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丹十三映畫《蒲公英》裡的人生百味,黑澤明場記野上照代私藏的影人秘辛

2021-02-15 任性知日

日本料理食材精美,花樣繁多,賞心悅目,可稱之為「用眼睛來品嘗的美食」。其講究「色」之自然,「味」之鮮美,「形」之精緻,「器」之精良。「色」的秘密在於日本民族敏銳的季節感,不時不食,應季應地,遵循自然之道。日本料理注重「形主烹次」,講究藝術性和優雅感,對待食物一絲不苟,甚至極盡完美和苛刻。「一握入魂,匠心築夢」,每一份日本料理都飽含著職人的生活態度和精神。

 

美食電影是日本電影題材中最活色生香的部分,美食的誘惑無法抵擋,電影的魅力更是難以拒絕, 所謂電影美食裡有百味人生。令人垂涎欲滴的畫面,觀影時可以感受視覺上的烹飪美學,在平淡生活的細枝末節中,處處都有溫情的流露和人生的智慧,還能透過巧妙布局的劇情,體味人情冷暖。

《麵包和湯和貓咪的好天氣》劇照

日本美食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治癒系特徵,並結合當今日本的社會現狀,分析出隱藏於美食電影背後的日本社會問題,進而闡明美食電影反映出的是大眾精神層面的情感需求。美食電影包羅萬象,卻皆是通過美食傳達生活態度、人生奧義。既有華麗的饕餮大餐,也有著眼於庶民的素樸味道。雖然都是緩慢溫馨,娓娓道來,不能忽略的是從現實真實出發,進而探討親情、友誼、婚姻、家庭、職場、生死等現代社會中議題,不能說立刻讓人覺悟,卻能讓人牽動思緒,感慨萬千。

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充滿代入感,引發人省思生活的際遇,美食中蘊含著命運中悲喜,成長的煩惱與超越,心靈創傷的修復與抹平,充滿煙火氣的光影無不將一日三餐熬煎成思考,烹調成藝術。觀者從美食中獲取能量,從電影裡體味人生,更能感受到「珍惜眼前,活在當下」的深意。介入人物的喜怒哀樂中,投射自身,進而細品人生的況味,覺得自身的憂傷也可以雲淡風輕,電影中還滲透著職人精神和生活美學,觀者也可以在細節中生發出品位和格調來。

日本美食的特質

日本有著四面環海、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溫和的氣候,海產品十分富足。人們春季播種,夏季耕耘,秋季收穫,冬季儲藏,四季更迭中,蘊藏著日本民族獨特的飲食法則和智慧,歷經時光的錘鍊,傳承至今。日本料理注重「五色、五味、五法」。所謂「五色」,即「黑、白、赤、黃、青」;「五味」是指「酸、甜、苦、辣、鹹」;「五法」指「生、煮、烤、炸、蒸」。

日本飲食大放異彩、深受青睞的原因除了重視「五色、五味、五法」之外,奧秘在於日本民族對於四季變化纖細而敏銳的洞察能力和感受能力。日本人將對於自然的體悟展現在食物中,在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中創造出其他更加多樣化的美。他們受惠於自然,同時敬畏自然,崇尚自然,飲食生活也充分遵循自然法則。日本料理十分重視春夏秋冬的季節感 , 首先體現在注重食物的「旬」,即食用材料的最好時節。

 春季吃鯛魚,初夏吃松魚,盛夏吃鰻魚,初秋吃鯖花魚、秋吃刀魚、深秋吃鮭魚,冬天吃鯽魚及海豚。日本四面臨海,海產自然是最重要的原料。配菜的裝飾也突出季節的特點,如秋季喜歡用柿子葉,小菊花、蘆葦穗,烘託季節的氣氛。而盛菜的器物多種多樣。講究的,要求一菜一器,按季節和不同的菜式選用,甚至盛器上的花紋也因季節而異。

 以懷石料理為例,歷來講究不時不食,應季應地,精緻優雅。無論是料理的色澤、形狀,還是食器的材質、裝點,甚至是食用的環境都著力於與當季時令相得益彰。通常入口處就有滿目瀲灩絕美的景致,古老樸素的臥石,蒼勁有力的五針松、細微之處的插花擺件……一草一木皆是風景,四季輪迴,將自然生命力完美融入。

