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競爭的思考和展望

2021-02-15 評東

之前有一篇思考中國未來的對手,有一方面沒有展開分析:中美競爭背後的全球資本的競爭並不會隨著中美競爭結果塵埃落定而結束,哪怕美國這個國家的組織形式瓦解,資本利益集團也不會消失。

展開之前先聊一個概念,認識一個東西並不需要指名道姓——

人是社會性動物,社會就是一個舞臺,每一臺戲都有對應的劇本和邏輯,有相應的角色,角色的人設不因為演員個人的性格而改變。

雖然我們不知道具體現象背後當事人和群體的名字,具體何時何地在做了什麼,但通過觀察社會結構的現象,去作組合和推演,可以知道在社會這個舞臺上,一定有承擔相應角色的演員,這一類人他們有什麼傾向,會做什麼選擇,他們的行為模式都是照著人性和社會結構的規律來的。無關個人經歷和背景,不影響我們推測他們的存在,預測他們的行為,並選擇適合觀察的時空節點來等待他們出現,驗證一些思考和理論。

看懂劇本,就知道演員是什麼路子。至於演員真實姓名叫什麼,其實並不重要。

當然因為缺乏深層直接的信息,在拼接和架構中難免有主觀立場產生的偏差,我不一定對,但我覺得值得分享,也許這樣的思考有存在價值。

一、中美競爭的本質

馬克思善於把複雜的問題抽象簡化,中美作為國家層面的競爭,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演進的結構性矛盾。中國的生產力發展必然會在全球範圍內挑戰中美現有的生產關係,這種競爭是不可避免的。

但競爭是多層次,全方位,立體的競爭。

國家機器之間的競爭,內在的驅動力是統治階級之間的利益衝突,對於美國的統治階級而言最普遍的利益是在現有全球產業結構和金融系統的既得利益。對於中國而言形式上大概是通過國家資本和民族資本的形式在原有秩序下重構產業鏈和全球資本蛋糕的佔有率。

在產業上我們要往上遊突破,在全球資本盤子中,我們要擴大國家資本和民族資本在全球範圍內的佔有率。

真正的革命從來不是簡單地改變存量,而是改變增量和趨勢,進而徹底改變未來的結構和秩序。目前在增量和趨勢上中國佔優,因此我們在可預見的範圍內將持續處於戰略機遇期。

因此我們發展突破的最大阻力來自於佔有全球資本最大比重的族群或群體,關注時政的人其實都知道是哪一群人,他們中有好人,有壞人,有理性,有極端,但這些人性都不改變我們與他們的基礎性、結構性矛盾。

哪怕我們在中美國家層面的競爭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但美國背後的資本集團不會因此而消失,中國市場必將成為國際資本的熱土,原來界限清晰的中美資本競爭可能會轉變為更加複雜激烈的中國內部國家資本、民族資本和國際資本之間的競爭。但是,哪怕能預見這樣的未來,為了國家民族長遠利益,為了當下的地緣政治需要,為了在中美競爭中取得決定性優勢,我們或許不得不階段性地擁抱未來的對手,韜光養晦沒有結束,不過換了一種形式。

更深層的,當統治階級佔有高度集中的資源優勢時,必然會鞏固這種優勢並瓦解可能改變這種優勢的挑戰者。而更高層次的理想可能會思考,未來人類進化的模式、世界格局的秩序、人類未來的方向和人類存在的價值。任何頂層設計的思考必然是基於思考者自身所認同的群體的,真正的獨立自主永遠不會否定自我的生存發展權。

歐巴馬政府有句經典的大實話,如果十多億中國人過上澳大利亞那樣的生活,那將會是世界的災難。對於他們所理解的世界來說永遠如此。但如果,我們沒有在競爭中證明自身比他們更優秀,沒有擊碎他們的傲慢,那麼在他們的意識裡,我們必然是被壓制和淘汰的那部分。因此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沒有做到讓十多億人過上他們那樣的生活,那一定是我們的災難。

當上升到人類命運思考時,中美衝突的大背景實際上是文明的衝突,是西方貴族政治、精英政治的高度階級化思維邏輯和中華民本、大同思想的集體主義文化存在根本性衝突。表現出來的是西方的自我認同傲慢和階級化特權思維,將人類的社會化傾向中人管人的原始本能視為自然法則,固化資源和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趨勢,控制人類人口,激化人類矛盾,通過激烈的淘汰機制控制人口並促進人類進化。

