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放大》為例,探究安東尼奧尼鏡頭下放大的「自我」形態本質

2020-12-24 三斤談娛樂

文|三斤談娛樂

對於電影劇作的認知,很多觀影者認為是完整的「三幕式」結構,而這部影片是著名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的片段式電影《放大》。在這部影片中,導演為觀者所呈現的是主人公碎片化的生活片段。正如安東尼奧尼所說:「電影不是一個意象,而是一個不可溶解的整體,其所延展的是一段時間。」

如同《放大》中攝影師託馬斯憑藉相機尋求自我真實,導演安東尼奧尼也通過自己獨到的電影鏡頭不斷向觀者呈現他所認知的自我。

在《放大》中,導演顛覆了觀者對劇作結構的認知,影片為觀者所呈現的是沒頭沒尾的片段式劇作結構,給足了影片留白,主人公託馬斯作為相機後面客觀冷靜的觀察者,通過鏡頭不斷追尋自己的精神需求。而導演安東尼奧尼也是攝影機後面的觀察者,他通過自己「窺探式」的鏡頭語言巧妙地規避了影片所給觀者帶來的「設計感」。

通過主人公的所見所聞和其 「同類化」的動作映射出自己對「自我」的哲學化思考,讓觀者通過電影鏡頭明顯地看到導演鏡頭下放大的自我追求。作為著名的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的《放大》中卻沒有傳統的歐洲電影特徵——固定鏡頭和長鏡頭的堆砌,但劇作結構也不是典型的好萊塢劇作結構。《放大》成功地跳脫出傳統的電影工業流程,所呈現出導演獨具特色的個人色彩,淡淡地道出了導演對自我的認知。

正是這樣一部片段式的電影,卻在導演獨特的視聽裝修方案和風格化的劇作結構,為觀影者打造了一個亦真亦假的世界,隨著劇情的推進,觀者跟隨託馬斯的視角一起窺探時代衝擊下的英國人民,與託馬斯一同尋求真正的自我。因此,本文我將從符號化隱喻,視聽語言,空間造型,劇作結構這四個層次分析影片,從細節出發,和觀者一同感知安東尼奧尼鏡頭下被放大的自我。

01、影片中無處不在的「符號化」隱喻,將其「自我」本質的問題呈現給觀影者

(1)視覺化的隱喻——畫在影片中的符號象徵

在《放大》中,導演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碎片化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觀者強烈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疏離。透過影像的傳遞,觀者深深的明白影片想要探討的已不再是普通意義上的人性問題,安東尼奧尼在《放大》中所潛在的疏離感和隱喻風格,放大了他對「自我」問題的思考。

在影片進行到一半時,鏡頭跟隨攝影師託馬斯來到了他居住的地方,在那個房子裡,我們看到了和他合租的畫家室友室友和他那些由小點組成的晦澀難懂的抽象畫。隨著這段戲的場面調度,觀眾清楚地看到了比爾的三張畫。在我看來,看似三張平平無奇的抽象畫卻在《放大》中產生了巨大的戲劇張力。那副畫架上的畫更是蘊藏著深刻的符號象徵作用。

正如著名攝影師羅蘭·巴特所說:「我們所說的攝影對象是真實存在的,這個東西在鏡頭下出現過,否則不可能有照片」這也是繪畫與攝影最大的區別,就像在《放大》中,比爾的畫是虛構的,比爾也曾對託馬斯說過:「他們只不過是亂糟糟的一團,知道我看到了他們其中的價值。」

導演巧妙地藉助這一視覺化的隱喻符號說明了攝影與繪畫之間的關係,「真實與虛無」正如照片上的屍體,他是真實存在在照片上的但因為無限地放大,越發模糊,照片中的屍體逐漸變成了比爾的抽象畫,此時託馬斯心中已經模糊了真實與虛無的界限。

