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輕小說?輕小說「輕」在哪兒?人們為什麼喜愛閱讀輕小說?輕小說能夠承載「重量」嗎?
作者: 曾子芊
隨著以「ACGN」(動畫、漫畫、遊戲、小說)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在中國日益流行,所謂「輕小說」受到追捧。
在世界範圍內亦是如此。電影《頭號玩家》不久前上映,美國作家恩斯特·克萊恩的原作小說《玩家1號》實際體現出了日本「輕小說」的許多特質,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刀劍神域》。但輕小說在日本的最初發端,實是效仿美國之「奇幻文學」。
近年來國內的「輕出版」也屢見不鮮。上海文化出版書社曾以「輕閱讀書坊」為名出過一套系列叢書,將「輕鬆、輕快、輕靈」作為口號,此「輕」實非彼「輕」,與輕小說的「二次元」屬性相去甚遠。2003年,郭敬明的小說《幻城》出版時,封面和插圖都是漫畫,這也顯然模仿了輕小說的模式。此後,一批年輕作家主編的雜誌甚至被通稱為「輕小說」,如郭敬明主編的《最小說》、明曉溪主編的《公主志》等。這些雜誌帶有明顯的「青春小說」特點,文本中思想內涵和文化底蘊的匱乏讓不少人開始擔心所謂的「輕小說」會變成「飄小說」。嚴格說來,這些作品不是輕小說。
輕小說是「二次元產業鏈」中的一個環節,一個IP的「養成」還包含了影視、遊戲、動畫、漫畫以及周邊產品的開發。只不過,目前在中國,這樣成熟的產業鏈還未形成,因此國內輕小說,即所謂「國輕」,大部分還停留在對日本輕小說的模仿上,人物的對話時不時都會帶出幾句日語。
不少資本開始注意到了輕小說和二次元文化的發展潛力,試圖打造出完整的二次元產業鏈,如騰訊在2015年新增了輕小說頻道,愛奇藝輕小說分區也於近期上線。去年國內二次元領域內的最佳案例當屬《全職高手》。
一派熱鬧之餘,到底什麼是輕小說?輕小說「輕」在哪兒?人們為什麼喜愛閱讀輕小說?輕小說能夠承載「重量」嗎?
沒有明確定義的「輕」
作為日本最受歡迎的文藝種類之一,時至今日,輕小說卻仍舊沒能擁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因此,我們還需要了解輕小說產生的背景,嘗試歸納它有別於其他文學體裁的本質特徵。
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文學創作一直分為「嚴肅小說」和「通俗小說」兩個領域,其中「嚴肅小說」類似於精英文人的寫作,屬於「純文學」的框架內。日本文人對「純文學」的「純」具有某種可怕的執著,「純文學」領域的作家和商業基本上完全分離,甚至有一些作家在獲得「直木獎」後便會立刻辭掉工作,專事文學創作。而「通俗小說」的作者則更加商業化,其核心目的是為人們提供消遣型的作品,故可被囊括在「娛樂文學」的框架內。
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逐漸步入後現代階段,越來越多的青年讀者喜歡上了由美國傳入的「奇幻小說」。在這類文學的影響下,日本也逐漸出現了以「非現實」為描寫對象的作品,這類作品很難被囊括進原有的「嚴肅小說」或「通俗小說」的二分框架之中。藉此契機,「輕小說」這一文學名詞應運而生。
經歷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發端期之後,日本輕小說的「奇幻」氣質日益減弱,本土風格逐漸加強。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角川文庫等新興出版社逐漸開始佔據市場,在它們的推動下,這一時期的輕小說開始呈現出版熱潮,各種題材層出不窮,其中成功的代表作有《十二國記》,相較於八十年代的《吸血鬼獵人D》,這部歷史架空作品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