懷石料理包括從前菜,日式清湯,生魚片,到烤類,煮類,炸類,蒸類,酸菜類菜餚,再到最後的主食、甜點、果子等十多道料理,都是食客們充分感受餐桌上四季風物的絕佳儀式,讓人充滿探索欲望,為之動容。日本料理的季節感在日式點心等方面的體現尤為突出。

日本料理講究食材的新鮮。日本人認為新鮮的食材營養最為豐富、蘊含著最旺盛的生命力,處於最佳食用期。由此,生食文化應運而生, 「生冷」便成為了日本料理的特色之一。日本最負盛名,也是日本料理代表之一——「刺身」,即生魚片 , 是將生的魚類食品由刀工精湛的匠人處理成沒有魚刺,每一片大小適中,厚薄相宜,不加任何烹製,僅僅佐以醬油和綠色的芥末來吃。

調味品沒有掩蓋食物本身的味道,而是為了牽引出食物原有的風味。由於普遍愛食用生魚,因而蓋著生魚片的壽司是日本國內最流行的食物。壽司就是把金槍魚或是鰹魚等切成一口能吃下去的小簿片,然後用手把它攥在米飯糰的上面……

「蒲燒」指將鰻魚切開、剔骨後,再淋上甜辣口感的醬油串上竹籤燒烤••河鰻裡面有等級之分,高級的鰻魚料亭會使用野生鰻魚。由於野生鰻的皮和肉之間有一層肥膏,所以整體而言野生鰻比養殖鰻的體型要大。口感上,野生鰻骨刺小而易消化,肉質Q彈緊緻,雖然柔軟但一筷下去整魚毫不鬆散;養殖鰻輕輕搗下就會碎糯成塊。•秋冬的鰻魚最為肥美,而日本人則喜挑夏天清瘦的時候食。烤的過分則會丟失皮脂感,烤的不夠則會產生腥味。烤到滲出油來表皮微焦的狀態最佳。

導演伊丹十三的美食電影

演員時代的伊丹十三(左) 

伊丹十三與愛貓(上海學者陳祖恩攝影)

導演伊丹十三是日本著名導演伊丹萬作的長子,最早以演員身份出道,演戲之外亦擅長寫作散文,著有《歐洲無聊日記》、《女人們!》、《續女人們!》、《喪禮日記》等書。後來伊丹十三演而優則導,並且成為日本影壇最重要的喜劇泰鬥之一。其導演處女作《葬禮》(1984)借喪事反映日本現代社會的人生百態,一經上映就嶄露頭角。而《蒲公英》(1985)這部片子,作為一部帶有黑色幽默的喜劇片,假借拉麵製作的精細訣竅,展現所謂「匠人」面對一件事情的認真態度。

 《蒲公英》中有一個片斷,是一位研究拉麵40年的老人與年輕人的對話,在教授他如何吃麵——一切都正規中矩。吃拉麵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更重要的是把吃當做一種儀式,強調對美食的態度,甚至把吃上升到人生的意義上。

徒弟:師父,先喝湯還是先吃麵?師父:首先,先觀察整個碗。觀察它的形態,品嘗它的香味。看表面那層寶石般的光彩,醬菜頭閃耀著,紫菜慢慢的下沉,春蔥浮著;專注在三片豬肉上……它們是關鍵,但很含蓄地隱藏著,首先,用筷子尖端在表面輕掃一下。

徒弟:為什麼?師父:以表達喜悅。師父:然後碰豬肉 徒弟:先吃豬肉?師父:不,只是碰一下,用筷尖觸碰它,輕輕的夾起,然後泡在碗右邊的湯裡,向豬肉道歉說:「很快和你相見」。最後開始吃,先吃麵條。與此同時,在吃麵時,要看著豬肉。 

師父:以深情的眼看著它。  老先生吃一點醬菜,嚼了一下;然後他吃了一些面,還在嚼面時,他又夾起了醬菜;然後他喝了一些湯,三遍。他坐直,喘氣,夾起一片豬肉,好像做了人生重要的決定,輕輕的在碗邊甩三下。徒弟:師父,這是做什麼?師父:只為弄乾它而已。然後,老頭綻開一個無比歡欣寵溺的笑容,同時把豬肉送進了口中。

