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師說 | 《優婆塞戒經》之屍波羅蜜品(下)

2021-02-08 三寶福田海

屍波羅蜜品第二十三

"善男子,若在家,若出家,若三歸,若八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時一念,若盡形壽至心受持,當知是人得大福德。"

"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業,多聞、布施、修定、修善,供養三寶,是則名為莊嚴菩提。若受戒已,能讀如來十二部經,是名無上大囧琺之藏。勤加精進,欲得具足屍波羅蜜。如是戒者,今世受已,後雖不受,成無作戒。"

"善男子,有戒、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戒,有戒、有波羅蜜,有非戒、非波羅蜜。是戒、非波羅蜜者,所謂聲聞、闢支佛戒。是波羅蜜、非是戒者,所謂檀波羅蜜。是戒、是波羅蜜者,如昔菩薩受瞿陀身時,為諸蟲獸,及諸蟻子之所唼食,身不傾動,不生噁心;亦如仙人為眾生故,十二年中,青雀處頂,不起不動。非戒、非波羅蜜者,如世俗施。"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屍波羅蜜時,所受眾苦,誰能說之。有人若受小小戒已,少欲知足,不能憐愍諸苦眾生,當知是人不能具足屍波羅蜜。若能修忍三昧智慧,勤行精進,樂於多聞,當知是人則增長屍波羅蜜,莊嚴菩提,證菩提果。如是戒者,無量眾善故,無量果報故,無量戒禁故,以是因緣,莊嚴菩提。"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既受戒已,口不說惡,耳不樂聞;不樂說世,亦不樂聞;終不放心在惡覺觀;不親惡友;是故得名寂靜淨戒。菩薩若見破戒惡人,不生噁心,為設種種善巧方便,而調伏之;若不調伏,當生憐愍。不為身命,破戒、舍戒。食已,先修慚愧之心、不放逸心,為治身命,如療惡瘡。若入村落,如刀刺林,攝護諸根,修集正念,觀察可作,及不可作,不生放逸。若人作福,亦因於我,若人作罪,亦因於我,是故我得大供養時,不應生喜,得衰苦時,不應生嗔。得少供養,應作是念,我今信、戒、施、聞、智、慧、如法住少,故得如是微少供養,是故今我不應生於愁苦之念。我為二事,受他信施:一者為增他福,二者為增自善。是故若得少物、惡物,不應生惱,久住遲得,輕罵已得。爾時復當自責其身,是我宿罪,非眾生過,是故我今不應生惱。若受戒已,為他作罪,亦應說言,如是所作,實非是道。何以故?十二部經不說諸惡為菩提道,是故我今獲得雜報。若能如是深觀察者,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攝護諸根、身四威儀,不作諸惡,能堪眾苦,不作邪命,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

"若於輕重戒中,等生怖畏,雖遭惡時,不犯小戒,不令煩惱,穢汙其心,修集忍辱,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

"若離惡友,令諸眾生遠惡邪見,知恩報恩,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

"若為善事,不惜身命,罷散自事,營成他事,見罵詈者,不生噁心,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

"若見如來所開之處,如本持之,護眾生命,不惜財命,乃至命終,不犯小戒,雖得微妙七珍之物,心不生貪,不為報恩,以善加人,為憐愍故,受持禁戒,既受持已,善發大願,願諸眾生,悉得淨戒,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具足屍波羅蜜是不為難,在家具足,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待續……

