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簡稱「渝」,別稱山城、巴渝、渝州、霧都、橋都、江城,是中國省級行政區、中西部唯一直轄市,因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這裡是「紅巖精神」起源地,巴渝文化發祥地,「火鍋」、「吊腳樓」等影響深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隨著國民政府遷渝,重慶成了中華民國的戰時首都,成為內遷學校的集中地,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學者來渝執教,眾多文藝界名流也來渝工作定居,諸如張大千、胡適、傅斯年、林語堂、錢穆、梁實秋、郭沫若、柳亞子、馬寅初、陶行知、梁漱溟、徐悲鴻、老舍等,重慶成為了西南地區的文化教育中心。這裡不僅吸引了眾多文藝界的名流,這裡也誕生了很多名人!
三毛:
三毛,曾用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人。1943年出生於重慶黃桷埡,中國現代作家。
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臺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
聶榮臻:
聶榮臻,字福駢,曾用名聶雲臻,四川省江津縣(今重慶市江津區)吳灘鄉石院子人。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到蘇聯學習。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聶榮臻是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深受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向榮:
向榮,字欣然。四川大寧(今重慶市巫溪縣)人,寄籍甘肅固原(今屬寧夏),晚清名將,官至四川提督、固原提督、廣西提督、湖北提督(從一品),曾平定張格爾之亂、天理教起義、李元發起義、建立「江南大營」,卒授一等輕車都尉(正三品)世襲,諡號「忠武」。
來知德:
來知德,明代理學家、易學家,著名詩人。 字矣鮮,別號瞿塘,明夔州府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區)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舉人,屢上公車不第,便「杜門謝客,窮研經史」,隱居求志,著述為樂。其晚年,朝廷特授翰林院待詔,不赴,敕建「聘君仁裡」石坊。著有《周易集注》《來瞿唐先生日錄》,分別收入《四庫全書》和《續修四庫全書》。穆宗隆慶四年(1570年)起,主要精力用於研究《周易》。神宗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完成《易經集注》一書。萬曆三十年,被特授翰林院侍讀。死後建來子嗣,皇帝御賜「崛起真儒」匾額,以褒其賢。後世尊其為「一代大儒」、「崛起真儒」,建來公祠以祀。其學術思想和文學創作,別開生面,卓然成家,《易》學成就更是獨樹一幟,時稱「絕學」,「孔子以來未曾有」,對後世影響至深,研究者遍及海內外。
劉伯承:
劉伯承,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重慶市開州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
辛亥革命時期從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相繼參加了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戰爭、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劉伯承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對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邁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楊尚昆:
楊尚昆,號誠五,四川省潼南縣雙江鎮(今屬重慶)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併入上海大學學習。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尚昆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國家和人民軍隊的卓越領導人。
盧作孚:
盧作孚,原名盧魁先,別名盧思,重慶市合川人,近代著名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民生公司創始人、中國航運業先驅,被譽為「中國船王」、「北碚之父」。
1893年4月14日出生於四川省合川縣,幼年家境貧寒,輟學後自學成材,自己編著多本教材;1910年,加入同盟會,從事反清保路運動,投身辛亥革命;1914年,擔任合川中學教師,之後先後任報紙編輯、主編、記者;1925年,創辦民生公司,陸續統一川江航運,迫使外國航運勢力退出長江上遊;1938年秋,盧作孚領導民生公司組織指揮宜昌大撤退,用40天時間搶運150萬餘人、物資100萬餘噸,挽救了抗戰時期整個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國民政府嘉獎;1952年,「五反」運動中受誣陷,在重慶服安眠藥自盡。
盧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三大領域,並在幾方面都各有成就。他青年時提出教育救國並為之奮鬥;自學成材後創建學校、圖書館、博物館,普及文化和教育,並以北碚為基地,從事鄉村建設的理論探索和社會實踐;抗日期間坐鎮宜昌,組織領導宜昌大撤退,保存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命脈,被歷史學家評為「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毛澤東評他是「中國近代史上萬萬不可忘記的人」;蔣介石稱他「作孚兄」、「民族英雄」;馮玉祥誇他是「最愛國的,也是最有作為的人」。
巴蔓子:
巴蔓子為古巴國忠州(今重慶市忠縣)人,是東周末期(約戰國中期)的巴國將軍。約公元前4世紀,巴國朐忍(今萬州一帶)發生內亂,時巴國國力衰弱,國君受到叛亂勢力脅迫,百姓被殘害。巴國將軍蔓子遂以許諾酬謝楚國三城為代價,借楚兵平息內亂。事平,楚使索城,蔓子認為國家不可分裂,身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諾是為無信,割掉國土是為不忠,蔓子告曰「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於是自刎,以授楚使。巴蔓子以頭留城、忠信兩全的故事,在巴渝大地傳頌。
巴寡婦清:
巴寡婦清,名清,巴是巴郡之意。戰國時代大工商業主,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女企業家。丈夫死後,巴寡婦清守著家族企業,憑雄厚財力保衛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貞之節,封其為貞婦,為她築女懷清臺。是秦始皇陵裡大量水銀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因其在政治軍事上的特殊地位,與另外一位大商人大牧主烏氏倮被國家當作上賓禮遇。
其後,秦始皇強迫六國豪強貴富共12萬戶遷到國都鹹陽,以便於帝國的監視和控制,寡婦清亦在此之列,不久後寡婦清死於鹹陽。
甘寧:
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將,官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
甘寧少年時好遊俠,糾集人馬,持弓弩,在地方上為非作歹,組成渠師搶奪船隻財物,崇尚奢華,人稱錦帆賊。青年時停止搶劫,熟讀諸子。曾任蜀郡丞,後歷仕於劉表和黃祖麾下,未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寧率部投奔孫權,開始建功立業。曾經力勸孫權攻破黃祖佔據楚關,隨周瑜攻曹仁奪取夷陵,隨魯肅鎮益陽對峙關羽,隨孫權攻皖城擒獲朱光。率百餘人夜襲曹營,斬得數十首級而回。在逍遙津之戰,他保護孫權蹴馬趨津,死裡逃生。孫權曾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呂蒙曾說:「天下未定,鬥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
甘寧雖然粗野兇狠,暴躁嗜殺,甚至違反承諾、違抗命令,但是,開朗豪爽,有勇有謀,輕視錢財,敬重士人,厚待士卒,並深得士卒擁戴。陳壽在史書中將他列為「江表之虎臣」。
李遠:
李遠,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雲安(今重慶市雲陽縣)人,大和五年(831)杜陟榜進士,官至御史中丞。
李遠善為文, 尤工於詩。 常與杜牧、許渾、李商隱、溫庭筠等交遊, 與許渾齊名, 時號 「 渾詩遠賦」。
秦良玉:
秦良玉,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將。
丈夫馬千乘是漢伏波將軍馬援後人,世襲石砫宣慰使(俗稱土司),馬千乘被害後,因其子馬祥麟年幼,秦良玉於是代領夫職。秦良玉率領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崇禎皇帝曾作詩四首讚頌秦良玉。秦良玉死後後世文人讚頌秦良玉所作的詩詞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對秦良玉大加稱讚,愛國將領馮玉祥也曾說到:「紀念花木蘭,要學秦良玉。」明朝滅亡後,南明王朝追諡秦良玉為「忠貞侯」。
歷朝歷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記載到列女傳裡,而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裡的巾幗英雄。
當然,重慶還有很多歷史名人,我在此就不一一述說了,你還知道哪些重慶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