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之盟

2021-02-23 嘉禾元年

悠悠兩宋:

第一集:歷史上的一場發生在春節期間的政變

第二集:陳橋驛之十年磨一劍

第三集:陳橋驛之歷史的意外

第四集:杯酒釋兵權

第五集:雪夜定策

第六集:兵發兩川

第七集:趁虛而入

第八集:嶺南煙雨

第九集:橫掃江南

第十集:斧聲燭影

第十一集:金匱之盟

用耳朵聽:



關於宋太宗趙光義小的時候並沒有過多記載,無非就是一些出生有異象的粉飾手法,他的個人可以說是隨著哥哥趙匡胤的發跡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趙光義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的是在趙匡胤的陳橋兵變上。當晚陳橋驛,趙匡胤喝醉了酒呼呼大睡,出徵的軍士商議著要立趙匡胤為皇帝,據說當時大帳中有三個人商議,李處耘、趙光義、趙普,三人商議好後,由趙光義入帳內告訴他的哥哥發生了什麼,就這樣,趙光義在陳橋兵變中扮演了一個策劃者的身份,宋朝開國他功不可沒。又當趙匡胤黃袍加身準備入城的時候,忽然有一個人拉住了太祖的馬,阻止大軍入城,這個人正是趙光義。趙光義要哥哥趙匡胤下令,入城後嚴格約束軍士,禁止擄掠。趙匡胤才恍然大悟,下令入城秋毫無犯。按這樣的說法陳橋兵變後開封城內市不易肆,兵不血刃完全是趙光義的功勞。

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個人表示深表懷疑。趙光義當了皇帝後為了洗白自己,塑造自己高大光輝的形象,對重修《太祖實錄》格外重視,修了改,改了刪,反反覆覆三次,為了證明他的功勞,自然要在歷史大事中加入了趙光義的身影。一本專門記載宋太宗在《太祖實錄》中刪節片段的書《建隆遺事》中,就明確記載了陳橋兵變當天,趙光義在家睡覺,直到大軍入城,趙光義才起床,趙光義沒有參與陳橋兵變,更沒有要趙匡胤入城後禁止軍士劫掠的事,陳橋兵變完全沒有趙光義的事。我個人還是比較相信這一種說法的,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看趙光義當時擔任的官職——內殿祗侯,供奉官都知,這官職只是一個稍有品級的伺候人、跑腿的小官而已,是柴榮完全看在趙匡胤的面子上給他弟弟趙光義封的一個官,這樣的官職是沒有義務也沒有資格跟隨大部隊出徵的,因此後面發生的事也就不從談起了。

趙匡胤的一步登天,22歲的趙光義也沾了光,被破格提拔為禁軍殿前司都虞候,並不是因為有多大的功勞,完全是因為他是當今皇上的親弟弟。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上天,更何況他是趙光義呢。

時間到了陳橋兵變的第二年,他們的母親杜太后身染重病,臥床不起,自知時日無多,於是,杜太后召趙普進宮記錄太后遺命。杜太后問太祖:「你知道你為什麼能夠取得天下嗎?」宋太祖泣不成聲,杜太后說:「我這是老死的,死前想和談一談大事,你怎麼哭個沒完沒了?」宋太祖這才止住眼淚,杜太后再一次問他:「你知道你為什麼能從後周手中取得天下嗎?」太祖說:「孩兒能得到天下,完全是祖宗積德」,杜太后搖搖頭,語重心長的對趙匡胤說:「這話不對,你能坐江山,完全是因為周世宗留下了孤兒寡母,這才讓你有了可乘之機,倘若周朝有一位年長的君主,還有你的大宋天下嗎?所以,你死之後應當將皇位傳於你的弟弟,國賴長君,社稷之福啊。」聽到母親的一番臨終教導,太祖扣頭告母:「孩兒一定聽從教導」。杜太后聽後很欣慰,回過頭對趙普說:「你將我的話一同記下來,不可違背。」在太后的床前,趙普記錄好了誓書,太祖把他藏入金匱之中。這就是傳說中的金匱之盟事件。

