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後代成婚,除「秦」氏不娶,竟然還有這一姓氏也不準娶

2020-12-28 騰訊網

嶽飛一直是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屹立在每個中華兒女的心中,當年帶著嶽家軍南徵北戰,金國帶兵騷擾大宋,嶽飛擔當起保家衛國的責任,決定帶兵出徵金國,正當馬上打下金國之時,趙構緊急召回嶽飛,再加上秦檜讒言,趙構下令處決嶽飛,一代名將就此沒落,嶽飛後人立下規矩,永不與秦氏通婚,其實當時還有一姓氏也是不可通婚的,但兩者的意義完全不同。

也有人言其實主謀是趙構,趙構本性有些昏庸,因為當時嶽飛提出過帶回金國扣押的兩位宋朝皇帝,一旦帶回這兩人,趙構的位置何存?所以趙構才做出如此下作的行為,但是這件事情秦檜難逃其責,當時秦檜家中收了金國送來的珍寶,又在趙構面前讒言,讓趙構有了滅嶽飛的理由和藉口。

嶽飛留下的家人中,妻子和孩子都被發配到荒蕪人煙的嶺南,但是嶽飛的第三子恰好被嶽飛的妻子悄悄的送出家中,送出去之前嶽飛的妻子趕緊寫下書信讓當時的一位官員收留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叫做嶽霆,這位官員叫做貢祖文,是嶽飛生前交往很深的朋友,嶽飛的妻子深知這一去嶺南,多半會再也無法回來,就趕緊將孩子託付給他。

貢祖文也深知嶽飛蒙受冤屈,加上他和嶽飛的交往很深,毅然決然的辭官回鄉,決定好好的養這個僅有十二歲的孩子,貢祖文一直將嶽霆當做親生孩子看待,還為這個孩子找了一門親事,嶽霆也為嶽家添了五位子嗣。後來深明大義的宋孝宗上位,平反關羽嶽飛的冤案,這時候貢祖文的事跡也被人傳開。

嶽霆和嶽家終於能夠再次光明的站在宋朝,嶽霆心裡清楚,這幾年要是沒有貢祖文的幫助,很難生存下來,為了報恩就立下一條規矩:嶽家後人不與貢氏女子成婚!這是為何?因為嶽霆與恩人的孩子結為兄弟,並以一家人的身份稱呼彼此,到現在的嶽家祠堂還擺放著這位官員的牌位,說明當時的嶽家和貢家確實成為了一家人。

結語:相比嶽家不讓與「秦」氏和「貢」氏後人通婚,兩者的意義完全不同,一個是恨意,一個是情意!嶽家祖上對於秦家的恨意和恩怨太多太多,嶽飛的後人也一直延續著這個規矩,再也不和秦家人通婚,也一直將貢家當做恩人和一家人,再也沒和貢家通婚。