進入21世紀後,輕小說迎來了空前的繁榮,並走向產業成熟。越來越多的輕小說被改編為動漫畫,同時也有許多動漫畫被反向改編為小說出版。《刀劍神域》便於2012年被改編成動畫並大獲成功,幾乎席捲了2012年的整個動畫市場,這又進一步推動了大量以網路遊戲世界為背景的輕小說出現。
「二次元」的信息消費
「二次元」成為了日本輕小說最主要的特徵。雖然輕小說的「輕」也體現在重量輕、體量小、閱讀體驗輕鬆愉快這些方面,但傳統類型的文學作品難道就不能以A6小開本出版,配以動漫風格的插畫,同樣發揮出娛樂的功能嗎?輕小說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以社會現實為地基,它描繪的現實是「二次元中的現實」,這是一個由無數ACG作品編織出來的世界,「萌」、「燃」、「中二」是它的主要元素。
二次元世界被「御宅族」視作純潔理想的淨土,真正的現實世界卻被命名為「三次元」,被排斥在二次元世界之外。將二次元的元素放在主要位置,輕小說開始逐漸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審美特點。這些特點賦予了輕小說獨特的文學氣質,但同時也框定了輕小說的發展空間。
輕小說最為突出的審美特點是:它在從屬於「二次元」這個龐大的「資料庫」的前提下,創作變成了元素的組合,閱讀成為了信息的檢索。
日本學者東浩紀認為,「御宅文化圈」的消費模式,可以用「資料庫消費」這樣一種理論解釋。所謂「資料庫消費」,是指消費廣大「御宅系」文化的資料庫。各種各樣的「御宅系」作品,如漫畫、動畫、遊戲和輕小說,共同構成了一個資料庫,而「御宅」文化的消費者則可以通過類似於網絡搜索的方式,從這個資料庫中獲得自己想要提取的東西。
「萌」、「中二」、「燃」等元素正是「資料庫消費」的產物。此類消費者們並非從人物的整體形象中獲得閱讀快感,而是通過辨識人物形象中熟悉的元素,將這些元素在原有的「資料庫」中進行搜索,並與搜索出來的內容匹配連接,從而獲得閱讀的愉悅。這可謂二次元的受眾們以資料庫的存在為基礎,在交流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語法」。
萌點即賣點
以其中最為突出的「萌」元素為例,要想使一個角色具備「萌」的屬性,可以有多種組合方式。年齡、性格、關係、相貌都可以成為一個大類,每個大類下還能細分出幾十條甚至上百條不一樣的「萌」屬性。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最終構成相應的人物。作者的目的在於使輕小說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萌點」,從而獲得相應的閱讀快感。
日本著名的輕小說導覽雜誌《這本輕小說真厲害!》評選了2018年最受歡迎的男女角色,他們分別是《魔法禁書目錄》的御坂美琴和《刀劍神域》的桐谷和人。在至今的9次選舉中,御坂美琴一共獲得了7次第一,並在2011年的「世界最萌大會」中獲得第一名,成為了當年的「萌王」。這個人物在相貌上是「清瘦平胸」的少女,在性格上的元素是「傲嬌」和「元氣」,在服裝上的元素是「水手服」,同時還是個「超能力者」,並在說話結束時帶有「喵」的口頭禪;桐谷和人在性格上屬於「元氣」和「老好人」的類型,相貌上偏「娘化」,會使用武器「劍」,並且擁有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妹妹——這些都體現了人物的「萌」屬性。
幾乎所有的輕小說人物,都可以分解出「萌」元素。2009年最受歡迎的女主角——《文學少女》中的天野遠子學姐,在人物「萌」屬性的分解結果上就與御坂美琴幾乎並無二致。換句話說,能否塑造出一個優秀的「萌」物,是判斷一部輕小說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魔法禁書目錄》與《刀劍神域》便分別是電擊文庫至今為止銷量最高的兩部作品。
由於「萌」元素能帶給「御宅」群體極大的精神快感,他們也十分願意消費帶有「萌」元素的文化產品,在ACG行業商業化的大潮下,整個ACG領域都開始追求「萌」化的形象。與ACG行業保持著緊密聯繫的輕小說作家們,也開始重視讀者體驗和市場效應,紛紛以能讓作品有「萌」點,以及讓這種「萌」具備可編輯性為己任。輕小說《涼宮春日》系列和《物語》系列都屬於其中影響力頗大的作品。