杜太后這樣的考慮對嗎?在五代十國這個亂鬨鬨的時期,每個人心中都有著「天子寧有種焉」的思想,從後周的教訓來說,杜太后可以說是一個看問題看的比較透的人。但是杜太后死的那一年,趙匡胤才34歲,他的弟弟比他小12歲,他的大兒子趙德昭比趙光義又小12歲,當年只有10歲。如果趙匡胤當皇帝的年數和五代時期皇帝平均在位時間差不多,那這樣的安排確實合理,五代時期皇帝在位平均年限也就是在4~5年之間,可惜的是趙匡胤在位十七年。從公元971年開始,趙光義一直擔任的是開封府尹、晉王。這個職位在五代時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崗位,一般在這個崗位上的人是作為帝國的接班人來培養,比如柴榮。這個時候,趙光義坐上了這個位置,很明顯釋放了一個信號,弟弟趙光義將作為帝國的接班人。但是很快,趙匡胤後悔了,為什麼?因為自己的兒子們逐漸長大了。

作為一名父親,想要將這麼大的一份家業傳給自己的子孫這樣的想法非常的正常,趙匡胤是一位皇帝,更是一位父親。但是,他突然發現,一切有點力不從心。他的這位弟弟,在趙匡胤南徵北戰時留守開封,坐上開封府尹,戴上晉王頭銜,這十幾年,趙光義一直沒有閒著,開封城內,大小宮中各級官僚都和趙光義有密切接觸,趙光義不惜金錢,樂善好施,其個人的勢力在整個京城可以說無孔不入,晉王黨遍布各級官吏。

公元976年二月,吳越國王錢俶由杭州親自到開封朝拜,趙匡胤派了一位極其重要的人來接待這位吳越國王,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是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在以往,這項殊榮一直是開封府尹,晉王趙光義來主持,只有這一次是例外。幾個月後,趙匡胤留下了長子趙德昭留守開封,帶著弟弟來到了洛陽。趙匡胤對於洛陽的感情非常深,他出生在洛陽的夾馬營,童年時代都在洛陽長大,此刻父母的陵墓也在洛陽。趙匡胤帶著弟弟祭奠了自己的父母后,卻久久沒有回開封的意思,他想把都城從開封遷到洛陽。一言既出,天下轟動,當然最緊張的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了。他顯然是看透了哥哥的用意。趙光義在開封苦心經營,多年的人脈網全在開封,假如此時遷都,對於趙光義來說可以說是釜底抽薪。終於有人跳出來了,提出了反對意見,時任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他說:「東京開封有漕運之便,每年從江南運來數百萬斛糧食來養活京城十萬兵丁,假如陛下你把都城遷到洛陽,那該怎麼來運糧食?」說的似乎有點道理,但是趙匡胤並不搭理,在皇位傳承問題上,這些根本不算什麼問題,而且洛陽比起開封,有山川之險,雖然糧食難運,但也不需要那麼士兵來守衛都城,就是為什麼洛陽城屢次作為都城的原因。所以趙匡胤面對李懷忠提出的問題不置可否,終於又有人忍不住了,這個人就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趙光義說了很多不宜遷都的理由,但是趙匡胤心意已決,並對自己的弟弟說,洛陽也只是暫時的,以後我還要遷都到長安,恢復漢唐的氣象,開封這個地方一馬平川,四戰之地,實在是不適合當國都。聽到這話,史稱趙光義是「扣頭切諫」,趙匡胤進一步解釋說:「我要遷都不為別的,你也別多想,只是想據山河之險去除冗兵之害,像周朝、漢朝那樣長治久安。」的確,開封無險可守,就必須在京城安防大量的部隊,全國禁軍近一半在開封,就意味著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來解決好每天的幾十萬張口,對於民力是一種極大的消耗。但是,趙匡胤的解釋總感覺有點欲蓋彌彰的味道,人家越是叫你不要多想,就越是該多想想。趙光義直說了五個字「在德不在險」,此言一出,趙匡胤半天答不出話,也最終讓趙匡胤放棄了遷都想法。這口號式的五個字究竟有什麼大的威力呢?大宋的土地,哪一寸不是靠趙匡胤一刀一槍的從別人那裡奪來的,何時是以德來的?假如德能使天下一統,北面還有北漢,還有契丹,既然趙光義說「在德不在險」,那麼就請趙光義來示範下,以德服人,以德讓北漢、契丹投降,這能做到嗎?顯然不能。那為什麼趙匡胤會如此緊張,一時間就失語了呢?「在德不在險」,德能得民心,趙匡胤突然之間意識到,晉王趙光義已不是當年那個跪在母親床榻前哭泣的少年了。如今的趙光義已深得民心,假如自己一意孤行,勢必會引起北宋官僚系統的地震,好不容易形成的安定團結局面可能會毀於一旦,這不是危言聳聽,漢初的劉邦,非常喜歡自己的小兒子趙王劉如意,想要廢長立幼的時候,就是看到了這一點,非常惆悵的對戚夫人說,太子羽翼已成,已經不能撼動了,所以放棄了廢太子的想法。宋太祖此刻的處境倒是有幾分像當年漢高祖劉邦的處境。長嘆一口氣,一切為了江山社稷。