但這種人為幹預塑造的競爭淘汰模型因為設計者主觀的立場和身份認同必然產生非理性偏差,進而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極端現象。就像高端的科研體系競爭需要有穩定的科研環境和學術基礎,從來沒有同樣的起跑線;如果把科學家丟入最原始的角鬥場讓他們被野獸殺死並定義他們為不適合生存的垃圾人口,這純粹是混蛋邏輯。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阿富汗人民被剝奪生存發展權並不是因為他們國民素養普遍落後,僅僅是因為沒有足夠團結和強大的國家機器來保護他們而已,而中國有清末那樣的積貧積弱,也有如今的蒸蒸日上,並不能簡單地用一個國家的民族的歷史階段性的發展現狀去定義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能力和價值。事實上人類進化的方向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而人類生存發展依賴的合理的和平共處模式和競爭淘汰機制,並不需要原始野蠻的廝殺。

產生衝突的癥結是,他們理所當然地自認為高人一等,認為主導進化的是他們,需要被淘汰的是我們,進而將苦難強加於那些在他們眼裡沒有基本生存權的「垃圾人口」。相反,中華文明的思維是從人類整體出發,從人類文明演化興衰的角度去實現人類社群的和平共處和可持續發展,也就我們當下全球治理的主軸——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才是貨真價實的普世價值。

二、美國消失,中國不會過得更好

地緣政治格局的變遷是一個平衡-發展演進-失衡-衝突-再平衡的過程,國家實力決定權力格局,國際強權決定國際秩序。每一個國家的基礎實力疊加所區位和地理環境的綜合作用決定了地緣政治影響力的範圍,反過來,每一個區域的權力結構,由影響力能夠輻射到此的所有國家的影響力總和所決定。這種總和往往不是累加的概念,而是重疊後相互抵消平衡。

形象的說,國家的影響力就像八爪魚,國力越強爪子越長,而地理環境的區隔例如喜馬拉雅山就像一堵高牆,中國的爪子雖然長,但是要繞上高牆再繼續延伸,影響力會衰減,直觀上就顯短了。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如果世界上存在強權,那麼當所有的強權相互之間地緣格局輻射能力相距最遠且相對平衡的時候,全球格局最穩定,競爭最小化,國際強權的利益總和也能達到最大化。

因此,如果中國要成為雙極格局下的其中之一,那麼在整個地球的範圍內,我們最大的對手所處的位置中,對我們最有利的,大概就是美國現在所處的位置(南半球國家少),反之對於美國也成立。

如果美國衰落,地緣格局重構,美國原有爪子一條條地收縮,那麼在地球上的其他靠近中國的區域會產生新的強權來填補和平衡美國原有的影響力,為了重新穩定地緣格局有些國家和地區會從分裂趨向統合,其地脈會更加接近中國,那些原先受到美國壓制的強國會成為新的強權,他們的爪子雖然比美國短,但核心離中國近,疊加的影響力可能會更加複雜化,屆時中國周邊的環境雖然表面上沒有中美競爭格局下全球兩極格局的軍事化和衝突性,但區域性地緣政治格局的經濟和影響力的爭奪會加劇甚至惡化,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不斷積累,長遠來說中國的外部壓力可能會更加惡化,俄羅斯,日本,印度,土耳其等國對中國的威脅將會上升。

簡而言之,主觀上美國一直在給中國周邊製造麻煩,但同時美國對他國控制和幹預客觀上起到了壓制全球其他強權崛起的效果,有利於中國對其他國家形成比較優勢,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

因為,我們需要一個衰落的美國,一個想搞我們搞不起搞不動的美國,一個能在地緣政治格局上幫助中國平衡外部壓力的美國,美國走臺前,中國在幕後,美國以國力為支撐維持軍事霸權,中國以經濟合作支撐國力提升,中美地理上隔著足夠廣闊的戰略緩衝空間,我們只需要解決美國這一個問題,美國幫中國解決其他問題,對於中國何嘗不是一種比較舒適的全球格局。

