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佛教的成語「借花獻佛」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源自佛教的成語「借花獻佛」

借花獻佛

佛說法時,諸天散花。佛國淨土也有晝夜雨花的祥瑞。釋迦佛涅槃時,大眾持香花、寶幢等供養。以獻花、焚香禮敬佛等三寶,稱為「香花供養」,是佛門習見的儀規。「借花獻佛」典出《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釋迦佛過去世為善慧仙人,聞普光佛出世,欲覓名花供養。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枝蓮花而過,蓮花感善慧之誠,踴出瓶外,青衣大驚。善慧「為欲成就一切種智,度脫無量眾生」,願以五百錢購取五枝蓮花。青衣見其誠心,即以五花相贈,願結生死之緣,又「請寄二花以獻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願」。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莖,皆住空中,化成臺;後散二莖,亦止空中,夾佛兩邊」。普光佛懸記善慧當來作佛,號釋迦牟尼。後因以「借花獻佛」比喻借別人之物去做人情。如元蕭德祥《殺狗勸夫》楔子:「既然哥哥有酒,我們借花獻佛,與哥哥上壽咱!」

相關焦點

  • 成語「安身立命」源自佛教
    成語「安身立命」源自佛教 安身立命 見《五燈會元·長沙景岑禪師》:「問:學人不據地時如何?師曰:汝向什麼處安身立命?曰:卻據地時如何?師曰:拖出死屍著。」「安身立命」與下文「著身處」意同。「問:如何是學人心?師曰:盡十方世界是爾心。
  • 源自佛教的成語:迴光返照
    源自佛教的成語:迴光返照 迴光返照 指太陽剛落到水平線下時,由於光線反射作用,天空中又短時發亮的自然現象。
  • 來看看這些已經「面目全非」的佛教成語,有沒有驚到呢?
    之前寫過兩三篇文字介紹過一些源自佛教的成語、俗語。今天提及到的這些成語、俗語仍舊是源出佛教典籍,但在日常使用時,含義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甚至相反。網上有過一個讓人忍俊不禁的段子,說某公司招聘,考題很簡單,就只有一道成語填空題:一絲不()。
  • "借花獻佛「借的什麼花?獻給哪位佛
    「借花獻佛」是佛教詞彙,講了釋迦牟尼在修成正果前與妻子夙世姻緣的一個緣起。
  • 「借花獻佛」是借什麼花來獻給哪位佛?
    「借花獻佛」是佛教詞彙,講了釋迦牟尼佛在修成正果前與妻子夙世姻緣的一個緣起。(圖片來源:Adobe Stock)今人對「借花獻佛」的理解是,拿別人的東西來做順水人情,饋贈並不發自本心,這個成語的現代解釋與它的內涵恰恰相反。
  • 佛教詞語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詞語是來自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通過漢語佛典的傳譯,佛教詞語作為外來語向漢語第一次大規模的輸入,他們幾乎佔了漢語史上外來語的90%以上。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從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增的詞語主要有三種情況。
  • 15個常用成語,都源自佛教,看看你知道幾個?
    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但自漢朝時期傳入我國以來,經過兩千年來與中國本土文化儒、道的融合,已經深深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逐漸與儒道兩家合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並在漢語詞彙中,留下了濃厚的佛教文化氣息。
  • 來自佛教的十個智慧成語,令人大徹大悟
    佛教自西漢傳入我國後,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和流通,逐漸融進我們的傳統文化,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也使得我們的漢語詞彙更加豐富多彩,生活中常用的成語,很多都是來自佛教,充滿人生智慧。一,八風不動佛教中常說「八風吹不動」,八風分別指的是「利益、衰耗、毀謗、榮譽、稱讚、譏諷、受苦、受樂」,這八種生活境遇,像風一樣隨時隨地吹動人的身心,所以叫「八風」。佛教認為,八風不動,是對一個修行人的基本要求,遇到任何境界,都要不為所動,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內心不會為外境所轉。
  • 四個成語組成一部佛教中土禪宗發展史
    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由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從杜牧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寺廟何其之多。在梁武帝時期,南朝佛教發展到最鼎峰,僅南京城就有佛寺五百多,但也經歷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次滅佛運動。
  • 成語「七上八下」語出佛教
