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芳華》:薄情的世界善良的活

2020-08-27 中國符號


文 | 陸人

芳華逝去寂寞人,留下平淡品此生。

馮小剛的電影《芳華》經歷傳聞撤檔、闢謠、再撤檔,終於在千呼萬喚之後,與觀眾見面。

這部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裡頭有著馮小剛的過往歲月,有著他的人生體悟。馮小剛說,這部電影就是一部寫給自己的情書。

電影講述了1970年代,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變數的人生命運。樂於助人、質樸善良的劉峰,和從農村來,屢遭文工團女兵歧視與排斥的何小萍,「意外」離開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團,捲入了殘酷的戰爭,在戰場上繼續綻放著血染的芳華。他們感受著集體生活的痛與暖、故人的分別與重逢,還有時代變革之下,每個人的渺小脆弱和無力招架。而昔日的文工團戰友蕭穗子、林丁丁、郝淑雯、陳燦等人,在大時代的背景之下,每個人的命運大相逕庭,擁有著出人意料的人生歸宿……

這是一部有青春、愛情、懷舊等多種元素的文藝片,揭示了個人的悲情,集體的悲情,戰爭的悲情,國家的悲情,時代的悲情,復員退伍軍人的悲情。

電影放映後,大V、小V、微博、公眾號、朋友圈,進行著各種解讀,似乎印證了馮小剛讓各個年齡段的人都能從電影中找到共鳴的預想。

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

吸引我去看第二遍的,不是熱議的影片中的文革、越戰、參戰老兵等敏感詞,不是讓觀眾很容易就會被帶入那個舊時代情緒之中的馮氏煽情,不是敘事流暢、節奏明快,美術、攝影、音樂都非常出色的拍攝技巧,是影片中善良的底色。

我覺得這部電影最想告訴觀眾的是人性的善與惡,這是不是年近六十、經歷滄桑的電影界「老炮」馮小剛最想告訴你的呢!



劉峰:善良底色背後的信仰

劉峰,文工團裡的「老好人」,好到經得起放大鏡的挑剔,毫無瑕疵。

坐長途火車跑腿接人,幫戰友捎帶物件;

食堂裡煮破皮的餃子他會主動打來吃,他說「總得有人吃吧」;

南方的女戰友,不喜歡吃餃子,他說「我給你煮了面」;

戰友讓他帶去修的手錶,太過名貴沒人敢修,他說「那我就自己研究,學著修」;

戰友要結婚,為了給戰友省錢,他默默地親手做了兩個沙發,他說「戰友娶個城裡媳婦不容易」;

自己做夢都想上大學,卻將唯一的名額機會讓給了戰友,撂下一句:「他比我更需要」;

沒人願意和何小萍跳雙人舞,他即使腰受傷了,也要站出來說「我和她跳」;

就連豬跑了,別人也是第一時間是叫他來幫忙。

他總是心甘情願、竭盡全力地幫助所有人,戰友們也都叫他「活雷鋒」。

在大家眼中,劉峰更像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而大家也漸漸地將他的好當成了一種習慣,似乎他做的這一切都是應該的。

可好人總是難做。劉峰的善良在渾濁的背景下,顯得那麼單薄和活不下去。

當他偶然間聽到了鄧麗君的「靡靡之音」,便再也按捺不住隱藏多年的情愫。

劉峰終於鼓起勇氣,對林丁丁深情表白,青春的躁動激起了層層欲望,他嘗試擁抱林丁丁,卻不幸被路過的戰友撞了個正著。

林丁丁為了撇清自己,向組織告發:劉峰強行「觸摸」她,想要對她耍流氓。

劉峰也許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放棄大好前程,費盡心思為留下來而做的一切,在林丁丁眼中,甚至抵不過攝像幹事的幾張照片和一瓶橘子罐頭。

