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現身說法」源自佛教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現身說法」中的「法」在現代常用來指代法律,圖為因酒駕入獄的高曉松出獄後拍攝禁酒駕公益廣告。

現身說法

佛菩薩均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夠自在變現,度化眾生。化身能夠根據眾生的機緣,隨時隨地應現於世,所謂「千百億化身」。佛菩薩出於大悲心,不住於涅槃寂靜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度眾生,稱為「現身說法」。釋迦佛昔在兜率天為菩薩時,「於十方界,現身說法」(見《五燈會元》卷一)。觀世音菩薩自稱:「我於彼(眾生)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楞嚴經》卷六)所現之身,包括人、天、龍、鬼乃至禽、鳥,花、樹;所說之法,多至「八萬四千法門」。後來,人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行為去勸說別人,也叫做「現身說法」。例如《桃花扇·聽稗》:「敬亭才出阮家,不肯別投主人,故此現身說法。」茅盾《清明前後》:「這算是開場白。以後,就讓登場的人物自己來現身說法。」

相關焦點

  • 成語「安身立命」源自佛教
    成語「安身立命」源自佛教 安身立命 見《五燈會元·長沙景岑禪師》:「問:學人不據地時如何?師曰:汝向什麼處安身立命?曰:卻據地時如何?師曰:拖出死屍著。」「安身立命」與下文「著身處」意同。
  • 源自佛教的成語「借花獻佛」
    源自佛教的成語「借花獻佛」 借花獻佛 佛說法時,諸天散花。佛國淨土也有晝夜雨花的祥瑞。釋迦佛涅槃時,大眾持香花、寶幢等供養。以獻花、焚香禮敬佛等三寶,稱為「香花供養」,是佛門習見的儀規。
  • 源自佛教的成語:迴光返照
    源自佛教的成語:迴光返照 迴光返照 指太陽剛落到水平線下時,由於光線反射作用,天空中又短時發亮的自然現象。
  • 來看看這些已經「面目全非」的佛教成語,有沒有驚到呢?
    之前寫過兩三篇文字介紹過一些源自佛教的成語、俗語。今天提及到的這些成語、俗語仍舊是源出佛教典籍,但在日常使用時,含義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甚至相反。網上有過一個讓人忍俊不禁的段子,說某公司招聘,考題很簡單,就只有一道成語填空題:一絲不()。
  • 15個常用成語,都源自佛教,看看你知道幾個?
    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但自漢朝時期傳入我國以來,經過兩千年來與中國本土文化儒、道的融合,已經深深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逐漸與儒道兩家合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並在漢語詞彙中,留下了濃厚的佛教文化氣息。
  • 來自佛教的十個智慧成語,令人大徹大悟
    佛教自西漢傳入我國後,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和流通,逐漸融進我們的傳統文化,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也使得我們的漢語詞彙更加豐富多彩,生活中常用的成語,很多都是來自佛教,充滿人生智慧。一,八風不動佛教中常說「八風吹不動」,八風分別指的是「利益、衰耗、毀謗、榮譽、稱讚、譏諷、受苦、受樂」,這八種生活境遇,像風一樣隨時隨地吹動人的身心,所以叫「八風」。佛教認為,八風不動,是對一個修行人的基本要求,遇到任何境界,都要不為所動,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內心不會為外境所轉。
  • 四個成語組成一部佛教中土禪宗發展史
    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由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從杜牧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寺廟何其之多。在梁武帝時期,南朝佛教發展到最鼎峰,僅南京城就有佛寺五百多,但也經歷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次滅佛運動。
  • 成語「七上八下」語出佛教
    成語「七上八下」語出佛教(圖片來源:資料圖)七上八下語出宋蘊聞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一:「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
  • 中國佛教文化常識
    著有《學成語,講故事》、《中國佛教文化傳說》等作品。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中國佛教的起源,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佛教諸神的由來,佛教的教義和經典,佛教寺院格局和僧眾的生活;作者在參考眾多史料和專家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求真務實的態度、簡明易懂的語言來敘述中國佛教的基本知識(如教義、教派、經典以及中國佛教寺院僧眾的儀軌與日常生活),佛教對中國文化(如語言、書畫、文學、戲劇、音樂等)的影響,中國佛教名勝古蹟的來由與傳說等
  • 韓國2019年度成語共命之鳥,象徵分裂的社會,起源佛教故事