《蒲公英》的主線是宮本信子飾演的單身媽媽蒲公英,在丈夫去世後獨自經營著「來來軒」拉麵館,但她手藝欠佳,難以維持店鋪。山崎努飾演的長途貨運司機黑郎和渡邊謙飾演的槍偶然來到拉麵館,並直言不諱地提出拉麵存在的問題,出於對蒲公英母子的同情,黑郎開始對蒲公英展開魔鬼式訓練,包括端著鍋來回拿起又放下。秒表計時,看看一套工序多久可以做完。

體力除了端鍋,還得有嚴格的跑步訓練。想做好拉麵,還要不斷地向別人學習,附近紅火的拉麵館挨個探訪,直接偷師不行,就通過中間人暗中透過門縫窺探。黑郎請來一位衣衫襤褸的流浪漢,不曾想他是個美食高手,他的到來,讓湯汁更上一層樓。烹製一碗拉麵的過程,要分秒不差。口感只有滑順而筋道,才算合格。哪怕湯汁所用水也都要山泉水。可見其繁複不易。

蒲公英和黑郎搶救了一個貪食的老者,這是位富翁,知道他們做拉麵遇到難題,為了報答救命之恩,他安排自己的廚師,來幫助他們對面進行改良。開始與黑郎為了蒲公英爭風吃醋的阿健,二人打得鼻青眼腫後,相約一齊幫襯蒲公英。這樣,美食高手負責湯汁,廚師負責麵條,阿健負責裝修,黑郎和匯負責布置,這樣各司其職,悉數到位。

在大家的協助下,蒲公英的拉麵有了實質性的提升,當所有人端起大碗一喝而盡,大呼「美味!」!蒲公英終於大功告成,喜極而泣。新餐館裝修後改名「蒲公英」,顧客絡繹不絕,大排長龍。阿健與黑郎告別,黑郎開著大貨車駕駛向遠方,飽含著淚花。

《蒲公英》雖然是一部美食電影,但它卻不只是介紹如何做好拉麵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其主線外還有幾條複線和靈光一現的鏡頭,反映出的是市井中的普通的飲食男女對於食物和料理的態度以及對吃的形式的追求,最終的落腳點還是人生百味。片中主要的複線是對「食」與「性」的探討。伊丹三十借役所廣司飾演黑幫白衣男這一角色,敘言了「食色性也」的本質。與女主角蒲公英努力創業過程中,對拉麵的味道的純摯追求,形成逆向雙線對比。

白衣男將暴力與情色引入食物之中,在酒店床戲一幕,這位浪蕩子胡椒鹽灑在女人乳房上,擠上新鮮檸檬汁,瘋狂吸吻。男人在碗裡倒上黃酒,放入活蝦,扣在女人腹部,蝦在肚子上活蹦亂跳,性愛中的扭動與活蝦的掙扎融合到一起。一個生雞蛋黃在男女之間的嘴裡,滾動著「熱吻」,是對性高潮進行了的戲仿。最具隱喻色彩的一幕情慾戲是在海邊,碰見採蠣女,她託著牡蠣讓他吮吸,牡蠣的銳殼劃破男子的嘴唇,一滴鮮紅的血滴落在了牡蠣肉上,男人動情的一口吃掉牡蠣,採蠣女動情的吻上了男人,闡釋了食物與鮮活的愛慕之間有種莫名的聯繫。

