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諸菩薩住戒律儀,有其四種他勝處法。何等為四?哪些是這四個呢?
1 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贊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
菩薩戒是心戒,特別重發心。如果你發心正確啊,你表面是犯戒實際是有功德的,是不犯戒的。你看他的這個發心啊:「為欲貪求利養恭敬」。
什麼叫利養恭敬?這個戒本它是給和尚說的,利養是指居士給和尚的供養,恭敬是指居士給和尚的名譽,給他作禮、頂禮,這是恭敬。他這個和尚就貪求這種恭敬,貪財物,為了貪這個利養。
自贊毀他:「自贊」,說自己好。比如說,有的說得很謙虛或者說得很隱晦或者是什麼,但實際上就是顯擺自己說,我出家多少年,我在哪如何如何……,自贊我有什麼本事。
而且還包括什麼呢?就是不說話。比如說,有居士問:聽說師傅有神通啊。是不是啊?嗯,他在哪呢,也不置可否什麼……,這都屬於自贊。
「毀他」,然後就是說別人不行。比如說,某一個法師不行或者說某個……反正就是這類的意思吧,自贊毀他,毀他的目的還是為了自贊。為什麼呢?他為了得到更多的名利,這樣的話是第一他勝處法。
這個等於犯這個戒呀犯的輕一點。這個要求就比較高,你首先就不能發那個心,而且,它這個發心呢。你特別注意啊,他這個是為求名利。一定要注意這個,不是不能自贊,你比如說,我在這說,說佛教啊就是智慧非常好,邪教就是不行,這也叫自贊毀他。但我這個自贊毀他是為什麼?是為了讓眾生知道什麼是真理,知道什麼是不對,你這個發心是正確的,這就不犯戒。一定要為求名利。所以,你注意這個。
世間有一句什麼呢?叫:動機與效果統一論,就是不但要追究你的動機還要看你效果。比如說:壞人,他本來是起的壞心搞破壞去了,結果呢?沒破壞好,反而辦成了一件好事。這個他的罪呀,就會小一點。
如果說佛法任何利益都沒有,那就理解錯了。實際是在世間的利益上他是全部都拋開的,實際上他得到什麼呀?得到了出世間利益。而且,這個利益比那個世間利益是沒法比的。他得到了解脫、得到了智慧,而且他不單自己得到,而且他還能度無數眾生,他有更大利益,你受這個戒算就住在這個戒裡了。
2 若諸菩薩現有資財,性慳財故,有苦有貧、無依無怙正求財者來現在前,不起哀憐而修惠舍;正求法者來現在前,性慳法故,雖現有法而不給施,是名第二他勝處法
第二條說如果你這個菩薩現在什麼都沒有,人家來要跟你要來了,你沒法施這就不算破戒。你現在呢?「現有資財」,你確實有。然後呢,「性慳財故」,你的這個思想啊,性格啊,你是慳吝、吝嗇,小氣,不願意給別人。就是由於你吝嗇不願布施,。
有苦、有貧:確實有苦痛 ,有貧窮。
無依、無怙:他也沒別處可求,實在沒辦法了。「怙」是靠的意思。比如咱們都說:佛、慈氏都是我們的大怙主,就是我們可依靠的人,很可靠的地方。 你要是能夠依靠佛,你就能夠解脫了。當然,他就可依靠。像外道就不可依靠,你要是依靠他,他讓你火燒,你燒了他說你升天了,結果呢?燒沒燒死,受罪了。燒了還不知道上哪去了。
正求財:「正」是正確的, 如法的求財,他跟你要東西呀,他要的正道。什麼叫正道呢?他就是用的是地方。 你比如說:他求財要是用在歪道上你可以不給。這就是你智慧呀。如果你不知道他是壞人,我就以為他是好人那你就布施就完了。
比如:他是壞人我不知道,我以為他是好人 ,我給他了,這個時候呀, 你就布施沒關係。為什麼呀?因為從你的發心,你認為他是正求財,你沒有錯誤。他拿上造惡業呀,那是他的問題,跟你沒關係。你不要在乎。只要你現在判斷:我說這個確實是。
但是你懷疑,我感覺不大對頭,你這時就要小心一點了。因為你終究說:雖然這個錢布施出去了,但是呢?你這個錢真布施到一個真貧窮的人,真救了他的急,那你的功德也不一樣。這就是動機與效果統一了。
