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秀娣:行政管理的重點不應放在職稱評聘上

2020-12-23 同濟大學新聞網

作者 | 樊秀娣

7月24日,人社部網站發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共同起草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

5天之後,科技部官網發布《關於進一步壓實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明確指出:「科學、理性看待學術論文,注重論文質量和水平,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鈎,不使用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專項資金獎勵論文發表。」

「五唯」中「唯論文」是根子, 「帽子」、職稱、學歷、獎項等基本上都依賴論文。此次相繼出臺的兩個文件對論文頑疾再下實質性猛藥,相信這對教師職稱評審中的「唯論文」現象將有極大觸動及改觀。

長期以來,以論文成果為主導的職稱評價制度並不能很好地調動廣大教育科研人員在本職崗位上追求卓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少專業技術人員為了評職稱而拼命寫論文,然而一旦評上就不再寫了。

這說明評職稱對專業技術人員發表論文確實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但這種推動作用產生的是正向效應還是負向效應呢?這要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專業技術人員為了寫好論文而努力開展教育教學或科學研究。

這種把教育教學或科學研究的成果撰寫成論文的做法,對教師個體及其所在學術組織兩方學術水平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第二種情況是,教師為了發出規定期刊的論文而放下該做的教育教學或科學研究,轉而為發表論文想方設法,這樣的做法對個體和組織的教育科研非但無益,反而拖了後腿。個別人甚至為此炮製假論文,更是嚴重損害了我國教育科研的國內外聲譽。

遺憾的是,現實中第二種情況發生的概率還不低。原因倒不難理解,許多人把職稱視為其職業生涯乃至人生有無建樹的主要甚至是絕對標誌。

專業技術人員在其他硬性條件已滿足的前提下,能否獲得更高一級職稱主要取決於論文發表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唯論文」。

雖說是「唯論文」,卻並非真正重視論文。因為「唯」的僅是論文發表的期刊檔次和數量,而對於論文的具體內容和實際價值,作者本人甚至職稱評委少有人會認真關注。

說到底,大家都心知肚明,論文在職稱評審中就是必不可少的「擺飾」。任何事物一旦脫離現實需求,其變味、走樣也在所難免。

解決職稱評審中論文評價誤導問題的關鍵是,讓職稱評審回歸對職業崗位成果多樣化的需求上來。各職業崗位對專業技術的需求呈「多樣化」狀態,所以對相應專業技術人員的學術成果要求勢必也應「多樣化」。

各級各類職稱所要達到的要求不盡相同,但對職稱最樸素的理解就是專業技術人員對本職工作的稱職程度。

申報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需要自證學術成果水平與職業崗位專業技術要求的匹配程度,但學術成果的類型不該受到限制。所以,滿足職業崗位專業技術要求「多樣化」的學術成果可以是:

一、學術論文類,不「唯論文」「SCI至上」,絕不是說論文不重要,相反更要注重論文所載學術成果的實際內容和貢獻,提升個人和組織教育教學或科學研究上的水平;

二、其他學術類成果,專業技術人員結合職業崗位需求,完成的各種探索項目報告、研究報告、技術報告、工程方案、教案等,只要能夠證明達到國內第一、國際領先,均應認可,並且還要鼓勵,這對於促進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科技成果的湧現意義重大。

要讓職稱評審中學術成果多樣化的政策措施得以推行並起到良好效果,以下兩方面尤其重要:

一是明確行政管理工作的重點不應放在職稱評聘上。國內教育科研機構的領導總寄希望於調整職稱及其相應薪酬制度來激發部門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成果產出,早前以論文發表狀況(C刊、SCI期刊、影響因子、被引情況)和數量等量化指標來評判科研成果的做法就是行政管理的產物。

然而,專業技術崗位工作具有複雜性和個性化的特點,把職稱及其薪酬制度搞得過細過繁,只會增加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和精神負擔,行政管理對此的「放管服」有利於學術成果多樣化生態的形成。

二是切實加強並發揮基層學術委員會的作用。要營造一個風清氣正、學術氛圍濃厚的學術共同體,把立德樹人、追求卓越的目標融入單位成員的日常言行中。

對於職稱評審中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等考核內容,平時對員工就應加強教育和嚴格把關,如發現問題需要及時指出、糾正或懲處,不應等到職稱評審時才來解決。