浪蕩子的命運註定慘澹,他被人刺傷。大雨滂沱,在女人的呼喊中,奄奄一息之際,他居然仍不忘天然的美食。野豬在冬天無食可覓,只能吃到馬鈴薯,當它凍死或被打死後,它的腸裡,正好是堆集的馬鈴薯,即可直接取腸,做成了最天然的香腸。大令可謂為食而亡。這個角色,看起來與本片主旨無關緊要,卻是導演精心的安排。見證了野性與野味的魅惑。電影涉及與食物種種關係——食物與社會、與家庭、與個人品味癖好、與生命、與肉體的各種聯繫。在高級法式餐廳唯有小跟班就優雅地點出了時令的考究美食,其讓在場大老闆滿臉通紅,他們故作姿態,亦步亦趨,只會重複與跟風。身份與美食能力並非成正比,在美食麵前道貌岸然,其實是虛偽的表現。岡田茉莉子扮演的禮儀老師,教貴婦淑女們如何品嘗意面,一招一式分外講究,特別告誡不得出聲。然而坐在他們附近的老外卻在大快朵頤,吃的聲音很大。意面乃是西食,就該盡情享受,淑女們把剛才所學拋到九霄雲外,吮食麵條的聲音不覺於耳,連禮儀老師都不顧斯文,吃了起來。伊丹十三用誇張的音效告訴觀眾,美食麵前要保持儀態,猶如做愛時不能發出愉悅的叫聲。

一個牙病患者無法品嘗廣東早點,和一個脖子上掛著媽媽寫的「別跟我糖果和零食,我只吃天然食物」的孩子,孩子不能抵抗他的冰激凌誘惑;富翁無法抵擋天婦羅的誘惑,在吞咽中差點噎死;打扮高貴考究的老太專門跑到夜間食品專營店對食物一一捏壞;飯桌上偽裝成教授的騙子和賊之間爾虞我詐,老騙子無法抑制貪慾,被抓住時還是要多貪一口鴨肉卷;一位主婦打起精神用最後一點氣力為家人炒飯,倒地身亡後,丈夫命令子女將飯「趁熱」吃完。伊丹十三設置的細枝末節,似乎偏離了主題。實際是豐富了美食與欲望的關係。他對現代文明對於傳統的破壞,感到困憂,對異化的人和人性辛辣調侃,對男權社會中的冷漠虛偽保持一種審慎的批判態度。

吃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吃包羅萬象,吃映射出種種人生和人性。電影中吃的鏡頭,都具有不同內的含義和意涵。這部片子以美食為基點,以荒誕為筆,講述了人生的哲學,表現了人最原始的欲求,並展現了「嬰與母乳」與「色慾食性」等社會學範疇的話題。吃的價值,就在於生活,而生活最緊要的,就是一顆樂觀執著的心。影片中的美食鏡頭也拍得富有美感,讓這部影片在哲學反思意味之外,還當得「秀色可餐」四個字。

野上照代一生與黑澤明、伊丹父子結緣《七武士》外景現場,右三是野上照代,她身後是黑澤明 《德爾蘇·烏扎拉》的拍片現場,野上照代與黑澤導演 

野上照代1927年生於東京。她師從伊丹萬作,供職左派陣地的八雲書店。1949年進入大映京都攝影所擔任見習場記。1950年,黑澤明導演為拍攝《羅生門》來到京都太秦的京都攝影所,野上照代自此開始為黑澤明導演工作。在與黑澤明導演合作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除了在松竹映畫拍攝的《白痴》,野上參與了黑澤明導演所有作品的拍攝。

此外,她也進行文學創作,他寫自傳、散文,以及將多種黑澤明遺下的文稿整理出書,她的隨筆幾乎就是時代的印記,大師的紀錄志。1984年小說《給父親的安魂曲》獲得第五屆讀賣「女性人道紀實文學」優秀獎,並由山田洋次導演改編成電影《母親》。她的《等雲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可以看做黑澤明自傳《蛤蟆的油》的續篇。

《蜥蜴的尾巴——我的私藏電影往事》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標題: 我的私藏電影往事
原作名: 蜥蜴の尻っぽ とっておき映畫の話
譯者: 銀色快手 

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不同主題的五篇野上照代訪談錄,關於人生、父母,與黑澤明一起工作時發生的種種趣事,對大師的旁觀與思考,自身的職業生涯和情感歷程;第二部分為隨筆,記錄了自身成長曆程中與作家如太宰治、井伏鱒二、野坂昭如,電影人如三船敏郎、伊丹十三、山田洋次、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等相遇相交的獨家片段。

透過她與這些作家、導演的書信往返,小酒館談話軼事,片場驚險又趣味的拍攝花絮,勾勒出戰前至戰後日本文化界的人際網絡,也呈現電影鏡頭與文學作品以外的人文景觀。書中細節遍布,野上以自己獨有的幽默、細膩、生動與人情味,寫下自己作為電影人的成長、半私藏電影軼事,既令人窺見神壇之下藝術大家們的生死悲歡,也回望了整個日本電影的黃金時代。

