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佛教的成語:迴光返照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源自佛教的成語:迴光返照

迴光返照

指太陽剛落到水平線下時,由於光線反射作用,天空中又短時發亮的自然現象。禪宗語錄中多見此語,如《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唐代臨濟義玄禪師諡慧照):「你言下便自迴光返照,更不別求,知身心與祖佛不別,當下無事,方名得法……據我見處,實無許多般道理,要用便用,不用便休。」《宗鏡錄》卷二三:「若舍己徇塵,是名違背。能迴光返照,隨順真知,境智冥合,是真供養。」「光」指智光或心光,「返照」即契如理之心。後多用「迴光返照」比喻人臨死前神志忽然清醒或興奮,也用以比喻舊事物滅亡前表面上短暫的興旺。如《紅樓夢》第九八回:「黛玉白日已經昏暈過去,卻心頭口中一絲微氣不斷……此時李紈見黛玉略緩,明知是迴光返照的光景。」又郭沫若《十批判書·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他形成了那樣一個短時期的中央集權的奴隸社會,由奴隸制而言,可以比為迴光返照。」

相關焦點

  • 成語「安身立命」源自佛教
    成語「安身立命」源自佛教 安身立命 見《五燈會元·長沙景岑禪師》:「問:學人不據地時如何?師曰:汝向什麼處安身立命?曰:卻據地時如何?師曰:拖出死屍著。」「安身立命」與下文「著身處」意同。
  • 源自佛教的成語「借花獻佛」
    源自佛教的成語「借花獻佛」 借花獻佛 佛說法時,諸天散花。佛國淨土也有晝夜雨花的祥瑞。釋迦佛涅槃時,大眾持香花、寶幢等供養。以獻花、焚香禮敬佛等三寶,稱為「香花供養」,是佛門習見的儀規。
  • 來看看這些已經「面目全非」的佛教成語,有沒有驚到呢?
    之前寫過兩三篇文字介紹過一些源自佛教的成語、俗語。今天提及到的這些成語、俗語仍舊是源出佛教典籍,但在日常使用時,含義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甚至相反。網上有過一個讓人忍俊不禁的段子,說某公司招聘,考題很簡單,就只有一道成語填空題:一絲不()。
  • 15個常用成語,都源自佛教,看看你知道幾個?
    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但自漢朝時期傳入我國以來,經過兩千年來與中國本土文化儒、道的融合,已經深深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逐漸與儒道兩家合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並在漢語詞彙中,留下了濃厚的佛教文化氣息。
  • 「迴光返照」是什麼意思?修佛者:這個境界,一般人達不到
    在生活當中,也許我們聽過一個詞,叫做迴光返照,這在詞原本是用於佛教和道教的用語。到後來民間的人們將迴光返照作為形容將臨死時精神振作者稱為迴光返照。"迴光返照"是什麼意思?那麼我們接下來就來了解一下佛教當中"迴光返照"的佛學含義吧!011、 "迴光返照"的含義。
  • 來自佛教的十個智慧成語,令人大徹大悟
    佛教自西漢傳入我國後,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和流通,逐漸融進我們的傳統文化,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也使得我們的漢語詞彙更加豐富多彩,生活中常用的成語,很多都是來自佛教,充滿人生智慧。一,八風不動佛教中常說「八風吹不動」,八風分別指的是「利益、衰耗、毀謗、榮譽、稱讚、譏諷、受苦、受樂」,這八種生活境遇,像風一樣隨時隨地吹動人的身心,所以叫「八風」。佛教認為,八風不動,是對一個修行人的基本要求,遇到任何境界,都要不為所動,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內心不會為外境所轉。
  • 四個成語組成一部佛教中土禪宗發展史
    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由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從杜牧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寺廟何其之多。在梁武帝時期,南朝佛教發展到最鼎峰,僅南京城就有佛寺五百多,但也經歷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次滅佛運動。
  • 成語「七上八下」語出佛教
    成語「七上八下」語出佛教(圖片來源:資料圖)七上八下語出宋蘊聞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一:「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
