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彩輪的中國近代經典藝術歌曲集(中)

2021-02-10 六零後說聲樂往事

續前篇:嶽彩輪的中國近代經典藝術歌曲集(上)

男中音 嶽彩輪

歲月悠悠(中國近代經典藝術歌曲)

合作鋼琴 Stephen Scarlato

發行時間 2013年

版權人 嶽彩輪

唱片收入十八首作品,前五首的錄音,請前往 →  嶽彩輪的中國近代經典藝術歌曲集(上) 收聽

男中音嶽彩輪 

合作鋼琴 Stephen Scarlato

西雅圖交響音樂會留影一幀

陳田鶴先生為(北宋)黃庭堅詞譜曲的《春歸何處》在中國大陸之外的華語區美聲圈唱了幾十年,大陸歌者頻頻唱起它大約在2000年之後了。這歌非常短,多數欣賞導引的文章中,多會提醒唱至「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處的轉調以及後面又轉回原調造就的漣漪意趣。還有就是大跳音程集中了這歌的情感起伏,對歌者聲區能不能保持一致有些考驗。歌短,就需要迅速進入情境,我聽到的版本有兩種應對思路,一種是著眼於咬字「繪聲繪色」,就好比鞠萍姐姐給小朋友講故事。另一種是造「對比」,通過音量以及音色的變化形成語氣。後者我認為比較莊重更像唱歌,石惟正先生在評論某位低男中音唱《魔王》的時候就提到過類似的情形,他說那個歌者只靠語氣來分化「孩童」、「魔王」與「父親」的角色卻不在音色上想想辦法。我個人認為唱歌不能靠口舌造出來的語氣單打一。

賀綠汀先生的藝術歌曲作品很有限。從一代大家的作品均衡性來論,這《嘉陵江上》就處於「掛幌子」的位置。與多數抗戰宣傳歌曲順口溜式歌詞以及通俗上口的旋律相比,《嘉陵江上》當列在藝術典範這一檔,歌唱部分的詩性與旋律都優質,「鋼琴部分的設計精煉而豐滿,在和聲與織體的使用方面展現出純熟老練的技法」[注] 。  由於這首歌曲有「宣敘調」的色彩,某些唱藝術歌曲不靈的男聲更願意唱這歌,所以這歌的樣貌也是千姿百態呢,其中不乏聲淚俱下或瞪眼揮拳這種犯衝藝術歌曲原則的表達。有不像藝術歌曲風尚的諸多歌者當參照,彩輪先生的規矩和嚴謹好像也不用多說啥了。[注]   引號內為張佳林先生原話,網頁 → 「國家大劇院官網>音樂蟲聊天室>中國藝術歌曲賞析之——從蕭友梅到賀綠汀」《飄零的落花》通常被解釋為民國時期上海老電影的插曲。重點記述劉雪庵生平的文獻中,提到這首歌曲是劉雪庵在國立音專時因齊爾品先生的鼓勵才成就的處女作。1935年齊爾品將劉雪庵的這首處女作與《早行樂》、《採蓮謠》和《菊花黃》彙編為《四歌曲》,在東京出版發行,曲譜行銷到歐美。傳當時的日本也有人傳唱這四支歌。這歌曲被藝華影業公司的故事片《新婚大血案》(1936年出品)用作插曲,由還沒去國外留學的郎毓秀先生配唱。辛豐年先生回憶年輕時第一次聽唱片中郎先生唱這歌,「有一種帶著高貴氣質的美,有一聽便會被俘獲而永難忘懷的絕大魅力」。此歌在兩岸三地的傳唱多為女聲,嶽彩輪先生或許不是男聲演唱第一人但確實是我聽到的第一個男聲版本。《飄零的落花》是舞女發出的詠嘆,有比較獨特的悲愴悽美。男聲演唱時既要誠懇地帶入情感又要適度地保持「間離」,我認為案頭準備時需要設計得很嚴謹。這首歌曲雖屬「女頻」但我反倒更適應男聲特別是低沉的男聲來表達,遠比《紅豆詞》容易「入戲」。