三、中國國家和民族的本質

馬丁雅克認為,中國是偽裝成國家的文明,我非常認同,但我並不認同某些人啊簡單地由此得出結論——「不論膚色只要認同中華文明的都是中國人」。因為文明,並不像宗教那樣僅僅只要皈依,而需要融合與共生。

組成中華文明的細胞,是中華民族,而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並不是相互割裂的獨立概念,而是長期雙向選擇不斷演進的一體兩面。中華民族在發展中華文明,中華文明也在選擇中華民族。也就是說,中華文明的深層邏輯是刻在中華民族的基因裡的,這句話不是比喻,而是客觀陳述。我們在看到中華文明總體開放性、包容性的一面時,不能忽略它的相對穩定性、主體性和獨立性。

中華民族是軀體,中華文明是靈魂,二者是相互適應的,假使一個男人的靈魂換了一個女人的軀殼,很多事情想做也做不了,反而可能去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就像香港和臺灣;而如果一個人的靈魂換了獵豹的軀殼,你可能欣賞他的力量和速度之強大,但絕對不會認為它是個人。

這並不是種族主義,中華民族的主體性是一個延續的過程,它的文明可以改變,它的基因也不是一成不變,但都要在核心不產生質變的情況下按部就班地消除排異反應,逐步融合和接納,中華民族基因的演變需要中華文明的選擇和認同,中華文明的演化也需要中華民族的接受、發展和繼承。

因此,對於因為各種原因不適應於中華文明的細胞,他們是會被中華文明圈排除的,不僅僅有種族和基因的問題,那些離開祖國,放棄母語,背棄祖先,皈依洋人,完全沒有華人身份認同的細胞,哪怕基因上無限接近中華民族,他們也不在中華文明的核心圈裡。

另一方面,即使中華文明因時勢和歷史原因被外部文明侵蝕和壓制,但只要有相對穩定的民族基因,中國人民依然是最適合中華文明傳播和延續的土壤,哪怕中華文明僅僅保留了少數的星星之火,中國人民依然會以中華文明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重新覺醒並將中華文明發展成燎原之勢,中華文明會在中華民族的群體中自然而然地逐步成為中華民族的必然選擇。

四、中美文明背景的區別

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這種結構,在如今人類社會絕無僅有。我們運用的現代化技術就像是外在的機械化的工具,但我們內在的本質是非常穩定、契合、有韌性的一個的生命系統,有完整的文明核心,可以學習和成長,就像人體每一個細胞都是自身的一部分,但都具有能再次演化成完整的生命體的潛能,因此我們可以不斷地通過機體的新陳代謝實現復興。而美國的人口、國家、科技、經濟,是從歷史碎片中不斷拼湊組裝起來的組織形式,毫無疑問,美國的國家組織是一臺高效、強大且精密的機器,但它沒有心臟,只有不同文明消亡後遺留的靈魂碎片拼湊的殘缺的魂魄,是資本集團用機械傳導的方式在控制機器的運轉,而從來不會把機器零件視為自身的細胞。當中央處理器老化或運算能力不足的時,機械永遠無法自我完成更新和演化,廢棄的零件也不可能自我演化出新的核心。因此,美國如果衰落瓦解,永遠不會再有真正自下而上的「復興」,而只可能依賴於從外部輸入一個新的靈魂來重新拼湊和激活這臺機器。

五、存在即是真理

不管我們的對手是誰,中華文明幾千年,一直在這裡,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哪怕是馬克思這樣有著最優秀邏輯分析能力的天才,也對東方文明系統保持著最基本的謙虛和敬畏。

作為文明的個體細胞,個體永遠不可能徹底理解和掌握文明生存的內在邏輯,就像我們身體的任何一個細胞都無法理解我們當下的思考一樣,並不是健康的細胞就一定能夠生存和發揮效能,也並不是有問題的細胞就一定會被立即清除,從生物個體的尺度上,任何一個細胞都可以為了正常的生命活動而被犧牲,重點在於個體的生存,並維持健康的新陳代謝。我們從個體,群體利益出發的思考和文明層次的邏輯並不相同,甚至有時候會相反。