相關焦點

  • 覺師說 | 《優婆塞戒經》之五戒品第二十二(一)
    五戒品第二十二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歸依?何等智人不得三歸?""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諦、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則得三歸。若人至心,信不可敗,親近三寶,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則得三歸。優婆塞戒亦復如是。若能觀是優婆塞戒,多有無量功德果報,能壞無量弊惡之法。
  •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殺戒第一
    是使隨語奪彼命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  【殺戒以五緣成不可悔。一、是人(謂所殺者人,非畜生等。)。二、人想(謂意在殺人。)。三、殺心。四、興方便。五、前人命斷。今之自作,教人,遣使,皆是以殺心而興方便故。奪彼命時,犯不可悔罪也。不可悔者,初受優婆塞戒之時,說三歸竟,即得無作戒體。今犯殺人之罪,則失無作戒體,不復成優婆塞,故不可作法懺悔也。即不可悔,則永棄佛海邊外,名為邊罪。
  • 優婆塞菩薩戒本略說(合集)
    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夷。是名六重。善男子。若受如是優婆塞/夷戒。能至心持。不令毀犯。則能獲得如是戒果。善男子。優婆塞/夷戒。名為瓔珞。名為莊嚴。其香微妙。燻無不徧。遮不善法。為善法律。即是無上妙寶之藏。上族種姓大寂靜處。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發是心。尚得如是無量利益。況復一心受持不毀。
  • 佛學在線網站免費贈送:《優婆塞戒經》簡體字拼音,二千本
    其內容包括六條重戒和二十八條輕戒。具體如下:    一、六重戒:    1、殺戒第一:善男子!優婆塞(夷)戒,雖為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優婆塞(夷)、旃陀羅優婆塞(夷)、垢優婆塞(夷)、結優婆塞(夷),是名初重。
  • 《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戒的基本常識
    大安法師:我們東林寺授的就是《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戒,大家一定要了解戒律的基本常識,這個戒是通出家、在家的;出家人可以受,在家人也可以受。那麼在家人受的有些戒要求是不同的:出家人是要不淫,在家人只要不邪淫就可以了。
  • -賢愚經十六品
    因為戒是入道的最初基礎,是斷除煩惱的妙道,是通往涅槃安樂的坦途。    【古文】    若持淨戒。計其功德。無量無邊。譬如大海無量無邊。戒亦如是。猶如大海多有阿修羅[ 阿修羅:梵語,又作阿須羅,阿須倫,阿蘇羅,阿素羅。譯曰無端,容貌醜陋之義。譯為非天、非同類、不端正。其果報勝似天而非天之義。為常與帝釋戰鬥之神。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
  • 優婆塞所講述的世界
    《賢愚經》卷一《海神難問船人品》載有這樣一個故事:那是佛陀在世,居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時的事情。那時,舍衛國有五百名商人,準備集資出海,去尋找珍寶。他們商議道,海上風濤險惡,吉兇叵測,必須找一位賢明的人作嚮導。於是他們就去聘請一位以賢明睿智聞名於世的優婆塞。優婆塞欣然答應了。
  • 【誦戒日】-菩薩戒誦戒儀式(音頻+文字)
    次至「明人忍慧強」,又需合掌)三聚淨戒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修行者更難菩薩戒眾等諦聽!(一人誦戒時,「眾等」二字,因或有護法同聞,故不需改)皈命盧舍那,十方金剛佛,亦禮前論主,當覺慈氏尊。今說三聚戒,菩薩鹹共聽。
  • 經中之王——《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餘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比喻佛法之潔白、清淨、完美。Sūtra 意為「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 《在家菩薩戒淺說》之「殺戒第一重」
    《梵網經》上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因此,當我們看到一切眾生時,便心中想道:這些眾生都是我過去世的父母,今天有緣再見面,我沒有好好孝順供養他們,已經很說不過去了,如何可以反過來去殺害他們?因為成佛的道路是漫長的,我與其它的眾生,將來究竟誰先成佛是很難說得定的?
  • 這裡要解釋一下何謂「優婆塞
    第一章  優婆塞所講述的世界《賢愚經》卷一《海神難問船人品》載有這樣一個故事:那是佛陀在世,居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時的事情。那時,舍衛國有五百名商人,準備集資出海,去尋找珍寶。他們商議道,海上風濤險惡,吉兇叵測,必須找一位賢明的人作嚮導。於是他們就去聘請一位以賢明睿智聞名於世的優婆塞。優婆塞欣然答應了。這裡要解釋一下何謂「優婆塞」。
  • 傳普法師:覺悟修行之道——《八大人覺經》的啟示
    《八大人覺經》在佛遺教三經中篇幅最短。全經也只不過是比我們熟悉的《心經》略長几十個字,然而在那麼簡短的一篇經文當中,佛陀卻將利益一切眾生之道一一地娓娓道來。佛陀說八大人覺是八項菩薩大人所覺悟之法。什麼名謂菩薩?在寂天菩薩的《入行論》中說:「一切眾生相續中,凡具有菩提心者即名為菩薩。」那麼又什麼名為菩提心呢?
  • 太珍貴了:電影版《地藏經》《心經》《地藏經》誦念 見聞到的人真是太有福啦!
    統攝律、教、禪、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衡量)。(《無量壽經頌》序)[1]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令友所問,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者。以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淨盡。念佛眾生,果能懇到執持憶念。則以彌陀果德,薰染自己業識妄心。燻之久久,業盡情空。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全眾生心,成如來藏。
  • 原來,這就是「尸羅」!
    阿彌陀佛,「尸羅」出於《藥師經》:「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於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尸羅;有雖不破尸羅而破軌則;有於尸羅、軌則,雖則不壞,然毀正見。」「尸羅」一詞來自梵語,又叫「屍怛羅」,正譯為「清涼」的意思,身口意三業的罪惡,能使行人焚燒熱惱,戒能消息其熱惱,故名清涼。又譯言「止得」,謂能止惡、得善也。又名戒,戒以防止為義,以能防止身口意諸不善業故也。
  •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解綱要一、述要義《八大人覺經》,即是八種菩薩大人所覺悟的真理,覺悟究竟即是佛,因此這也是八種成為菩薩、佛的真理。二、解經題《佛說八大人覺經》佛,就是「覺」的意思,包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層含義。說,即是「宣揚」之意,包含自說、他說、默說三種形式。八,此是數字,即指經文中所說的「八種大人覺悟」之方法。大,即「大無邊際」之意,包含體大、用大、相大三個方面。人,也就是「有情」之意,含有凡情、聖情、至情三種內容。
  • 在家菩薩戒每一條戒文都是慈悲與智慧的結晶【在家菩薩戒手冊】
    【輕3】不瞻病苦戒第三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噁心不能瞻視病苦。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旨意】病苦最需他人的幫助。何能見苦不慰諭? 〔瞻視〕《四分律》有五法能看病人: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能與。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菩提薩埵」合稱有三種意義:一、「正在求覺之有情」,又稱「大道心有情」;二、「已經覺了之有情」,亦即菩薩已非迷位凡夫,而是已有證悟,位列賢聖(賢聖皆是已覺了之人,非是迷惑之凡夫);三、「求自覺、覺他之有情」,菩薩為求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有開悟,亦令他開悟)之有情,亦即所謂「上求下化」(上求菩提一切智,下化六道諸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