書名為何要叫《蜥蜴的尾巴——我的私藏電影往事》?野上照代在八十歲時感到自己「已經走到人生的出口,要伸手去轉開門把手」的野上說:在我即將離開人世之際,留下一點事實真相,或許會有點用處。她的心境就像是蜥蜴切斷自己的尾巴,準備逃之夭夭一樣。野上留下的這條承載了半世影壇風雨的「尾巴」無比珍貴。

中村好文設計的伊丹十三紀念館 

現任館長為伊丹十三的遺孀宮本信子

野上照代14歲時看到伊丹萬作導演的《赤西蠣太》而寫信與伊丹成為筆友,終生友情不渝。是伊丹介紹她去京都攝影所得以跟隨黑澤明,她從當《羅生門》臨時場記開始,歷經副導演、製片,最後當上黑澤明製作公司經理。1949年下半年起,野上照代作為伊丹萬作的兒子伊丹十三的監護人,一直看著伊丹十三成長、變成大導演、結婚離婚(第一任妻子是川喜多博子,川喜多長政之女,第二任妻子為宮本信子),最後自殺收場。「與 人慰藉,這才是電影所能夠完成的最光榮的任務」,這是伊丹萬作三十歲創作《春風的那一方》時留下的手稿,在1995年九月伊丹十三為父親去世五十年做法事,做成匾額掛在會場的柱子上。這是父子倆天地永隔的交流,是對父親的思慕,也說出了電影人工作的價值。

