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的歷史疑案

2020-12-23 芳談歷史

導語:

為天子寶座,子弒帝命,兄弟鬩牆,司空見慣於封建宮廷

有大宋一期,全匱盟約,燭影斧聲,疑信參半在街巷市井

一、「燭影斧聲」的始末

公元976年農曆十月的一天晚上,一場大雪給北宋的汴京城披上了銀裝。位於皇城內部的萬歲殿,和往常一樣燈火通明,只是格外寂靜。進進出出的太監、官女、御醫們,個個神色嚴肅,舉止小心。宋太祖趙匡胤正臥病在榻,這時,隨著內侍王繼恩的一聲稟報,封號晉王的皇弟趙光義走進了殿門,太祖見了光義,許久並不說話,只拿兩眼望著外面,光義若有所悟,即命內侍等人全部退下。屋子裡,只剩下他和生病的皇帝二人了。

候在外面的人,先聽見太祖在斷斷續續地說話,此後又見燭影搖曳,人影晃動,接著聽見「撲通」一下,聽得出,那是柱斧落在地上的聲音,隨後即聽見太祖慘烈地一叫:「你好好去做!」過一會。光義轉到寢門旁邊,吩咐王繼恩等人速請皇后、皇子過來。等皇后和皇子德昭、德芳一行人趕來時,看見皇帝早已斷氣。皇后似乎意識到了什麼,不禁失聲痛哭,並以半是嘲弄、半是哀求的口吻對光義說:「官家,我們娘幾個的性命,全交給你了!」「官家」是當時皇室裡對皇帝的習稱,光義對皇后話裡的意思也很清楚,連忙說道:「讓我們共保富貴吧!

天亮,在萬歲殿的東楹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趙光義成了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史稱宋太宗。

以上,是當時官方和半官方的文獻對太祖之死的主要記錄。太祖臨終之際,只有太宗一人在場,那神秘的燭影斧聲,太祖臨死那一聲慘烈的叫聲,不能不使人對太祖的死因、太宗繼位的合法性產生懷疑。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燭影斧聲」之謎。

二、「金匱之盟」的真偽

據說,太宗以皇弟的身份取得皇位繼承資格,是出於母親杜太后的意思。史稱她在臨終時(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對太祖有這樣一番垂訓:

你得天下,是因為那時後周幼主在位,群心不附,若是後周年長的皇帝在位,你萬不會有今天,你與光義都是我親生的兒子,你將來須傳位給他,能立長君,才是社稷之福。」

太祖表示遵命,太后即命宰相趙普當著太后、太祖兄弟的面,寫成誓書,藏於金匱,命一宮女嚴密收藏。這就是所金匱之盟」,它是太宗得以繼位的合法憑據。可是,「金匱之盟」的真偽是很成問題的。

首先,社太后死時,太祖三十四歲,正是「富於春秋」的時候,宋太宗趙光義才二十三歲,而太祖長子昭德已十四歲,按照正常情況,太祖至少還可以活二十年左右,那時皇子德昭已有三十歲上下,屆時由皇子繼位,不會出現「幼兒主天下」的局面(事實上,太祖死時,德昭已三十歲),杜太后素稱「通情達理」,她幹嗎非要破壞長子繼承制的習慣,便要立下這日後顯然會引起麻煩的誓約?

其次,假如太祖生前果真立下這類誓約,太宗理當即位時把它公布於眾,藉以使人膺服,事實上,太宗沒有這樣做;況且,正如明代史學家王夫之所指出的那樣,太祖晚年無意傳位給太宗,更有的史書上記載說,太祖生病時,曾由內待王繼恩找了一個道士求神祛災,那道士由於對太祖大談什麼「天上已為您備好了宮殿,晉王有仁心,可繼大位」,儼然對太祖逼駕,太祖十分惱火,下令要將此人處死,後來太祖果真不久即「升天」了,那道士才活下來,這件事至少也可以說明,太祖臨死之前是不想傳位給光義的。

這樣,如果真有誓約在先,太宗更應該將其作為有力武器,制服太祖一系,名正言順地登上寶座。然而,直到太平興國五年,也就是太宗繼位後的第五年,才放起了馬後炮,煞有介事地公布誓書。幾乎與此同時,那個所謂誓約的見證人趙普,在經歷了長久的失意之後,又取得了宰相的職位,人們自然會想到:這個所謂社太后臨終立下的「金匱之盟」在這次公布之前似乎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到了太平興國五年之後,根據內部鬥爭的需要偽造出來的。在「燭影斧聲」之後,很可能隱藏著一個不可告人的陰謀。

