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觀潮】
《追夢珊瑚》的最後附有劉先平40年大自然考察探險的主要經歷表,看了很讓人感動。劉老師從1974年起就參加野生生物和保護區考察,40年間,他主要做一件事,而且這件事在40年前看很前衛,40年後看仍然前衛,都是只有極少數人能做到、能堅持的,可以說劉老師的人生是很有意義、很有價值的。人的一生其實只能做一件事,劉老師的人生觀、事業觀就值得大多數人學習。當然,劉老師自己也是一本大書,他幾十年的作品裡每一部都有他自己,合起來就是他的人生軌跡。
寫這樣一部大書也需要很好的身體,這本寫珊瑚的書來自前幾年的考察,那時劉老師還能潛入海底。沒有強健的體魄,光有熱情和決心的作家也堅持不了40年。
這本書寫得非常純淨。首先,讀起來就能讓人安靜。書裡的海底世界,是和我們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仿佛在另一個星球上。這個世界其實不是現實世界,而是讓人忘掉現實的世界。讀劉老師的大自然文學,就好似聽經典音樂一樣,好處之一是讓人暫時脫離現實。再回到現實以後,就有了改變現實,呼喚生態道德的欲望。這本書作為兒童文學作品,我相信,一定會有一些少兒讀者受到書的影響和啟發,投身到生態文明建設中。
其次,書中的人物也很純淨。書中的一個主人公——科學家皇甫暉是個女青年,天性喜好玩樂,別人覺得搞珊瑚分類沒意思,出不來成果,她卻覺得幹這個好玩,後來成了種植珊瑚和造珊瑚礁的領軍人物。能愛上這行的人都很純淨,這行和當官發財一點關係沒有,還要把一生投進去。書裡還有個小笪,不是知識分子,是聘來的潛水員,是由不純淨到純淨的。有一次,他專門找皇甫暉承認錯誤,說有珠寶商老闆向他打聽哪裡有黑珊瑚、紅珊瑚,告訴了有重謝,他差點說了,雖然最後沒說,但心裡還是很慚愧,因此主動找領導道歉。這個人應該也是相當純潔了,但他覺得自己比皇甫暉他們還差得遠。他原來以為皇甫暉他們是來尋寶的,他們發現了一片黑珊瑚,要是拿到市場上能發大財,可是他們不動,到處找黑珊瑚的斷枝當標本,還遇到各種危險,他就感動了,變得更純淨了。書裡還有個小楊,也很純淨,皇甫暉曾多次提議他讀個在職碩士或者申報職稱,都被他婉言謝絕,說:「我就是喜歡這行,我已經得到了很多快樂和享受,這還不夠嗎?」書中的這些人物,和大自然的相處方式是相互配合的,劉老師把他們寫出來了,是一種成功,他們和海底世界、珊瑚世界形成了作品非常和諧的格調。
一個國家各方面的尖端發展都需要像皇甫暉那樣純淨的人,包括造原子彈、造火箭等,劉老師就寫出了這種人。中國文學的題材內容裡,不愁沒人寫醜,也不愁沒人寫美,但比較缺的是寫崇高,這本書裡就寫到了崇高。
這本書的知識性、趣味性都很好,劉老師闖蕩大自然這麼多年,自己也成了半個專家。他寫這本書,可以勾連起其他知識的積累,如寫到章魚噴水,他就聯想到噴氣飛機的發明是不是從章魚身上受到啟發的。所以他把作品裡的知識寫得很充盈,也能抓住海底最有趣味的東西寫,如寫珊瑚蟲產卵的過程,寫鸚鵡魚睡覺先給自己弄個睡袋,都很有意思。所以,我認為劉老師是位很令人尊敬的作家。
(作者: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