(2)劇情化的隱喻——結尾戲劇隱喻蒙太奇的使用

在《放大》中除了可視化的符號象徵,還有導演精心設計的隱喻蒙太奇的使用,在影片中使用聲畫對立的視聽裝修方案,使用節奏平緩的剪切方式,是影片產生劇情化的隱喻方式,進而使觀者沉浸在安東尼奧尼的哲學世界,畫龍點睛般使電影達到思考層面。

在影片結尾,攝影機對準了一場「無實物的網球比賽」當「透明網球」滾到遠處之後,託馬斯先是猶豫,後來卻撿起了「透明網球」並猛地把球扔回球場,觀者隨著託馬斯盯著「球」的眼神漸漸地也聽到了網球擊打所發出的嗵嗵聲。

我認為,這段寓言式的戲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託馬斯選擇觀看這場滑稽的比賽時便已顛覆了前面所發生的一切的真實性,當託馬斯選擇扔回網球的那一刻,便已暴露出這劇情化的隱喻符號在託馬斯的認知中這場「無實物比賽」才是真實存在的。進而向觀者拋出了一個世紀性的話題——什麼是真實?什麼是幻想?

如果此刻託馬斯選擇不觀看,不扔回網球,便失去了自我所認為的真實,因此在託馬斯所逗留空間中,漸漸地出現了擊球的聲音。

02、導演運用獨特的視聽元素為主題服務,使觀影者在真假世界徘徊尋找真相

色彩作為電影語言的基本元素,在營造視覺美學的同時更是承載了許多導演詩意化的思想觀點,安東尼奧尼跳脫出傳統的電影美學風格,他拒絕用臺詞的方式來打造自己的電影,他認為「一切都在電影之中」。在《放大》中,安東尼奧尼便使用十分具有主觀表意性的色彩,憑藉自己對色彩獨到的見解,強化電影語言的力度,展現了導演對真假自我的認知與思考。

在影片進行到一半時,我們跟隨託馬斯的步伐逃離了喧囂的城市,來到了安靜的公園。託馬斯在廣袤無垠的綠色草坪上尋找自己的靈感,並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了恩愛的情侶。在公園這一場戲中,導演使用綠色作為底色在畫面中進行了大面積的鋪色,並不僅僅是巧合,導演對綠色的使用與影片劇情和主題有著密切的聯繫。

綠色不僅是大自然的顏色,還是生命的色彩,代表著安靜和平。但正是在綠色的草坪上,託馬斯用相機記錄下了一場謀殺。在我看來,此時此刻原本代表平和的綠色卻增添了幾分憂鬱的色彩。這也是導演的過人之處:將自我賦予色彩中,色彩寓意的顛覆也表明託馬斯對真假世界認知的顛覆。

除此之外,導演對聲音的處理也使影片增添了獨樹一幟的韻味。在電影之中,聲音常常被分為對白,音樂和音效,他們的作用分別是:推動劇情發展,渲染環境烘託人物情感和再現現實。影片最後,我們看到的是託馬斯的面部特寫,觀影者可以從他的眼神中得知他一直注視著那個透明的網球。隨之我們真實地聽到了擊打網球的聲音。

我認為,這段聲音的處理是整部影片中最具表現力的聲音,這段清晰的音效直擊影片主題。在傳統影片中,導演更擅長營造「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情境進而達到強烈情緒的爆發。然而這場戲中聲音的出現,更是展現了託馬斯心中信念的崩塌:相機是否能記錄真實,我看到的真實是真實存在的嗎?反觀安東尼奧尼手中的攝像機所記錄的是真實存在的嗎?