但這不影響我們去參悟和運用它。諸子百家,都是文明的一部分,道家追求的自然真理,儒家追求的社會治理,墨家古典的工業科學、社會主義和唯物主義辯證法思維,都僅僅是我們文明的一個視角,一個學科,一個片段,就已蘊藏著無數的思想寶藏。

他們有的,我們終究都會有。

我們有的,他們永遠不會有。

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競爭終究有勝負,但競爭永遠沒有結束。資源永遠趨於集中,少數人掌握多數資源的系統是生物社會性的自然結構。它永遠不會隨著中美競爭的結束而結束。

實力決定權力,如果我們要實現以人類群體生存發展為中心的理想,實現理想的主體是中華民族、中華文明,那麼首先,我們要取得主導權,就必須在和對手的權力分配中取得主導優勢,最根本的就是經濟優勢,其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一個統一的組織核心有效協調領導下的中國國家資本和民族資本總和,超過全球的一半並保持這樣的優勢不被瓦解。重點在於,有效的統一協調領導,絕對的佔有率,以及在可預見的未來優勢的持續保持。

實際情況下,國家資本、民族資本和國際資本的界限並不是絕對的,統一的組織領導也會有制度規範和潛規則的兩面性,因此每一個環節實際上都要儘可能保持絕對優勢和預留必要的空間,同時利用國際資本中的不同集團之間矛盾分化瓦解對手,爭取更廣泛的支持。

有一些理論將競爭定義為背後設計者制定的遊戲,進而產生「我們只是遊戲參與者,贏了又如何」這樣的迷思。這樣的思考是必要的,我們必須儘可能確保自己贏得的一切不會因為頂層規則的改變而化為泡影。

但在我們目前可知的範圍內,我們除了勝利,別無他法。哪怕我們贏得的東西可能僅僅是更高維度下一個設計好的遊戲樣本,但也只有在我們取得碾壓優勢的時候,才能看到遊戲規則為了重新平衡我們的既有優勢而出現的調整和改變,我們才有機會能從中窺見更深層的設計者的思維。總之,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勝利。

