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斐
如果你怕苦,會苦一輩子,不怕苦呢,苦半輩子。
好的婚姻,一定是雙方都有離婚的勇氣。
前一陣子「全職太太」的話題因為一條新聞再次來到大眾視野變成新聞討論的熱點。
事情起因是創建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的校長張桂梅反對她所教育出來的學生成為全職太太。
這所女子高中招收的主要是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後無法繼續求學的山區女生,從教育機會開始改變山區女生的人生。我很佩服張桂梅校長,也就是這位校長,明確提出反對她的學生成為全職太太。
當然網絡上也有其他的聲音,覺得做全職太太挺好的,但我是同意張桂梅校長觀點的。
在別的文章中我也談到過,從來不覺得全職太太一定就是依附於他人的,不是獨立女性。事實上全職太太完成的家務勞動價值是很高的,全職太太本身的身份並不比一個職業女性貢獻小。
有研究表明,一個女性在家庭勞動裡所創造的財富相當於一年賺40萬元。40萬是非常客觀的收入了,要知道我作為大學老師一年的收入也沒有那麼高。對於不贊成女性成為全職太太的討論,反對方強調的是全職太太本身是有價值的,每個個體有選擇做全職太太的權力。
實際,這個話題本身是個嚴肅的話題,我有一個特別簡單粗暴的結論:如果你的經濟條件特別好,或者說你的經濟條件足夠你隨時隨地一個人活得很好,我會覺得做全職太太是你的個體選擇。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基層婦女,那麼做全職太太的選擇時請你一定要謹慎、再謹慎。網上有個叫基層女性的不利因素,其中有幾點在我們研究能得到一些數據上的支持。為什麼我會特別警覺這個社會對全職太太的宣揚?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三次「婦女回家論」,三次都發生在就業市場非常嚴峻的時候。這個時候整個社會會宣揚「女性回家很好」、「孩子需要媽媽」的言論,鼓勵職場女性回家做全職太太。實際上女性要警覺,如果你做了全職太太之後就會面對很多問題。你有沒有做好準備來面對這些問題呢?接下來我們從更大的層面來講。
個體挑戰
首先當你回家做全職太太的時候,個體所面對的挑戰很可能並不是你一開始就能預計到的。
在很多人眼裡全職太太因為不需要上班,會過得很輕鬆。在家庭生活裡,男性也經常會覺得你都不工作了,你的生活很輕鬆,可是家務勞動的繁重以及枯燥其實特別讓人崩潰。
在研究中發現,那麼多人不願意做全職太太的原因是家務勞動是個特別沒有成就感的事。比如說孩子幾分鐘內就可以把全職太太辛苦打掃的成果「破壞」掉,弄得到處都是東西。
在家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持續做同樣的事情,做好之後再被打碎。時間長了,你真的得不到任何成就感。
「全職太太」雖然是份有價值的工作,但卻沒有辦法享受工作所帶來的快樂。而且在「全職太太」這份事業中,女性沒有晉升空間。女性選擇做全職太太一定要考慮你能不能接受繁重的家務勞動。
話語權變小,難以回歸職場
其次,女性的家庭地位、家庭話語權跟經濟關係是很有相關性的。如果在經濟裡面不是女性完全掌握,時間長了家庭話語權就會越來越小。
此外,你要考慮當全職太太的身份不被社會認可,或者長時間得不到他人讚揚的時候,做為家庭主婦的你會不會產生怨言?