你如果真布施給一個騙你的人,沒有起到救貧窮的作用,那你就是效果不好 ,這是你智慧不夠,雖然你動機沒犯戒。但效果不好還是影響了你的功德。
這個廟門口乞討的,有苦、有貧、無依、無怙這些人是不是符合這些條件?實際上很多人是不符合這些條件的。就是一般來說,在廟門口乞討的這些人呢,他都是聽別人說的,進廟子裡的人都是受了菩薩戒的,你跟他要,他不能不給你,他不給你就犯戒,等等……。
像中央電視臺跟蹤過他們,報導過他們。主要是他們白天要,然後晚上就去酒店換上衣服,住得可好了。然後,中央電視臺就跟蹤到(他們)家去,樓房、電視機,家裡的擺設可好了,全是這樣要來的。能夠跑到大城市裡來,比較有組織、有辦法的,他們都是被遣送回去多次又回來的。他們都有很多對付的辦法。
中央電視臺那次跟蹤採訪完了之後,就訪問社會各界人士對這事的看法。其中一個就訪問到廣濟寺的一個法師,這個法師怎麼回答的呢?這個法師說:真正需要你布施的地方呀還多的是。你看這個法師說的多好,這就是智慧。像那災區、希望工程、貧窮孩子上不了學,那是真正的。你給四百塊錢一個孩子就能讀到六年級,四百元對一個城市的人算什麼呀?但對一個(貧困地區)的孩子來說,那就是他的前程,一輩子的希望。
你一定要按照這條來判斷,說什麼呢?這個「有苦、有貧、無依、無怙」 哎, 他確實是。 就按這八個字來判斷。
另外,還有一條「性慳財故」,就是說呀你這錢呀還有更重要的用途或者別的什麼,你不是因為這個,說我小氣,我捨不得,這都是條件,這都是犯戒的條件。就是說你不是因為性慳財故這也是不犯戒的,這每一條都是有條件的。
「正求財者」,確實是用在這個很需要的地方 。
「來現在前」,來現在你面前,
「不起哀憐」,哀憐就是你不生起悲哀他,可憐他的心,
而修惠施,而去修行惠舍啊。惠就是那個,叫什麼小恩小惠呀。不起哀憐惠施與他,這就犯戒 。如果這幾個條件都符合,你就犯戒,有一個條件不符合也是不犯戒的,就是要自己心裡頭仔細去琢磨去掌握。就是說你如果碰到真是苦的人,真是需要幫助的人,你不起哀憐而修惠施,這樣的話你是犯戒的。
然後,還有一個也犯戒啊! 什麼呢?
「正求法者」 就是以正確的態度來求佛法的人。
「來現在前,性慳法故」,這個人性格吝嗇法,有好法不願意講給別人。
周利盤陀伽前輩子捨不得給別人講法,結果這世得什麼呀?愚痴報,被出家一百天,一個頌詞也沒背過,氣得他哥哥要把他趕回去。
「雖現有法」,你是真懂,你現在懂這個法而不給施,是名第二他勝處法。
這一戒的名字呀你記上叫:「慳惜財法」。問法,你不懂就說你不懂,你可以給他介紹啊,你說我知道誰懂,我知道一個人或可以介紹法師,可以介紹到寺裡去。
比如說,人家挺尊重你的, 自己就根據自己稀裡糊塗的理解,就是亂說一通 。結果這是害人的。你造的這個罪是有果報的 。這屬於智慧了,智慧不足我以為我懂了,現在大部分犯錯誤都是這麼犯的,都是別人說了搶著答。但這有一個接近的程度不同的區別,就如果你要是講得半對半不對呀,這就是半有功德半有罪惡。
所以如果你確實感到把握不大,你還是最好不說或者給他介紹別人,你說誰誰懂,你問和尚吧,到寺裡去吧。或者你看書吧,反正這個呀,是功德過失絲毫不差,就是你答對了多少答錯了多少,果報它就是那樣。
實際上人呢 ,都是自以為知道的。比如說,三歲一個孩子,他也認為他都知道。一個五歲孩子他也認為他什麼知道,因為什麼呢?因為他不知道他自己不知道。比如說一個傻子,傻子也可以認為我什麼都明白。實際上是越無知越自大,你越知道的多,你就會越知道你不知道的。你真到牛頓了(位置),牛頓最後死的時候,說什麼?我呀,就是海邊玩的一個小孩,撿起來了幾個貝殼。因為他知道宇宙太大了,沒有發現的規律太多了。
3 若諸菩薩長養如是種類忿纏,由是因緣不惟發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塊石、刀杖捶打傷害損惱有情,內懷猛利忿恨意樂,有所違犯,他來諫(jiàn)謝不受不忍、不舍怨結,是名第三他勝處法