不久,趙匡胤終於離開了洛陽,緩緩的向開封進發。還是從長計議吧,可是他的弟弟再也不會給他那麼多時間了,幾月之後發生斧聲燭影案,趙光義在自己的哥哥靈柩前,三次推讓之上,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史稱宋太宗。

 

 

下一期:太平興國

掃一掃更精彩喲

相關焦點

  • 再談金匱之盟
    在陳橋兵變時候,趙大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會是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從理性角度來說,21歲的弟弟也只能是接班人。第四,金匱之盟證據確鑿。所以趙二就是名正言順的接班人。再看負面:很多人一定都在想一個問題。就算你創業初期,形勢所迫只能給弟弟,但是等到江山坐穩,兒子長大,就沒想到過給兒子?
  • 宋朝金匱之盟是怎麼回事?所列繼承者的結局又是怎樣的?
    後來,大宋的第二個皇帝按金匱之盟約定便是趙光義,順利成章趙光義便成大宋朝第二個皇帝,史稱宋太宗。 如果按金匱之盟約定,光義之後應昰光美,哪麼光美的命運如何呢? 趙匡胤在位時南唐後主李煜被迫投降,太祖封他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右千牛衛上將軍。
  • 「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的歷史疑案
    二、「金匱之盟」的真偽據說,太宗以皇弟的身份取得皇位繼承資格,是出於母親杜太后的意思。太祖表示遵命,太后即命宰相趙普當著太后、太祖兄弟的面,寫成誓書,藏於金匱,命一宮女嚴密收藏。這就是所金匱之盟」,它是太宗得以繼位的合法憑據。可是,「金匱之盟」的真偽是很成問題的。
  • 金匱之盟不等於兄終弟及!為獨享皇權,趙光義的嘴臉竟能醜惡至斯
    趙匡胤初聽之下覺得有理,且不忍拂逆母親之意,便急召大臣趙普記下太后遺囑,藏在金匱之中,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趙匡胤死後,趙光義通過「金匱之盟」繼承了皇位,於是有人將「金匱之盟」簡單地理解成兄終弟及。但事實並非如此,「金匱之盟」的內容是「立年長者為君」,並未限定繼承關係只能發生在兄弟之間。
  • 大宋趙普的最後一年:三次為相,噩夢纏身,「金匱之盟」最終成謎
    開封府尹陳王元僖(七月,元佑改名元僖,封開封府尹兼侍中,成了準皇儲)也上疏說,應該挑選精銳之師分守邊關,將那些鄉民為兵,人多又有何用?且河南人素不習武,守邊也只是濫竽充數,還是不招的好。趙炅見眾口一詞,只好改詔,只在河北招兵。
  • 歷史懸案:「宋太祖趙匡胤之死」
    趙匡胤作為宋朝的開國之君,一生有著數不盡的傳奇,「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賭輸華山」「千裡送京娘」,但是趙匡胤的死因卻是個千古之謎,民間一直有著「燭影斧聲」的說法。趙光義繼位的理由就是著名的「金匱之盟」,這件事雖然有記載,但是公開的時間卻是宋太宗繼位後的第六年,為前宰相趙普所獻。按時間上說金匱之盟的真實性就要打個折扣,為什麼不在趙光義登基時呈現出來,反而是在大位坐穩後公布,大有美化歷史的嫌疑。
  • 金匱誦讀48丨風引湯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三)天道乾健而坤靜順,人道亦應之,氣健而血順也。
  • 金匱誦讀23丨溼家之為病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十四)此證出《傷寒論》。因其關節煩疼而名溼痺,非腳氣之痺也。《內經》曰:溼勝則濡瀉。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溼氣內鬱勝也。但當利其小便,以宣洩腹中溼氣。古云: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雖然,大抵此為小便通陽氣,行水道。今為溼氣內勝,陽氣被鬱,故小便不利。利之則陽氣行,雖在關節之溼,亦得宣洩矣。設小便利已,而關節之痺不去,必又自表治之。(十五)此證見《傷寒》。
  • 三黃片與金匱腎氣丸
