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戒菩薩的四種他勝處法

2021-02-17 顯金之道

若諸菩薩住戒律儀,有其四種他勝處法。何等為四?哪些是這四個呢?

1 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贊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

菩薩戒是心戒,特別重發心。如果你發心正確啊,你表面是犯戒實際是有功德的,是不犯戒的。你看他的這個發心啊:「為欲貪求利養恭敬」。

什麼叫利養恭敬?這個戒本它是給和尚說的,利養是指居士給和尚的供養,恭敬是指居士給和尚的名譽,給他作禮、頂禮,這是恭敬。他這個和尚就貪求這種恭敬,貪財物,為了貪這個利養。

自贊毀他:「自贊」,說自己好。比如說,有的說得很謙虛或者說得很隱晦或者是什麼,但實際上就是顯擺自己說,我出家多少年,我在哪如何如何……,自贊我有什麼本事。

而且還包括什麼呢?就是不說話。比如說,有居士問:聽說師傅有神通啊。是不是啊?嗯,他在哪呢,也不置可否什麼……,這都屬於自贊。

「毀他」,然後就是說別人不行。比如說,某一個法師不行或者說某個……反正就是這類的意思吧,自贊毀他,毀他的目的還是為了自贊。為什麼呢?他為了得到更多的名利,這樣的話是第一他勝處法。

這個等於犯這個戒呀犯的輕一點。這個要求就比較高,你首先就不能發那個心,而且,它這個發心呢。你特別注意啊,他這個是為求名利。一定要注意這個,不是不能自贊,你比如說,我在這說,說佛教啊就是智慧非常好,邪教就是不行,這也叫自贊毀他。但我這個自贊毀他是為什麼?是為了讓眾生知道什麼是真理,知道什麼是不對,你這個發心是正確的,這就不犯戒。一定要為求名利。所以,你注意這個。

世間有一句什麼呢?叫:動機與效果統一論,就是不但要追究你的動機還要看你效果。比如說:壞人,他本來是起的壞心搞破壞去了,結果呢?沒破壞好,反而辦成了一件好事。這個他的罪呀,就會小一點。

如果說佛法任何利益都沒有,那就理解錯了。實際是在世間的利益上他是全部都拋開的,實際上他得到什麼呀?得到了出世間利益。而且,這個利益比那個世間利益是沒法比的。他得到了解脫、得到了智慧,而且他不單自己得到,而且他還能度無數眾生,他有更大利益,你受這個戒算就住在這個戒裡了。

2 若諸菩薩現有資財,性慳財故,有苦有貧、無依無怙正求財者來現在前,不起哀憐而修惠舍;正求法者來現在前,性慳法故,雖現有法而不給施,是名第二他勝處法

第二條說如果你這個菩薩現在什麼都沒有,人家來要跟你要來了,你沒法施這就不算破戒。你現在呢?「現有資財」,你確實有。然後呢,「性慳財故」,你的這個思想啊,性格啊,你是慳吝、吝嗇,小氣,不願意給別人。就是由於你吝嗇不願布施,。

有苦、有貧:確實有苦痛 ,有貧窮。

無依、無怙:他也沒別處可求,實在沒辦法了。「怙」是靠的意思。比如咱們都說:佛、慈氏都是我們的大怙主,就是我們可依靠的人,很可靠的地方。 你要是能夠依靠佛,你就能夠解脫了。當然,他就可依靠。像外道就不可依靠,你要是依靠他,他讓你火燒,你燒了他說你升天了,結果呢?燒沒燒死,受罪了。燒了還不知道上哪去了。

 正求財:「正」是正確的, 如法的求財,他跟你要東西呀,他要的正道。什麼叫正道呢?他就是用的是地方。 你比如說:他求財要是用在歪道上你可以不給。這就是你智慧呀。如果你不知道他是壞人,我就以為他是好人那你就布施就完了。

 比如:他是壞人我不知道,我以為他是好人 ,我給他了,這個時候呀, 你就布施沒關係。為什麼呀?因為從你的發心,你認為他是正求財,你沒有錯誤。他拿上造惡業呀,那是他的問題,跟你沒關係。你不要在乎。只要你現在判斷:我說這個確實是。

但是你懷疑,我感覺不大對頭,你這時就要小心一點了。因為你終究說:雖然這個錢布施出去了,但是呢?你這個錢真布施到一個真貧窮的人,真救了他的急,那你的功德也不一樣。這就是動機與效果統一了。