相關焦點

  • 中美競爭與合作關係可並存
     《聯合早報》1月12日報導:中美之間雖然存在競爭關係,但衝突並非無可避免。雙方必須採取理性觀點,尋求共同合作基礎,以在多個領域上展現全球領導力。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及財政部長王瑞傑昨天在《海峽時報》線上舉辦的全球展望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冠病雖加快了一些結構性調整的步伐,但各國可以通過全球合作進行重建,並走出疫情,變得更強大。中美關係是能否促進全球合作的關鍵因素。王瑞傑說,中美相互保持接觸,以及與全球體系保持接觸,符合雙方的利益。中美的競爭與合作關係可以並存。
  • 中美貿易摩擦:本質、影響、進展與展望
    但是今天的中美關係,跟過去英德、英美、美日、美蘇的關係不盡相同,既不是英德、美蘇那種你死我活的全面競爭對抗關係,也不是英美那種同種同源的合作追隨、順位接班關係,更多的是競爭合作關係。但同時發布聲明稱,正在更改一項出口規則,以阻止使用美國軟體和技術的外國半導體製造商在沒有獲得美國許可的情況下將產品賣給華為。2020年5月20日,白宮發布了《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方針》文件。明確中美關係是大國競爭,以及競爭兩大目標。一是提高機構、聯盟和夥伴關係的彈性,以應對中國挑戰;二是迫使中國停止或減少損害美國及其盟友夥伴重大利益的行動。
  • 傅瑩:中美之間有可能展開合作性競爭
    導讀《紐約時報》11月24日刊登傅瑩署名文章,文章談了中美兩個主要大國未來發展關係面臨的問題和應對的思路,認為兩國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以下是傅瑩文章的中文版。 正所謂大國政治無邊界。未來美國政策的方向成為許多中國人熱議的話題。
  • 知名評論人石述思訪談:「中美脫鉤」輿論場下的美國留學展望
    著有社會經濟評論暢銷書《石述思說中國》《中國各階層財富報告》、《實話石說》、《一個社會的悲傷和勇氣》、《一個時代的痛楚與堅韌》。國家環保部中國自然使者。在近期的特殊形勢下,就一些特殊話題,我和石述思老師陸續進行了討論,很有收穫。前幾天看到石述思老師發布到微信公眾號「聽老石說」的文章《疫情下的洛杉磯——中美會「脫鉤」嗎?》,又引發了我很多的思緒。
  • 技經觀察|中美戰略競鬥升級將加劇關鍵領域競爭
    2020年5月18日,美國「外交政策」網站發布題為《中美競爭加劇的五種方式》文章,認為中美均已將對方看作主要競爭對手,並正在軍事、經濟、科技、國際秩序及信息五大關鍵領域開展競爭,而新冠疫情將進一步加劇雙方對抗。
  • 任澤平:後疫情下中國經濟和政策展望
    來源:時刻頭條近日,恆天卓越基金峰會於海南三亞成功舉辦,本次峰會主要圍繞2021年度權益投資策略展開研討,金融行業權威專家、專業的機構合作夥伴及恆天高管團隊在研討會上就未來之投資發展機遇展開熱烈討論,剖析當下經濟現狀,展望未來經濟發展,共話財富管理之道。
  • 兩岸緊張 丁守中憂臺灣成中美競爭的犧牲者
    去年「九合一」選舉,落敗的國民黨臺北市長候選人丁守中,今(27)日出席大中華大健康產業聯盟會員大會,致詞時提到兩岸目前情勢,就怕中美競爭下,臺灣成為犧牲者,因此兩岸維持民間交流,顯得相當重要。    現今兩岸關係緊張、軍演不斷,丁守中指出,大家都在擔心中美競爭,蔡當局一面倒支持川普,會不會讓臺灣變成霸權代理人戰爭下的犧牲者的此刻,兩岸維持民間交流做潤滑劑就更顯得重要。
  • 安迪·澤萊克:中美競爭的最終結局
    導讀: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之際,美國哈佛商學院學者澤萊克在日本「外交學者」網站撰文,呼籲兩國建立暫時機制,穩定雙邊關係。作者認為,美國應「接受中國最終成為世界最大,並可能是最強大的經濟體」,「從根本上尊重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文明、主權國家和超級大國,尊重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經濟學模式。」
  • 「邱靜」中美數字科技博弈中的歐洲策略
    其二,強調「技術主權」,增強歐洲地區的技術能力和控制力,主要措施有:在數字科技領域加大投資;保護數據安全,促進單一歐洲數據空間的形成;根據歐洲價值理念制定具有影響力的規則。歐洲策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體現的趨勢和影響值得重視。數字科技與地緣政治的相互影響越來越大;數字科技監管規則的價值理念色彩增強,存在形成技術聯盟的可能性;技術競爭和規則競爭日益激烈;保護主義趨勢更加明顯。
  • 中美會撕破臉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社會學家丁學良談中美關係
    中美之間的競爭應該是必然,能不能是一種良性的競爭,而不是惡性的博弈呢?十年後的中美在世界舞臺上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呢?相關的話題。今天節目時間陳箋請到的是知名的社會學家丁學良教授,一起來探討一下。這30多年接近40年的時間,您是親眼目睹見證了中美關係的發展歷程。記得早在99年的時候,您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之後也被收錄在「丁學良文集」當中,您就提到中國將成為美國的「首要敵人」的幾個條件,現在回看正好給您不幸言中。那麼此刻,我們能不能跳出美國政黨輪替的局面,來展望一下未來的十年,甚至是十年之後,中美關係將會是什麼樣子?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美國又會是怎樣的模樣?