在思想禁錮的那個年代,談愛情是羞愧和可恥的,更何況是極為惡劣的「耍流氓」。

可惜澆滅他所有希望的正是自己暗戀多年的那個人。因為一次觸摸事件,劉峰失去了他所有的光環,甚至名譽掃地。

一夜之間,劉峰從人們口中的「大好人」「活雷鋒」,變成了一個無恥的「流氓」。他曾儘自己所能幫每一個人,每一個人卻都把這當做理所應當。他所有的好,如今都成為眾人嘲笑的素材。

此刻,劉峰的心或許已經死了,他不會再對文工團有任何的留戀,而這裡的人似乎也不再需要這個「活雷鋒」了。

離開文工團的那天,那些他曾經竭盡全力幫助過的戰友們、曾經口口聲聲稱讚他是「活雷鋒的」同志們,沒有一個來為他送行的,除了那個被戰友們嫌棄、取笑的何小萍。

劉峰被「下放」到連隊,帶著滿心的傷。接著他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戰場上的劉峰英勇無比,因為他抱著一死的心。他的右臂被子彈擊中,血流不止,在隆隆炮聲裡,他幻想著如果他能成為英雄,也許有一天會被他心愛的姑娘歌唱,就像他第一次聽她唱《英雄讚歌》一樣。他撿回了一條命,卻失去了右臂。

轉業後,很多當年文工團的高幹子弟都發達了,軍區副司令的兒子出了文工團搖身一變就是地產商,忙著在海南拿地搞地產。

而劉峰,這個木匠的兒子,也是多次立功的戰鬥英雄,卻過得潦倒落魄——老婆跟貨車司機跑了、做小生意還要被聯防辦扣車訛錢。當他右臂的假肢被聯防辦的人推搡著掉在地上的一瞬間,似乎聽到尊嚴被碾碎的聲音。

歷史的車輪隆隆駛過,毫不留情地碾壓了他的善良。

但生而為人,需要善良。

在文工團這個集體裡,唯有劉峰始終有著一種個人信念,即善良。

這種善良,刻在他自己的標準裡。不因為他人的表現、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即使所有人,都覺得嘲笑、欺負何小萍是一種理所應當,他還是會挺身而出,保護她、安慰她,並不是出於私心,而僅僅是他內心信念裡的道德標準。

人總得有點信仰,總得有點追求。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沒有信仰的人心靈肯定是空虛脆弱的,就像缺了鋼筋的水凝土。

有了信仰才能活得高尚,有意義有價值。

這個世界真的沒有那麼多的公平。每個人都有一套能說服自己的觀念,即使是壞人。關鍵不是改變他人,而是我們應該在這樣一個世界如何活著。如何安放自己的位置,如何定義自己,如何堅守自己內心的信念。

真正善良的人,從來不思考自己為什麼善良,也從不認為善良是一件值得拿出來曬的奢侈品。因為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修養、是和一日三餐般的日常、是我們一生都要信奉的信條。

儘管劉峰歷經滄桑,不再那麼朝氣蓬勃和滿是鬥志,可是他沒有改變他的善良

堅持自己的信念,是他對這個好壞參半的世界的回應。

即使後來劉峰冒犯了林丁丁,甚至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是骯髒的想法,這個從神壇走下的聖人依然被觀眾買單,不為什麼,僅憑他的善良,就足以誇夠一輩子。


何小萍:善良在哪裡

我始終認為,影片中的何小萍是為尋找善良而來。

何小萍,一個出身不幸的女孩,父親在她六歲時就因文革被打倒送去勞改,母親改嫁又有了弟弟妹妹,繼父不接受她,弟妹欺負她,母親也無暇保護她,她從小就被不斷地欺負和羞辱。