諸就是各位菩薩,長養就是生長,養就是培養啦生長的意思。長養什麼呢?這樣的種類,這種「忿」是憤恨、憤怒。「纏」就是煩惱的譯名,纏就是拿一個繩子把你纏起來。這個纏的意思就是煩惱束縛你,你誰被煩惱纏住了這麻煩就來了。所有的不好的心所都叫煩惱。
「忿纏」就是忿煩惱心所,就是你有這樣一種憤恨心吧。
「由是因緣」,由於有這個因緣,這個原因,
「不惟發起粗言便息」惟就是指僅僅,不僅僅是發起一個什麼呀?粗言,這個就是說粗話罵人。便息 ,罵一罵就完了,就罷了。
「由忿蔽故」,由於憤恨心蒙蔽了你的良知,你的覺悟或者你的理智,這就是感情用事啊!你的理智正確的思想給掩蓋住了,被這個憤怒給掩蓋住了。憤怒把你控制了,現在你就成了憤怒心所的奴隸了。
「加以手足、塊石、刀杖捶打 」不光說這個罵兩句就完了,還要用這個手打、腳踢、拿石頭砸、拿刀、拿杖,這個就是捶打。
「傷害損惱有情」就是對這個人呀是恨得不得了啊!
「內懷猛利忿恨意樂」,內心裡頭懷著非常厲害的憤恨,恨得不得了。
「意樂」就是思想, 懷這種思想, 懷這種看法,意樂就是思想、看法。
「有所違犯」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你按上邊這些事做了,你就對於這個菩薩戒呀,就有所違犯,你違犯了一個戒吧 。
「他來諫謝」就是那個人呀, 他引起你憤怒了,應該是那人做錯點什麼事 ,反正冤枉你了,侮辱你啦 。反正就是對不起你了。人家那個人來諫謝。「諫謝」,諫就是來勸的意思,別人來勸你就是第三者啦。「諫」是勸解的意思 ,說說就行了別再打他啦 。「謝」就是那個人來找你謝罪,就說啊,實在對不起我不是有意的,來找你謝罪。
「不受不忍」不接受人家來道歉,道歉也不行,也得打,別人勸也不行,勸也得打, 不受不忍。
「不舍怨結」就是老放不下這個怨氣,老是舍不掉這點怨氣。
「是名第三他勝處法」,這被誰勝了?這就被那個忿─嗔恚心所給勝了,前頭兩項啊是被貪心所勝了。
你看這四個呀是:貪、嗔、痴就是你他勝處。前兩個呢,一個是自贊毀他 ,一個是有法有財不施,這兩個是被貪心所勝。你沒戰勝貪,貪戰勝你啦 。第二個是被嗔心所勝了,結果呢?就是嗔恨起來不顧一切。
其實一般人嗔了之後,過去之後,冷靜下來都後悔。這是第三個他勝處法。第三個名字叫什麼呢?第三個名字叫:「 懷忿打罵 」。「懷」是心懷的懷,胸懷的懷。「忿」就是:一分錢的分,底下一個心,懷忿打罵戒。
這個,你像這個說前頭這個原因,就說你懷的忿來打罵,這都是條件,你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比如說你為了度這個眾生,這個眾生就需要打罵。你不表現出這麼憤怒相來,他認識不到問題的嚴重。就好像你那個父母似的,父母愛孩子不愛?肯定愛!他經常有打罵的,就是要做出打罵至少要做出那個打罵的憤怒相來,為什麼呀?就是為了對他有利的。
4 若諸菩薩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示、建立像似正法,於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隨他轉,是名第四他勝處法
第四個「若諸菩薩謗菩薩藏」,這個法簡稱就叫:「謗菩薩藏」,第四個就叫謗菩薩藏。
「謗」是什麼呢?不如實的,不好的評價。就是說,本來這個菩薩藏說的是對的,可他自己沒看懂,他認為說的不對。就是說不如實的誹謗,那叫誹謗。像這個,很小乘就有很多尤其是居士,不太懂戒的人,就謗大乘,這就屬於謗菩薩藏。
小乘有修行的法師人家根本不說這個話,人家懂戒,你學小乘就學小乘,學大乘就學大乘,你別沒事,非要說人家大乘不對,後邊咱們還會學。大乘從來不說小乘不對,大乘是大小乘都學的。不學小乘也犯戒,這個菩薩呢?他謗菩薩藏,然後呢?