導演向觀者提出問題卻沒有解答,這樣的留白式處理方式也使影片上升到了「寓言層」,他通過《放大》展示了現實與幻想極強烈的對立關係,對認知真實和對人類理性產生質疑。

03、導演採用空間造型的構建,使影片獨具詩意色彩,引人入勝

安東尼奧尼認為電影空間與現實的空間是相連的,因此他對空間造型的營造是開放式的,他運用自己高超的視覺裝修技巧使空間成為精神容器,從而熒幕空間跨越了傳統上的限制為觀者構建了一個精神式的「任意空間」。

在我看來,影片中的「草坪」便是導演所營造的任意空間,草坪作為一個見證者,它見證了一場兇殺案,卻又默默吞噬了一切真實存在過的事物。託馬斯在草坪上的消隱也體現了外在自我的消亡。影片憑藉這一真實存在的空間縮短了影像與觀者的距離,充分打造了觀者思想層的「任意空間」,使導演思想通過客觀空間得到了具象化的表達

影片中,在外在的地理空間上,安東尼奧尼將鏡頭對準英國。無論是倫敦的公園還是貧民街區,都使影片空間呈現出一種熟悉感,為觀者營造出情景交融的視覺體驗感,進而使影片具有豐富的本土認同感。

《放大》用極其平淡的片段式手法向觀者呈現了託馬斯一天的所見所聞。在我看來,在導演碎片化的故事之中,看不到開端,也不知道結果,在影片中,導演甚至隔絕了時間。安東尼奧尼的故事的發展依據是「生活的節奏」而不是好萊塢式的劇作工業流程。導演刻意淡化故事情節,僅僅通過展示片段來使觀者感知瞬間的自我。總言之,正是這樣一名電影奇才,通過自己的鏡頭向觀者講述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探討著自己獨到的哲學見解。

