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跟高校合作,產品研發效率明顯提升,新產品科技含量高、上市快,競爭力顯著增強。」說起與常熟理工學院的產學研合作,江蘇航天龍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吳少剛十分興奮。
就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航天龍夢公司還跟常熟理工學院「工業智能計算團隊」合作,同時聯合南京郵電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科龍芯公司等單位,共同申報了一項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課題——「自主可控大數據一體化平臺」。
這種拓展的背後,是常熟理工學院不斷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努力。以建設特色鮮明、質量著稱的應用型品牌大學為目標,常熟理工學院從2004年就開始主動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十年之力實現了從師範院校向理工院校的轉型,確立起「地方性、應用型、開放式」的辦學定位,提出「注重通識,融入業界」的人才培養理念。
「高校要真正融入業界,必須直面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做到與企業『同頻共振』。」常熟理工學院黨委書記朱士中表示,高校應在持續提高自身科技服務地方社會發展能力的基礎上,加快篩選凝鍊科技創新性強,技術關聯度高、產業帶動性大、輻射影響面廣的科技成果,並組織實施轉化,讓高校智力資源真正融入企業發展。
據統計,截至12月28日,常熟理工學院2018年度與企業共籤訂橫向項目218項,合同經費4725.8314萬元。
「深化產教融合,必須要讓高校裡的智力資源『動』起來。」校長江作軍說。實施校地互動發展戰略,推進產教融合,常熟理工學院重視一線實踐,更認識到頂層設計的重要,強調通過政策創新,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他們走進企業、融入企業,在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實踐中增強科技服務水平,提升學校服務地方社會的能力。
政策如何創新?教師積極性如何調動?職稱評審辦法和獎勵性績效工資實施辦法向來是調動教師積極性最有效的兩根指揮棒,常熟理工學院對此做出相應調整,一方面建立橫向科研項目與教師職稱評審之間的綠色通道,另一方面大幅度提升橫向項目業績點並對承擔的較大橫向項目實施獎勵,明顯加大了對橫向科研項目的傾斜力度。
在機械工程學院,「智能製造團隊」向來以「務實高效」的科研風格著稱,所開展的很多項目都有著不俗業績。其中同山東維克斯濾清器有限公司合作的「機油濾自動裝配生產線」項目,憑藉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的研發技術,讓企業由原來生產線上需要12人減少到只需要2人,人員技術要求也相對簡化,企業生產效率提高2倍。「我們所研發的技術,必須要切實做到能夠幫助企業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只有這樣,企業才會願意與我們合作,也才能體現出科技研發的真正價值。」團隊負責人楊蘭玉博士說。
2016年,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羅兵博士帶領團隊與蘇州承恩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啟動了「稻蝦共作」項目。該項目致力於水稻種植與龍蝦養殖相結合的技術研發,既能提高生產效益,又能保護生態環境。合作兩年多來,實施「稻蝦共作」的水稻田由最初的100畝增加到了近400畝,不但優質的稻、蝦產品上了當地中小學的餐桌,相關技術還被推廣到當地村莊,為地方上的「美麗鄉村」建設作出了貢獻。「在『稻蝦共作』項目基礎上,我們還進一步開展了『一稻三蝦』項目。」羅兵博士說,「提高企業效益,優化生態環境,是我們與企業合作的目標。」
校企間開展產學研合作,既助力企業發展,也讓學校科研力量不斷提升。幾年前,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張方舟教授開始與中石油合作「管道全景檢測機器人」項目。該項目主要針對長輸管道研發設計可進行焊縫缺陷檢測的機器人,第一代產品現已應用於中俄原油管道漠大二線,效果顯著。這期間由張教授牽頭組建的「工業智能計算團隊」也成長迅速,包括師生在內已達40多人。團隊目前正在研發的第二代機器人產品,將能夠應用於市政管道的內壁腐蝕檢查以及清淤等,在適用管道類型以及用途上都有了新拓展。
常熟理工學院堅持服務地方,積極深化產教融合,保證了高校智力資源持續融入地方企業。校企之間的精彩互動,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也讓常熟理工學院日益提升科學研究和科技服務水平,強化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向著特色鮮明、質量著稱的應用型品牌大學建設目標不斷邁進。 (王 任 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