相關焦點

  • 秦始皇贏政後代被殺,但並不代表沒族裔,這14個姓氏與其有淵源
    秦始皇贏政後代被殺,但並不代表沒族裔,這14個姓氏與其有淵源我國歷史第一個建立統一王朝並稱帝的是秦始皇,皇位傳到第二位胡亥就滅亡了。從歷史記載看,胡亥篡位後,賜殺扶蘇,逼殺公子高、公子將閭,還殺了10個公主。
  • 嶽飛後人在渦陽?上了央視?這是真的!
    隨著二代身份證逐漸替換一代身份證,(ya)莊的村民們也面臨著更改姓氏的窘境。「電腦打不出來這個字,就只能用其他字來代替。」馬店集鎮派出所工作人員羅勇介紹,不改的話,電腦無法錄入,就辦不了戶口本。據史料記載, 1141年,嶽飛被秦檜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於風波亭後,嶽家三代12口人,除四子嶽震、五子嶽霆聞變潛逃,銀瓶小姐被秦檜黨羽抱其投井而亡外,其餘9人均被押解嶺南拘管。 後來,宋高宗下詔解除拘管,準許嶽飛家屬居住自由。之後繼位的孝宗、光宗、理宗,曾經多次對嶽飛及其後裔進行封賜予追封。
  • 中國不能通婚的十大姓氏,快看你中槍沒有!
    李姓成功復仇,從此,朱李兩家的「仇恨」又加深了一層,世代不通婚。  據說,在元明時期,楊家後人只要遇到潘家後人,不僅不說話,還會武力相向。  第三位:「嶽」和「秦」不能通婚  什麼原因大家都明白。南宋初年,秦檜等奸臣陷害,名將嶽飛,被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他的子孫逃難四方才倖免於難。
  • 黃帝,姓姬,氏軒轅,又氏有熊?|解密中國姓與氏的糾葛關係
    而且我國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姞、姚」,都是從女旁,這也表示是由不同的女性始祖所繁衍的後代。那麼「姓」在遠古時期的用意又是什麼呢?《通史》中記載,太昊時規定:「姓同,婚姻不可通。」也就是說,同姓的人不可以結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呢?
  • 考據 歷史上真有互不通婚的姓氏?
    如今,中國還存在某些姓氏之間不通婚的例子,而之所以不通婚,大都源於歷史或小說中的國讎家恨,演繹至今,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秦、嶽不通婚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媒體報導 :在合肥,載入族譜的嶽飛後人有近萬名。
  •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后代沒有滅絕,專家表示,這四個姓氏很有可能
    一場秋雨一場寒,天氣已經越來越冷了,大家要注意添衣。
  • 那拉氏、富察氏、鈕鈷祿氏……為何清朝後宮多是這些姓氏?
    就像清初皇太極,先後娶了大玉兒的姑姑、大玉兒、大玉兒的姐姐,而這幾位女子也不介意,因為無論哪個得寵,都是她們蒙古科爾沁部勢力在滿清的紮根,以此互相滲透,讓根基更穩、榮華更久。帝王結親,自然首選顯赫的「滿洲八大姓」。
  • 陷害嶽飛的万俟卨,他的名字怎麼讀?為什麼會有這麼奇怪的姓氏?
    所以後來人們在嶽飛廟前打造了四座銅像,反綁雙臂的跪在嶽王廟前,而這四座銅像的主人分別是秦檜、張俊、王氏以及万俟卨。前面那幾個人咱們暫且不說,咱們就說說這第四個人,很多人不知道該怎麼讀這幾個字,甚至小編一開始也以為他姓萬,後來查了字典才知道他叫(mòqíXiè),可是為什麼這個姓氏會這麼的古怪呢?
  • 嶽飛後人禁止跟2個姓氏通婚:一個有血海深仇,一個有救命之恩
    提到「精忠報國」,就會想到嶽飛這位抗金英雄。當年,嶽飛的母親曾經在嶽飛的背後刺下這四個字,就是希望他能夠為國效力,盡忠國家。嶽飛並沒有辜負母親的希望,從軍以後,屢建戰功,為抗擊金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 最容易讀錯的5個姓氏,有些姓氏有3個讀音,能全部讀對的不簡單!
    中華姓氏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每一個姓氏的都有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歷史,每一個姓氏的來源都是那樣獨特,不僅僅如此,有些姓氏在讀音和讀法上都有別於漢字發音,這些姓氏在上千年的演變中,有著特別的讀音,比如下面要講的這幾個姓氏,都是讀音容易讀錯的姓氏,而且這些姓氏並不是很常見,所以知道的人並不多!