三、德昭與德芳之死

關於太祖之死的歷史疑案,宋朝官方的記載多是含糊其辭,而當時一些好記筆記、撰私史的文人卻不客氣。甚至直言不諱地說太宗害死了太祖,也有的較委婉,說是太祖背生一疽,光義去看太祖的那天晚上,發現一個女鬼正為太祖揉背,光義便揮起柱斧向女鬼砍去,不料女鬼一閃身,正砍在太祖身上,故慘叫一聲而死。一句話,太宗還算是動機不錯,為了打鬼而誤殺太祖。雖有為太宗減輕罪責的意思,但還是拐彎抹角地肯定了太宗殺害太祖的事實。

再看一下太宗對太祖後代的態度,可知上述記載並非無稽之談。先是德昭在太平興國五年(正是公布誓書的同一年)隨太宗徵討北漢,太原城下,宋軍慘敗,夜裡宿營時,風聲鶴唳的士兵忽然大亂,太宗不知發生什麼事變,只帶了隨從便慌忙逃命,被撒下的文官武將們不知皇帝的死活,有人建議擁立德昭為帝,以收拾殘局,因後來太宗又回到軍中,事情也就算了。回京後,德昭並不知這次偶然的事件已引起了深刻的猜忌,還勸太宗信守諾言,對此次北徵有功將士賞賜,哪知太宗把臉一沉說:「等你自己當了皇帝,再來賞賜也不晚!」德昭知道自己已被視為皇帝的嚴重威脅,自覺性命難保,與其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如自己死了痛快,回去便自刎了。

德昭死後一年,太祖幼子德芳也接著死去,年僅二十三歲。史書上只說因病而死,沒有具體說明,倒是葬禮隆重非常,「車駕臨哭,廢朝五日,殊覺可怪。

這樣,在太宗即位後的五六年當中,太祖的兩個兒子都相繼死去,太宗對太原城下那次偶然事件反應是那麼敏感,以致以言相激(實質上是一種變相「賜死」),遂致德昭自殺,至於德芳,也是死得不明不白。故當代有些史學家稱德昭是被迫害致死,徳芳是「暴死」。太祖的皇后當年曾向太宗乞求保全她母子的性命,現在她的擔心都成了事實!莫不是太祖死時,她已發現太宗做了手腳,因而預感太宗會來個斬草除根?

四、無聲的告白

有趣的是,到了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關於太宗殺害太祖的說法,更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廣泛地流傳開來。原來,滅掉北宋,將徽、欽二帝俘攜北去的是金太宗完顏吳乞買,於是許多筆記、小說中都記載說:金太宗長得和我太祖一模一樣,是太祖託生轉世的。這等於明說太祖是被宋太宗殺的,所以太祖的靈魂轉世為金太宗,滅了北宋,使宋太宗的後代徽、飲二帝飽受流離凌辱、身死異鄉,以報當年太宗刀斧之仇。

這種說法甚至影響到南宋的皇位繼承問題,如宋高宗趙構(宋徽宗第九子)晚年無子。臣僚們便議論紛紛,說太祖有創業垂統之功,應該讓他的後代有君臨天下的機會,故建請在太祖後代中選擇儲君。高宗起初對這些建議者往往嚴加貶責,可是有一天早晨他的母親韋太后對他說,昨晚她做了一個惡夢,因此力勸高宗採納臣僚的建議。韋太后這個夢的內容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我們不難窺知,它無非又是太宗殺兄取位、而致後代遭殃的因果報應之類的東西,故對高宗才具有那樣強的說服力,使他當即改變初衷,下詔在太祖後代中挑選繼承人。

後來繼高宗之後登位的孝宗,便是宋太祖的七世孫趙昚。這樣,到南宋,皇位繼承權方重歸於太祖一系。南渡君臣在經歷了國破家亡的憂患之後,痛定思痛,把這場禍變歸究於太宗造下的,似乎將統治權力進行再分配,便可稍稍消災彌禍,告慰太祖在天之靈了。這說明,太宗殺害太祖之說,在南宋已為包括太宗後代在內的統治集團的大部分人接受,他們的行動,可以說是對「燭影斧聲」之謎的最好回答。

五、關於對「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的推斷結論

綜觀上述情況,似乎可對「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之謎作如下推斷:宋太宗在協助太祖發動陳橋兵變取代後周的活動中,在平定南方十國的統一戰爭中,都起了很大作用,養成了雄厚的個人勢力。當太祖生病時,他利用內侍王繼恩對太祖逼官,目的沒有達到,便深夜進宮,害死了太祖,控制了宮延,登上了皇位。