她「幸運」地因為舞蹈出色被特召到文工團,當了一名文藝女兵。

儘管童年滿是委屈和淚水,但是何小萍仍然沒有放棄自我。這或許是一種正如馬斯洛所說的「人人都有自我實現的本能」。

年輕的她以為去了文工團這個全新的環境,憑著出色的舞蹈天賦和刻苦的練習鑽研,她就能擺脫過去的原生家庭環境,擺脫人人都歧視羞辱她的生活。

她是帶著這種善良的願望來到文工團的。

對美好有嚮往,希望通過個人努力過上一種有尊嚴的生活,這就是她骨子裡的信念。

按照理想的走向,女主角應該在青春洋溢的文工團裡得到夢寐以求的尊重,再也不被人欺負。

可是,事與願違。因為人性,就是如此。因為環境,個人往往無法掌控。

一開始,只有幾個文工團的姑娘瞧不起從小地方來又沒有任何背景、土得掉渣的何小萍,因為她「身上有味」而討厭她,因為她示範舞步摔得跟頭笑話她。後來因為她偷拿林丁丁的衣服拍照片,第一次被所有人語言暴力。後來假胸事件,在毫無證據下,所有人都一致認為,那個摻假的胸罩是何小萍的,並聯合起來動手扒衣服。

後來這份瞧不起和討厭蔓延到了整個文工團。

欺負她成為大家發洩負面情緒、享受某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的方式。看上去單純快樂的文工團姑娘和小夥子們,當去合力踐踏一個人的時候,並沒有任何的心理障礙。

文工團發生的一切讓她寒心。不是為自己寒心,而是替劉峰寒心,那麼一個純粹如赤子的好人,竟然被陷害到這種地步。當然她的失落也沒人懂,她一直暗暗喜歡劉峰,整個集體裡,只有劉峰對她好。

於是,她決絕地要擺脫這個集體。

當她裝病被發現,然後被上級「發配」到西南邊境的時候,她心裡雖然有不悅,但更多的是慶幸,如此便不再是這個集體一員了。

在西南的戰地醫院裡,何小萍見識了血肉橫飛,生離死別。她把一個個傷員從死神那裡拯救,也眼睜睜看著一個個年輕的生命化作塵土。在一個醫院被轟炸的日子,她用身體護住年輕的傷員,醒來時獲得了一枚英雄的勳章。

她從人人嫌棄的「怪物」成了眾人眼裡的英雄。

戰場上的殘酷,現實裡的反差,讓她精神失常了。連劉峰站在面前,她的眼神裡也滿是茫然。

時代的車輪滾滾而過,在它面前,誰都無力招架,更何況是劉峰、何小萍這樣的小人物。

也許人人生而善良,但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我們也會在內心滋生出各種恨意和惡意。因為我們都會有無法表達的情緒,都會遇到的不公平待遇。

原生家庭裡面,父母對你的漠視或不接納;在學習環境裡,同學對你霸凌,你無法還擊;還有你受到的任何一種可能導致你憤怒的攻擊——當你無力還手,這種憤怒和恨意並不會就此被壓抑,它往往會在你面對著一個比你更弱更沒有還手能力的人時,傾瀉而出。

是的,我們往往會把別人對我們的惡,用一種我們根本無法察覺的方式巧妙地轉嫁到另一個更弱小的人身上。

這就是人性。

最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

何小萍似乎沒有找到她渴望中的善良。

好在有劉峰。整個集體裡,只有劉峰對她好。


她們:善惡交織的人性

人性的惡意,其實隨處可見又難以察覺。

每一個人都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壞人,即使這個人真的是壞人,他也會為自己的惡行找到「合理化」的理由。

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所不同的只是,一個人會不會對於這種不自覺的惡意有所察覺,有沒有一種內心深處的強烈信念去約束自己人性的惡。

發生在文工團很多傷害的故事,往往看起來不是典型的傷害。毫無反抗能力的初來者何小萍,成為了大家惡意傾瀉的焦點,無辜的何小萍一時之間成為「眾矢之的」:

何小萍第一天到的時候偷拿別人軍裝,他們借題發揮,給她扣上品行不端的帽子;