擔任「貝九」第四樂章男中音領唱

美國麥肯尼克大廳

《思鄉》這首短歌特別耐聽,音符的每一瞬都為歌者和演奏者提供發揮的空間。這歌我聽的第一撥錄音是高音聲部唱的,因此偏愛那些拽得住音量、具備靈秀氣息的版本。彩輪先生這版有兩個地方跟我的想像不太一致,一,獨唱最後一個音,譜子上給的提示是漸弱,彩輪先生沒有完全貫徹,煞尾他還「頓」了一下,就像緩緩地點了一腳剎車,情感邏輯上說得通,但我個人還是喜歡餘音未了那個勁兒;二,合作鋼琴師在13、14小節斷音聲響演奏得重了,多數中國琴師在這裡很輕巧,有些鋼琴師還把第二個斷音彈的比第一個弱,因為多數人理解這是仿照杜鵑啼叫,輕清的處理比較符合中國人習慣的畫風。

受聘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任教時期

彩輪先生唱這首《長城謠》「遍地黃金遭災殃」被認為是對岸出版物的歌詞,大陸這邊唱的原詞兒是「少災殃」。還有一處我作為中國大陸六零後聽著突兀,那句「四萬萬同胞心一樣」變成「全國的同胞心一樣」,竊以為年代感立刻不對了。順便扯幾句這支歌在「共和國」的傳唱。雖然是優質抗戰歌曲,但1949年之後好長時間在咱國不能唱。1984年《長城謠》在中國大陸才有首例出版錄音,還是當流行歌曲發行的,演唱者是上海的沈小岑。那時候周小燕先生在抗戰期間首唱此歌的「光輝事跡」根本沒人吹,因為劉雪庵先生那支《何日君再來》還是漢奸歌曲,作曲家本人也是問題作者,紅專的周小燕先生與劉雪庵的交集自然越少越好。哦,對了,多數六零後聽這支歌的第一款演唱來自香港歌星張明敏,他如果不唱沈小岑也不會去錄的。

《長城謠》在中國大陸美聲圈高調演唱與劉雪庵先生被官方認可有關,更與周先生成為「時代楷模」後起底青年期愛國行為的需求有關。

一般認為徐志摩的現代詩在韻轍和結構上有自帶的音樂性,所以作曲家特別愛給他的詩譜曲。這首《沙喲娜拉》被譜成流行歌曲有幾例但藝術歌曲罕見。作曲者呂泉生先生在臺灣頗具名望,對臺灣閩南語民歌的整理和推廣貢獻很大,大陸聽眾比較熟悉的《天黑黑》、《一隻鳥仔》等歌曲,就是呂老整理過的作品。雖然藝術歌曲並不是呂老最有成就的那部分,彩輪先生描述自己的專輯時稱:「 In this Album, there are many songs were composed base upon famous and popular Chinese poems, which made the music not just lovely but also romantic and meaningful」。我揣測或許是考慮詩歌的影響力,他把徐志摩先生這個詩作的聲樂化作品拿了進來又兼顧了作曲者地域的平衡。歌兒算是好聽的,唱得也投情,假如排原詩譜曲版本top3,這款錄音應該夠。

《追尋》的歌詞作於1938年,譜曲時間有的文獻寫1942年,有的寫1944年。它在大陸美聲圈擴散的歷史並不長,或許是詞作者身份的緣故。許建吾先生是在民國航委會政治部任職時寫的這歌詞,確實不是純情歌,帶著軍人身份呢!我們介紹歌曲的教材和論文好像都避諱講清楚這個背景,其實說清楚了小同志們想像就有了樣本,去掃一下網上能看到的電影《無問西東》或者《烽火佳人》,看懂了倆民國空軍,唱起這歌大約就靠譜了。歌詞講理想抱負,但劉雪庵先生仍然用平穩、緩和的傾訴來表達,歌中有多處一字多音的拖腔,我以為它們呈現出感情的變化和歌詞的聲韻美,所以唱這歌應該使用延綿悠長的線條(某男中音比其他老版本唱的快了不少,我不明白他怎麼想的,導致很多連音馬馬虎虎就糊弄過去了,鋼琴也跟著趕)。彩輪先生保持了前輩們的「老舊」速度,卻沒有把一部分前輩隨意加裝飾音的做法「繼承」過來,保持住了聲音的統一,又通過發揮個人音色的優勢,讓這首歌曲持重、祥和的意境美感凸顯出來,最後一個長音收得開闊穩健。鋼琴師 Stephen Scarlato 與歌者的配合在這首歌裡非常精確。我手裡幾個老版本中小樂隊伴奏的近半,難得這麼個演唱、鋼琴與音質俱佳的版本。