憑他的才幹和實力,取得了大多數官僚的支持。為了防止節外生枝,又相繼除掉太祖的兩個兒子。與此相配合為搪塞輿論,在太平興國五年又偽造了「金匱之盟」這一文件,留下了「燭影斧聲」的歷史疑案。

相關焦點

  • 燭影斧聲,宋太祖趙匡胤之死
    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到公元前976年便猝然離世了。然而,《宋史·太祖本紀》中有關他的死亡記載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而野史中記載又說法不一,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
  • 趙匡胤之死與「燭影斧聲」
    「社稷永存,福綿子孫」是中國古代歷代封建帝王恪守的皇位繼承制度,宋太祖死後,他的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年且身體康健,但宋太祖駕崩第二天,他的弟弟趙光義就接受遺詔,於宋太祖靈前即位。巧合的是,宋太祖駕崩當夜,只有趙光義人在場。趙匡胤之死和趙光義即位,二者之間有太多巧合,正史中並沒有明確記載。
  • 歷史懸案:「宋太祖趙匡胤之死」
    趙匡胤作為宋朝的開國之君,一生有著數不盡的傳奇,「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賭輸華山」「千裡送京娘」,但是趙匡胤的死因卻是個千古之謎,民間一直有著「燭影斧聲」的說法。趙匡胤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夜,宋太祖趙匡胤離奇猝死,去世後的第二天其弟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但是歷史對趙匡胤的病因卻沒有詳實的記載。
  • 揭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燭影斧聲千古之謎
    趙匡胤 駕崩,關於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的原因,宋人修史諱莫如深。有的說是因飲酒過度而暴死,有的說是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使得宋太祖趙匡胤之死得不到合理解釋,更普遍的一種看法則認為太祖之死與宋太宗有很大的關係。在宋人作品《湘山野錄》曾經記載這樣一個故事,說在宋太祖沒有當皇帝的時候,曾經和一位道士在關河遊玩,這位道士預言趙匡胤當於那一年當皇帝,之後果然應驗。
  • 斧聲燭影的背後,宋太祖趙匡胤死亡真相
    文/施文引言宋太祖趙匡胤一生奮發有為,南徵北戰,結束了五代十國戰亂割據的局面,使中原地區重新走向大一統和繁榮。然而,英武過人的趙匡胤卻死的不明不白,他的駕崩成為了懸而未決的歷史疑案。本來作為宋代開國之君的趙匡胤一生的事跡在《太祖本紀》中都記載的極為詳實,可唯獨對他的死因只記了這十二個字,過於簡略,顯然從這個記載看宋太祖之死不簡單。其次,按照我國歷史的傳統,皇位繼承傳統為父死子繼,除非前任帝王沒有兒子才選擇兄終弟及。但趙匡胤明明有兒子最終繼位的卻是他的二弟趙光義,從制度傳統上推斷,宋太祖之死也不簡單。
  • 宋太祖死亡之謎:斧聲燭影故事是真的嗎?其中蹊蹺甚多
    引言 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可以算是風光無限,可就是這樣,自己平定天下的願望還沒有完成就莫名去世了,斧聲燭影成為歷史研究中的一大懸案
  • 斧聲燭影疑雲重重:宋太祖趙匡胤英年暴斃之謎
    這是歷史上稱為「斧聲燭光」的其中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出自宋代文瑩的山林老僧名為《湘山野錄》的書裡。事實上,在官修的宋史上,關於趙匡胤之死,都是語焉不詳的。《宋史·太祖本紀》中只有兩句簡單的記載。一句是「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另一句是「受命於杜太后,傳位於太宗」。官修宋史語焉不詳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宋太宗趙匡義以後的北宋皇帝都是由太宗一支人繼承有關。
  • 宋太祖趙匡胤身死的千古之謎——斧聲燭影
    縱觀宋朝歷史,最大的未解懸案應該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死了,即所謂「斧聲燭影 千古之謎」。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紀》上只說了兩句話:一句是「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一句是「受命於杜太后,傳位於太宗。」
  • 燭影斧聲-宋太祖趙匡胤死因之謎