相關焦點

  • 安東尼奧尼的不可知論:《放大》
    《放大》這部影片是義大利著名導演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的第一部英語電影,這部電影獲得了金棕櫚等獎項。它是探討真實與虛擬的依據和意義的一部晦澀難懂的電影。電影裡面有大量性暗示和裸露鏡頭,大量絲毫不加掩飾的性暗示和隱喻,無論是攝影師角色Hemmings還是模特甚至是鏡頭外的導演本人,似乎都表現出享受這一過程的態度。
  • 【看電影】真實往往承受不住「放大」,唯有鏡頭下的美可以
    在這一段情節安排中,安東尼奧尼用了一個又一個看似冗長的鏡頭來承接劇情發展,而將自己真正的意圖隱藏了起來。 回到家後,託馬斯發現所有照片與底片都被人拿走,而第二天拿著相機再去公園,屍體也不見了,一切的一切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那些被放大的照片,那具親眼所見的屍體,是多麼的真實啊!
  • 愛欲的放大與狂歡,安東尼奧尼經典「情色三部曲」
    這是一個連坎城電影節的評委都要花時間才能想明白的問題(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奇遇》在電影節第一天被評委痛斥為「無情節」,但幾天後卻又被頒發了評委會大獎)——無論如何,他的電影與其說屬於某些標籤的,不如說是屬於電影本身。
  • 安東尼奧尼經典「情色三部曲」,愛欲的放大與狂歡
    這是一個連坎城電影節的評委都要花時間才能想明白的問題(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奇遇》在電影節第一天被評委痛斥為「無情節」,但幾天後卻又被頒發了評委會大獎)——無論如何,他的電影與其說屬於某些標籤的,不如說是屬於電影本身。
  • 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生活的本質是虛無
    60年代的安東尼奧尼通過精悍的場面調度,構建起了高樓大廈下,人在不斷異化中,面臨感情無力,而走向虛無的本質。對於觀眾來說,絕望之餘,也許更是形式傳達出的另一層信息——影像構圖無限性的精緻美。此後,走向世界的安東尼奧尼,其開篇的「英文三部曲」《放大》《扎布裡斯基角》《過客》依然帶有導演自身強烈風格。而色彩賦予了影像視覺的幻想性,在安東尼奧尼的鏡頭前逐漸延展成一種具有神話意味的象徵。
  • 被安東尼奧尼放大的虛無,這背後,是被忽視的真實嗎?
    去網絡上搜這部義大利電影《放大》,會得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這是一部沒有拍攝完的電影!按照本來的劇情設置,電影是沒有拍完的,拍了一半左右沒錢了,導演只能把當前已經拍攝的,和後面要拍的,做了另外一個決定。《放大》就這樣「誕生」了,那些本來應該給觀眾講的故事就是這部電影展示給觀眾最大的虛無。虛無,怎麼抓得住呢?
  • (附:安東尼奧尼經典「三部曲」,愛欲的放大與狂歡)
    就在所有人都在準備為她另謀出路的時候,她決定用自己殘缺的身體重返衝浪的賽場。在好朋友湯姆、切瑞和薩拉的幫助下,她用自己驚人的毅力重新起立,站在了衝浪板和浪頭之上。安東尼奧尼經典「情色三部曲」,愛欲的放大與狂歡今天推薦的電影是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情色三部曲」——《放大》《扎布裡斯基角》《雲上的日子》。為何如此直接,因為談論安東尼奧尼,是不需要任何曖昧或淺顯的引導語的。
  • 談安東尼奧尼的《中國》:隱藏在鏡頭下的藝術哲學
    星期五言:這部紀錄片距其拍攝已過去48年(拍攝地為中國),而距中國觀眾看到它只過了短短16年。且不說這之間逝去的那三十年時間裡此片以及它的創作者遭受了怎樣的磨難,僅僅當下,在我看來,情況也不太樂觀——越來越少的人知道這部電影了,越來越少的人會對電影鏡頭下的東西感興趣了,更甚者,越來越少的人敢理性地談論它了。
  • 物化的女性,影像的復仇 | 從KaoRi和荒木經惟到《放大》
    這與安東尼奧尼的名作《放大》(Blow-Up,1966)何其相似。放大 Blow-Up (1966)導演: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放大》是安東尼奧尼最成功的商業電影,它在國際藝術院線獲得的成功,甚至超過了著名的三部曲(《奇遇》《夜》《蝕》),多年來始終是評論家們所關注的對象。
  • 安東尼奧尼是怎麼被地痞和嬉皮坑的?
    近年來,雖然不斷有人為《扎布裡斯基角》平反,甚至一定程度上給了這部片cult作品的地位,但沒人能否認在它的拍攝過程中,安東尼奧尼被自己以及自己的一系列豬隊友給深深坑了一把。正是因為這些大坑,這部電影註定不會是它可能成為的傑作。安東尼奧尼拍攝《扎布裡斯基角》的計劃起源於1966年首部英語片《放大》的巨大成功。