    視頻截圖韓國《教授新聞》15日報導稱,11月25日至12月9日期間,通過電子郵件和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向1046位教授進行「年度成語」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共有347位教授(33%)選擇了「共命之鳥」這一成語,比例最高。韓媒評論稱該成語讓人想到政黨間爭得你死我活,卻不知其實是共生死的社會現狀。
  • 佛教10個大智慧的成語,令人大徹大悟!
    我國佛教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浩如煙海的佛家典籍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在諸多佛典之中,有許多蘊含佛家大智慧的名句。尤其有些名句轉化為成語之後,可謂至精至簡,令人肅然起敬,百讀不厭。1.鏡花水月鏡中的花,水中月亮的倒影,看似有,其實沒有。
  • 成語典故|「爾虞我詐」源自《左傳》,本為: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成語典故|「爾虞我詐」源自《左傳》盟誓,本意為「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文:枯木中國的成語很有趣,是古代漢語詞彙中的一種長期沿用的固定短語,每個成語簡潔精闢,言簡意賅,而其背後大多都有一個典故或者故事成語的形成,大多源自古代經典著作或者名人趣事,在形成的過程中,大多意思延續本意,然而也有不少,經過演變,反而成了相反的意思,諸如「爾虞我詐」就是其中之一。
  • 文史知識 難倒九成中國人的八個成語
    指「過時之物」。  這個成語的出處,源自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黃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2)娑婆世界  佛教名詞,常被生吞活剝地改裝成「婆娑(pósuō)世界」——善哉,善哉!佛祖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 這些詞語竟然都源出佛教,怎麼也想不到!
    佛教自兩千多年前由印度傳入中國,經兩千多年浸潤碰撞,以佛經翻譯為主要途徑對漢語的演變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佛教推動了漢語句法的發展,還為中國的翻譯方法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其深深滲透進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很多日常習語皆來自佛教文化。
  • 《看圖猜成語》龍虎成語是什麼 答案大全匯總
    導 讀 瘋狂猜成語是一款根據圖片提示猜成語的小遊戲,玩家在遊戲的同時還能學習成語知識,何樂而不為呢?有一關的圖片是一個人一條龍一個老虎,這是什麼成語呢?
  • ➹難倒九成中國人的七個成語,看完後我信了!
    這個成語的出處,源自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黃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佛教名詞,常被生吞活剝地改裝成「婆娑(pósuō)世界」——善哉,善哉!佛祖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根據佛教的說法,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也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內。
  • 淺談佛教詞彙在中國語言文字中的應用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佛教專有名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對你們有聽錯,佛教傳入中國後,一些專有名詞不但在生活交流中頻繁使用,還有在政治、科學、文化、文學領域都有所涉獵。追溯下歷史:佛教是在大約2000年前一名叫做喬達摩悉達多的太子在菩提樹下窺探到宇宙的真理後幡然頓悟後創立的,後來稱他為釋迦牟尼。
  • 難倒九成中國人的八個成語,看完後我信了!
    這個成語的出處,源自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黃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2)娑婆世界  佛教名詞,常被生吞活剝地改裝成「婆娑(pósuō)世界」——善哉,善哉!佛祖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 漲知識:來自佛教的日常用語詞彙
    佛教對我國傳統文化和人們的生活影響極為深遠,來自佛教方面的日常用語詞彙比比皆是,人們只是習慣使用,而忘了深究他們的來源。 「解釋」這個詞就來源於佛教。它出現在漢代之後的史書中,這是因為佛教東漢末年傳入我國,東漢之後「釋」家的佛教才在我國逐步流傳開來。
  • 你知道嗎,原來這些詞都來源於佛教!
    漢語發展史上,漢語大規模吸收外來語共有三次:一是戰國時期,主要是匈奴、西域來源的詞;二是魏晉至隋唐時期,主是梵語系統來源的佛教詞語;三是明清時期,主要是來自西方語源的詞。其中來自佛教的詞是對漢語影響最大的一次。據梁啓超先生統計,日本人所編的《佛教大辭典》共收佛教用語「三萬五千餘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