    歷史上,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滅掉後周稱帝,定都開封,建立了大宋王朝300多年的基業。然而,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晚上,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去世。第二天,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即歷史上的宋太宗。
  • 斧聲燭影
    大宋風雲:第一集:歷史上的一場發生在春節期間的政變第二集:陳橋驛之十年磨一劍第三集:陳橋驛之歷史的意外第四集:杯酒釋兵權第五集:雪夜定策第六集:兵發兩川第七集:趁虛而入第八集:嶺南煙雨第九集:橫掃江南第十集:斧聲燭影
  • 斧聲燭影:趙光義謀殺了趙匡胤?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幾位皇帝在歷史上是很有影響的,正是因為他們都是傑出的帝王,所以他們故事更是被後世熟知。在這些帝王中間,宋太祖是很有作為的,這位應運而生的偉人,在短時間內終結了亂世,開創了中國歷史最富庶,文明程度最高的大宋王朝,使得他建立的宋朝,成為後來專制王朝開明的典範。  但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卻撲朔迷離,成為了一樁歷史疑案。
  • 宋太祖死的這一年前三個月,他們兄弟三人之間發生了什麼
    宋太祖的死因是歷史上的一大懸案,《宋史太祖本紀》只平靜地說了一句「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之前史書沒有他生病的記錄。因此,有了燭影斧聲的故事。與此相反的則是金匱之盟。到底哪一個是真,哪一個是假?我們可以從宋太祖死前三個月的一些事情做一下猜想。
  • 宋太祖趙匡胤,實際上死在自己手裡!
    宋太祖趙匡胤之死,幾乎可以100%確定是他的親弟弟,太宗趙光義所弒。原因很簡單,「燭影斧聲」的傳說,雖然詳細分析起來頗有些撲塑迷離的味道,但可信度遠遠高於漏洞百出的所謂「金匱之盟」。宋太祖趙匡胤首先,趙匡胤的寬厚過了頭!
  • 趙光義奪皇位的「燭影斧聲」疑案最有可能的真相
    燭影斧聲疑案,是宋初趙光義從死去的兄長趙匡胤手中接過皇位以後,從宮中流傳出來的說法。
  • 燭影斧聲,趙匡胤究竟是死於趙光義之手?還是得病死的?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勇武過人,最開始,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在行伍中鍛鍊出來了,並於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擊北漢和南唐,立下了不少戰功,深受柴榮信任和重用。 柴榮病重時,趙匡胤升為殿前都點檢,成為當時禁軍的最高統帥。
  • 宋太祖趙匡胤傳位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他的遺願應是讓兒子繼位,宋皇后開始召他的四子趙德芳進宮,但未能如願,宋太宗趙光義捷足先登,這裡面的疑團很多。宦官王繼恩成為關鍵人物宋太祖趙匡胤與他弟弟晉王趙光義雪夜共飲,在「燭影斧聲」中突然去世。
  • 金匱之盟
    悠悠兩宋:第一集:歷史上的一場發生在春節期間的政變第二集:陳橋驛之十年磨一劍第三集:陳橋驛之歷史的意外第四集:杯酒釋兵權第五集:雪夜定策第六集:兵發兩川第七集:趁虛而入第八集:嶺南煙雨第九集:橫掃江南第十集:斧聲燭影第十一集:金匱之盟
  • 趙匡胤怎麼死的?趙匡胤猝死的真相
    眾人也動用自己的智慧,胡猜亂蒙使趙匡胤的 死更具神秘色彩。在眾多說法中,「斧聲燭影」的傳說算是公認度最高的,到底「斧聲燭影」是怎麼回事呢?據《宋史·本紀》中記載,趙匡 胤與弟弟趙光義兩人兄弟情深而且肝膽相照。趙匡胤還常對身邊的人誇讚自己的弟弟趙光義,說趙光義龍行虎步,威風凜凜,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還謙虛地表 示:「福德無所不及。」
  • 宋太祖猝死的可能性更高還是謀殺?燭影斧聲是什麼
    公元976年,此時正值宋朝建立第16年,這一年就發生了一件很奇特的怪事,宋太祖趙匡胤50歲正值壯年,身體也沒什麼不對勁的地方,然而他偏偏是死了,在一個不該老死的年紀裡突然就猝死,所以就引來了很多的陰謀論。
  • 宋太祖之死:一場血腥的宮廷政變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開國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當了17年天子,就稀裡糊塗地死了。976年,他剛剛50歲。雖說,官修《宋史》對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種各樣的遮掩和粉飾,但仍通過形形色色的破綻證明:趙匡胤是被親弟弟趙光義謀殺的。宮廷疑案,玄機重重,未能躬逢其盛的後人,只能在故紙堆裡摸「狐狸尾巴」。老謀深算的趙光義怎麼能躲開這些窮追猛打的詰問呢?說他是「竊國大盜」,自然有幾分道理。其一,趙匡胤之死,趙光義的嫌疑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