歌者嶽彩輪

與郭淑珍先生於耶魯音樂學院

在中央音樂學院昔日的老師面前,嶽彩輪永遠是學生

黎信昌先生是嶽彩輪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時的主課老師。

在校期間他獲得了諸多參加全國性重要演出和錄音、錄像的機會,為日後從事專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85年嶽彩輪到美國 The Hartt School, University of Hartford深造,先後拿到「藝術家證書」和歌劇表演專業的碩士學位。學習期間被保送到茱莉亞音樂學院的Marlena Kleinman Malas 教授身邊學習,並曾被她安排為個人助教。1999年The Hartford Conservatory聘任嶽彩輪擔任聲樂系主任,連任三屆。目前嶽彩倫在 The Hartt School, University of Hartford執教。

吉諾·貝基在中央歌劇院輔導排演歌劇《波西米亞人》

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嶽彩輪被分配到文化部直屬院團擔任獨唱演員,出國前他的工作單位是中央歌劇院。在這裡,他有更多機會接觸世界經典歌劇,也因此把研習外國聲樂作品當做事業重點。

嶽彩輪在美國的聲樂表演含括歌劇, 清唱劇(神劇)和音樂劇。他在藝術歌曲方面的深耕不囿於德奧、法國和義大利曲目,還對西班牙以及拉美等國的作品頗有心得。嶽彩輪曾獲得美國大都會歌劇院聲樂大賽新英格蘭賽區第一名, 紐約青年藝術家比賽第一名, 帕瓦羅蒂國際聲樂大賽決賽等榮譽。

嶽彩輪先生熱心於社會活動中的音樂推廣。他擔任著康乃狄克州專業合唱團CONCORA音樂會委員會主席和董事會主席、Connecticut Women’s Chorale音樂總監、Kang Hua Singers of Greater Hartford藝術總監。在美國推介中國作品的同時,嶽彩輪還和中國的老友們一道活躍在演唱中國原創歌曲領域,並深入中國普通高校推廣經典音樂作品和演唱技術。