最後,你不要以為離開職場後,任何時候再次回歸都是很容易的事情。現在的社會發展特別快,全職太太過幾年再回歸職場,困難比大家想得多的多。
所以女性進入全職太太這個領域是要非常謹慎的。
影響夫妻關係
此外全職太太對夫妻關係也有一定的影響。
我的社會學愛情思維課裡面特別強調,過去的婚姻是一個所謂的「緣分婚姻」。在緣分婚姻中個體只要滿足角色就好,你把「太太」的角色做好了,先生就會對你滿意。
我們並不追求兩個個體之間一定要有共同的想法,要談得來。因為這些在過去婚姻中沒那麼重要。
今天我們追求的是「愛情婚姻」,這代表著兩個平等獨立個體之間的連接關係。在這個平等中,經濟基礎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兩性中一個人的經濟基礎不夠,個人生存都要依附在另外一個人的話,會影響你的家庭地位。
我在課程裡經常講好的婚姻一定是要雙方都有離婚的勇氣。所以我並不是說你一定要跟對方掙一樣多的錢,但至少有一個工作,離婚了你也不害怕。有工作代表你自己能養活自己,孩子也可以帶得很好。這個時候雙方才是相對平等的關係。
如果連離婚的勇氣也沒有,那夫妻關係會越來越有問題的。尤其當一方在社會上發展的越來越好,他所見的世界越來越大。而你卻一直在家務勞動裡辛勤勞作。即使你經常去旅行,去看世界,但這和職場中個人成長是不一樣的。所以你一定要考慮到做全職太太對夫妻關係的重大影響。
密集母職影響孩子成長
很多人都覺得做全職太太對孩子的成長特別有好處。可是在研究發現全職太太對孩子來講不見得一定有好處。雖然我們經常說「最長情的愛就是陪伴」,但是今天中國家庭教育的問題並不是長情、陪伴的問題。
相反,今天我們更凸顯的問題是「密集母職」,也就是說我們對孩子看管得太多太緊了。管得太多,就把孩子給管死了。當我們去採訪初中高中孩子的時候,TA們會說我的爸爸媽媽看著我、監督我、監控我、監視我,唯獨沒有陪伴我。
這裡所有的形容詞都是不好的,換句話說,家長以為自己為孩子犧牲很多,陪伴孩子,可對孩子來講TA並不「領情」。尤其是當全職太太把孩子的成功作為自己成功的標誌時,一定會把自己的理想加注在孩子身上。孩子承擔不了兩個人的理想,達成家長心目中好孩子的形象,對TA來說太沉重。
全職太太對孩子的成長並不一定是好的,即使在孩子的小時候也是需要有一些公共設施,比如說幼兒園、託兒所的幫助。女性在產假過後可以尋求更好的合作育兒的方式,使得自己能投入到工作裡。這樣也能給孩子足夠的愛,其實兩者並不矛盾。
我從不覺得做全職太太一定對孩子來講是最好的。
結語
最後,要知道女性要爭取到現在的地位和權力特別不容易。如果越來越多的女性退出職場,那其他還留在職場的女性是會越來越艱難的。我們在說性別這個概念的時候,經常會說現實性的利益和戰略性的利益。現實性的利益可能考慮的是自己的當下,此時此刻我不幹活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顧。
作為個體,你選擇做全職太太,還是選擇做職業女性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考量。但如果你是處在相對基層的女性,我勸你謹慎。作為一個機構或者媒體,我從來不宣揚全職太太的好。我們要讓女性的就業權保留下來,甚至往前走一步,而不是走回頭路。
但同樣的我們也要非常警覺對「全職太太」的汙名化。我也不覺得全職太太對社會沒有貢獻,是男人的附屬品。全職太太本身的確是有價值的。
回到開頭,我為什麼同意張桂梅校長的觀點?因為她所面對的那個群體恰恰是要對做全職太太特別謹慎的群體,她講得是有道理的。而那些反對的一方,所處的立場應該是更精英的、經濟條件更好的、時時刻刻可以從婚姻裡撤出來的。這些觀點也沒有問題。
我自己有一條人生信條,如果你怕苦,會苦一輩子,不怕苦呢,苦半輩子。其實人生有時候是咬咬牙走過最艱難的時候,後面的路就會越走越順。作為個體來講,有時我們得要承受一些壓力,去做一些開始可能讓自己比較辛苦的事情,但這其實也是為自己的未來打下基礎。
我也呼籲整個社會要給女性更好的教育機會,更多平等就業的機會,更多讓我們公平晉升的機會。這才會使我們女性在職場沒那麼大的壓力,沒有很多怨言,在覺得不公平後才回歸家庭。
我也鼓勵很多男性回歸家庭,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享受更多家庭的好處。同樣的,女性在公共領域上能夠有更好的發展,更公平的機會,讓母職懲罰發生的再少一點點,在家庭和工作平衡方面能夠更容易一點。
不要老是讓家庭和工作成為特別分裂女性的兩種力量,把生活變得特別艱難,這有礙於整個社會文化的進一步改變。希望整個社會能在性別平等上再往前走一步,讓每個人的個體選擇能更有保障,也能讓每個人的個體選擇變得更多樣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