在對知識和人才足夠尊重的環境裡,各類優秀人才和多樣化學術成果就會競相孕育成長,而不是等到評職稱時才「趕出」論文或其他類型的學術成果。

(作者系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90guuHaTiohlDXsOU1dxkg


《中國科學報》 (2020-08-11 第5版 大學)


相關焦點

  • 六部門:職稱評聘必須向鄉村教師傾斜
    新華社北京9月4日電(記者胡浩)根據教育部網站4日消息,教育部等六部門日前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職稱評聘向鄉村教師傾斜,對長期在鄉村和艱苦邊遠地區從教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放寬學歷要求,不作論文、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
  • 沸點| 多省下調疫情應急響應等級;不把SCI論文指標作為職稱評聘...
    SCI論文指標作為職稱評聘依據韓國一醫院精神科102人中99人確診義大利累計確診157例新冠肺炎 11個市鎮封城截至當地時間23日下午,韓國累計確診602例截至當地時間23日21時20分,日本累計確診838例政 經 事1、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
  • 高級職稱相當於行政什麼級別?
    高級職稱雖然冠以「高級」二字,其實只是副高級職稱,如高級政工師、高級經濟師、高級農藝師、高級教師等。也有的高級職稱直接冠以「副」字,如大學的副教授、醫院的副主任醫師等。因為在各類職業崗位職稱系列中,還設有正高級職稱,如正高級政工師、正高級級經濟師、正高級教師、主任醫師、教授等。
  • 評上高級職稱的老師激情不再,「移退」二線,職業倦怠來得如此急
    對於老師而言,只要進入這個職業,大多數終其一生不過就是為了能夠評上高級職稱,高職稱一方面等同於高收入,一方面更是對教師能力和貢獻的認可,但很多老師到退休也只能止步於中級職稱,帶著遺憾退休,因為高級職稱並非那麼簡單,你要想辦法弄論文甚至是巴結領導,想辦法參評公開課,甚至是拿到更多獲獎等等,缺一不可十分無奈。
  • 教師職稱不是餡餅,你不努力,便不會從天下掉下來
    那次的課,上的相當精彩,引起了上級領導的注意,成為重點培養對象,很快成了我們這裡的「名師」,可謂「一舉成名」。「成名」以後什麼好處呢?首先,因為那次教研活動是一個全縣性的,後來給頒發了一個縣公開課證書。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此前實行的工資標準中,從助教至教授,職務劃分為十六個等級,同一級別職稱不同,基本工資差異很大。雖然因高校不納入事業單位管理後,這個標準辦法已經被廢止,但是職務等級的「階級固化」已經深入人心。圖源:中國政府網對於初入職場的「青椒」來說,工齡偏少、沒有職稱,基本工資只能以崗位定薪,所以他們往往成為了高知低薪的代表。
  • 唯「論文」至上的老師:我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職稱
    職稱(Professional Title)最初源於職務名稱,理論上職稱是指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級稱號,是反映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能力的標誌。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逐步產生了對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評價與聘任崗位相分離的需要,即「評聘分離」,職稱的概念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此前實行的工資標準中,從助教至教授,職務劃分為十六個等級,同一級別職稱不同,基本工資差異很大。雖然因高校不納入事業單位管理後,這個標準辦法已經被廢止,但是職務等級的「階級固化」已經深入人心。如果沒有職稱的加持,連入職高校的資格都沒有,且遑論高薪與否了。高級職稱,到退休都不一定評得上一般來說,現在到高校工作的博士不用申請,即可獲得講師職稱。但講師晉升為副教授職稱,可不是3年5年的混資歷就行。國內高校評職稱就像「計劃經濟」一樣,各院系瓜分高校內本就不多的名額。
  • 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來了,擬合理增加中高級崗位比例
    對公共衛生類別醫師單獨制定評價標準,重點考核公共衛生現場處置、技術規範和標準指南制定、健康教育和科普、循證決策、完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方面的能力。3. 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獎項、唯「帽子」等傾向。不把論文、科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申報的必要條件。
  • 職稱評審「北京辦法」或將引爆新一輪改革
    北京市此次發布的兩個「辦法」,按照「幹什麼、評什麼」,分層、分類為兩類科研人員量身定製了清晰的職稱評價標準,提出了職稱評審代表作清單,完善了研究員「直通車」評價機制,建立了自主評價和社會化評價的分類管理模式。「這無疑是在愈發受到詬病的職稱評審制度方面丟下一枚『炸彈』,有可能在全國範圍內引爆新一輪職稱改革。」
  • 《關於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