你如果真布施給一個騙你的人,沒有起到救貧窮的作用,那你就是效果不好 ,這是你智慧不夠,雖然你動機沒犯戒。但效果不好還是影響了你的功德。

這個廟門口乞討的,有苦、有貧、無依、無怙這些人是不是符合這些條件?實際上很多人是不符合這些條件的。就是一般來說,在廟門口乞討的這些人呢,他都是聽別人說的,進廟子裡的人都是受了菩薩戒的,你跟他要,他不能不給你,他不給你就犯戒,等等……。

像中央電視臺跟蹤過他們,報導過他們。主要是他們白天要,然後晚上就去酒店換上衣服,住得可好了。然後,中央電視臺就跟蹤到(他們)家去,樓房、電視機,家裡的擺設可好了,全是這樣要來的。能夠跑到大城市裡來,比較有組織、有辦法的,他們都是被遣送回去多次又回來的。他們都有很多對付的辦法。

中央電視臺那次跟蹤採訪完了之後,就訪問社會各界人士對這事的看法。其中一個就訪問到廣濟寺的一個法師,這個法師怎麼回答的呢?這個法師說:真正需要你布施的地方呀還多的是。你看這個法師說的多好,這就是智慧。像那災區、希望工程、貧窮孩子上不了學,那是真正的。你給四百塊錢一個孩子就能讀到六年級,四百元對一個城市的人算什麼呀?但對一個(貧困地區)的孩子來說,那就是他的前程,一輩子的希望。

你一定要按照這條來判斷,說什麼呢?這個「有苦、有貧、無依、無怙」 哎, 他確實是。 就按這八個字來判斷。

另外,還有一條「性慳財故」,就是說呀你這錢呀還有更重要的用途或者別的什麼,你不是因為這個,說我小氣,我捨不得,這都是條件,這都是犯戒的條件。就是說你不是因為性慳財故這也是不犯戒的,這每一條都是有條件的。

「正求財者」,確實是用在這個很需要的地方 。

「來現在前」,來現在你面前,

「不起哀憐」,哀憐就是你不生起悲哀他,可憐他的心,

而修惠施,而去修行惠舍啊。惠就是那個,叫什麼小恩小惠呀。不起哀憐惠施與他,這就犯戒 。如果這幾個條件都符合,你就犯戒,有一個條件不符合也是不犯戒的,就是要自己心裡頭仔細去琢磨去掌握。就是說你如果碰到真是苦的人,真是需要幫助的人,你不起哀憐而修惠施,這樣的話你是犯戒的。

然後,還有一個也犯戒啊! 什麼呢?

「正求法者」 就是以正確的態度來求佛法的人。

「來現在前,性慳法故」,這個人性格吝嗇法,有好法不願意講給別人。

周利盤陀伽前輩子捨不得給別人講法,結果這世得什麼呀?愚痴報,被出家一百天,一個頌詞也沒背過,氣得他哥哥要把他趕回去。

「雖現有法」,你是真懂,你現在懂這個法而不給施,是名第二他勝處法。

這一戒的名字呀你記上叫:「慳惜財法」。問法,你不懂就說你不懂,你可以給他介紹啊,你說我知道誰懂,我知道一個人或可以介紹法師,可以介紹到寺裡去。

比如說,人家挺尊重你的, 自己就根據自己稀裡糊塗的理解,就是亂說一通 。結果這是害人的。你造的這個罪是有果報的 。這屬於智慧了,智慧不足我以為我懂了,現在大部分犯錯誤都是這麼犯的,都是別人說了搶著答。但這有一個接近的程度不同的區別,就如果你要是講得半對半不對呀,這就是半有功德半有罪惡。

所以如果你確實感到把握不大,你還是最好不說或者給他介紹別人,你說誰誰懂,你問和尚吧,到寺裡去吧。或者你看書吧,反正這個呀,是功德過失絲毫不差,就是你答對了多少答錯了多少,果報它就是那樣。

實際上人呢 ,都是自以為知道的。比如說,三歲一個孩子,他也認為他都知道。一個五歲孩子他也認為他什麼知道,因為什麼呢?因為他不知道他自己不知道。比如說一個傻子,傻子也可以認為我什麼都明白。實際上是越無知越自大,你越知道的多,你就會越知道你不知道的。你真到牛頓了(位置),牛頓最後死的時候,說什麼?我呀,就是海邊玩的一個小孩,撿起來了幾個貝殼。因為他知道宇宙太大了,沒有發現的規律太多了。