  • 採用附加裝置的放大攝影,了解後你就是攝影大師,下
    接圈或伸縮皮腔的長短,決定像距的長短,而不同焦距的攝影鏡頭與不同長度的接圈或伸縮皮腔相組合,產生不同的放大倍數。放大倍數的大小是由攝影鏡頭的焦距和接圈或伸縮皮腔的延長值共同決定的。接圈或伸縮皮腔的延長值越長,攝影鏡頭焦距越短,放大倍數越高。攝影鏡頭加接圈或伸縮皮腔後,改變了原來的焦距和像距,像場亮度也發生了變化,攝影鏡頭的相對孔徑也失去原有的意義。
  • 《囧媽》——鏡頭下被放大的母愛,我們能否承受?
    《囧媽》——鏡頭下被放大的母愛,我們能否承受?近日,徐崢導演的囧字系列春節檔電影《囧媽》由於肺炎疫情轉向抖音、西瓜視頻等網絡平臺首播,引來觀眾一片叫好。不論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和資本較量,最終還是為廣大的影劇觀眾帶來了福利,也獲得豆瓣5.9的高分。
  • 木維姐:本周懸疑電影推薦之《放大》
    這讓託馬斯非常疑惑,他相信這張照片許是拍下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果然,他把照片放大後,看到了一具屍體和一個拿著槍的人。 一樁謀殺案的雛形在託馬斯腦中展開。他前往公園尋到了屍體,但沒有人肯相信他的推測,朋友們不願意和他一起調查這是怎麼回事。第二天,當託馬斯再次來到公園,發現屍體已經消失無蹤。只剩下一群人進行著一場虛擬的網球賽,打著並不存在的的網球。
  • 科普 鏡頭放大倍率很重要,無了解不攝影
    是的,正是由於大部分攝影老司機都只注重拍攝的效果環節,忽略機身或鏡頭的體驗與操作環節,導致大部分開始學攝影的朋友也跟著這個路子深入研究。攝影追求畫質效果是首要這個沒錯,但設備上面設計參數我們也應該重視——比如接下來要說的鏡頭放大倍率。
  • 安東尼奧尼:莊嚴的現代主義者,非凡的電影美學
    楊諾內形容安東尼奧尼是「中產階級無聊史的偉大記錄者」,在其作品背後,反映出的是現代社會人類所面臨的各種精神困境。在1962年6月接受義大利報紙《Il Tempo》採訪時,安東尼奧尼曾談到:「如果今天的人類更加孤獨,那是因為交流變得更加困難了。在我看來,這是因為我們在這種環境下找不到方向。也許這種不安在於技術以如此驚人的速度發展……」
  • 【攝影器材】為什麼攝影新手都不重視鏡頭放大倍率?
    在微距攝影中,有一個名詞是必須要認識的,它就是放大率。因為微距攝影其實就即如放大攝影,所以放大率直接影響著微距拍攝的效果。由於放大率是由底片(或感光元件)表面所得的影像和實物主體大小的比例來定義,故此放大率是以一個比例來表達。由於這緣故,放大率又稱為"影像比例"。平時經常聽到鏡頭能拍到1:1、1:2的微距效果,這些比例便是指鏡頭的最大放大倍率。
  • 安東尼奧尼108歲誕辰:什麼都沒發生
    然而這部電影並不是在譴責他們公認輕浮的行為——相反,它探索了玄妙愛情的本質、道德困境和現代行為的脆弱。導演、小說家、編劇阿蘭·羅布-格裡耶(他為阿侖·雷乃創作了傑作《去年在馬裡昂巴德》)曾經將安東尼奧尼的作品與一位同類型導演相比:「在希區柯克的電影裡,銀幕上所展現的事物的真相總是被一拖再拖,但在電影結尾你會明白一切。而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裡)恰恰相反。」
  • 建築師的電影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構圖世界
    上圖為電影《奇遇》中最後一個鏡頭,即便前面的電影濃縮成10分鐘,這個鏡頭也足以鎮壓全場。不說劇情(其實是看過太久記不得了==),依然能感受到男女主角心中情感的迷茫與絕望,遠方山脈預示著通往未來的迷茫,筆直沉重的建築線條則暗示著絕望。
  • S03E38明察秋毫:放大放大再放大
    而在同時期,他的好朋友們也發現,把這種透明的圓石頭置於炎炎烈日下一段時間後,石頭下的一些茅草會燒著,這可要比鑽木取火方便多了。事實上,對這種由大自然打磨的奇妙石頭的記憶,一直延續到了公元1世紀初,在古羅馬哲學家的筆記中,它們被稱為「放大器」或是「點火石」。不過到此為止,它們還沒有什麼特別高大上的地方。
  • 中考物理放大鏡成像原理專項練習,複習必看!
    一、成像特點:     1.放大鏡成放大正立的虛像。     2.像與物體位於凸透鏡的同側。二、實像與虛像的比較集體照相時,發現有些人沒有進入鏡頭,為了使全體人員都進入鏡頭,應採取()A. 人不動,照相機離人遠一些,鏡頭往裡縮一些B. 人不動,照相機離人近一些,鏡頭往裡縮一些C. 人不動,照相機離人近一些,鏡頭往前伸一些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