    「三黃片」功效的古人論述   「三黃片」源於漢代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瀉心湯。方藥組成: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功效:瀉火解毒,化溼洩熱。   如何服用「金匱腎氣丸」   「金匱腎氣丸」同樣源於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
  • 金匱誦讀42丨癉瘧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三)此即節略《內經》肺素有熱,而偶受風寒,內藏於心
  • 趙匡胤之死與「燭影斧聲」
    趙匡胤身體非常強健,而且正史上並沒有其患病的記錄,因此趙匡胤的死因成為了千古之謎。「社稷永存,福綿子孫」是中國古代歷代封建帝王恪守的皇位繼承制度,宋太祖死後,他的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年且身體康健,但宋太祖駕崩第二天,他的弟弟趙光義就接受遺詔,於宋太祖靈前即位。巧合的是,宋太祖駕崩當夜,只有趙光義人在場。
  • 宋柏杉:中醫人為什麼要學習《金匱要略》?
    作者/宋柏杉 一、為什麼要講《金匱要略》? 用心靈聆聽中醫,用生命感受中醫之美,大家好,我是宋柏杉,歡迎進入金匱大講堂。從今天開始,我將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金匱要略》。首先我們來談一下為什麼要講金匱。 1.
  • 【古籍】金匱玉函經二注
    趙氏註解張仲景《金匱要略》為《金匱方論衍義》,周氏於《金匱》諸家註疏中最為推崇趙注,認為「獨趙以德先生《衍義》理明學博,意周慮審,本軒岐諸論相為映照,合體用應變互為參酌,庶幾大道之明也。」因《衍義》未有梓本,且抄本流傳甚少,又多遺編缺注,故周氏為其補缺加注。周氏注釋的學術指導思想,誠如他在自序中所說:「事不師古,其法不立;師古而不師聖人,其理不精。」此論體現了周氏尊古崇聖的傾向。
  • 《金匱要略》建中湯
    因其功能為建立中焦脾胃之氣,故名「建中」。正如《傷寒溯源集》所說:「建中者,建立中焦之脾土也。蓋脾為五行之主,四髒之本,即《洪範》建中立極之義也。中氣虛餒,脾弱不運,胃氣不行,致心中悸動,故以建立中氣為急也。」組成、功效、煎服法及方解小建中湯。
  • 金匱誦讀44丨牡瘧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五)心者,牡髒也,邪在心而成瘧,故曰牡瘧。何以言之?心肺居上,陽也,而心乃陽中之陽,今邪氣結伏心下,則心虛。
  • 金匱誦讀22丨剛痙大承氣湯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此傳陽明風熱之深者也。成無己謂:傷寒症,以陽明入腑,腹滿者下之;而胸滿者未深入,猶帶表邪,所鬱陽氣不宣故爾,非汗即吐。
  • 金匱誦讀125丨浸淫瘡
    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金匱要略》(五)此條乃詳應汗出而不汗出之故。(六)此非上文傷久無汗之金瘡方,乃概治金瘡方也。故曰: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蓋王不留行,性苦平,能通利血脈,故反能止金瘡血,逐痛。蒴藋亦通利氣血,尤善開痺。周身肌肉,肺主之,桑根白皮,最利肺氣,東南根向陽,生氣尤全,以復肌肉之主氣。故以此三物甚多為君,甘草解毒和榮尤多為臣;椒、姜以養其胸中之陽,厚樸以疏其內結之氣,芩、芍以清其陰分之熱為佐。
  • 金匱誦讀43丨溫瘧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四)《內經》名溫瘧,亦有二:一者,謂先傷風,後傷寒。
  • 《檀淵之盟》籤訂的合理嗎?為什麼宋朝要與遼籤訂《檀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籤訂是合理的,這個條約的籤訂是宋遼兩國關係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從籤訂原因上來看,這是當時戰爭時局的必然選擇,並且從戰役目的上來看,條約的籤訂已經很好地滿足了雙方的要求,我們在分析澶淵之盟原因時要放在當時雙方的立場上進行廣闊長遠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