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之子劉封不救關羽是否正確,他死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2021-01-12 騰訊網

一、《三國演義》中劉封的形象似呂布,並非真實的劉封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義子劉封是個不討人喜歡的人物。在《三國演義》連環畫中,劉封的行頭和形象酷似三姓家奴的呂布,可是卻沒有呂布十之一二的武藝,就是十足的紈絝子弟。

《三國演義》中劉封一出現,就埋下了不受人喜歡的伏筆。劉備借著奪樊城的勝利要收劉封為義子,關羽明確反對,反對的理由是劉備已經有一個龍子,沒有必要又收一個「螟蛉」。劉備則顯示出帝王的大氣:「吾待之如子,彼必事吾如父,何亂之有?」

實際上,劉備收劉封時並沒有子嗣,也就是說還沒有阿鬥。阿鬥龍降人間要到6年之後。

成為劉備義子的劉封雖然進了劉備營中,卻成了可有可無的人物。因為劉封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劉備的大舅子糜芳兩人帶著一支不重要的偏師摘桃子。特別讓人無法容忍的是,當義薄雲天的關羽被困向劉封求救時,劉封居然不救這位曹操費盡心機想得到的,和他的義父劉備「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二叔。

於是,劉備就殺了劉封。

如此,在劉封的鋪墊下,劉備和關羽之間的大義凜然紙上。

可是,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

二、真實的劉封,死在冉冉升起的將星途中

劉封是長沙人,《三國志.劉封傳》說他「羅侯寇氏之子」,也是侯門之後。可是據考證長沙沒有寇氏的侯門,而只有竇氏。因此《三國志》記載劉封的寇姓可能是竇姓之誤。

而竇氏則是東漢的名門高姓,有名的如竇憲大破北匈奴。劉封的母系是長沙劉氏,更是皇室宗親。

因此劉封的出生很高貴。

長沙屬於荊州,荊州又是劉表的地盤。由於荊州牧劉表本人也是外來者,因此他的政權依賴於荊州的高門大戶,在荊州已經形成了劉表和荊州門閥士族共同治理的體制。

劉備從袁紹處跑到荊州依附劉表後,雖然頂著豫州牧的頭銜,其實是寄人籬下,急需融入荊州的士人中。以劉備這樣的英雄,自然想通過和名門高族發生關係,讓自己能在荊州安全地待下去。

劉備在長沙見到竇封后,就動了和竇氏扯上關係的心眼。正好劉備還沒有子嗣,而且和竇封的母系還能扯上親族關係,於是就想收竇封做義子。竇家也樂意和劉備這樣的中山靖王之後發生關係。竇氏和劉備雙方一拍即合。

劉備收竇封為義子後,竇封改名為劉封。此時劉封的年齡大概10歲。

此後,劉封一直跟隨在劉備身邊,他也不愧有竇家人的素質,「有武藝,氣力過人」。劉封的武藝和普通人不同,如果說普通人是在演武場練出來的,劉封則是隨著作戰部隊一路徵戰出來的,他見識過成功、失敗和流血犧牲,因此,他的武藝非常實用,而且具有很強的戰爭經驗。

劉封參加了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的入蜀戰爭。這時候的劉封剛20歲,由於在劉備身邊近10年,而且經歷了孫劉聯軍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又經歷了劉備收復荊州南部四郡的戰爭,使得劉封這10年沒有耽誤,在軍中盡得軍旅之要。

劉封的入蜀作戰,是「所在戰克」。於是,劉備平定益州後,劉封被封副軍中郎將。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劉備命令孟達進攻上庸,由於孟達軍紀太差,擔心他難以勝任。於是劉備又命令劉封率軍從漢中到達上庸與孟達會合,並對孟達進行節制。

結果,劉封和孟達不負劉備所望,拿下上庸。劉封被封為副軍將軍。

後來,關羽在樊城和襄陽被圍,接連向劉封求救。劉封和孟達見死不救,回復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因此始終不派援兵。

後來劉封又和孟達鬧不團結,劉封奪了孟達的依仗即「鼓吹」。孟達一害怕就投了魏,而且反戈一擊來攻劉封。

孟達先寫了一封長信對劉封勸降,劉封沒有從,於是雙方交戰。這時,原降將申儀兄弟復叛,劉封敗退。劉封徹底丟了和益州相鄰的東北三郡,即房陵、上庸、西城郡,不得不敗退成都。

敗退成都後的劉封,被劉備賜死。

劉封死時僅28歲,正在成長的年齡,可惜死於冉冉升起的將星途中。

三、劉封死的原因

《三國志.劉封傳》記載,劉封敗退成都後,遭到劉備責罵,即「侵陵達,又不救羽」,責罵的內容主要是兩點:

1、欺負孟達使得孟達反叛;2、不救關羽。

劉備是個軍事家,他明白輕重,因此對劉封的責罵,將孟達反叛排在首位,而將不救關羽排在次位。

因為房陵、上庸、西城郡丟失,使得劉備的軍力全面撤守益州,完全沒有了縱深緩衝,這在戰略上非常不利。

不救關羽,從軍事上是站得住腳的。

因為房陵、上庸、西城郡三郡是剛得的郡,降將申儀申耽兄弟分別擔任上庸和西城太守。申氏兄弟長期在上庸地區,是當地的豪強,歸降劉備只不過是迫於軍事壓力,還處於觀望態度。而劉封、孟達實際能掌握的只有三郡中的房陵一郡,也並不穩固。一旦劉封主力離開,這三個郡會再次叛變。

事實也是如此,孟達叛變後,申儀申耽兄弟立刻帶著這幾個郡投向魏國。

因此劉封不出兵援助關羽是站得住腳的,即使丟失了這三郡,身為劉備的義子,也是罪不至死。

與劉封死有直接關係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

諸葛亮的話讓劉備起了殺心,讓劉封「自裁」

四、入川後劉備對劉封的安排非常合乎情理

劉備本不想要劉封死,可是諸葛亮的「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就讓劉備起了殺心。

諸葛亮要劉封死的原因,是告訴劉備,待劉備死後,擔心劉封會和劉禪爭奪皇位,因此要劉備殺劉封。

其實,劉封在世時,劉禪已經是太子了。而且劉備對劉封的安排,按照當時的思路來說是非常合乎情理的。

劉備讓劉封遠離政治中心的成都到邊境帶兵,主要是兩點原因:

讓劉封負責益州的東北門戶,以自家人保衛自家人;

以此保證劉禪的內部安定,一旦劉禪有事,劉封可立刻帶兵回成都勤王。

劉備對劉封的安排,和歷代王朝的親王們在外帶兵,思路異曲同工,這本沒有問題。

五、孟達對劉封的命運看得很清楚

劉封對劉禪的太子是默認的,這點從他反對孟達的勸降可以看出來。孟達對劉封的勸降非常直白:

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自立阿鬥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

孟達對劉封說劉備已經立阿鬥為太子,你的位置就很尷尬,所以很危險。

孟達也是名士,和法正交好,因此他的眼光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特別是孟達說的:「恐左右必有以間於漢中王矣。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人會要劉封死,這個人是誰,孟達心裡清楚。

誰敢離間劉備父子,誰會離間劉備父子?除了關羽,就是諸葛亮。

可是,劉封「不從達言」。劉封不從,乃是因為他沒有貳心,如果劉封有貳心,他不會不對孟達的話感同身受。

事實上,無論《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從來沒有看到劉封貳心舉動。

六、劉備「想」要劉封死

孟達給劉封的信中,還有意味深長的一句:「足下失據而還,竊相為危之。」意思是只要劉封丟了房陵、上庸、西城郡三郡,回到成都就是死路一條。

孟達這句話並非指軍事。

房陵、上庸、西城郡是劉備為劉封安排的地盤,也是他的歸宿,目的是要他遠離成都。而這三個地方丟了,就真的沒有地方可以安置劉封了。劉封也就只能死了。

事後證明,孟達看得很準,劉封死前大嘆:「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而孟達雖然看出來劉備的想法,可是劉備畢竟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並非絕情的人。當劉封死後,劉備聽說劉封拒絕了孟達的勸降,心裡也後悔,「為之流涕」。

七、諸葛亮「必須」要劉封死

諸葛亮一直有復興漢室的雄心,因此出山以前就給劉備獻上一副奪取天下的良方《隆中對》。如果諸葛亮自己可以拿主意,他早就達成了《隆中對》的戰略態勢。

可是,諸葛亮的《隆中對》實施起來卻總是不順,因為諸葛亮沒法做劉備的主。

當劉表病重時,諸葛亮讓劉備取荊州,劉備不同意;當劉琮投降曹操時,諸葛亮讓劉備取荊州,劉備也不同意。這兩個有利時機錯過之後,劉備不得不問孫權借荊州,戰略上造成極大被動,形成了「取荊州」「交好孫權」的矛盾。

諸葛亮更無法駕馭劉備手下大將關羽張飛。特別是關羽的失荊州,已經宣告諸葛亮出山前形勢一片大好的《隆中對》成了泡影。

但是復興漢室是諸葛亮畢生的追求,他必須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一旦劉備死後,諸葛亮可以駕馭他的兒子劉禪,可是無法駕馭劉封這個「剛猛」的親王,而無法駕馭的人將可能破壞諸葛亮復興漢室的大業。