誣陷何小萍,說往內衣裡縫海綿墊子這種心機行為一定是她所為,幾個人圍追堵截理直氣壯要脫她衣服檢查;

侮辱何小萍,說她身上一股味,都不願意和她跳舞,其實小萍只是比別人能出汗而已……

借題發揮、誣陷、侮辱、當眾強行扒衣服,電影裡的這幾齣戲,將一個群體彼此傳染的惡意,描述得淋漓盡致。

在文工團,蕭穗子是最接近生活的一個角色,是一個事不關己的吃瓜群眾。

在面對何小萍被欺負時,她一直保持一個旁觀者的狀態,沒有上前添一把火,也沒有站到何小萍的一邊和大家作對。在後來她在戰地醫院看到何小萍現在的生活時,從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其實她對何小萍是感到抱歉的。

她就是一個「中間人」,沒那麼好也沒那麼壞,普普通通,有著自己一套原則,安分守己的為了自己的生活努力著。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

林丁丁是絕對的現實主義者,自私的利己主義者。衡量一切事務的標準,是看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損。

因為長相甜美,林丁丁深受男戰士們的喜歡。也正是如此,養成了她過度自私的性格。

林丁丁本來對劉峰有著好感。可是,在與劉峰一抱之後被人撞見,她主動找組織,揭發了劉峰喜歡自己的事情,還說抱的時候解她內衣扣子。她之所以這麼做,不過是維護自己的名譽,卻全然不顧,會給劉峰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文工團解散後,她又和男友分手,通過二姨介紹,嫁給了華僑,成為第一批移居國外的人。

領受了過多的寵愛,就難免恃寵而驕,就難免以為:別人幫助她,只是本分;她傷害別人,全然沒有愧疚。

只談好處,不看是非。她的世界裡沒有對錯,只有利弊。林丁丁壞嗎?不至於,不過是自私得光明正大了一點。

郝舍長壞嗎?其實也還好,和陳燦好上了也沒拐彎抹角,還算直接,不陰。

陳燦壞嗎?放現在最多也就是個渣,金鍊子收了,感情卻退了。

……

他們不壞,但也的確夠不上善良。

有些不善是使壞,有些不善是惡,有些不善是冷眼旁觀。

若干年會,當年的文工團友聚會,郝淑雯拿出林丁丁發福(相當油膩的中年婦女)相片,給劉峰看,俏皮打趣道:還想不想「摸」?劉峰什麼也沒說,只是微微一笑。

歲月的滄桑已掩蓋,化作了塵埃。

一代人的青春在時代的洪流中,滾滾而下……一個時代的浪潮接著下一個時代的浪潮打過來。

回首前塵往事,早已付諸笑談中。


劉峰、何小萍: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

有人說:所謂善良就是成全了別人,委屈了自己。當善良成為一種習慣,就是對自己的傷害。善良至少要留給懂你好的人,比如何小萍對劉峰。

劉峰,一個雷鋒一樣的好人;何小萍,一個乾淨如天使般的姑娘。一個是善,一個是美。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兩個心懷善意的小人物,被命運的車輪碾得遍體鱗傷。儘管善良不被善待,但他們從未忘記善良。他們依然用善意回應著這個冷酷的世界。

何小萍是劉峰從地方上接到文工團的,從這便埋下了兩個故事的共性基調。

劉峰與何小萍的接觸不是很多,但他卻有著別人不一樣的前提,那就是他了解何小萍的身世,同樣,他也就理解了何小萍的做法,何小萍對於劉峰來說是一種複雜的心情。他既同情何小萍的遭遇,同樣也會產生與和何小萍同病相憐的觸感,換句話說,劉峰對林丁丁的追求,其實是自卑的,這種自卑與何小萍是一樣的。

何小萍是個倔強的人,她在文工團裡被其她姑娘孤立,不被喜歡,但她一直默默忍受著,她是唯一個真正感受到劉峰善良的人,因為總不被善待的人,遇到善良的人是一下子就能觸覺到的。

