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中美之間有可能展開合作性競爭

2020-12-28 同花順

導讀

《紐約時報》11月24日刊登傅瑩署名文章,文章談了中美兩個主要大國未來發展關係面臨的問題和應對的思路,認為兩國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

以下是傅瑩文章的中文版。

正所謂大國政治無邊界。未來美國政策的方向成為許多中國人熱議的話題。

毋庸諱言,過去四年中美關係受到嚴重損害,雙方都表達了許多不滿和關切。美國認定中國要爭奪世界霸權,而中國人看到的是美國處處阻擋中國前進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進程。

似乎雙方都確認對方是錯誤的一方,一方提出的倡議總會被視為對己方利益的損害。例如,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全球公共產品,旨在促進更多的經濟增長和更大的互聯互通,而美方視之為一種謀求地緣政治主導力的戰略。

隨著兩國關係近年變得更加緊張,華盛頓開始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給中國留學生製造麻煩。我遇到許多曾經在美國留學的中國青年企業家,在兩國經歷了多年富有成效的合作夥伴關係之後,他們現在被美國視為安全上的威脅,這使他們感到很困惑。將人文交流也都政治化的做法,令很多人擔心曾經惠及雙方的紐帶還能否再現活力。

重新激活中美關係時,重要的是準確判斷對方的意圖。中國無意取代美國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也無需擔心美國改變中國的制度。

中美這樣兩個強大的國家若因誤判而滑向衝突,那將是歷史性悲劇,必然要損害兩國的根本利益,讓許多企業乃至普通民眾付出代價。

中美兩國政府各自都有重要的國內議程去關注,即便競爭不可避免,也需要合作管控好。兩國是有可能通過解決彼此關切來發展某種「競合」(合作與競爭)關係的。

在經濟和技術領域,規則和法律須得到遵守。 北京重要的是傾聽和解決在華美企提出的合理關切,比如更好地保護智慧財產權、網絡安全和隱私。中國一直在這些領域做出努力,不斷完善法律、從嚴執法。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剛剛通過了對著作權法的修改,其中就包括了加大對侵權行為的處罰力度等內容。而華盛頓則應該為在美經營的中國企業提供公平的環境。美方對華為公司在尖端領域擁有優勢的恐懼,不應該以政府霸凌的方式表達,這樣做不僅傷害到相關企業,也阻礙了人們從新技術進步中獲益。美國政府應該做的是鼓勵自己的企業與華為開展合作和競爭。

以國家安全為理由試圖禁止頗受歡迎的社交平臺TikTok的做法也是很不公正的,美方並沒有能夠公開證明其所謂違反安全的說法,而TikTok承諾了要遵守美國的所有法律和規則。

華盛頓以所謂國家安全為藉口打壓中國企業的論調在中國人看來都是很虛偽的。因為中國在過去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引進了各種西方技術,也歡迎美企進入中國。這並沒有妨礙中國維護國家安全。

所以,如果雙方能夠進行平等和坦誠的談判,應能為長久互利交往奠定堅實基礎。

在政治領域,美國早該放棄幹涉他國內政的習慣了。多年來美國的全球幹預行為屢屢碰壁,例如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華盛頓應該從中吸取教訓。美國擔心外國幹預自己的總統大選,那麼是否也應能理解為何他國對美國的幹預如此敏感。

美方指責中國制度或者針對中國的國內政策採取行動令中方反感。當然,中方也需要更加主動地向外部世界提供第一手信息,讓外界更好地了解中方的立場和行為的緣由。

中美應當相互尊重、承認各自政治制度不同、各美其美,從而營造一種更加平和的氣氛。

在安全領域,雙方都有責任維護和保持亞太地區多年來所享有的和平、安寧局面。美方需要尊重中國人對國家統一的信念,不要在臺灣等問題上挑戰中方,或是介入南海領土爭議。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海軍的成長給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帶來壓力——美國海軍一貫自恃是該地區的主導力量,中國這個強大本土力量的出現令其感到不安。美軍針對中國申明擁有主權的領土進行抵近活動遭到中國軍隊越來越強的反對。

美方漠然對待中國在臺灣和南海領土爭端問題上的關切,不能不讓中方懷疑其動機何在:美國是否想幫助臺灣實現獨立,是否想在(南海)爭議中選邊站隊幫助其他爭議方,要像過去的帝國主義者那樣欺侮中國?