    成語「七上八下」語出佛教(圖片來源:資料圖)七上八下語出宋蘊聞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一:「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提撕得熟,口議心思不及,方寸裡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志,得如此時,卻是個好底消息。」形容無所適從或心神不定。
  • 臺灣四大佛山均不提倡燒香禮佛 鼓勵「借花獻佛」
    臺灣四大佛山均不提倡燒香禮佛 鼓勵「借花獻佛」 2014-08-27 09:06:35來源:東南網作者:責任編輯:溫雅瓊 中臺禪寺很「潮」,潮的一大表現是,這是一座不燒香的佛教道場   臺北知名宮廟行天宮為響應環保,從26日開始不再設香爐和供桌,信眾前來拜拜時不允許燒香,提倡獻花敬拜。
  • 成語「現身說法」源自佛教
  • 韓國2019年度成語共命之鳥,象徵分裂的社會,起源佛教故事
    視頻截圖韓國《教授新聞》15日報導稱,11月25日至12月9日期間,通過電子郵件和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向1046位教授進行「年度成語」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共有347位教授(33%)選擇了「共命之鳥」這一成語,比例最高。韓媒評論稱該成語讓人想到政黨間爭得你死我活,卻不知其實是共生死的社會現狀。
  • 佛教10個大智慧的成語,令人大徹大悟!
    我國佛教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浩如煙海的佛家典籍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在諸多佛典之中,有許多蘊含佛家大智慧的名句。尤其有些名句轉化為成語之後,可謂至精至簡,令人肅然起敬,百讀不厭。1.鏡花水月鏡中的花,水中月亮的倒影,看似有,其實沒有。
  • 「第一狗仔」又作妖,古天樂捐學校是「借花獻佛」?
    稱古天樂「不僅借花獻佛,而且甘於冒名頂替。」該文一出,「古天樂做假慈善」立刻登上了熱搜。先不談古天樂,咱們先聊一聊卓偉發的這篇朋友圈。「古天樂不僅借花獻佛,而且甘於冒名頂替。」第六計「指桑罵槐」。這兩個成語用的好,就差指著鼻子罵街了。而且這個飲料公司真能忍,就這麼看著古天樂一遍遍的被人們誇獎,一遍遍的被人們稱讚,而掏了真金白銀的公司卻一聲不吭,能這麼無私的奉獻,親爸爸也就如此了。
  • 臺灣神明拼環保:借花獻佛 禁香禁供(組圖)
    臺灣神明拼環保:借花獻佛 禁香禁供(組圖) 2015-09-04 11:42:45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吉翔 臺灣四大佛教道場法鼓山、中臺禪寺、佛光山、慈濟都名聲很大,但卻香火「不旺」。記者曾就「燒香拜佛」請教星雲大師的看法,沒想到他直率地說:燒香、磕頭,這個都沒有必要。最重要的是行慈悲,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這比拜佛要好。  臺灣社會有不少人贊成星雲大師的看法,近兩年不少原本香火鼎盛的寺、宮、觀減香減供甚至禁香禁供,讓神明帶頭拼環保,給現代社會「神指引」。
  • 成語典故|「爾虞我詐」源自《左傳》,本為: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成語典故|「爾虞我詐」源自《左傳》盟誓,本意為「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文:枯木中國的成語很有趣,是古代漢語詞彙中的一種長期沿用的固定短語,每個成語簡潔精闢,言簡意賅,而其背後大多都有一個典故或者故事成語的形成,大多源自古代經典著作或者名人趣事,在形成的過程中,大多意思延續本意,然而也有不少,經過演變,反而成了相反的意思,諸如「爾虞我詐」就是其中之一。
  • 文史知識 難倒九成中國人的八個成語
    指「過時之物」。  這個成語的出處,源自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黃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2)娑婆世界  佛教名詞,常被生吞活剝地改裝成「婆娑(pósuō)世界」——善哉,善哉!佛祖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 《看圖猜成語》龍虎成語是什麼 答案大全匯總
    導 讀 瘋狂猜成語是一款根據圖片提示猜成語的小遊戲,玩家在遊戲的同時還能學習成語知識,何樂而不為呢?有一關的圖片是一個人一條龍一個老虎,這是什麼成語呢?
  • ➹難倒九成中國人的七個成語,看完後我信了!
    這個成語的出處,源自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黃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佛教名詞,常被生吞活剝地改裝成「婆娑(pósuō)世界」——善哉,善哉!佛祖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根據佛教的說法,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也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