劉峰對所有人都好,但何小萍只在乎劉峰。

或許,何小萍才是唯一一個真正識得劉峰善良的人,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才最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何小萍心裡對生活的念想是劉峰給的。

後來的何小萍,因為看了文工團的一次演出,找回記憶,重新恢復正常。

多年後,兩人再次見面,坐在一張長椅上。

小萍將那句忍了足足十多年的話說出口:「你能抱抱我嗎?」

劉峰沉默了片刻,微笑著用左手將她攬在了懷裡。這個遲到了多年的擁抱可能無關愛情,但其中飽含的慰藉與珍視,卻更讓人淚目。

令他們窒息的命運,讓他們練就了這樣的本領:即使氣若遊絲,也活得心平氣和。

因為幸福很難,被善待很難。所以他們往往更懂得珍惜和愛護。

一個從來不曾得到過愛的人,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再也不相信愛,心中充滿憎恨;另一種是繼續相信愛,一旦上天給了他幸福或者幸福的可能,他就會比任何人都知足也更珍惜。

當初表白未果反被誣陷的劉峰,在多年之後看到了那個姑娘的照片,那個曾經窈窕的少女已經發福很多。

他的眼睛裡沒有一絲慶幸,或者是嘲笑,那張歷經滄桑的臉上,流露出的是溫和的微笑和滿滿的愛意。

他的愛那麼純粹,哪怕那個姑娘誣賴過自己,讓自己遍體鱗傷。他對她依然沒有一點恨意。

真正的善良,即使被冷酷的世界碾碎,卻依然在粉碎裡開出花來,平和寧靜,泛著人性的光芒。

而何小萍因為有劉峰的幫助,這個自卑、低價值感的姑娘也形成了一種堅定的人生信念,「一個沒有被善意對待的人格外珍惜善良」,她活成了和劉峰差不多的人。

她的內心有正義,她相信某種信念,並因為這種信念而活出了自己。

他們並未結婚,卻待人溫和,彼此相偎一生。這已足以令人寬慰,在這兩個歷經坎坷、善良純粹的人之間,最需要的不正是溫暖的相伴嗎?

很多人過著簡單而規律的生活,卻總嚮往著更複雜更繁華的花花世界。

而當我們回歸社會,卻總是被社會的亂流衝擊潰敗,富有和名望都不能像芳華那樣使我們對自己滿意,正如同影片最後穗子說只有劉峰和何小萍顯得那樣滿足和幸福,其實只是因為很多人不懂知足。



你我:薄情的世界善良的活

在這混亂的世界中,我們行走於黑白兩道,人情的亦黑亦白,總使人無處可躲。而世間卻充滿著爭,不休不息讓我們無處追尋本來的意義。

善良,給了我們應有的活法。

欣賞一個人,始於顏值,敬於智慧,合於性格,終於人品,而久於善良。

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李叔同早年做音樂教師,有一次上課,一個學生在下面看閒書,另一個學生則隨地吐痰。下課後,李叔同請那兩位同學留下來,用很緩和的聲音對他們說,下次上課不要看閒書或者隨地吐痰。

兩個學生剛要申辯,李叔同向他們鞠了一躬,兩個學生頓時滿臉通紅。

只有善良才有長久的影響力,當一個人心中只有善念的時候,一切塵世間的浮華光景早已退卻,只有一個個平等和應該尊重的靈魂。

善良是養心養生的最高級營養素,這是拿破崙·希爾的名言。

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樂於扶貧幫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於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於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就常有輕鬆之感。總之,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養生不可缺少的高級營養素。

善良是一種溫柔而強大力量。

一位姑娘在購買餐點時,遇上一名流浪漢,於是為對方也買了一份,隨後兩人聊了起來,姑娘耐心聽流浪漢講述了自己的境遇:沒有父親,母親過世,自己染毒,遭遇各種歧視......

