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之盟不等於兄終弟及!為獨享皇權,趙光義的嘴臉竟能醜惡至斯

2021-02-07 騰訊網

趙匡胤兄弟共五人,長兄匡濟,自己是老二,三弟匡義,四弟匡美,五弟匡贊,同為杜太后所生。匡濟、匡贊早夭。後來趙匡胤做了皇帝,兄弟四人為避皇帝名諱,都把「匡」字改成「光」字;再後來趙光義做了皇帝,僅存的兄弟光美又改名為廷美。

杜太后出身官僚家庭,是位治家能手。她生長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北方,已見慣了王朝更迭,為避免宋王朝重蹈覆轍,她想了一個辦法。臨時前的某天,她對趙匡胤說五代變故頻生皆因繼承人年幼,要求趙匡胤將來立年長的人為天子。趙匡胤初聽之下覺得有理,且不忍拂逆母親之意,便急召大臣趙普記下太后遺囑,藏在金匱之中,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趙匡胤死後,趙光義通過「金匱之盟」繼承了皇位,於是有人將「金匱之盟」簡單地理解成兄終弟及。但事實並非如此,「金匱之盟」的內容是「立年長者為君」,並未限定繼承關係只能發生在兄弟之間。按照其規則,趙匡胤的繼承人是趙光義,趙光義的繼承人是趙廷美,到此為止都是兄終弟及沒錯,而趙廷美已無弟弟,那麼他的繼承人就應是趙匡胤的長子德芳,便成了「叔終侄及」。因此,將「金匱之盟」簡單地理解成兄終弟及,是錯誤的。

杜太后的這種顧慮和因此作出的安排,自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改變舊的皇位父子繼承制,也必然會引發新的爭端。在這場圍繞皇權歸屬問題的殘酷鬥爭中,無疑是趙光義笑到了最後,同時他也向世人展示出了人性最醜惡的一面。

為奪回燕雲十六州,太平興國四年,趙光義揮師北伐,結果在高粱河一役中大敗,隻身狼狽南逃。軍中以為趙光義已死,商議擁立隨徵的德昭為帝以穩定軍心,誰知趙光義為楊業所救。回京之後,德昭向趙光義提請封賞眾將,趙光義怒道:「等你當上皇帝再行賞賜吧!」德昭性情剛烈,回府後竟自刎而死。

到太平興國六年三月,趙匡胤次子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去,年僅二十三歲。德昭、德芳都是「金匱之盟」中在趙廷美之後應承大運為帝的人,結果在趙光義登上帝位後沒幾年就相繼死去。若說德昭之死還有「原因」的話,德芳之死就耐人尋味了。任何一個有政治眼光的人對這種死亡背後所蘊含的內幕都會有所揣測的,趙廷美不免有一種兔死狐悲的感覺。

最先暴露醜態的是權力欲極強的趙普。他看出了趙光義欲斬斷「金匱之盟」的內心,為巴結趙光義,重回權力核心,他嚴密監視趙廷美,並暗中搜集趙廷美勾結朝臣、誹謗朝廷、詛咒皇帝的「罪證」。太平興國七年四月,趙光義召集百官,列趙廷美數壯大罪,將其罷官。至此,趙廷美失去了「金匱之盟」賦予他的繼承帝位的權利,「金匱之盟」也就此徹底宣告失效。

對趙廷美而言,這還不算完。心狠手辣的趙普決定置他於死地,又指使心腹官員誣告他不法。同年五月,趙光義詔令削去他的王爵,貶為涪陵縣公,到房州安置。在嚴密的監視下,廷美抑鬱成疾,於雍熙元年正月含恨而終,年僅三十八歲。

由此可見,在皇權面前,叔侄之情、兄弟之義根本算不得什麼。「燭影斧聲」來源於野史傳說,德芳之死雖有蹊蹺,但無鐵證,我們都姑且不論,可德昭、廷美的死,趙光義卻難辭其咎。不僅如此,在廷美被監管於房州後,趙光義還做了件更讓人不齒的事——替自己的親弟弟另尋一位生母,然後矢口否認自己和廷美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於是,就連《宋史》,也將趙光義的奶媽陳國夫人耿氏當成了廷美的生母。

趙光義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為自己違背「金匱之盟」開脫。為證實廷美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後來他甚至還給廷美找到了「同母弟廷俊」,可謂煞費苦心。為獨享皇權,其嘴臉竟醜惡至斯,不知「金匱之盟」的發明人、廷美的真正生母杜太后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相關焦點