《黃河大合唱》之《黃河頌》

與中國音協經典合唱團合作  

北京展覽館劇場

未完待續

贊助用於挖料

相關焦點

  • 嶽彩輪的中國近代經典藝術歌曲集(上)
    《嶽彩輪 歲月悠悠  中國近代經典藝術歌曲》發行於2013年。一位留意劃拉美聲圈資料的八零後推薦給我,我存了音軌但沒立刻聽。前陣子聊蕭友梅先生的《問》 ,發了一篇圖文 →  蕭友梅作品《問》歷史錄音幾款 ,前半段我用了三位當今一線歌者的錄音,後面又上傳了幾款「歷史人物」的錄音。彩輪先生的錄音我給列到後面這組。論年紀把他歸為「遺老」並不合適,我當時是怎麼想的呢?
  • 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百年巡禮(一)
    青主(1893—1959)的音樂創作僅限於歌曲作品,其「亡命樂壇」幾年間出版的近20首藝術歌曲主要收集在《清歌集》和《音境》兩本歌集中。《清歌集》共有10首樂段體歌曲,歌詞皆為古詩詞,五聲性的質樸旋律,伴奏為簡單的柱式和弦。青主認為當時的中國人還難以消化真正的藝術音樂,因此就創作了這些歌謠體的歌曲。
  • 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男低音歌唱家彭康亮帶你賞聽《大江東去》| 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線上課堂
    2020年是中國藝術歌曲誕生100周年,本期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邀請男低音歌唱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彭康亮先生為廣大音樂愛好者講述我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大江東去》。本期內容中,彭教授從藝術歌曲起源、中國藝術歌曲的特點和演唱特點、《大江東去》的創作,以及從歌唱家自身角度對作品的詮釋感受等幾個方面,帶領觀眾朋友們一同走進中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大江東去》。
  • 經典詠流傳 放歌新時代 | 上音將舉辦「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系列...
    發布會在一曲廖昌永演唱的《玫瑰三願》視頻中開啟,去年,他以「中國古典詩詞與書畫」為主題,將中國藝術歌曲唱到「音樂之都」維也納,並開啟海外巡演,反響熱烈。他還向在座嘉賓展示了黃自1932年寫作此曲的手稿原件,該手稿仍存留在上音圖書館,去年曾與德國大熊出版社帶來的貝多芬手稿一起向世人展示。
  • 中國藝術歌曲百年 全球最古老音樂出版社出版了這16首經典
    1920年,中國作曲家青主在德國留學時創作出《大江東去》,被認為是中國藝術歌曲的肇端。100年後,收錄《大江東去》的《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16首》由全球最古老的音樂出版社——大熊出版社出版。廖昌永去年11月曾在上音歌劇院首演「大熊版」舒伯特《冬之旅》選段,並與鋼琴家、德國卡爾斯魯厄音樂學院院長哈特穆特·赫爾聯袂演繹了青主《大江東去》、蕭友梅《問》、黃自《玫瑰三願》等中國藝術歌曲經典。
  • 解讀趙元任藝術歌曲
    趙元任的第一部歌集被就被命名為《新詩歌集》,「是五四以來第一部融會貫通中西音樂藝術的歌集,其中大部分歌曲都是以中國獨特的音調――五聲音階為基礎而作,只有歌曲《他》和《小詩》選用的是西方的大小調體系。」在此之前,常見的歌曲創作風格主要是延續學堂樂歌模式,採取集體詠唱的方式來表演,而歌曲的內容和歌曲傳授的目的也主要在於教化。
  • 【經典老歌】中國經典電影歌曲集錦大奉送
  • 《中國藝術歌曲16首》出版,上音連線德國大熊出版社
    11月23日,中國藝術歌曲百年之際,廖昌永以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的身份,發布了學校的一系列重要學術成果,包括出版《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曲集》《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16首》,後者更是在中德兩國跨越8500公裡,在線上舉行了出版儀式。
  • 中國美術館——王寅之藝術繪畫作品集
    《中國美術館一王寅之藝術繪畫作品集》是由吳為山作主編發行的一本書。編委會遴選了"國茶大紅袍(夫人禮)國際形象藝術代言人」王寅之40幅老虎圖和駿馬圖作品,出版發行了《中國美術館一王寅之藝術繪畫作品集》,這是對國畫家的成就和才華綜合研究定位,將成為具有重要文獻價值、藝術價值、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不可缺少的工具書,給後人留下寶貴精神財富並廣為流傳。王寅之,本名王健強。
  • 中國優秀電視劇歌曲集(2)
    而電視劇主題歌或插曲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積累和沉澱下來,以它特有的魅力成為流行文化中的經典,並廣泛流傳。從某種程度上,有些歌曲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電視劇本身,凝固成人們關於一個時代的記憶。        回味當年風靡全國的電視劇,還有與歌曲一起埋藏在記憶深處的點滴,當劇中優美的旋律在耳邊流淌,留下的是歲月的感動。
