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為天子寶座,子弒帝命,兄弟鬩牆,司空見慣於封建宮廷。
有大宋一期,全匱盟約,燭影斧聲,疑信參半在街巷市井。
一、「燭影斧聲」的始末
公元976年農曆十月的一天晚上,一場大雪給北宋的汴京城披上了銀裝。位於皇城內部的萬歲殿,和往常一樣燈火通明,只是格外寂靜。進進出出的太監、官女、御醫們,個個神色嚴肅,舉止小心。宋太祖趙匡胤正臥病在榻,這時,隨著內侍王繼恩的一聲稟報,封號晉王的皇弟趙光義走進了殿門,太祖見了光義,許久並不說話,只拿兩眼望著外面,光義若有所悟,即命內侍等人全部退下。屋子裡,只剩下他和生病的皇帝二人了。
候在外面的人,先聽見太祖在斷斷續續地說話,此後又見燭影搖曳,人影晃動,接著聽見「撲通」一下,聽得出,那是柱斧落在地上的聲音,隨後即聽見太祖慘烈地一叫:「你好好去做!」過一會。光義轉到寢門旁邊,吩咐王繼恩等人速請皇后、皇子過來。等皇后和皇子德昭、德芳一行人趕來時,看見皇帝早已斷氣。皇后似乎意識到了什麼,不禁失聲痛哭,並以半是嘲弄、半是哀求的口吻對光義說:「官家,我們娘幾個的性命,全交給你了!」「官家」是當時皇室裡對皇帝的習稱,光義對皇后話裡的意思也很清楚,連忙說道:「讓我們共保富貴吧!
天亮,在萬歲殿的東楹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趙光義成了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史稱宋太宗。
以上,是當時官方和半官方的文獻對太祖之死的主要記錄。太祖臨終之際,只有太宗一人在場,那神秘的燭影斧聲,太祖臨死那一聲慘烈的叫聲,不能不使人對太祖的死因、太宗繼位的合法性產生懷疑。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燭影斧聲」之謎。
二、「金匱之盟」的真偽
據說,太宗以皇弟的身份取得皇位繼承資格,是出於母親杜太后的意思。史稱她在臨終時(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對太祖有這樣一番垂訓:
「你得天下,是因為那時後周幼主在位,群心不附,若是後周年長的皇帝在位,你萬不會有今天,你與光義都是我親生的兒子,你將來須傳位給他,能立長君,才是社稷之福。」
太祖表示遵命,太后即命宰相趙普當著太后、太祖兄弟的面,寫成誓書,藏於金匱,命一宮女嚴密收藏。這就是所金匱之盟」,它是太宗得以繼位的合法憑據。可是,「金匱之盟」的真偽是很成問題的。
首先,社太后死時,太祖三十四歲,正是「富於春秋」的時候,宋太宗趙光義才二十三歲,而太祖長子昭德已十四歲,按照正常情況,太祖至少還可以活二十年左右,那時皇子德昭已有三十歲上下,屆時由皇子繼位,不會出現「幼兒主天下」的局面(事實上,太祖死時,德昭已三十歲),杜太后素稱「通情達理」,她幹嗎非要破壞長子繼承制的習慣,便要立下這日後顯然會引起麻煩的誓約?
其次,假如太祖生前果真立下這類誓約,太宗理當即位時把它公布於眾,藉以使人膺服,事實上,太宗沒有這樣做;況且,正如明代史學家王夫之所指出的那樣,太祖晚年無意傳位給太宗,更有的史書上記載說,太祖生病時,曾由內待王繼恩找了一個道士求神祛災,那道士由於對太祖大談什麼「天上已為您備好了宮殿,晉王有仁心,可繼大位」,儼然對太祖逼駕,太祖十分惱火,下令要將此人處死,後來太祖果真不久即「升天」了,那道士才活下來,這件事至少也可以說明,太祖臨死之前是不想傳位給光義的。
這樣,如果真有誓約在先,太宗更應該將其作為有力武器,制服太祖一系,名正言順地登上寶座。然而,直到太平興國五年,也就是太宗繼位後的第五年,才放起了馬後炮,煞有介事地公布誓書。幾乎與此同時,那個所謂誓約的見證人趙普,在經歷了長久的失意之後,又取得了宰相的職位,人們自然會想到:這個所謂社太后臨終立下的「金匱之盟」在這次公布之前似乎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到了太平興國五年之後,根據內部鬥爭的需要偽造出來的。在「燭影斧聲」之後,很可能隱藏著一個不可告人的陰謀。
三、德昭與德芳之死