  • 宋太宗「兄終弟及」的真相:太子輔官2年內全拿下,侄子下場悽慘
    什麼「燭影斧聲」,什麼「趙光義和花蕊夫人偷情被發現」,什麼「金匱之盟」......眾說紛紜。那麼,歷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公元960年,21歲的趙光義參與了擁立趙匡胤的兵變,被封為殿前都虞候,是禁軍第3號人物。次年,趙匡胤被火速提拔,連升三級,任平章事,行開封府尹。
  • 趙匡胤分明有兒子,為什麼他五十歲駕崩時,要傳位於其弟呢?
    父死之繼是中國最為普遍的皇位繼承方式,但除了父死子繼外,兄終弟及也是歷史上比較常見的皇位繼承方式,有名的如宋太祖趙匡胤傳位於宋太宗趙光義,明武宗朱厚照傳位於明世宗朱厚熜。但明武宗身後無子,傳位給堂弟朱厚照實出無奈,可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還有兩個兒子,他為何要傳位於其弟趙光義呢?
  • 宋朝金匱之盟是怎麼回事?所列繼承者的結局又是怎樣的?
    ,杜太后生病,杜太后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時日不多,於是把兄第三人叫到床前。 問趙匡胤說:「你知道你為啥能取得天下嗎?」趙匡胤哭著回答說:「是祖上積陰德所致」 杜太后說:「不對,你得天下,是因為周世宗柴榮將帝位傳給了小孩,小孩掌天下,你才有機會獲得天下。
  • 趙光義登基後,趙匡胤的倆兒子為何先後早逝?弟弟趙廷美也沒逃脫
    公元976年,一場斧聲燭影的鬧劇過後,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宋太宗趙光義接替了皇位。可問題是,趙匡胤還有倆成年的兒子活著,讓弟弟繼位,這是不是有點不合規矩?按照中原王朝的繼承規則,一般都是父辭子繼,只有出現皇帝沒有兒子的情況,才有兄終弟及的事情出現。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兄終弟及就很正常了,這也是容易內亂的重要原因。
  • 再談金匱之盟
    而陳橋兵變時候,趙德昭9歲,趙德芳1歲,趙光義21歲。在陳橋兵變時候,趙大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會是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從理性角度來說,21歲的弟弟也只能是接班人。第四,金匱之盟證據確鑿。所以趙二就是名正言順的接班人。再看負面:很多人一定都在想一個問題。
  • 金匱之盟
    悠悠兩宋:第一集:歷史上的一場發生在春節期間的政變第二集:陳橋驛之十年磨一劍第三集:陳橋驛之歷史的意外第四集:杯酒釋兵權第五集:雪夜定策第六集:兵發兩川第七集:趁虛而入第八集:嶺南煙雨第九集:橫掃江南第十集:斧聲燭影第十一集:金匱之盟
  • 「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的歷史疑案
    二、「金匱之盟」的真偽據說,太宗以皇弟的身份取得皇位繼承資格,是出於母親杜太后的意思。史稱她在臨終時(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對太祖有這樣一番垂訓:「你得天下,是因為那時後周幼主在位,群心不附,若是後周年長的皇帝在位,你萬不會有今天,你與光義都是我親生的兒子,你將來須傳位給他,能立長君,才是社稷之福。」
  • 趙光義成為皇帝後,趙德昭險些被「黃袍加身」,嚇得當場自盡
    一說「燭影斧聲」,乃趙光義在趙匡胤死前行謀逆之事,而後攔住準備入宮聆聽太祖交代後事的皇子,奪得帝位;也有人說,是太后杜氏死前,叫來趙匡胤和宰相趙普,定下「金匱之盟」,交代其傳位於弟弟。可問題是,杜太后死時,是961年,那時趙匡胤34歲,正當壯年,而趙德昭已經10歲了,若等趙匡胤駕崩,肯定早已成年,根本不存在「幼兒主」的問題。所以「金匱之盟」這個兄終弟及的說法,非常站不住腳,多半子虛烏有。但無論天下人信不信,也無論真相如何,那個半推半就地在陳橋被部下「黃袍加身」。
  • 宋朝有料|趙匡胤暴死後兩個皇子也相繼猝死 趙光義露了什麼馬腳?
    公元976年,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一夜之間突然暴斃,生前沒立過太子,死時也沒有遺詔確定誰為繼承人。對於趙匡胤的死因正史中沒有任何記載,《宋史·太祖本紀》只寥寥幾字:「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隨後,其弟趙光義(宋太宗)匆匆忙繼了位,兩個月後還迫不及待地改了年號。