  • 此神圖能讓你了解自己姓氏的祖先來自哪裡,是否王侯將相後代
    這只是多數姓氏的生長脈絡,而不是全數哦。祖先為黃帝的姓氏:祖先為炎帝的姓氏:祖先為庖羲、顓頊、姚舜的姓氏: 下面來說一下,為何中國人的開山祖師,姓氏多為「女」字旁。如姬、姚、姜等等,歷史上有個學說,因早期是母系社會。
  • 如果你是這4大姓氏之一,很可能不是炎黃子孫,而是黎族蚩尤的後代
    其實除炎黃外還有一個人也是始祖之一,他就是蚩尤,蚩尤乃九黎族首領,最擅長製作兵器,極為好戰,為開闊疆土經常帶人欺負其他部落。開始時炎黃部落聯合都不是他對手,一共打了9次,結果次次戰敗,直到三年後才將蚩尤部落打敗。「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經涿鹿縣故城南」現如今河北逐鹿縣境內仍留有很多跟蚩尤有關的遺址,追溯這些遺址可以看出蚩尤部落活動地區。
  • 不娶不嫁的"兩頭婚",正在悄然興起,過來人:姓氏、稱呼都亂了
    "文 | 開心果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世人所熟知的。  在婚嫁前,男女雙方家庭,都會就彩禮、住房等進行詳談,如果談不攏,這樁喜事兒可能也就到頭了,即使不到頭,兩家可能也會生出嫌隙。
  • 人們叫秦始皇連名帶姓,為什麼到胡亥和扶蘇就失去了姓氏?
    現代人的名字通常分為姓和名,也可以合起來成為姓名,可能大家會認為「姓」和「姓氏」是一回事,但這只是在現代看來,古代人的姓氏其實是分開的,「姓」是「姓」,「氏」是「氏」,這樣聽著是不是很拗口呢?
  • 上古八大姓氏的起源與祖先,有三種已消失,看看你是誰的後裔?
    然後我就笑了,告訴他曾看到一篇文章,說日本在很久以前是沒有姓的,男人和女人在某個地方做某些事情後,出生後的孩子就把這個地方當作姓來取名,還有一說法是取自人居住的地理位置。久而久之,這個姓氏便流傳下來。朋友聽完大笑,這也太隨意了吧。就問我中國人的姓氏呢?其實,全世界人的姓氏大多數都跟地理有關係。而中國的人姓氏更多的與發源地或封地有關,還有一部分來自古代皇帝的賜姓或少數民族漢化後的姓。
  • 秦王是嬴姓秦氏還是嬴姓趙氏,姓和氏是什麼關係?平民無姓氏?
    而對於男子來說,氏是貴族的標誌,知道了氏就能知道他的姓。有來頭的女子有姓,有地位的男子有氏,姓氏是屬於貴族的。比如楚國王族是羋姓熊氏,所以楚王都叫熊某,而王族女子則叫羋某。再比如秦將蒙恬,姬姓、蒙氏、名恬,稱為蒙恬而不是姬恬。一般的平民,只有名,沒有姓,也沒有氏。
  • 網絡小說八大姓,秦葉陳蕭雲安溫?你認為還有哪些姓氏可以上榜
    秦姓秦姓,亦稱秦氏,得姓始祖伯益。在網絡小說中,秦這個姓氏非常多,比如《星辰變》中的秦羽,《天才醫生》中的秦洛,《超品相師》中的秦宇,《牧神記》中的秦牧,《國民校草是女生》中的秦漠……無不彰顯了秦姓的受歡迎程度。
  • 南宋名將韓世忠:與嶽飛親如兄弟,卻娶了妓女為妻子
    《宋史·韓世忠傳》:"舉朝無人敢過問一聲,而唯韓世忠竟然敢當面詰之。"韓世忠因為嶽飛這個事,秦檜對韓世忠意見非常大,秦檜覺得韓世忠不是跟自己一路人,認為韓世忠這個人留不得。不過,韓世忠和嶽飛不一樣,韓世忠可是宋高宗的救命恩人,秦檜想通過帝王之手除掉韓世忠是不可能的,對於秦檜的想法,韓世忠是心中肚明的,為了不白白枉送性命,韓世忠和官場告別,在鄉下頤養天年了。
  • 關羽、張飛、趙雲各娶了幾個老婆?
    關羽、張飛、趙雲都有後代,所以這三人肯定都有老婆。雖然他們到底娶了幾個,老婆姓甚名誰,陳壽並沒有寫。
  • 大禹的後代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氏,源於姬姓軒轅氏(黃帝),出自蒙古族尼倫奇雅特·古孛爾只斤·乞顏部(亦稱乞彥、奇渥溫),屬於以部落、部族名稱為氏。是在成吉思汗之後,方才慣使用的姓氏,是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的後代。博爾濟吉特氏,又稱博爾濟錦氏、孛兒只斤氏。元、明兩朝之後漢化的姓氏,與孛兒只斤氏一樣,多為鮑氏、寶氏、包氏、孛氏、鐵氏、餘氏、博氏、奇氏、羅氏、波氏等,實為同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