因此諸葛亮要劉封死。

事實也證明,劉備死後,諸葛亮的手下全是他可以駕馭的人。唯一一個似乎有點性格的魏延也被諸葛亮處處穿小鞋,最終死於諸葛亮之計。

相關焦點

  • 劉備養子劉封不救關羽的真實原因:心態決定命運
    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劉封原本姓寇,是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的外甥。
  • 關羽不死劉備不敢稱帝?不要再被欺騙了
    劉備手下的關羽,是歷朝歷代無數人崇拜的武聖,因為關羽忠義無雙,在三國演義的描繪之下,如桃園結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等等小說情節被人們傳唱,人們也都尊稱他一聲關二爺。隨著歷史的面紗被一點點揭開,人們對於關二爺的真實面貌有了很深的認識和更多的探究,有人提出「關羽忠於大漢,不忠於劉備」,「關羽在劉備不敢稱帝」等等的說法,那麼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呢?
  • 關羽死後,曹丕、劉備稱帝孫權稱王,可謂「關羽之死,皆大歡喜」
    顯然,這點誰都明白,雖按關羽的理解,這是降漢不降曹的標誌。但問題就在於,當劉備自稱漢中王后,封賞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以關羽義氣深重的秉性,應該立刻就換掉這個「漢壽亭侯」,改立劉備封賞的才對。可關羽卻還是繼續高揚「漢壽亭侯」的大旗,難道關羽就沒考慮過劉備的感受嗎?雖劉備一直是宣稱要匡復漢室,但匡扶手法,卻是最後劉備稱帝了。所以從這點來看,若關羽在劉備稱帝時還活著,他是否會答應劉備稱帝?
  • 諸葛亮勸劉備殺劉封,在剛猛難制的背後,隱藏著哪些真正的原因?
    臨走的時候,他還給劉備留了一封信,把自己投降的原因推到劉封的逼迫上。這就又給劉封之死埋下了第二個原因。在關羽失敗、孟達投降之後,上庸的軍事形勢急劇惡化。孟達帶領魏軍攻打上庸,原來的土著將軍申儀背叛劉備,造成了劉封的大敗。劉封在大敗之餘,無法恢復上庸,只得退回了成都。劉封喪師失地,丟掉了劉備交給他的上庸地區,劉備自然要追究他的責任。這是劉封之死的第三個原因。
  • 關羽怎麼死的?解密關羽之死的歷史真相
    史料中,並沒有關羽死後,劉備哭關羽的記載。相反,龐統死後,「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法正死後,「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就是劉備對法正的死也傷心得不得了,居然痛哭了好幾天。而結拜兄弟死了之後,居然沒有劉備痛哭的記載,難道不奇怪嗎?劉備與關羽生死之交的關係雖然從來沒有人去懷疑,但那只是文學作品給大家留下的印象,事實並非如此。
  • 龐德被關羽俘虜後,為何不投降劉備?這個原因讓他無法背叛曹操!
    結果,關羽借漢水暴溢之際,大破于禁,龐德與于禁盡被關羽俘獲。然而,面對關羽的威勢,跟隨曹操30年的于禁選擇了投降,在曹魏根基不深的龐德卻寧死不降,不願歸順劉備與舊主馬超團聚。這其中是否有什麼隱情呢?後來,又正逢劉備入川,就歸降了劉備。不過,《三國志·馬超傳》記載了一個細節,或許可以解釋龐德沒有跟隨馬超行動的原因,「初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張魯」。
  • 揭秘關羽怎麼死的,關羽之死的真相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關於是我國東漢末年的名將,始終跟隨著劉備,在劉備身邊為他出謀劃策,忠心不二。那麼關羽怎麼死的呢?
  • 關羽之死
    關羽以死來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劉備、曹操、孫權也都得到了各自想得到的。所以,關羽之死稱得上是皆大歡喜,四方多贏。關羽死後不久曹操也去世,於是曹丕、劉備、孫權紛紛稱帝。從小看三國,看到關羽之死的時候,總是覺得有些蹊蹺。北有曹操,東有孫權,關羽孤軍北上,身後沒有任何支援,不是找死是什麼?
  • 關羽之死的真相
    關羽之死的真相發文者: kukumusic 最近看過許多帖子,大意都是揣測關羽是被劉備、諸葛亮謀害的,本人實在是看不下去,所以發這篇文表達一下自己 的看法。首先,持這種觀點人的最大一條依據就是,關羽在攻襄樊之戰的半年中,劉備與諸葛亮始終未派兵援助,那麼我用自 己的分折來告訴你,沒有援兵的真實原因。
  • 他能巧言勸住關羽,為何會出言阻止劉備稱帝?難道劉備稱帝不對?