  • 中國藝術歌曲一百年:歌唱家廖昌永帶你見證一路風華
    一百年來,藝術歌曲這種伴隨近代歐洲文化及現代西方文明進入中土的舶來品,通過幾代中國音樂人的努力,在神州大地上生發出別樣的魅力。而上海音樂學院作為中國第一所音樂專業高等院校始終參與、見證著這一藝術的發展與傳播。
  • 精彩視聽室|第十四屆藝術歌曲之夜音樂會
    原創 小音 上海音樂學院 收錄於話題#精彩視聽室24個經典之聲,沁心脾暖冬夜藝術歌曲從西方文人的沙龍音樂中誕生至今,在音樂史上始終保持著崇高的藝術地位。
  • 鄧麗君的十大經典歌曲
    她的一生短短42年,如流星飛逝,神秘而傳奇,但她溫柔的聲音卻徵服了許多人的心,永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整理出的鄧麗君十大經典歌曲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喜好,僅代表個人觀點。1、《美酒加咖啡》1972年,作曲:古月,作詞:林煌坤《美酒加咖啡》是在東南亞與中國大陸有較高知名度的港臺流行金曲,許多歌手都曾經演唱過。1972年麗風唱片公司旗下的鄧麗君唱了此歌曲。鄧麗君的版本發表在卡帶《鄧麗君歌曲特別精選20首》以及EP《彩雲飛 電影原聲帶插曲》中。
  • 聽呵,藝術歌曲中的歌德
    今年,王伊達最新專輯《藝術歌曲中的「歌德」》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這張60分鐘CD收錄了18首歌曲,全部來自德國偉大作家歌德的詩歌,而作曲家名單更是如雷貫耳: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沃爾夫,可以看作是金字塔尖的作曲家向金字塔尖的詩人的致敬,而我們從王伊達的演唱中得以享受眺望金字塔的美好夢幻。
  • 黃自藝術歌曲風格
    這是當時浪漫主義運動中的一件很棒的作品。 其主要特點是著名的詩歌通常被用作歌詞。它完美地結合了詩歌和音樂。 它在許多音樂主題中顯得特別優雅和內涵。中國藝術歌曲在上個世紀20年代發展起來。 那時候,中國製作了許多藝術作品。 大量專業音樂家進入了中國音樂界。 黃自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 以歌聽史以情帶聲 海歸音樂家講唱結合演繹藝術歌曲百年史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7月8日電(記者 陳靜)從一百年前中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大江東去》用音樂的豪放氣勢書法懷古的感慨,到外來的創作技法與中國民族情趣相結合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再到著名作曲家陸在易譜曲的《我愛這土地》抒發強烈的愛國情懷……中國的藝術歌曲走過百年歷史,見證著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的歷程
  • 這位80後女高音歌唱家巡演百所高校 普及藝術歌曲到底難不難?
    隨後,黃璐開啟了一項頗有野心的巡演,在她的計劃裡,她將帶著中國藝術歌曲走遍百所高校,這些曲目中既有古曲《陽關三疊》、近代經典《聽雨》,也有《關睢》《江城子》等當代新作。目前,黃璐的「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會」已經造訪山東藝術學院和臨沂大學,接下來,這臺演出還將走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許多學校。
  • 廖昌永院長:讓世界聆聽中國藝術歌曲之美
    專訪後,《縱橫經典》欄目完整播出廖昌永與孫穎迪2019年5月於維也納Akzent音樂廳攜手呈現的「中國古典詩詞與書畫——廖昌永中國藝術歌曲獨唱音樂會」。讓世界聆聽中國藝術歌曲之美。這是 繼5月18日上音隆重發布「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系列活動項目,引發全國20餘家主流媒體廣泛關注後,媒體對廖昌永院長的又一次專訪。
  • 廖昌永中國藝術歌曲獨唱音樂會在中國美術館上演
    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周瑋)「中國古典詩詞與書畫——廖昌永中國藝術歌曲獨唱音樂會」10日晚在中國美術館上演,中國古典詩詞與精美的館藏書畫在廖昌永悠揚的吟唱中珠聯璧合、相映成趣,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聽盛宴。
  • 鄧麗君經典浪漫歌曲
    鄧麗君是中國早年流行音樂界的裡程碑,作為華人音樂歷史中不可替代的巨星,她不僅影響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更在文化領域裡影響了華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