在輕小說中,「萌」屬性成為了人物成功的關鍵,輕小說的情節不再以表現人物的性格為主,而只是在為展現人物的「萌」元素而服務。
後現代的文化邏輯
當作品的「縱深感」讓位於「平面化」,當作者對文字之美的多重探索演變為從創作之初便謀求視覺化的改編,當讀者在閱讀中不再希冀發現新世界而是首先檢索熟悉的元素,輕小說因此變得「輕」了起來。正如網絡上流傳的有關輕小說的定義中提到的那樣:「(創作)手法的特色在於提高故事傳遞給讀者的效率」。
「效率」一詞被應用於文學身上,顯得有些彆扭,但它卻揭示出了輕小說作者「精準型」創作與讀者「精準型」接收的有效循環。這同時還提醒我們,輕小說作為時代的產物,其產生、發展和興盛都離不開時代的影響。
由於大部分輕小說作品是商業化產業鏈下的產物,絕大多數輕小說要以能夠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慾為核心出發點。因此,讀者的閱讀觀感被放在了輕小說創作的首要位置。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整個社會文化由「現代」轉入了「後現代」。「後現代」文化呈現出一種碎片化、拼貼化的特點。正如法國社會學家鮑德裡亞所提到的那樣,一切都不過是一種「擬象」,並不存在什麼真實。隨著「宏大敘事」的解體,它所遺留下的各種文化碎片被拼貼剪輯到一起,構成了「後現代」文化。
在「後現代」文化中,閱讀不再是挖掘作品深層的含義,而是從「資料庫」中提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創作不再是對「宏大敘事」的表達,而是在「資料庫」中尋找自己的同類項。從這一角度看,輕小說的「視覺化」契合「後現代」的文化邏輯。
對「厚重」的嚮往
輕小說給我們的感覺似乎像是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複製品,而非帶有真實美感的藝術品。它試圖取悅讀者的商業目的使它帶有現代「媚俗藝術」的特徵,娛樂性代替了嚴肅藝術的純審美功能。但是,我們又能否因為輕小說的「輕」,去完全否定它可能具備的價值呢?
儘管娛樂功能和商業價值被擺在了首位,但是,一些輕小說作者也有著自己的文學理想和社會訴求,他們在作品裡努力維持著商業與理想的平衡,這種心理顯現出來的特點之一便是:在一些輕小說中,作者通過反覆提及,甚至重新演繹經典文學名作,向其致敬。這對讀者產生閱讀經典文學的興趣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或許輕小說在文學上無法擺脫「輕」的內涵,但不妨礙一些輕小說展現了對「厚重」的嚮往。
比方說,在橋本紡的《仰望半月的夜空》裡,陸續出現了芥川龍之介的《蜜柑》、宮澤賢治的《銀河鐵道之夜》、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森鷗外的《高瀨舟》、路易莎·奧爾科特的《小婦人》等作品。另外,其中配角的人名也經常來自作家。
野村美月的輕小說《文學少女》更是在每一冊獨立的故事中,將某一本文學名著作為主題,故事的展開與名著內容相對應,借喜愛看書和「吃書」的主人公之口,重新闡釋《人間失格》《呼嘯山莊》《友情》《歌劇魅影》《銀河鐵道之夜》《外科室》《窄門》等文學名著。由於主人公天野遠子擁有特殊的超能力,能夠通過吃書感知出書的「味道」,可以說,輕小說《文學少女》系列也是一份獨特的「中文系必讀書目指南」,一本用寫作「美食指南」的方式完成的文學評論。就連被批評為「地攤兒文學」的《玩家1號》,也在其文本內部對許多經典文學名著表達了景仰之情。
輕小說能夠對經典、對現實主義、對有「重量」的文學傳統注目停留,或許可讓它能更「重」一些。
(原標題:輕小說能夠「重」起來嗎?)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