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兄弟共五人,長兄匡濟,自己是老二,三弟匡義,四弟匡美,五弟匡贊,同為杜太后所生。匡濟、匡贊早夭。後來趙匡胤做了皇帝,兄弟四人為避皇帝名諱,都把「匡」字改成「光」字;再後來趙光義做了皇帝,僅存的兄弟光美又改名為廷美。
杜太后出身官僚家庭,是位治家能手。她生長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北方,已見慣了王朝更迭,為避免宋王朝重蹈覆轍,她想了一個辦法。臨時前的某天,她對趙匡胤說五代變故頻生皆因繼承人年幼,要求趙匡胤將來立年長的人為天子。趙匡胤初聽之下覺得有理,且不忍拂逆母親之意,便急召大臣趙普記下太后遺囑,藏在金匱之中,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趙匡胤死後,趙光義通過「金匱之盟」繼承了皇位,於是有人將「金匱之盟」簡單地理解成兄終弟及。但事實並非如此,「金匱之盟」的內容是「立年長者為君」,並未限定繼承關係只能發生在兄弟之間。按照其規則,趙匡胤的繼承人是趙光義,趙光義的繼承人是趙廷美,到此為止都是兄終弟及沒錯,而趙廷美已無弟弟,那麼他的繼承人就應是趙匡胤的長子德芳,便成了「叔終侄及」。因此,將「金匱之盟」簡單地理解成兄終弟及,是錯誤的。
杜太后的這種顧慮和因此作出的安排,自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改變舊的皇位父子繼承制,也必然會引發新的爭端。在這場圍繞皇權歸屬問題的殘酷鬥爭中,無疑是趙光義笑到了最後,同時他也向世人展示出了人性最醜惡的一面。
為奪回燕雲十六州,太平興國四年,趙光義揮師北伐,結果在高粱河一役中大敗,隻身狼狽南逃。軍中以為趙光義已死,商議擁立隨徵的德昭為帝以穩定軍心,誰知趙光義為楊業所救。回京之後,德昭向趙光義提請封賞眾將,趙光義怒道:「等你當上皇帝再行賞賜吧!」德昭性情剛烈,回府後竟自刎而死。
到太平興國六年三月,趙匡胤次子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去,年僅二十三歲。德昭、德芳都是「金匱之盟」中在趙廷美之後應承大運為帝的人,結果在趙光義登上帝位後沒幾年就相繼死去。若說德昭之死還有「原因」的話,德芳之死就耐人尋味了。任何一個有政治眼光的人對這種死亡背後所蘊含的內幕都會有所揣測的,趙廷美不免有一種兔死狐悲的感覺。
最先暴露醜態的是權力欲極強的趙普。他看出了趙光義欲斬斷「金匱之盟」的內心,為巴結趙光義,重回權力核心,他嚴密監視趙廷美,並暗中搜集趙廷美勾結朝臣、誹謗朝廷、詛咒皇帝的「罪證」。太平興國七年四月,趙光義召集百官,列趙廷美數壯大罪,將其罷官。至此,趙廷美失去了「金匱之盟」賦予他的繼承帝位的權利,「金匱之盟」也就此徹底宣告失效。
對趙廷美而言,這還不算完。心狠手辣的趙普決定置他於死地,又指使心腹官員誣告他不法。同年五月,趙光義詔令削去他的王爵,貶為涪陵縣公,到房州安置。在嚴密的監視下,廷美抑鬱成疾,於雍熙元年正月含恨而終,年僅三十八歲。
由此可見,在皇權面前,叔侄之情、兄弟之義根本算不得什麼。「燭影斧聲」來源於野史傳說,德芳之死雖有蹊蹺,但無鐵證,我們都姑且不論,可德昭、廷美的死,趙光義卻難辭其咎。不僅如此,在廷美被監管於房州後,趙光義還做了件更讓人不齒的事——替自己的親弟弟另尋一位生母,然後矢口否認自己和廷美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於是,就連《宋史》,也將趙光義的奶媽陳國夫人耿氏當成了廷美的生母。
趙光義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為自己違背「金匱之盟」開脫。為證實廷美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後來他甚至還給廷美找到了「同母弟廷俊」,可謂煞費苦心。為獨享皇權,其嘴臉竟醜惡至斯,不知「金匱之盟」的發明人、廷美的真正生母杜太后九泉之下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