「愛樂、宣說」, 他喜歡、他高興。宣說什麼呢?宣說就是對別人講。
「開示」就是別人請他開示,他給別人講一些道理。
「建立」, 建立什麼東西呢?像似正法,「像」和「似」都是像正法,好像是正法,相似的正法,相似佛法。就是他說:我講的是佛法,別人聽著 也好像是佛法。其實不是佛法,是他的邪見。是他自己理解歪了的,這叫相似正法,不是正法,相似正法呀,比那個外道呀要危害大。
為什麼呢?因為你以為你學的是佛法,你恭敬學,精進修行,結果費了半天勁呢,是外道,是邪教。還不如,我就是邪教,我就是外道。就跟奧姆真理教,我就說這個放毒氣就是救眾生,別人一看,全世界一看,這就是邪教,一下就認清了。
很多法師就是這樣,他講的太像了。而且,很多人就是一看威儀也是很莊嚴,講的也都是佛的語言。說智慧怎麼來?靠多聞思修,智慧,這一點沒錯,那個就不簡單,現在很多人判斷大德說:怎麼判斷是不是大德呀?數舍利呀,很多人在網上辯論就是吵吵吵到底吵不清,最後就說:他燒出舍利來沒有?出舍利。然後,看那有沒有神通。這師傅一看有神通,好!這真正是有修、有證呀,是真正大德。
舍利,什麼教都有舍利。不爛肉身,也是什麼教都有。就是前一段,東正教,就是俄羅斯東正教還發現一個幾百年的肉身沒壞。基督教也有,什麼舍利都有。神通,什麼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但是好多人就信這個,他因為什麼呀?他沒有智慧看不清法。
佛為什麼不讓弟子顯神通?就是怕走這個路,讓人們用神通去判斷皈依誰,不皈依誰,你如果要是把這個標準定成神通,那大部分都上外道去了。因為什麼呀?因為佛教走的正,他講智慧,不露神通,他怕人走歪了,結果露神通的呢?稍微有一點不要說有一點就露,沒神通的還造假神通,還說證實了。
所以首先標準就定錯了,然後,就說智慧怎麼來?「聞思修」。聞思修生聞思修三種慧,慧就這三種慧,就靠聞思修,多看經論,多來辨析。
「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始建立相似正法,於相似法或自信解」,這個相似法呀,他自己相信這是正法或者他自己理解的這是正法。他不知道是相似正法,就是他認為:我這就是正法。實際上相似正法,自己都認為自己是正法。
就跟剛才咱們說的,小孩子都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沒有他不懂的,你說什麼他都能有他的理解,而且理解都是正確的。因為什麼呀?他要知道自己是不正確的,他肯定就不這樣說了,他肯定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所以,這就是有的人呢,他自己認為自己是佛法。所以,判斷相似正法,不是以他自己的心誠不心誠,這個人持戒精嚴不精嚴。不是以這個判斷的 ,那是一個客觀的判斷,真理就有一個,真理是客觀的,符合不符合真理。不是說這個人,我是真心的弘揚佛法,可你就是好心辦壞事,對佛法起到的是破壞作用。
「或隨他轉」,有的人呢,自己這個相似法還不是他想出來的,他聽別人說的,聽老師說的,他相信這個老師。他覺得人家老師耳朵這麼大,肯定是大菩薩,好多人都犯這個毛病,這個人一看就是大菩薩。他跟著他跑,哎,只要他說的就行,這叫隨他轉。
「是名第四他勝處法」,這個被誰勝了?被痴,愚痴勝了,你被愚痴蓋住了,你被愚痴纏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