為了避免誤解和意想不到的衝突,兩國軍方可以在戰略層面開展對話,以建立有效管理潛在危機的機制,找到和平共處的路徑。

這並非不可能。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中美就建立了海上安全磋商機制,後來還建立了處置海空意外相遇的規則和平息可能發生的危機的熱線系統。近年兩軍建立了重大軍事活動相互通報機制。

現在需要的是坦誠交談以更好地了解彼此意圖和培育信任。

最後是在全球層面,中美合作的空間和需求很大,最緊迫的是抗擊新冠疫情的合作。

兩國科學家以往在應對衛生危機上有著堅實的專業合作經歷,應鼓勵他們再度最大限度地發揮相互交流和聯合研究的潛力。中國和美國在疫苗研發方面都有豐富的資源,如果兩國能夠攜手提高全球疫苗的可獲得性和可負擔性,整個世界都會因此而獲益。

氣候變化是另外一個迫切需要關注的領域,世界期待中美發揮引領作用,兩國有許多事情可以一起做。至於其他全球議題,諸如經濟穩定、數字安全、人工智慧治理等,也都需要團結協作來應對。

中美如能攜手與其他國家同心協力應對這些挑戰,多邊主義將繼續為人類進步帶來希望。

相關焦點

  • 傅瑩:若中美因誤判走向衝突,將是歷史悲劇
    據「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公眾號11月13日消息,2020年11月13日,應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邀請,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以線上形式出席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0年會」,並在經濟峰會「後 2020 時代的中美關係」
  • 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重新激活中美關係
    【俠客島按】今天,《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中國資深外交官傅瑩的文章,題為《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而就在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通知拜登,川普政府準備啟動過渡進程。拜登同日公布了首批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重要官員。
  • 傅瑩對話基辛格:中美最大分歧點究竟是什麼?
    根據我的經驗,有的國家正在美中之間玩遊戲,美中雙方都需保持清醒的頭腦,以免被利用了。(三)中美之間很多問題源於認知偏差傅瑩:過去就有國家善於遊走於大國之間,但是我覺得矛盾本身是可控的。倒是日本的安倍首相很值得警惕,他拿釣魚島爭議做了一個大局,誇大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藉此調整安全戰略甚至修改憲法。
  • 67歲的傅瑩再挑重擔
    近日,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成立,外交部原副部長傅瑩出任名譽院長。長安街知事注意到,她之前曾多次發文或發言,探討人工智慧對於國際格局可能產生的影響。外交部原副部長、清華大學社科學院教授傅瑩任名譽院長,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文科資深教授薛瀾任院長。傅瑩出生於1953年1月,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1978年起從事外交工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做過翻譯,曾任我國駐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長,還是全國人大首位女發言人。
  • 拜登交接之際,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
    來源:中國基金報日前,《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中國資深外交官傅瑩的文章,題為《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而就在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通知拜登,川普政府準備啟動過渡進程。拜登同日公布了首批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重要官員。
  • 傅瑩慕安會上駁「中國威脅論」 馬蒂斯為美對華政策定位辯護
    參考消息網2月20日報導 臺媒稱,大陸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日前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指摘美國不應拿中國作為調整自身核態勢的藉口;美防長馬蒂斯則在回國途中說,中國在南海的軍事部署,讓美國視其為戰略競爭對手。
  • 中美競爭與合作關係可並存
     《聯合早報》1月12日報導:中美之間雖然存在競爭關係,但衝突並非無可避免。雙方必須採取理性觀點,尋求共同合作基礎,以在多個領域上展現全球領導力。中美關係是能否促進全球合作的關鍵因素。王瑞傑說,中美相互保持接觸,以及與全球體系保持接觸,符合雙方的利益。中美的競爭與合作關係可以並存。「關鍵是雙方必須採取理性觀點,找到共同基礎,必要的時候競爭,能合作的時候合作。」現有的全球秩序並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通過有力的領導力和目的明確的決策所打造。王瑞傑說,今時今日,全球更緊密連接和相互依存,務實合作更顯迫切。
  • 章百家:中美有望逐步建立良性「競合關係」
    本文中,我想提出以下三點看法:其一,中美競爭的現實已不容迴避,兩國間的競爭或博弈不斷向縱深發展是一個長期趨勢;儘管如此,中美之間建立起一種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新關係是可能的。近二十年來,主要由於中國的高速發展,中美綜合國力的差距不斷縮小,這導致兩國間結構性矛盾的出現,雙方在上世紀80年代得以建立互信的基礎已經消損。
