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薩戒輕重戒條羅列(必備收藏)

2021-02-19 般若路

菩薩戒對重罪有《戒頌二十》和《學攝》兩種不同的說法。

《戒頌》規定根本罪四種:

一、宣揚自己,貶損別人;

二、不做法施、財施;

三、記恨,不接受別人的道歉;

四、放棄佛法,信仰宣傳邪門外道。

有的學者把上面四條,分為八條。稱八根罪。

 

《學攝》規定根本罪十四種:

一、奪取三寶財產;

二、貶損佛教;

三、傷害僧眾;

四、殺害父母等犯無間罪;

五、不信轉世業報等持邪見;

六、毀村毀城;

七、非器說空;

八、棄大趨小;

九、不持分別解脫戒;

十、貶低小乘;

十一、自褒貶他;

十二、說大妄言;

十三、竊奪三寶資財;

十四、建立違法規制。

輕罪47種: 

1.不敬三寶;

2.放縱貪心;

3.大欲不知足; 

4.不敬老人;

5.有問不答; 

6.不赴所請; 

7.不收虔供; 

8.求法不予;

9.厭惡失戒者; 

10.不教外道; 

11.護大失小; 

12.不做善惡權變; 

13.從事非法惡業; 

14.行為放逸; 

15.對認錯者仍不原諒; 

16.以嗔恨行事; 

17.為獲名利而收徒;  

18.懶惰不精進; 

19.閒談消磨時間;

20.不學禪定; 

21.不治禪病; 

22.錯執禪樂; 

23.使人離小; 

24.無出世心;  

25.不防惡名; 

26.不改惡習; 

27.以惡報惡; 

28.記仇疏遠; 

29.棄大信小; 

30.習學外道; 

31.自信不專; 

32.放棄大乘; 

33.自誇損人; 

34.不赴法會; 

35.輕師重書; 

36.不侍奉病人; 

37.不助別人除困苦; 

38.不制止放蕩; 

39.有恩不報; 

40.不助別人除心煩; 

41.不救助窮人; 

42.不幫助下屬; 

43.不隨順別人; 

44.不表揚有功; 

45.不處罰有過; 

46.有法力不除黑惡; 