  • 趙光義奪皇位的「燭影斧聲」疑案最有可能的真相
    二、他說太后有個「金匱之盟」,約定皇位兄終弟及,弟死了皇位再交回哥哥的兒子繼承,但他繼位時沒說有這個東西,而是後來,由宰相趙普證明有這回事的。這顯然是二人後來編造的。三、還有好多篡改歷史的動作,都顯示他心裡有鬼。我的觀點是:皇位確實是奪來的,但未必是弒兄奪來的。
  • 趙光義沒有實力做皇帝嗎?他的皇位是搶來的嗎?
    多少年了,人們總在懷疑,趙光義地位不正。當初趙匡胤兒子們也不及叔壯,不論內外,都不是鐵板一塊。倘若為自己這一繫著想,傳位給兒子,恐怕小處會子孫受殃,大則趙宋易主。所以,傳位給經驗豐富的弟弟,未嘗不知趙匡胤的真心選擇,這從他把趙光義放到開封府尹的位置上就可以窺知一二。
  • 宋太祖駕崩後,為什麼他的心腹不擁護他的兒子登基?
    宋太祖傳位時規則是兄終弟及,而後面的大佬是太祖太宗的媽,因此太宗繼位從法理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有問題的是太宗在任上打擊了他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他的弟弟和第二順序繼承人太祖兒子,而在太宗死時,大佬——老太太已經不在了,這個規則就執行不下去了。
  • 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宋太祖趙匡胤的子孫在宋朝的地位如何?
    宋太祖趙匡胤暴斃,宋太宗趙光義繼位一場紛飛的大雪,一場兄弟兩人之間的宴席,「斧聲燭影」之後,趙匡胤竟在當夜突然暴斃,不免讓人覺得宋太祖之死實在是太過蹊蹺。特別是之後發生的事,更讓人可以斷定,趙匡胤之死,肯定與其弟趙光義有關。據司馬光所著《涑水記聞》記載,宋皇后發現趙匡胤駕崩後,命大太監王繼恩去召秦王趙德芳入宮。
  • 寇準卻回答「三個不可以」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趙匡胤與其弟趙光義在宮內夜宴後突然暴斃,趙光義在「燭影斧聲」的疑雲中於次日登基為帝,是為宋太宗。 但是,按照「金匱之盟」,即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的生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命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弟趙光義,等趙光義去世後再傳位於趙廷美,也就是「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帝位。
  • 宋代少殺文臣非因「太祖誓約」,趙光義熱衷篡改歷史
    趙光義還在金匱之盟上進行加工,根據官修史書,趙匡胤和趙光義達成盟約,太祖傳位於太宗,是為「獨傳約」,而私人史料則認為金匱之盟為「三傳約」,即太祖傳於太宗,太宗傳三弟趙廷美,趙廷美傳給趙德昭(趙匡胤之子)。
  • 趙匡胤之死,竟然是因為一個女人?殺兄篡位的趙光義實在無恥至極
    趙匡胤見大殿前的積雪已有幾寸厚,便拿出一柄玉斧走出大門刺雪,還不忘回頭對趙光義說:「這簡直是太容易了。」這天晚上,太祖留晉王夜宿宮中。次日天光大亮時,宮裡傳出了趙匡胤暴斃的噩耗,而根據太祖遺囑,趙光義於靈柩之前繼位,是為宋太宗。那麼,宋太祖究竟因何暴斃?為什麼史料中沒有給出細節呢?
  • 此朝皇位「兄終弟及」,皇帝病重後,弟弟說了這句話,直接被殺!
    說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近年來有好幾部影視劇都以這個朝代為背景,比如《陸貞傳奇》《蘭陵王》等,讓本來沒什麼存在感的北齊為觀眾所熟知。其實在歷史上,北齊的存在感非常強,因為北齊建立之初國力強大,遠遠超過宿敵北周和南朝,而且北齊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人與事。
  • 千古謎案:宋太祖趙匡胤猝死之謎
    「兄終弟及」在卷帙浩繁的中華史料裡也並非沒有先例,然而,一眾多如牛毛的稗官野史、私家著作、論史筆記卻繪聲繪色,眾說紛紜,幾乎質疑了一千餘年。當時以及後世的學者對此事不依不饒,極力搜尋此事件中的蛛絲馬跡,讓這樁早已蓋棺定論的死亡事件更顯迷霧重重、波翳雲詭。  趙匡胤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相對而言,亦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恢宏大氣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