  • 中美競爭的思考和展望
    之前有一篇思考中國未來的對手,有一方面沒有展開分析:中美競爭背後的全球資本的競爭並不會隨著中美競爭結果塵埃落定而結束,哪怕美國這個國家的組織形式瓦解
  • 技經觀察|中美戰略競鬥升級將加劇關鍵領域競爭
    同時,美國白宮於5月20日發布《美國對華戰略方針》報告,從中國對美國的挑戰、應對途徑和貫徹落實三個方面,闡述在《國家安全戰略》指導下美國對華開展戰略競爭的思路,其內容也印證上述趨勢。因此,清晰理解中美競爭緣由,明確中美未來戰略競爭要地,對預測中美戰略競爭發展趨勢具有切實幫助。
  • 傅瑩:在人工智慧領域建設包容性強的國際治理委員會
    他提出,很多治理相關的問題可通過技術本身來解決,目前人工智慧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太快,而治理準則作為一種社會體系,其發展有其自身的程序,相對緩慢,因此我們需要「敏捷治理」。王欽敏在開幕詞中表示,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開發利用,除了要破解數據質量和算法算力難題之外,還要關注應用中所伴生的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例如對公共安全、倫理道德、社會就業、市場競爭和隱私保護等方面所帶來的影響和衝擊,以及在數字政府、智慧城市等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治理問題。
  • 傅瑩:人工智慧與國際安全治理
    導讀2020年12月18日,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名譽院長傅瑩在當天舉辦的首屆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國際論壇上發表講話。她呼籲在人工智慧領域建設包容性強的國際治理委員會,共同去研究、探討、吸納各方面好的建議和意見,形成共同的國際規範。以下為講話全文。
  • 傅瑩答澎湃
    傅瑩12月18日,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名譽院長傅瑩參加首屆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國際論壇時,在線回答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提問:「我們是否應該制定全球性的人工智慧治理準則?制定這一準則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 清華大學章百家:中美之間建立競合關係是可能的
    「回顧一下這些年可以看到,我們這些研究中美關係的人,基本上是越來越憂慮,越來越擔心,以前的擔心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它已經變成現實了,這個現實就是中美兩國將進入一個長期的戰略競爭狀態,而且這個戰略競爭會不斷地向縱深發展。」章百家認為,中美兩國是在全球化背景中受益最大的兩個國家,這種受益也使得從GDP總量角度上,兩國的實力迅速接近。
  • 傅瑩:中國在AI治理問題上向國際社會釋放了清晰的合作信號
    傅瑩,1978年進入中國外交部,2009-2013年任外交部副部長,負責過歐洲和亞洲事務。目前擔任清華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名譽院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近年來關注人工智慧治理研究。她所在的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的人工智慧治理項目小組,著眼於國際共同規則,在世界和平論壇上提出「人工智慧六點原則」,探討人工智慧綜合性治理的宏觀框架。
  • 約瑟夫·奈:中美經濟脫鉤成本太高,生態脫鉤根本不可能
    拜登上臺後中美關係將會如何?中美經濟脫鉤有無可能?中美關係目前最大的危險是什麼?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奈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上一一解答了這些問題。他認為川普給拜登留下了一個「冷戰」作為遺產,但兩國之間未來的關係不會是冷戰型的,而是雙方在競爭同時又有合作的。
  • 陳小工:中美之間的規則之爭不加以管控有可能擦槍走火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從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發生,中美已經發生了很多危險的海空事件,這些事件都是美方引起了,包括最近美國驅逐艦進入我南沙群島的海域,這個就說明中美之間的規則之爭不加以管控是有可能擦槍走火,這樣會影響中美之間的大格局。」
  • 前駐美大使周文重接受《相對論》專訪:中美之間不可能回到過去了
    周文重表示,互相關閉領事館,在任何兩個建交國之間都是很少發生的事情,對於中美來說更是前所未有的。 《相對論》:作為外交官,當兩國之間發生這種突發事件時,他們身上要承擔多大的責任和壓力?
  • 中美蜜月期將至?美:我們正面臨5大威脅,應力求共存,避免同歸於盡
    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稱,美國國會政府將為為拜登政府制定對抗中國的新框架,來提升美國對中國的威懾能力,但是也有觀點認為,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將會謹慎處理對華關係,同時緩和中美關係。 美媒稱,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中美關係或許會迎來蜜月期。而且,有觀察家指出,在拜登上臺之後將會有兩件事有求於中方。
  • 傅瑩今天這樣見招拆招
    傅瑩:慈善法份量很重,不要低估這部法律的重要性。我們需要有這麼一部法律,構建一個更加規範的環境,讓捐贈者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能夠得到尊重,讓求助的人能夠有章可循,尤其是讓欺詐行為受到懲處。希望代表們認真審議,更好地提高全社會的慈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