  • 教什麼育什麼,關於中美育兒教育的一些思考
    文/小魚芭芘根據小魚芭芘的了解,關於中美育兒教育的不同,總是熱議的話題。其實個人覺得教育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意識形態與實際功用結合的產物,很難單一論好壞。能想到最好的教育方法便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小魚芭芘對於中美教育問題的一些思考。
  • 中美關係,關關難過關關過
    如果答案是後者,我們就要去想,疫情總會過去,美國大選11月也要見分曉,現在就應提前思考與布局,如何在中美之間打開「再理解」、「再平衡」、「再出發」的新視野?如果說中美之間的矛盾完全無解,大半個世紀以來,最接近這一結論的時候應該是新中國成立到1972年尼克森訪華前。尼克森對共產主義的立場眾所周知,但正是在他任內,推動了中美關係和解。
  • 中美公寓市場啟示錄,帶你展望中國長租的五大發展趨勢
    進入四月,在疫情影響和經濟下行的雙重重壓下,中國長租公寓普遍面臨:第一,租金收益率持續走低,優質企業的良性發展之路困難重重;第二,租金差利潤空間收窄,行業競爭不斷抬高業主的出房預期。Q:對比中美市場,國內的長租公寓行業基本都是重資產包租,您認為輕資產託管會是一個趨勢嗎,走向輕資產的路徑和周期是怎樣的?A:我認為輕資產是趨勢,主要是因為重資產包租通常利潤低且風險高。
  • 教育觀察:中美教育親歷者和研究者的思考!
    美國教育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獨立性、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是值得中國教育學習和借鑑的,然而在基礎知識教授和訓練方面,卻存在很多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曾說過「美國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對於這個觀點,從事中美比較教育研究30餘年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北嶺)教育學院教授蘇智欣深表贊同,結合自己的研究、觀察和生活經歷深入分析楊振寧的觀點,理性解讀美國的基礎教育。
  • 史蒂芬·羅奇:政權移交給改善中美關係提供契機 建議成立新部門...
    財經網訊 「政權的交迭給中美雙方改善關係提供了契機,首先中美應該改變對話結構,建立一個全天候的部門來處理中美所有問題。其次我敦促拜登新政府,能夠撤回或降低對華關稅,放棄中美之前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這個協議本身就不可行。第三,中國和美國搭建一個新的框架來解決一些重大問題,重新談判一個雙邊投資協議,藉此重啟兩國投資貿易關係。」
  • 2021年新篇章開啟,展望三個關係走向,中國迎來怎樣的時機?
    如今拜登即將上臺,在2021年中美關係是否會出現新的轉機?有學者認為,近年來美國兩黨在對華採取強硬政策上形成高度共識,這一趨勢不會因為誰是美國總統而發生變化。不過 ,對比川普政府,拜登政府對華政策會更為強調價值觀和同盟體系的因素,並且不會全面否定對華接觸政策。
  • 「趙遠良」中美博弈關係再解讀——基於世界治理手段變遷的視角
    具體就中美關係而言,霍布斯式博弈不再是兩國競爭採取的終極選項,而是洛克式博弈。中美貿易博弈折射出兩國洛克式博弈的方式和手段。大國經略世界,主導世界格局,其手段是多樣的,在表現形式上或曰統治,或曰治理。由於國際政治的無政府狀態,世界各國總是處於一種無休止且旨在爭取權力與利益的博弈狀態之中。
  • 「解讀」黃靖|展望2021:百年大變局不可逆轉
    同時,美國等西方各國還面臨著尖銳的國內矛盾和挑戰。而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依然充滿變數。因此,2021年的世界依然迷惘和焦慮。對內「治癒」 (heal) 是拜登政府的施政軸心儘管拜登以8000萬選票優勢贏得大選,但川普仍然贏得了前所未有7400萬選票。美國社會面臨著自南北戰爭以來最為嚴重的分裂。
  • 新形勢下中美關係的再認識
    對於中國改革和發展的成功,美方則堅信「中國崩潰論」,認為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不能兼容,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可能持久,社會制度也必將走向瓦解,中國難以成長為美國等量級的對手。現在,美方開始認識到中國社會制度的鞏固和發展道路的成功,特別是對中國發展的規模和增長的速度感到震撼,認為中國是超越歷史上德國、蘇聯、日本的從未遇到過的全方位戰略競爭對手,對於如何應對中國崛起產生了一種無從措手的恐懼。
  • 田樸珺憑《謝謝你》紀錄片再獲中美電影節大獎
    由田樸珺擔任製片人兼主持人的紀錄片《謝謝你萬悟聲》斬獲短紀錄片單元 "金天使獎",傳奇娛樂副總裁羅伯特·納普頓為田樸珺頒獎並評價田樸珺的作品《謝謝你》系列,不僅是為國內觀眾提供一種新的國際化視角,同時也是在國際影壇上展現中國新興一代電影人的思考與擔當。田樸珺以視頻形式發表了獲獎感言,並透露"目前正在籌備最新一季《謝謝你》系列,主題將會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