3 若諸菩薩長養如是種類忿纏,由是因緣不惟發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塊石、刀杖捶打傷害損惱有情,內懷猛利忿恨意樂,有所違犯,他來諫(jiàn)謝不受不忍、不舍怨結,是名第三他勝處法

諸就是各位菩薩,長養就是生長,養就是培養啦生長的意思。長養什麼呢?這樣的種類,這種「忿」是憤恨、憤怒。「纏」就是煩惱的譯名,纏就是拿一個繩子把你纏起來。這個纏的意思就是煩惱束縛你,你誰被煩惱纏住了這麻煩就來了。所有的不好的心所都叫煩惱。

「忿纏」就是忿煩惱心所,就是你有這樣一種憤恨心吧。

「由是因緣」,由於有這個因緣,這個原因,

「不惟發起粗言便息」惟就是指僅僅,不僅僅是發起一個什麼呀?粗言,這個就是說粗話罵人。便息 ,罵一罵就完了,就罷了。

「由忿蔽故」,由於憤恨心蒙蔽了你的良知,你的覺悟或者你的理智,這就是感情用事啊!你的理智正確的思想給掩蓋住了,被這個憤怒給掩蓋住了。憤怒把你控制了,現在你就成了憤怒心所的奴隸了。

「加以手足、塊石、刀杖捶打 」不光說這個罵兩句就完了,還要用這個手打、腳踢、拿石頭砸、拿刀、拿杖,這個就是捶打。

「傷害損惱有情」就是對這個人呀是恨得不得了啊!

「內懷猛利忿恨意樂」,內心裡頭懷著非常厲害的憤恨,恨得不得了。

「意樂」就是思想, 懷這種思想, 懷這種看法,意樂就是思想、看法。

「有所違犯」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你按上邊這些事做了,你就對於這個菩薩戒呀,就有所違犯,你違犯了一個戒吧 。

「他來諫謝」就是那個人呀, 他引起你憤怒了,應該是那人做錯點什麼事 ,反正冤枉你了,侮辱你啦 。反正就是對不起你了。人家那個人來諫謝。「諫謝」,諫就是來勸的意思,別人來勸你就是第三者啦。「諫」是勸解的意思 ,說說就行了別再打他啦 。「謝」就是那個人來找你謝罪,就說啊,實在對不起我不是有意的,來找你謝罪。

「不受不忍」不接受人家來道歉,道歉也不行,也得打,別人勸也不行,勸也得打, 不受不忍。

「不舍怨結」就是老放不下這個怨氣,老是舍不掉這點怨氣。

「是名第三他勝處法」,這被誰勝了?這就被那個忿─嗔恚心所給勝了,前頭兩項啊是被貪心所勝了。

你看這四個呀是:貪、嗔、痴就是你他勝處。前兩個呢,一個是自贊毀他 ,一個是有法有財不施,這兩個是被貪心所勝。你沒戰勝貪,貪戰勝你啦 。第二個是被嗔心所勝了,結果呢?就是嗔恨起來不顧一切。

其實一般人嗔了之後,過去之後,冷靜下來都後悔。這是第三個他勝處法。第三個名字叫什麼呢?第三個名字叫:「 懷忿打罵 」。「懷」是心懷的懷,胸懷的懷。「忿」就是:一分錢的分,底下一個心,懷忿打罵戒。

這個,你像這個說前頭這個原因,就說你懷的忿來打罵,這都是條件,你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比如說你為了度這個眾生,這個眾生就需要打罵。你不表現出這麼憤怒相來,他認識不到問題的嚴重。就好像你那個父母似的,父母愛孩子不愛?肯定愛!他經常有打罵的,就是要做出打罵至少要做出那個打罵的憤怒相來,為什麼呀?就是為了對他有利的。

4 若諸菩薩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示、建立像似正法,於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隨他轉,是名第四他勝處法

第四個「若諸菩薩謗菩薩藏」,這個法簡稱就叫:「謗菩薩藏」,第四個就叫謗菩薩藏。

「謗」是什麼呢?不如實的,不好的評價。就是說,本來這個菩薩藏說的是對的,可他自己沒看懂,他認為說的不對。就是說不如實的誹謗,那叫誹謗。像這個,很小乘就有很多尤其是居士,不太懂戒的人,就謗大乘,這就屬於謗菩薩藏。

小乘有修行的法師人家根本不說這個話,人家懂戒,你學小乘就學小乘,學大乘就學大乘,你別沒事,非要說人家大乘不對,後邊咱們還會學。大乘從來不說小乘不對,大乘是大小乘都學的。不學小乘也犯戒,這個菩薩呢?他謗菩薩藏,然後呢?