47.慈悲善意,所行無罪。

上述46條是菩薩禁戒,第47條是總說,說明慈悲心善、所行無罪的善惡原則。為了眾生的利益,諸禁可開。

相關焦點

  • 菩薩止持之大乘學處
    菩薩止持之大乘學處天佑六度四攝為菩薩行的根本,菩薩大戒同樣依之建立。自馬鳴、龍樹開大乘,始有成佛之道。菩薩由於慈悲之念,發起猛烈願心(出離心亦同期升級);一發永發,絕無退理。隨著大乘理論與團隊的不斷成熟,戒法逐漸脫出根本乘,形成菩薩戒思想。這是值得肯定的:因為要服務於大乘佛法的修行,教義重心必然要從以出離心為本的解脫思想,轉移至以菩提心為要核的菩薩道思想。菩薩律儀原散列於大乘契經、論典之中。
  • 《梵網經》為何是漢地傳授大乘戒最有權威的典籍?
    隋朝後即被作為大乘律而受到重視,並成為中國漢地傳授大乘戒最有權威的典籍,為大乘各宗所通用。唐代曾被轉譯成藏文,略稱《法廣母經》,收入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內。晚唐流行的傳為金剛智所譯的唐密經典《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實際亦是依此經擴充而成,日僧最澄認為此經是圓頓菩薩之戒相,清代同治年間(1863年)吳坤修居士精選的《釋氏十三經》也錄有此經。
  • 【誦戒日】-菩薩戒誦戒儀式(音頻+文字)
    第六說四眾過戒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七自贊毀他戒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
  • 密乘十四條根本戒釋
    由此可見,持戒乃成就解脫之基石。在諸乘戒律中,違犯別解脫戒固然有過失,但是與違犯菩薩戒相比,則顯得微不足道;如是違犯菩薩戒,已有極大過咎,然若與違犯密乘戒相比,亦不足掛齒。故密乘戒(諸宗均以密乘十四條根本戒為共同誓言)乃三戒之中最嚴厲的戒律,萬不可掉以輕心,應嚴格守持。  無上竅訣大圓滿法乃諸乘之極頂,具備根器之弟子依此可捷徑證得佛果。
  • 守戒菩薩的四種他勝處法
    他得到了解脫、得到了智慧,而且他不單自己得到,而且他還能度無數眾生,他有更大利益,你受這個戒算就住在這個戒裡了。 2 若諸菩薩現有資財,性慳財故,有苦有貧、無依無怙正求財者來現在前,不起哀憐而修惠舍;正求法者來現在前,性慳法故,雖現有法而不給施,是名第二他勝處法第二條說如果你這個菩薩現在什麼都沒有,人家來要跟你要來了,你沒法施這就不算破戒。你現在呢?「現有資財」,你確實有。
  • 何為三昧戒?
    諸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已,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惟真言法中,是說三摩地法,於諸教中,缺而不書。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地。所以三種菩提心,就是行願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以三種菩提心為戒,即三昧耶戒。此諸佛菩薩共同發心平等本誓之戒也。
  • 學佛問答:三昧耶戒
    」阿彌陀佛,請問受持三昧耶戒(唐密真言宗)有沒有什麼注意的?所以,三昧耶戒必須要師徒之間相互構成,而且六耳不同傳。當然密法過多的東西我不講了。這是其一。其二,受持三昧耶戒有什麼注意的?戒律分成小乘戒跟大乘戒,或者叫聲聞乘戒和菩薩乘戒,同一個東西叫法不同。
  • 大菩薩們的必修課
    (又菩薩攝律儀戒以十善為總相,故一類大乘經中均以「十善法戒」作為律儀戒之代表。七眾弟子,無論在家出家、聲聞菩薩,乃至人非人等,皆能持修十善戒法。)故完整的菩薩攝律儀戒應當包括七眾別解脫戒或大乘十善法戒,與四重菩薩律儀。七眾弟子,各各領受別解脫戒,對於衣食住行種種作為制定儀則;例如在家五戒、八戒,出家大僧、亞眾二部戒等。
  • 無論你修任何法門,最不可缺的就是學戒,如不學戒修聖法,猶如盲人過木橋,不要作戒盲喲!
    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又稱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屬於七眾戒以外的別解脫戒。其特色涵蓋了七眾戒,而又超勝一切戒。二、菩薩戒的特色:菩薩戒是含攝大乘菩薩道的戒法,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薩戒除了有防非止惡的攝律儀戒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攝善法戒,以及度化眾生的饒益有情戒。這顯示了菩薩行者不僅要消極地不作惡,更要積極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學一切法門,以度無邊眾生。因為菩薩發心是為廣度眾生,如果不發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稱為菩薩。
  • 阿含經論釋故事:金剛寶戒
    但她轉念又一想:「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別說比丘不可能還俗娶她,就算比丘肯還俗,她也不敢同意比丘因她而還俗,短暫的欲求帶來的將是長劫的痛苦!所以,想與這位端正的比丘坐在一起,可能都會很難,如果他真的挨著我坐,我就發無上菩提心,一同修學佛法。」菩薩比丘有他心通,知道這個女人的想法,就來到女人身邊坐了下來。女人也立即原地就坐,漸漸靠近比丘身邊,甚至還悄悄撫摸比丘的身體,比丘都默然無聲。