  • 迴光返照是什麼原因,揭秘迴光返照的科學解釋
    其實在咱們中國來講的話,迴光返照這個現象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恐慌,在現實生活中,或者是電視電影裡面我們也會看到這樣那樣的情形的,所以普羅大眾也是會接受的
  • 成語「現身說法」源自佛教
  • 韓國2019年度成語共命之鳥,象徵分裂的社會,起源佛教故事
    視頻截圖韓國《教授新聞》15日報導稱,11月25日至12月9日期間,通過電子郵件和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向1046位教授進行「年度成語」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共有347位教授(33%)選擇了「共命之鳥」這一成語,比例最高。韓媒評論稱該成語讓人想到政黨間爭得你死我活,卻不知其實是共生死的社會現狀。
  • 佛教10個大智慧的成語,令人大徹大悟!
    我國佛教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浩如煙海的佛家典籍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在諸多佛典之中,有許多蘊含佛家大智慧的名句。尤其有些名句轉化為成語之後,可謂至精至簡,令人肅然起敬,百讀不厭。1.鏡花水月鏡中的花,水中月亮的倒影,看似有,其實沒有。
  • 且慢嘲笑韓國人將「迴光返照」四個字掛在家裡 | 短史記
    今天的中國人之所以無法理解韓國人在室內張貼「迴光返照」一詞,還將之當成笑話,是因為我們已經忘了該詞在古代,原本是「自我反省」之意:「這四個字原是自我省察之意,元明之後在俗文學中才作臨死前短暫興奮解——這個事件於是太耐人尋味。見《景德傳燈錄》:『迴光返照,看身心是何物。』又見《朱子語類》卷一二一:『相聚不迴光返照作自己功夫,卻要閒說!』」
  • 人在臨終前一刻,為何會出現迴光返照?此時,還有沒有意識?
    有人告訴他這是人臨終之前發生了「迴光返照」的現象。為什麼人在臨終前一刻,會出現迴光返照的現象?這其實並不是什麼靈異現象,而是人體正常的生理表現。為什麼會有迴光返照這種說法呢?而人體的迴光返照現象與之情況類似,是短暫的身體機能「爆發」的表現,這種現象在久病臥床的人身上表現可能會更加明顯,常年生病的人,身體機能一直處在低迷的狀態,尤其是快要走到生命盡頭的彌留之際,全身器官逐漸停止運轉,系統功能一步步
  • 人死前「迴光返照」
    人死前迴光返照的說法大家都聽過吧,但迴光返照是什麼意思呢?不少人覺得迴光返照的人是有希望救活的,那事實真的如此嗎?
  • 醫學上是如何解釋「迴光返照」現象的?人臨終前還會有哪些徵兆?
    人在臨終前常常會出現「迴光返照」的現象,今天我們談論的主題就是圍繞它展開。人臨終前出現的「迴光返照」是怎麼回事?人為什麼會有迴光返照的現象?這原本是佛教中的一種說法,指的是舊事物在消散前出現短暫的興盛繁榮景象,用來形容人臨死前出現的這種精神突然振奮可以說十分貼切了。如何從醫學的角度解釋這種奇特現象呢?
  • 成語典故|「爾虞我詐」源自《左傳》,本為: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成語典故|「爾虞我詐」源自《左傳》盟誓,本意為「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文:枯木中國的成語很有趣,是古代漢語詞彙中的一種長期沿用的固定短語,每個成語簡潔精闢,言簡意賅,而其背後大多都有一個典故或者故事成語的形成,大多源自古代經典著作或者名人趣事,在形成的過程中,大多意思延續本意,然而也有不少,經過演變,反而成了相反的意思,諸如「爾虞我詐」就是其中之一。
  • 貢子哥又亂用成語了!中文學太快,玄學都順帶參悟了
    貢子哥又亂用成語了!貢子哥再提起Doinb生病時,居然玩起了玄學!他表示,那天比賽時,他一早起來就發現Doinb並沒有在遊戲中,而是坐在一旁吃起了粥,而Doinb說自己生病了,身體不舒服。貢子哥當時就笑了,看到Doinb生病貢子哥就認定FPX這一天的比賽必勝。
  • 文史知識 難倒九成中國人的八個成語
    指「過時之物」。  這個成語的出處,源自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黃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2)娑婆世界  佛教名詞,常被生吞活剝地改裝成「婆娑(pósuō)世界」——善哉,善哉!佛祖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 《看圖猜成語》龍虎成語是什麼 答案大全匯總
    導 讀 瘋狂猜成語是一款根據圖片提示猜成語的小遊戲,玩家在遊戲的同時還能學習成語知識,何樂而不為呢?有一關的圖片是一個人一條龍一個老虎,這是什麼成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