相關焦點

  • 《蒲公英》人生百味
    首先是「窮盡人事的講究」,這部分內容通過長途貨運司機黑郎幫助單親媽媽蒲公英學做拉麵而展開。這條主線是典型的日本美食電影風格。為了做出一碗「讓顧客連一滴湯都不剩下」的拉麵,蒲公英在黑郎的督促下進行了魔鬼式訓練。在麵條質地、湯頭、製作速度等方面精益求精,充分體現了以精緻完美著稱的日料特點。扮演蒲公英的宮本信子,是本片導演伊丹十三的妻子,也是其御用女演員。
  • 《蒲公英》美麗的日本罪愆的畫師:「異人」伊丹十三
    巖崎昶關於他的這些人生藝術觀的梗概,我無緣目睹於影像,但是在他的兒子伊丹十三身上,我不得不感嘆DNA遺傳基因恍若輪迴宿命般的神奇:伊丹萬作未能走完的藝術之路,被伊丹十三延承了--  一、伊丹十三的故事  伊丹萬作的繪畫天賦和文學天賦,傳給了伊丹十三,還有女兒由佳裡(大江健三郎出版物中的插畫,皆出自她手)。
  • 黑澤明:「電影天皇」的敬業與精進
    《等雲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日]野上照代著吳菲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276頁,28.00元看似《紅鬍子》裡的醫院,但乾淨得多。也要脫鞋,我們進去時,背景音樂是《七武士》,但後來吃飯,給我們聽的是《電車狂》和《夢》的精選原聲。」至於食物:「《生之欲》是豬肉,《用心棒》是雄雞,《影子武士》是甲魚。最貴一道菜乃《蜘蛛巢城》,但我一直沒弄清楚是些什麼。」還好,在這主題公園似的「景點」,李奇等人只要了尚未「冠名」的蕎麥麵。
  • 《蒲公英》食色
    微信公眾號:moviesss 首發於 MOViE木衛 野上照代(《等雲到》)和橋本忍(《複眼的影像》)書中,伊丹萬作是被捧上日本電影神壇的人物(之一)。如果伊丹萬作不是去世於二戰剛結束的1946年,而是多活二十年,他是否會改寫日本電影史?因為戰後二十年,幾乎每個人(小、黑、溝)都爆發了驚人創作力和電影第二春。
  • 導演黑澤明,會如何處理最推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名作?
    文學報 2008年,作家野上照代創作的自傳體小說被導演山田洋次改編成電影《母親》上映,電影中小女兒的原型正是野上照代自己。野上照代野上照代今年93歲了。作為導演黑澤明的「御用」場記、製片公司經理、一生的親密友人,她的人生,見證了巨匠輩出的日本電影黃金時代的興衰,親歷了半個多世紀日本文壇和影壇的變遷。黑澤明的好萊塢滑鐵盧,她知道;黑澤明與小國英雄和三船敏郎的漸行漸遠,她旁觀。她一生觀看、遊歷了太多寶貴「風景」,而那些風景,正是昭和時代的文藝萬象。
  • 《蒲公英》拉麵是給素人吃的、電影是給素人看的:伊丹十三對電影的看法
    月前看過伊丹十三的《蒲公英》,當時只感受到日本人對食物的敬仰以及女主角的堅毅。日前偶爾看到網上著名的「幀影幀畫」(Every Frame A Picture) 的Tony Zhou解讀這部電影,我立即重新審視這部傑作,再三理解導演想表達的思想。
  • 《蒲公英》:季節的勇氣
    在電影院瀝風沐雨的黑光裡,伊丹十三借[蒲公英]之名,道出了最通俗的命運註解,他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及至他躍樓而下的1997年,庸人的誣衊誹謗,都最終消融於精神潔癖的光束中。一如[蒲公英]開片所言,人在死前會看到電影一樣的東西,幾秒鐘內看盡人生的萬花筒,即便以肝腦塗地為代價。1985年,繼處女作[葬禮]一舉成名之後,52歲的伊丹十三開始執導[蒲公英]。
  • 黑澤明 | 減去電影,我的人生為零
    ▲打開視頻,與我們一起走進黑澤明的繪畫人生。史匹柏盛讚他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弗朗西斯·科波拉說:「如果能和一位大師一起拍電影,我寧願當一個助理,這位大師就是黑澤明。」>近百張珍貴分鏡頭繪畫。▲《黑澤明電影分鏡頭繪畫集》夢-分鏡稿在他26歲那年,為了謀生,考入了電影公司做副導演,黑澤明不得不放棄成為畫家的夢想,開啟了另一段人生
  • 黑澤明的虎,虎,虎
    黑澤明是日本電影界的「電影天皇」,但做過他的場記、製作人,追隨他大部分作品的野上照代卻說,黑澤明有三樣東西搞不定,一是天氣,二是動物,三是音樂。
  • 《蒲公英》一碗拉麵中的人生味道