離開前,流浪漢寫了張紙條給她:「我本想在今天結束生命,但因為遇見你,我現在不想了,謝謝你,美麗的人。」

你那發自內心真誠的關懷,表面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卻能給別人帶來無限光明。

善良,是面對陰險、狡譎、算計,不盲目、不衝動、不短視,開明、大氣、謙和、睿智、理性、溫和、陽光、向上,決不惡意、陰暗、醜陋,是溫柔、激情、有信念、有仁慈、有遠見、有修為。

善良是寬容的,當別人遭遇不幸時能給予適當的同情和理解;善良是種心態,唯有心態平和才能擁有內心的善良。

善良的人,人人敬愛。善施者善還,愛出者愛返,天道酬善。一個人心中充滿善良,就會形成一種強大的氣場,別人感應到訊息,自然會來幫助你。正印證了一句話: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善良的人,吸引美好。善良是心中的太陽,照亮了自己,溫暖了別人,世界會溫柔以待善良的人,人心會感恩善良的人。

那就讓我們做一個內心強大而又善良的人吧!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作者簡介:陸人,天成作文學堂創辦人,頭條號中國符號主人。喜歡漢語言文字,寫些詩歌、散文、紀實文字。出版報告文學《雪情》《血戰長津湖》。曾獲新疆新聞獎、《詩刊》社詩歌大賽獎、中國圖書勢力榜十大好書獎。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新疆作家協會會員。