「愛樂、宣說」, 他喜歡、他高興。宣說什麼呢?宣說就是對別人講。

「開示」就是別人請他開示,他給別人講一些道理。

「建立」, 建立什麼東西呢?像似正法,「像」和「似」都是像正法,好像是正法,相似的正法,相似佛法。就是他說:我講的是佛法,別人聽著 也好像是佛法。其實不是佛法,是他的邪見。是他自己理解歪了的,這叫相似正法,不是正法,相似正法呀,比那個外道呀要危害大。

為什麼呢?因為你以為你學的是佛法,你恭敬學,精進修行,結果費了半天勁呢,是外道,是邪教。還不如,我就是邪教,我就是外道。就跟奧姆真理教,我就說這個放毒氣就是救眾生,別人一看,全世界一看,這就是邪教,一下就認清了。

很多法師就是這樣,他講的太像了。而且,很多人就是一看威儀也是很莊嚴,講的也都是佛的語言。說智慧怎麼來?靠多聞思修,智慧,這一點沒錯,那個就不簡單,現在很多人判斷大德說:怎麼判斷是不是大德呀?數舍利呀,很多人在網上辯論就是吵吵吵到底吵不清,最後就說:他燒出舍利來沒有?出舍利。然後,看那有沒有神通。這師傅一看有神通,好!這真正是有修、有證呀,是真正大德。

舍利,什麼教都有舍利。不爛肉身,也是什麼教都有。就是前一段,東正教,就是俄羅斯東正教還發現一個幾百年的肉身沒壞。基督教也有,什麼舍利都有。神通,什麼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但是好多人就信這個,他因為什麼呀?他沒有智慧看不清法。

佛為什麼不讓弟子顯神通?就是怕走這個路,讓人們用神通去判斷皈依誰,不皈依誰,你如果要是把這個標準定成神通,那大部分都上外道去了。因為什麼呀?因為佛教走的正,他講智慧,不露神通,他怕人走歪了,結果露神通的呢?稍微有一點不要說有一點就露,沒神通的還造假神通,還說證實了。

所以首先標準就定錯了,然後,就說智慧怎麼來?「聞思修」。聞思修生聞思修三種慧,慧就這三種慧,就靠聞思修,多看經論,多來辨析。

「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始建立相似正法,於相似法或自信解」,這個相似法呀,他自己相信這是正法或者他自己理解的這是正法。他不知道是相似正法,就是他認為:我這就是正法。實際上相似正法,自己都認為自己是正法。

就跟剛才咱們說的,小孩子都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沒有他不懂的,你說什麼他都能有他的理解,而且理解都是正確的。因為什麼呀?他要知道自己是不正確的,他肯定就不這樣說了,他肯定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所以,這就是有的人呢,他自己認為自己是佛法。所以,判斷相似正法,不是以他自己的心誠不心誠,這個人持戒精嚴不精嚴。不是以這個判斷的 ,那是一個客觀的判斷,真理就有一個,真理是客觀的,符合不符合真理。不是說這個人,我是真心的弘揚佛法,可你就是好心辦壞事,對佛法起到的是破壞作用。

「或隨他轉」,有的人呢,自己這個相似法還不是他想出來的,他聽別人說的,聽老師說的,他相信這個老師。他覺得人家老師耳朵這麼大,肯定是大菩薩,好多人都犯這個毛病,這個人一看就是大菩薩。他跟著他跑,哎,只要他說的就行,這叫隨他轉。