關於太祖之死的歷史疑案,宋朝官方的記載多是含糊其辭,而當時一些好記筆記、撰私史的文人卻不客氣。甚至直言不諱地說太宗害死了太祖,也有的較委婉,說是太祖背生一疽,光義去看太祖的那天晚上,發現一個女鬼正為太祖揉背,光義便揮起柱斧向女鬼砍去,不料女鬼一閃身,正砍在太祖身上,故慘叫一聲而死。一句話,太宗還算是動機不錯,為了打鬼而誤殺太祖。雖有為太宗減輕罪責的意思,但還是拐彎抹角地肯定了太宗殺害太祖的事實。
再看一下太宗對太祖後代的態度,可知上述記載並非無稽之談。先是德昭在太平興國五年(正是公布誓書的同一年)隨太宗徵討北漢,太原城下,宋軍慘敗,夜裡宿營時,風聲鶴唳的士兵忽然大亂,太宗不知發生什麼事變,只帶了隨從便慌忙逃命,被撒下的文官武將們不知皇帝的死活,有人建議擁立德昭為帝,以收拾殘局,因後來太宗又回到軍中,事情也就算了。回京後,德昭並不知這次偶然的事件已引起了深刻的猜忌,還勸太宗信守諾言,對此次北徵有功將士賞賜,哪知太宗把臉一沉說:「等你自己當了皇帝,再來賞賜也不晚!」德昭知道自己已被視為皇帝的嚴重威脅,自覺性命難保,與其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如自己死了痛快,回去便自刎了。
德昭死後一年,太祖幼子德芳也接著死去,年僅二十三歲。史書上只說因病而死,沒有具體說明,倒是葬禮隆重非常,「車駕臨哭,廢朝五日,殊覺可怪。
這樣,在太宗即位後的五六年當中,太祖的兩個兒子都相繼死去,太宗對太原城下那次偶然事件反應是那麼敏感,以致以言相激(實質上是一種變相「賜死」),遂致德昭自殺,至於德芳,也是死得不明不白。故當代有些史學家稱德昭是被迫害致死,徳芳是「暴死」。太祖的皇后當年曾向太宗乞求保全她母子的性命,現在她的擔心都成了事實!莫不是太祖死時,她已發現太宗做了手腳,因而預感太宗會來個斬草除根?
四、無聲的告白
有趣的是,到了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關於太宗殺害太祖的說法,更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廣泛地流傳開來。原來,滅掉北宋,將徽、欽二帝俘攜北去的是金太宗完顏吳乞買,於是許多筆記、小說中都記載說:金太宗長得和我太祖一模一樣,是太祖託生轉世的。這等於明說太祖是被宋太宗殺的,所以太祖的靈魂轉世為金太宗,滅了北宋,使宋太宗的後代徽、飲二帝飽受流離凌辱、身死異鄉,以報當年太宗刀斧之仇。
這種說法甚至影響到南宋的皇位繼承問題,如宋高宗趙構(宋徽宗第九子)晚年無子。臣僚們便議論紛紛,說太祖有創業垂統之功,應該讓他的後代有君臨天下的機會,故建請在太祖後代中選擇儲君。高宗起初對這些建議者往往嚴加貶責,可是有一天早晨他的母親韋太后對他說,昨晚她做了一個惡夢,因此力勸高宗採納臣僚的建議。韋太后這個夢的內容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我們不難窺知,它無非又是太宗殺兄取位、而致後代遭殃的因果報應之類的東西,故對高宗才具有那樣強的說服力,使他當即改變初衷,下詔在太祖後代中挑選繼承人。
後來繼高宗之後登位的孝宗,便是宋太祖的七世孫趙昚。這樣,到南宋,皇位繼承權方重歸於太祖一系。南渡君臣在經歷了國破家亡的憂患之後,痛定思痛,把這場禍變歸究於太宗造下的,似乎將統治權力進行再分配,便可稍稍消災彌禍,告慰太祖在天之靈了。這說明,太宗殺害太祖之說,在南宋已為包括太宗後代在內的統治集團的大部分人接受,他們的行動,可以說是對「燭影斧聲」之謎的最好回答。
五、關於對「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的推斷結論
綜觀上述情況,似乎可對「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之謎作如下推斷:宋太宗在協助太祖發動陳橋兵變取代後周的活動中,在平定南方十國的統一戰爭中,都起了很大作用,養成了雄厚的個人勢力。當太祖生病時,他利用內侍王繼恩對太祖逼官,目的沒有達到,便深夜進宮,害死了太祖,控制了宮延,登上了皇位。
憑他的才幹和實力,取得了大多數官僚的支持。為了防止節外生枝,又相繼除掉太祖的兩個兒子。與此相配合為搪塞輿論,在太平興國五年又偽造了「金匱之盟」這一文件,留下了「燭影斧聲」的歷史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