    副高級職稱原則上採取考試與評審相結合的方式,正高級職稱原則上採取評審方式,建立完善以同行專家評議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具體辦法由省級衛生健康部門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確定。2.暢通職稱評價渠道。社會辦醫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在職稱申報、評審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享有同等待遇,不受戶籍、人事檔案、不同辦醫主體等限制。
  • 沒論文也能評職稱,還有多名教師被直聘為教授!這所高校放大招
    「本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是以副教授來畫句號的,沒想到在新政策下,我竟然評上了正高職稱。」裴金萍高興地說,「這給我們教學為主型教師吃了一顆『定心丸』。」 裴金萍口中的「新政策」,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今年實施的職稱評審新辦法。
  • 職稱評審改革真要來了!破除「唯論文」,突出臨床
    副高級職稱原則上採取考試與評審相結合的方式,正高級職稱原則上採取評審方式,建立完善以同行專家評議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具體辦法由省級衛生健康部門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確定。2.暢通職稱評價渠道。社會辦醫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在職稱申報、評審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享有同等待遇,不受戶籍、人事檔案、不同辦醫主體等限制。
  • 教師職業巔峰,評上高級職稱,人生無憂,你是最幸福的人
    對於老師們而言,職稱是很重要的,高級職稱更甚,是教師資格的認可,也是對教師業績的認可,更加是對教師能力和貢獻的認可,中小學教師職稱從正高級到員級一共有5個等級,相比各位老師心裡都清楚了,以此是正高級、高級、一級、二級、三級跟職稱正高、副高、中級、助理、員級相對應。
  • 職稱評審改革重磅來襲,業務工作數量和質量將成重要標準
    副高級職稱原則上採取考試與評審相結合的方式,正高級職稱原則上採取評審方式,建立完善以同行專家評議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具體辦法由省級衛生健康部門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確定。2.暢通職稱評價渠道。社會辦醫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在職稱申報、評審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享有同等待遇,不受戶籍、人事檔案、不同辦醫主體等限制。
  • 為什麼說中小學教師的職稱應該不會被取消呢?會以何種形式存在?
    在人社部、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關於做好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中強調指出: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將不以論文作為限制性條件,師德有問題者將被「一票否決」,此外將加大對一線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的傾斜力度。也就是說,以後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要堅持把師德放在評價的首位,通過個人述職、考核測評、徵求學生和家長意見等方式全面考察教師的職業操守,師德有問題的實行「一票否決制」;同時注重考察教師教書育人的工作業績和實際貢獻,更加符合一線教師工作實際,切實改變以往過分強調和依賴學歷、課題、論文等虛幻傾向,從而使教師職稱評定更加科學合理!
  • [縉雲]「最多跑一次」再升級 職稱評審業務實現「跑零次」
    時下,除部分試點職稱自主評聘單位外,縉雲縣各系列職稱申報工作都已結束。據了解,今年縉雲縣申報職稱評審513人,其中正高級6人,副高級113人,中級302人,初級92人,截至目前,已通過初級77人,高級和中級等待省市召開評審會。此外,另有申報職稱初定211人,通過193人。
  • 轉正入編、定向招聘、優先評聘 江蘇落實一線醫務人員激勵
    加大職稱評聘傾斜力度。疫情防控一線醫務人員在參加職稱評審時,不受本單位崗位結構比例限制,優先推薦申報,優先評審。一線醫務人員可提前一年申報評審高一級職稱或參加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申報高一級職稱時,專業實踐能力考核確定為合格,其在疫情防控一線工作經歷視同為一年基層服務經歷,視同完成當年繼續教育學時學分。
  • 已經是副高級職稱人員,想轉公務員有什麼條件,可以通過什麼途徑
    在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獲得副高職稱,已經相當不容易了。無論是縣區一級,還是市、省一級,或者研究院、大學等,各自的副高職稱名額都非常稀有。尤其是縣區一級,能評得上副高職稱,其工資待遇比副縣級都高,而縣區一級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也就是個正科級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