  • 犯「不殺生」戒的後果是什麼?
    說起「五戒」大家並不會感到陌生「五戒」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礎由於是佛陀為在家人所設立的所以五戒也被稱為「在家居士戒」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中第一條就是「不殺生」。首先,我們應該清楚的認知何為「殺生」?關於「殺生」的名詞解釋:斷命為殺,有情曰生。斷有情的性命,就叫做殺生。正是因為有了「殺生」的行為,佛陀才會為在家居士制定了「不殺生」的戒律。
  • 什麼是三昧耶戒
    實際上,密法之所以稱為「密」,是因為必須嚴持三昧耶(誓言)戒,才能如法修學。修學密法必須依靠具德上師的灌頂、傳法、引導,同時受持相應的戒律:外持別解脫戒,內持菩提心戒,密持金剛三昧耶戒,這樣才能如理如法地修行。     在佛法行持的道中,密乘是聞思修三慧、戒定慧三學等三乘教法大全,薈集了所有顯密教法的精華。
  • 【法相】戒定慧三學
    修學佛法必須息滅貪嗔痴三毒,要滅除貪嗔痴三毒,必定要勤修戒定慧三學。 第一,戒學:通稱戒律,能防止惡業,生諸善法,是我們修身治心的規範。在日常生活中,我要嚴持戒律,遠離毀犯,奉行善法,使身心清淨,趣入禪定。
  • 《梵網經》十重戒相
    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二盜戒。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主劫賊物,一件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心,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三淫戒,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
  • 彈指登聖位,毘盧頂上遊 ——溫州洞頭中普陀寺三壇大戒法會傳沙彌戒、比丘戒圓滿
    切念眾等形雖出家,未沾戒品,虛名釋子,濫廁僧倫。故今匍匐座前,願垂哀憫,惟願三師不吝慈悲,登壇授戒。得戒和尚、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即起法駕,隨引禮儀仗至大圓通殿。此時殿內香菸氤氳、法樂鏗鏘,眾新戒肅立恭迎。和尚拈香禮佛,各各入座。眾新戒長跪合掌,恭聆得戒和尚開示二種沙彌。開導畢,得戒和尚云:欲受十戒,當先祈三寶以為依怙之尊,次屈萬靈而作鎮嚴之主。
  • 【密宗基礎知識】什麼是三昧耶戒
    實際上,密法之所以稱為「密」 ,是因為必須嚴持三昧耶(誓言)戒,才能如法修學。修學密法必須依靠具德上師的灌頂、傳法、引導,同時受持相應的戒律:外持別解脫戒,內持菩提心戒,密持金剛三昧耶戒,這樣才能如理如法地修行。 在佛法行持的道中,密乘是聞思修三慧、戒定慧三學等三乘教法大全,薈集了所有顯密教法的精華。
  • 戒淫詩圖--隨順淫慾的人是魔的眷屬
    現在,佛門有些修行人學習佛法,不好好地學習漢傳大乘經典,以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以及《密宗道次第廣論》來為修學。但是,《菩提道次第廣論》那是抄襲於大乘經典和《瑜伽師地論》,後面的止觀是要帶起性力派傳承的雙身修法《密宗道次第廣論》;兩部《廣論》的趣向,都是趣向於性力派的男女雙修,完全不是佛法的傳承。
  • 覺師說 | 《優婆塞戒經》之屍波羅蜜品(下)
    如是戒者,今世受已,後雖不受,成無作戒。""善男子,有戒、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戒,有戒、有波羅蜜,有非戒、非波羅蜜。是戒、非波羅蜜者,所謂聲聞、闢支佛戒。是波羅蜜、非是戒者,所謂檀波羅蜜。是戒、是波羅蜜者,如昔菩薩受瞿陀身時,為諸蟲獸,及諸蟻子之所唼食,身不傾動,不生噁心;亦如仙人為眾生故,十二年中,青雀處頂,不起不動。非戒、非波羅蜜者,如世俗施。
  • 光戒?條戒?十大經典款戒指你知道幾個?
    而現在戒指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必備首飾單品之一,被賦予了更新鮮的意義,它們不僅是愛情的象徵,也是女人第二張臉的最好裝飾品。類似的文字戒在古代歐洲被稱為籤名戒,戒指的戒面又寬又大,刻有主人的姓氏或姓名字母的簡寫,有的並有徽紋(家族徽號)。印章戒亦屬於此類。
  • 漢傳本來戒為師,藏密來後師為戒. 福智僧團被妖鎮,四皈必然破佛制.
    漢土所流傳尊崇者,其學理雖全屬大乘系統,而律儀則從聲聞乘。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相,漢土佛教化儀之特色乎!——太虛大師漢傳佛法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和特色,太虛大師概括得很好:外嚴聲聞戒,內秘菩薩行。如果這個特色能夠恢復,能夠堅持下去,相信中華大地上將既有更強更穩的正氣,又有更柔和更清靜的氣氛。這是國之福,更是現在、未來、一代代四眾佛子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