,感受中國味道。

相關焦點

  • 《芳華》善待善良也是一種善良
    《芳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影片以女主二號蕭穗子的口吻回憶錄式的講述了劉峰和何小萍的故事。、不被珍惜劉峰是一個無求也必應的「活雷鋒」。就像當林丁丁知道一個對誰都好的劉峰突然說惦記自己很多年了,這種反差會讓她覺得可怕、噁心,甚至侮辱,所以她哭著說:「他就是不能喜歡我,誰叫他是活雷鋒啊!」。一定程度上,這樣好到沒朋友其實也是一種性格悲劇。不管怎樣,雖然我不贊成這種「愚善」,但如果身邊有這樣的善良,依然是值得感念和善待的,同時理解這種善良的脆弱和包容允許人性中本有的自私。
  • 電影(芳華)觀後感。
    電影芳華:一代人的芬芳年華,歲月在每個人臉上都留下了痕跡,但劉峰和小萍似乎並沒有什麼改變。一個充滿青春歲月的文工團,裡面充斥著歡樂,激情,也隱藏著人性的冷漠、麻木。劉峰,一個被文工團愛戴的活雷鋒,非常善良,不為一己私慾,只為集體利益,幫人取快遞,抓豬,造沙發,大家認為他人很好,活雷鋒,久而久之,大家對這些善良麻木了,認為這是他應該做的。他們從沒意識到,文工團失去了劉峰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只想到劉峰善良,善良的人就應該要做這種事情,一直索取卻不曾懂得,真心說一句謝謝你。
  • 回顧經典電影《芳華》善良的青春,不善良的時代
    《芳華》又一部馮小剛導演的催淚電影。別人有沒有被感動,我不知道,我的的確確被感動到了,電影中半部開始眼淚就控制不住,被善良的主人公所受到的待遇而憤恨。一個善良的人,好事做盡,卻在一次誤會與誤解當中,被他幫助過的人和社會被摧毀,冷落。
  • 餘生,做一個「薄情」的女人
    如果女人的天真不能帶來幸福,那她應該讓自己變得「薄情」。其實,女人「薄情」是在保護自己,給自己築起一道保護牆,才讓自己不受感情的折磨。感情裡,太善良的女人,往往會讓自己傷痕累累。如果什麼都替對方著想,總是在替對方找藉口,總是在自我安慰,那你早晚要明白,這不是雙向奔赴的愛情,而是你一人的單戀。
  • 無聲的電影《芳華》,英雄不應該只活在讚歌裡
    2017年上映的《芳華》,我一直沒去看,只聽人是一部懷舊電影。直到今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才看了這部電影,無聲的。那是在4月份出差回來的高鐵上,彼時國內疫情形勢剛剛扭轉,但人人對這場浩劫仍心有餘悸。郝淑雯對受到「委屈」的林丁丁說「醫生幹事能抱,活雷鋒不能抱嗎」。英雄和雷鋒是用來歌唱的,他們只能奉獻,不能有任何七情六慾。
  • 電影《芳華》
    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
  • 《芳華》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比最樸實的善良更可貴
    影片《芳華》上映已經有些天了,我一直沒有時間去看,今天,有幸和妻子去電影院看了《芳華》,觀影過程中,我哭了兩次,男兒有淚不輕彈,這次的淚水除了被劇情的感染,更多地是流給這周遭人世中善良人的苦痛遭遇,相信流出淚水的不僅僅是我,還有你和許多許多人。
  • 芳華已逝,唯愛和善良永恆.
    總覺得,在物象星宇的空間,能夠裝扮世界的,並不僅僅是山水的斑斕,而一定還有善良在生命裡際放的顏色。芳華雖迷,卻有花期,而愛和善良,總如那池蓮之靜幽蘭之雅,似潺潺流水,在時間的長河裡,不涸不古,常韻甘醇。其實,生命本該就是這樣的。美!是歲月有意對人生的恩賜,是生命飛翔靈魂之外的顯赫。人生當情,情之為緣。
  • 《芳華》何小萍:我只是帶著「人格面具」,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罷了
    《芳華》電影《芳華》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芳華》,講述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省軍區文工團的故事軍裝事件、海綿事件、觸摸事件,一個個的尷尬背後,是人性的複雜和難以捉摸,好人被污衊、新人被欺負,每個人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說起這部劇,很多人的關注點都在「活雷鋒」劉峰以及故事講述人蕭穗子身上,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這部劇的另一個人物何小萍。
  • 電影《芳華》裡的人生
    芳華易逝,芳華已逝。電影《芳華》,如一股清流。儘管《芳華》已經無比的真實,但是劉峰這樣的人現實生活裡很少遇到。如果你的生活裡有這樣一個人,請你務必珍惜和善待他,善待他就是善待和保護善良,否則這個世界的真和善會越來越少!而何小萍,不能說普遍吧,但現實生活裡,每一個形形色色、大大小小、各式各類的群體裡,似乎都有過或者都有著這樣一個人吧。如果更準確點說,一定有人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的。也許有時候就是你,有時候就是我。