    公元219年,在漢中之戰得勝歸來的劉備經蜀中諸位大臣的推舉,最終晉位漢中王。在成為漢中王后,劉備對有功之臣大肆封賞,他將關羽封為前將軍,黃忠封為后將軍,馬超封為左將軍,張飛封為右將軍。由於當時關羽坐鎮荊州,於是劉備派費詩到荊州對關羽進行分封。
  • 【TA說】關羽之死,誰才是背後真正的兇手?
    關羽被尊稱為武聖,在今天看來,很多人敬重他重情義,就連今天很多黑社會拜把子都是拜關二哥,很多人家家裡都會供奉關羽。
  • 龐德寧願死,為何都不效力劉備?關羽心中最明白
    更何況劉備忠義仁厚不比昏君,是個正直有能力的主。有個好領導何樂而不為?在一邊是死亡一邊是換主的選項裡,大部分將帥選的都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更何況劉備惜才,他很重視龐德一心想攬入麾下。關羽替劉備勸降的時候就有表示只要歸漢就保證給予高官厚祿並授以重用。此時,龐德早期跟隨的馬超剛好也在劉備陣營裡。有熟悉的兄弟在身邊,跟著劉備豈不是天時地利人和嗎?
  • 呂蒙為什麼恨關羽?呂蒙殺關羽的原因是什麼?
    新版三國呂蒙的劇照  呂蒙跟關羽並沒有什麼仇,殺他只不過是陣營不同而已。出於這個原因,呂蒙殺關羽勢在必行。他先設計讓關羽麻痺大意,以為他已經回老家建業去了。關羽以為孫權就派個小兵來攻打他,更加瞧不起孫權了,心想:孫權這個狗熊,都派些個什麼人來對付我。關羽就是死在他看不起他的對手,他最後被呂蒙四面圍堵,敗走後窮途末路被呂蒙抓住。  有人說呂蒙是自作主張殺了關羽,如果不殺了關羽的話,他反而落個不敢殺關羽的名聲。如果殺了關羽的話,他還可以就此名聲遠揚。
  • 劉備關羽都死了,曹丕為何還不敢攻蜀?難怪他能當皇帝
    但在這些了不起的功績背後,隱藏著曹丕終身的遺憾,他在有生之年尚未能替父親曹操報仇,又未能實現真正的大一統,可惜,可惜。為何要說曹丕攻打了蜀漢,就是為父報仇了呢?曹操生前的最後一戰,便是與劉備相約在漢中之戰,那次曹操被迫撤出漢中,足以讓他臉上無光,而又損失了城池,讓他心中陰影面積加大,最終加速了曹操的死亡。不久,曹操便去世了。所以,無論從哪種角度來講,劉備都是曹魏的仇人。
  • 關羽之死揭秘:看諸葛亮劉備如何狠心設計這場謀殺?真相太可怕了
    從小看三國,看到關羽之死的時候,總是覺得有些蹊蹺。北有曹操,東有孫權,關羽孤軍北上,身後沒有任何支援,不是找死是什麼?
  • 樊城之戰徐晃贏關羽的原因是什麼?
    樊城之戰是指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蜀國劉備手下關羽率兵圍攻荊州(今河南新野}和襄陽(今湖北襄樊),史稱樊城之戰。樊城之戰影視劇照那麼,樊城之戰背景是什麼呢?為什麼最後孫權倒戈曹操一起對付關羽有了這樊城之戰的呢?
  • 歷史上劉備為何要賜死自己的養子劉封,真是因為他沒有援救關羽?
    劉封是劉備被曹操打敗後,逃到劉表處,駐紮在新野期間收養的義子。劉封原名寇封,是羅侯寇氏之子。
  • 劉備野心有多大?將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讀,就明白了
    劉備的一生 在《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劉備乃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后裔。鎮壓黃巾軍有功的他被封為縣尉,然而卻又因與督郵不睦,在鞭打了督郵之後只得棄官而去。 其後的幾十年間,劉備的「創業史」可以說更像是一部「流亡史」。期間,他曾投靠過何進、公孫瓚、陶謙、袁紹、劉表,而在這種連戰連敗之間,劉備並不氣餒,還招徠了關羽、張飛、趙雲,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等一眾文臣武將,後幸賴赤壁之戰使得大業初成。
  • 劉備至死都沒給關羽、張飛追封諡號,是怨恨關張,還是另有隱情?
    也有異常鄙視的,言稱:劉備虛偽,關於自大,張飛魯莽,要是劉備真當了皇帝,首先就會殺了關羽和張飛……當然更有「學究派」,從正史中去窺尋線索,並指出:根本就沒有什麼「桃園三結義」。而且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關羽、張飛那麼替劉備賣命,可劉備至死都沒給兩人追封諡號,相反卻追封了法正。劉備這是在怨恨關、張,還是另有隱情,到底是幾個意思?
  • 關羽之死到底是誰造成
    關於關羽之死,死在一個「驕」字上,驕者必敗,他看不起屢建功勳的老將黃忠,聲稱「不與老兵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