    不管是中世紀牢房裡享用最後一餐的死刑犯,還是半夜加班後流連路邊攤的小職員,食物帶給人的滿足感似乎穿越了時空,從來就沒有變化過。伊丹十三的《蒲公英》(Tampopo)講的是如何製作一碗完美拉麵的故事《蒲公英》超越了一般的類型片,在大部分時間內它像是一部輕鬆的喜劇,但在某些瞬間,又能看到某種生命般的重量突然襲來。那些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人與食物之間的紐帶,被導演信手拈來,串起人生百味。也許欣賞它就像食完一頓大餐,心滿意足、口留餘香。單身媽媽蒲公英在丈夫離世後,獨自經營著一家拉麵店。提升口味和手藝從來不是她的首要選擇,小店對她而言不過是生存的工具,只要能帶著兒子平平淡淡活下去就夠了。
  • 黑澤明的兩個噩夢:與三船敏郎分手,以及神秘自殺事件
    但正如橋本忍所說,「電車狂」的題材對黑澤明而言格局太小,「黑澤習慣在大畫布上揮灑,而此片就像是在小畫布上畫一朵小花。」這是黑澤明首次挑戰彩色電影,全部編劇工作只花了兩個星期,主演不再是三船敏郎,僅僅用62天拍攝完畢,結局是票房慘敗。繼「虎!虎!虎!」之後的這次合作對於黑澤明來說是雪上加霜,他的人生如其導演事業一般,在他60歲這年從巔峰墜入谷底。
  • 黑澤明 | 十段極致的電影人生
    接下來的故事,讓我們現場感受一下黑澤明這個「電影天皇」的十段極致人生。 Photo©黑澤明分鏡頭畫作 在光明寺拍外景,太陽光線不理想,黑澤明直接就把樹伐倒,連個招呼也不打。寺裡和尚很生氣,但後來被劇組認真的精神感動,外景拍完那天,和尚送黑澤明一把摺扇作紀念,摺扇上只有三個字:益眾生。
  • 1食1家系列1——清風街上的伊丹十三風
    | 擊鼓傳蛋結果其中短暫出現的蛋包飯火了,那是導演伊丹十三自創的蛋包飯,有點過橋米線的神韻。送到顧客面前的是半成品,盤子上面仍然是炒飯,炒飯上面是蛋包,中間像隔著一條三八線一樣涇渭分明。蛋包卻好像兜著什麼一樣鼓鼓脹脹,直到服務員持著小刀來到碟前,輕輕劃開蛋包,半熟的蛋液就隨著躺成餅狀的蛋包蓋滿了整個盤子,這個蛋包飯被叫做伊丹十三風,日文更直接,在蛋包飯オムライス前面加上了電影名タンポポ,叫做タンポポオムライス,對拉麵的主角進行了無情的輾壓。這道蛋包飯我也不會做,不過雖然我沒去過日本,但在香港吃過。
  • 《蒲公英》TANPOPO
    並不曾了解作為大江健三郎朋友的伊丹十三,只看過伊丹十三的兩部電影——《葬禮》和《蒲公英》,但是必須繼續看下去,為了那種對於生活的戲謔和向死而生的堅持。看到這個篇名的時候就在想,「蒲公英」指的究竟是什麼呢?影片開場就打破了觀眾與銀幕的界限,仿佛旨在進行對話,猛然想到布萊希特對於打破虛幻的努力,伊丹十三也是嗎?
  • 《蒲公英》用吃來串起人間百態 ,可為啥叫蒲公英呢?
    食慾性慾一體兩面等小故事還講述了種種西式哲學寓言回望黑郎對蒲公英的「魔鬼訓練」,實而亦是伊丹十三巧借「拉麵」之名在為觀眾指點迷津。伊丹就此著力呈現了一系列「魔鬼訓練」的精妙細節,將深厚的拉麵之道及生活之道蘊藏其間。影片中的黑郎則以拉麵行家的身份,認真擔起了指導蒲公英如何經營麵館的重任。比如觀察客人的飢餓程度,觀察其是否趕時間、是否新客,以及麵湯的水溫應如何調控。
  • 《蒲公英》食色性也……
    皮哥今天要介紹的一部美食電影有點特別,這部1985年的電影堪稱美食電影裡的「上古神獸」,不同於傳統的美食電影,它給人的觀感是四個字:瞠目結舌!這就是《蒲公英》!豆瓣評分8.4分。《蒲公英》丨1985Frequency導演 / 編劇:伊丹十三主演:山崎努 / 宮本信子 / 役所廣司 / 大瀧秀治 / 渡邊謙 /津川雅彥 / 岡田茉莉子 / 井川比佐志 / 橋爪功
  • 《蒲公英》被偷換的孩子
    認識伊丹十三是在某年北京電影節上。天乾物燥,忽冷忽熱,加上白天已經跑了兩場電影,還沒到傍晚已有了感冒跡象。我打算放棄晚上三裡屯那場《蒲公英》,在豆瓣電影討論區發布了轉讓電影票的信息,但始終無人問津。眼看開場時間已近,便抱著「來都來了」的心態走進了影院。頭始終痛得厲害,但那是我笑得最開心的一場。
  • 日本「奇葩」導演,親赴「殯儀館」給死人化妝——《蒲公英》
    這部電影的名稱為《蒲公英》,由日本著名的大師級導演伊丹十三執導。電影的內容主要是講述了一位廚藝平平的拉麵店老闆娘如何在眾人的幫助下成為拉麵大廚的過程。《蒲公英》丨1985導演 / 編劇:伊丹十三主演:山崎努 / 宮本信子 / 役所廣司 / 大瀧秀治 / 渡邊謙 /津川雅彥 / 岡田茉莉子 / 井川比佐志 / 橋爪功說到伊丹十,國內的年輕影迷可能不太熟悉,但他是日本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對電影藝術的追求又「古怪」為了拍葬禮,他放下身份到殯儀館打工,做起了給死者化妝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