  • 電影《芳華》:惟願當年華逝去,心中仍留芳華
    芳華的上映一波三折。最初對這部講述「那個年代」的影片的好奇心,已經不是那麼強烈了。但在電影開場的那一刻,我就知道,這肯定會是一部非常值得期待的精彩影片。可《芳華》卻並不是這麼演的。小萍家庭背景比較特殊,由於軍裝事件和她身上所謂的「味道」,讓她自從進入文工團的第一天起,就成了團裡人人嫌棄的一個笑話。劉峰也和普通的電影男主角不太一樣,他是個老好人、活雷鋒。
  • 《芳華》:淺析馮小剛在電影中對芳華的藝術表達
    《芳華》的創作源於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的一個約定。兩人都有在文工團服役的經歷,那段時光是他們各自青春的珍藏和回憶,機緣巧合下兩人約好共同創造一個貼近親身經歷的文工團故事。於是嚴歌苓執筆,馮小剛執導,由黃軒、苗苗、鍾楚曦等主演的文藝電影《芳華》於2017年上映了。
  • 芳華虛度 妖貓羽化 電影也是幻術
    撰文 | 蟹兜回國一個月,看了兩部國產電影。 毫無意外,就是《芳華》《妖貓傳》。
  • 馮小剛的《芳華》多少人看懂了?始終不被善待的人,也許最善良
    在我心裡,這部電影是馮小剛迄今為止,最好的電影。甚至可以說是近21年來,大陸最好的青春電影——《芳華》。觀眾對這部電影也是讚不絕口。為什麼是21年?因為22年前,姜文拍出了《陽光燦爛的日子》。那部被史航高度誇獎的電影:「如果說,《陽光燦爛的日子》是超一流的青春片,那麼今天其他所有的青春片。最多只能算二三四流。」
  • 電影《芳華》把人分5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昨天去看了電影,我沒有失望。《芳華》仍是馮小剛最好的電影之一。電影,講的是1970到1980年代,某軍區文工團。一群年值芳華的年輕男女,經歷了愛情萌發,遭遇了戰爭的洗禮。時代在發生著劇變,文工團裡每個人的命運,也悄然轉向。有人從中看到了年輕,有人看到了時代,也有人看到了人心。而我,看到的是人的層次。
  • 《芳華》影評:心中常駐芳華
    小說是講故事,電影也是講故事。電影故事講得雲山霧罩、支離破碎,讓人看不懂、弄不明白,觀眾就了無興趣,過目即忘。《芳華》採用了繁複的多線敘事結構,講了一個比較好的故事、比較精彩的故事;通過較為完整清晰、層次分明的情節安排,表現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思想境界,並引領觀眾進入影片人物的精神世界,讓人觀後難以忘懷。有人評說,《芳華》故事不怎麼真實,有些虛頭巴腦。
  • 馮小剛<芳華>黃軒演技炸裂,變身「活雷鋒」,成為一個時代的悲劇
    一個始終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識得善良,也最能珍視善良。>本次為大家帶來馮小剛導演的一部電影。-----《芳華》這部電影改編自小說,原著作者是嚴歌苓,導演是馮小剛,兩個人恰好都在文工團幹過。我想,也許是在致敬他們逝去的青春吧。在他們那個年代,年輕人,充滿朝氣,他們懷揣著對未來生活的夢想。發生的一系列的事情,像明燈一般,照亮了他們的歲月。愛情,友情,親情也隨之生根發芽。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部影片不僅是在追憶青春,又好像是在控訴一切不合理的東西。
  • 電影《芳華》的敘事藝術特色淺析
    電影《芳華》的敘事拍攝創新採用了綜合敘事方式,導演科學地將文學多視角敘事與電影多視角敘事有機結合在一起,構建出了多向度敘事藝術結構,向觀眾呈現出一種具有時代人文情懷和質感的電影畫面。文章進一步對《芳華》敘事藝術特色展開分析與探討。
  • 在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著——張藝謀和他的《活著》
    《活著》是我看過的張藝謀的第一部電影,看完《活著》,張藝謀這個名字便在我的心裡活了起來。電影《活著》是根據餘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人們免不了會把把電影拿來和原著進行比較其實,這是不懂電影的人說的外行話。懂電影的人都知道,影視作品是對文學作品的再創作,絕不是簡單地照搬照抄。
  • 成為一個正常人,而不是偉人:電影《芳華》有感!
    電影劇照  花了三天時間讀了下嚴歌苓的《芳華》,跟著電影的一陣熱風,活得不過才二八,要說這年紀也不大,但怎麼就沒有了耳目一新的東西了呢,看這本書的感覺很像哪個電影的感覺?唯我們在他人的世界裡與世無爭,更加知足才能長久的守住屬於我們自己的芳華。芳華(電影)馮小剛電影《芳華》熱播,觀眾紛紛回味無窮,或陷入沉思,或回憶往事,眾說紛紜。筆者認為,此片雖然真實感人,但總體卻屬於輕微負能量電影。因為此片違反了「好人有好報,壞人有惡報」的中華民族5000年來的正能量主旋律,雖然如此,但此片總體算是溫情一片,好人最後終有該有的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