文。
陳亮:
陳亮,原名汝能,字同甫,號龍川,學者稱為龍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學家。
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宋孝宗時,被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淳熙五年(1178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後曾兩次被誣入獄。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狀元及第,授籤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及至官而逝,年五十二。宋理宗時,追諡「文毅」。
陳亮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風格豪邁,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傳世。
魯元公主:
魯元公主,名劉樂。漢高祖劉邦和皇后呂雉獨女,西漢第一位公主。嫁趙王張敖為妻後,險因匈奴冒頓來犯時劉敬的建議被指和親,後因呂后不願而娶家人子代之。生子張偃,其夫張敖賜諡為魯元王,故魯元公主又稱魯元太后;與張敖有個女兒張嫣,呂后為鞏固勢力,借「親上加親」之名將其嫁給魯元公主弟弟漢惠帝劉盈。《史記正義》中提到魯元公主墓在鹹陽西北二十五裡。
艾青:
艾青,原名蔣正涵,字養源,號海澄。曾用筆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於浙江金華,現當代文學家、詩人。
192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33年第一次用筆名發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曾赴黑龍江、新疆生活和勞動,創作中斷了二十餘年。1979年平反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勳章。艾青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詩選》。
湯恩伯:
湯恩伯,字克勤,浙江武義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黃埔系骨幹將領。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指揮部隊在南口地區抗擊日軍進攻,重創敵軍,擔任中國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團長。1938年3月,率部參加臺兒莊會戰。6月,任國民革命軍第31軍總司令,先後參加武漢會戰、隨棗會戰。1942年,任抗日戰爭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魯蘇皖豫邊區總司令。1944年4月,參加豫湘桂戰役中,所部潰敗,受撤職留任處分。解放戰爭之後,退守臺灣,任臺北總統府戰略顧問。1953年,任駐日本軍事代表團團長,數月以後免職,經過友人協助,遷居日本東京。
宗澤:
宗澤,字汝霖,漢族,浙東烏傷(今浙江義烏)人,宋朝名將。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鬥爭中湧現出來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元祐六年(1091年)進士。元祐八年(1093年),任大名府館陶縣縣尉。任滿,先後在衢州龍遊、萊州膠水、晉州趙城、萊州掖縣擔任縣令。政和五年(1115年),升登州通判。宣和元年(1119年),因事被貶提舉鴻慶宮,遂上表引退。靖康元年(1126年),臨危受命,出任磁州知州。宗澤為人剛直豪爽,沉毅知兵。到任後,積極修復城牆,整治兵器,招募義兵,廣集糧餉。不久,受封河北義兵都總管,率軍擊退來犯的金兵。同年11月,金兵再次包圍開封,欽宗任康王趙構為兵馬大元帥,宗澤為副師。宗澤率軍趨李固渡,途中遇敵,大破之。次年正月,率軍至開德,與敵十三戰皆勝。
建炎元年六月,任東京留守,知開封府,招集王善、楊進等義軍協助防守,又聯絡兩河「八字軍」等部協同抗金,並任用嶽飛等人為將,屢敗金兵。金人畏憚宗澤,都稱他為「宗爺爺」。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二十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臨終三呼「過河」而卒。死後追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諡號忠簡。著有《宗忠簡公集》傳世。
黃大仙:
黃初平,後世稱為「黃大仙」,出生於浙江省金華蘭溪黃湓村,一說出生於浙江省金華義烏赤岸。中國民間信仰之一,著名道教神仙。
黃大仙原是當地的一名放羊的牧童,在金華山中修煉得道升仙。宋代敕封為「養素淨正真人」。黃大仙傳說在港澳臺、東南亞等地流傳甚廣。今得道升仙地建有浙江金華黃大仙祖宮,廣州和香港等地建有黃大仙祠。香港亦有為紀念他設立的黃大仙區。
你還知道哪些金華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