「是名第四他勝處法」,這個被誰勝了?被痴,愚痴勝了,你被愚痴蓋住了,你被愚痴纏住了。

相關焦點

  • 菩薩戒失戒因緣與懺悔法
    舍菩提心、得增上噁心失戒《菩薩戒本》菩薩於四他勝處法。隨犯一種況犯一切。不復堪能於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菩提資糧。不復堪能於現法中意樂清淨。是即名為相似菩薩非真菩薩。菩薩若用軟中品纏。毀犯四種他勝處法不舍菩薩淨戒律儀。上品纏犯即名為舍。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舍菩薩淨戒律儀。如諸苾芻犯他勝法。
  • 大菩薩們的必修課
    此四重戒乃菩薩律儀之本:「上品纏犯」即為斷舍(失戒)。所謂「防非止惡」,以此貪、慳、嗔、痴為最重惡;菩薩現行「他勝處法」,便有舍菩薩淨戒律儀之危機。菩薩任犯一條重罪(嚴重違犯),其現生便不得攝集菩提資糧及證初地。(《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云:「如是菩薩住戒律儀,有其四種他勝處法。何等為四?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贊、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
  • 菩薩止持之大乘學處
    (不若四果阿羅漢之隨緣利他,全無掛礙。)大乘佛教最初從部派中脫出,並不徹底:由於律法共用「聲聞戒」,所以布薩並不「獨立」。聲聞三學究竟圓滿於聲聞菩提,菩薩三學究竟圓滿於佛果菩提:其根、其源、其道、其果決然不同。所以,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來看,都極為尷尬。大家迫切需要一部能夠符合大乘教義的戒法出現。
  • 大乘菩薩戒輕重戒條羅列(必備收藏)
    《戒頌》規定根本罪四種:一、宣揚自己,貶損別人;二、不做法施、財施;三、記恨,不接受別人的道歉;四、放棄佛法,信仰宣傳邪門外道。有的學者把上面四條,分為八條。稱八根罪。 《學攝》規定根本罪十四種:一、奪取三寶財產;二、貶損佛教;三、傷害僧眾;四、殺害父母等犯無間罪;五、不信轉世業報等持邪見;六、毀村毀城;七、非器說空;八、棄大趨小;九、不持分別解脫戒;十、貶低小乘;
  • 【衲履足跡】守戒,有愛
    心寬念純,知過能改「早期慈濟人少,結構單純,沒有培訓也無所謂受證;只要發心承擔,即能領勸募本招募會員。當團體人數愈來愈多,即必須建立制度、戒律。」上人表示:「既立定志願投入慈濟,身心皆要以戒為制度,更不能缺少愛——愛自己的家庭、愛周圍的法親,再擴及眾生,視天下一家親。」
  • 四種清淨明誨之戒淫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 普賢菩薩聖誕日,願廣大佛子信守戒律,以清淨善法供養普賢
    南無普賢菩薩摩訶薩農曆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賢菩薩的聖誕日。普賢菩薩,作為大乘佛法地位崇高的菩薩摩訶薩,歷來受到廣大佛子的信仰歸敬。普賢菩薩作為廣行大願的法身大士,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在佛門經典《大日經疏》中,讚嘆普賢菩薩說,普賢菩薩的「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高尚的普賢菩薩從發菩提心起,便開始廣大行願,他的身口意三業是無與倫比的妙善功德,因此作為廣大佛子至心供養的菩薩。
  • 現場報導丨七塔禪寺傳授護國興聖三壇大戒法會舉行新戒初見儀式
    菩薩在線浙江訊 2016年10月22日上午,七塔禪寺傳授護國興聖三壇大戒法會舉行新戒初見儀式,該儀式由開堂大初律師主持
  • 雙修法是八地菩薩在世間示現嗎
    看了,問我一個問題,極樂世界都沒有女人了,怎麼還有雙修法呢?我說極樂世界肯定沒有,是八地菩薩來到這個世間,為了增長自己的戒定慧,在這個淫怒痴裡修戒定慧,使戒定慧越來越圓滿。他又問這個世間有沒有八地菩薩,我說,即使有他也不會跟你說,只要現在這個世間讓人知道修雙身法的都是邪的,你記住這個就行了。請問老師,這個理解對嗎?佟老師答:這樣理解對不對呢?
  • 【法相】戒定慧三學
    修學佛法必須息滅貪嗔痴三毒,要滅除貪嗔痴三毒,必定要勤修戒定慧三學。 第一,戒學:通稱戒律,能防止惡業,生諸善法,是我們修身治心的規範。在日常生活中,我要嚴持戒律,遠離毀犯,奉行善法,使身心清淨,趣入禪定。
  • 韋馱菩薩感應事跡,真實不虛!具有息災、降伏等四種濟世功德!
    2:韋馱菩薩為賢劫最後一尊佛當年,佛陀為顧慮末世時期會有誹謗正法、破壞寺塔者,就派請四大聲聞、十六阿羅漢等護持佛法。梵天、帝釋天、四天王、十二神將、二十八部眾等聽聞佛陀說法後,都誓願護持正法,這些擁護佛法的眾神被稱為護法善神。每尊佛菩薩都有無量的護法眷屬,護法神不僅充當守護佛教的職責,還負責保護佛子,具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種濟世功德。
  • 地藏菩薩的懺法,您知道嗎?
    地藏菩薩慈悲懺法者,為令一切眾生發歡喜心,成善法益,而興懺法;為令一切眾生破除煩惱,成對治益。而見懺法,亦令一切眾生從戒定慧,自聞思修,成五根力,得善益。地藏菩薩與娑婆世界有非常深厚的因緣,其「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慈悲誓願激勵鼓舞著無數五濁惡世眾生。「佛智真如清淨月,無緣寂照朗虛空。斯心盡處是菩提,是故志心歸命禮。」地藏古寺乃滬上唯一的地藏菩薩行願道場,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與自利利他的具體表現。
  • 《戒定真香》注釋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注釋>此香贊一般用於法會中拈香時所唱誦。戒定真香:(1) 指的是五分法身香,分別為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2) 所謂真香即是區別一般世間的香料,如《佛說戒德香經》中說:「木蜜及栴檀,青蓮諸雨香,一切此眾香,戒香最無上。」焚起沖天上:(1) 衝,通也、透也。(2) 天有四種,①世間天:指的即是諸國王。②生天:指的是三界諸天。③淨天:指的是聲聞緣覺。④第一義天:指的是十住已去,法身菩薩。
  • 世親菩薩為啥要寫「百法」?
    世親菩薩為啥要寫「百法」?但是這四種所謂的判斷或者思考在佛法來講都是不對的,都是最後要破除的。「然因詮顯旨,故假論以明,既不說而說,亦聽無所聽,論之興也,其在茲乎?」這個是講造論的緣由。旨就是宗旨,指佛法真正的最核心最根本的道理是什麼。詮是詮釋,有兩種:遮詮和表詮,遮詮就是類似中觀那種排除法,講五蘊六處都是沒有的;表詮就是給你立八識立三自性。假就是借,論指百法明門論,要借百法明門論這樣的經論來明白這個道理。
  • 首要之務:修由低起的法教《空行法教》第一章(1)
    蓮師示現各種不同的身貌與形飾,用無修之修的方式,持守著從聲聞戒到持明者密乘戒的各種誓戒。他傳下九乘次第的漸道,示顯出見、修合一:見須自高遞減,而修得由低漸增。因蓮師已證悟究竟遍知,他以菩提心珍受一切眾生更勝於己。
  • 何為三昧戒?
    ,密宗的戒法之一,為真言修行者為止惡修善所持戒法,戒法通顯密諸大戒,即含攝五戒、八戒、具足戒等,而歸於『眾生諸佛智慧之戒法。且菩提心為三昧耶戒之根本,菩提心存則三昧耶戒在;菩提心失,則三昧耶戒失,故首要告誡不應遠離。⑵    不離正法不(或起)邪行︰此條對出家在家行人有同有別。出家在家均不能離開正法,即不離佛法般若,此乃共同之點。但出家人為佛法常住,清淨梵行,故不能邪行,如淫事。在家人行菩薩道,需入世俗行事,有時難免邪行,如夫婦性生活。
  • 佛法就在魔法中,這四種魔是不希望你成道的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南老師告訴我們人就是活在一個魔境之中,你睜開眼閉上眼都是魔,人生處處是魔鬼,因為魔鬼多,所以很多人才會去學佛,因為學佛可以幫助我們破除魔障的迷惑。
  • 戒淫十三法!(歡迎轉發,功德無量)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  戒淫十三法  一念懼惡法:萬惡淫為首,邪淫乃犯深重罪惡,而且邪淫惡業,纏累多世,不易消除,故不可邪淫。  三念前途法:邪淫最損陰德,容易折減福祿壽,導致前途黯淡無光,為前途計,故不可邪淫。
  • 彈指登聖位,毘盧頂上遊 ——溫州洞頭中普陀寺三壇大戒法會傳沙彌戒、比丘戒圓滿
    遂領眾新戒一心奉請諸佛菩薩、大小二乘經典、光明會上寄位諸天等,普降法筵、證盟受戒。請聖畢,更為眾新戒懺悔業障、問其遮難、授三皈、說戒相,一一如法進行。眾新戒諾然能持之聲,響徹大圓通殿。授戒畢,和尚更為眾新戒授衣缽,眾新戒頂戴受持,三說「此縵鬱多羅僧受持」、「此縵安陀會受持」、「此缽多羅應量受,常用故」、「此尼師壇應量作,今受持」,即一齊起立,搭五衣。
  • 深入經藏:學佛必修課程 四種清淨明誨之戒大妄語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末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