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心理師周慕姿:情緒勒索者的模樣

2021-02-18 臺灣電影

※文章來源:《情緒勒索》/寶瓶文化出版

作者:臺灣心理師周慕姿

「我媽是個很偉大的女人,她窮盡一生之力,養大了我們家三個小孩…對,我從不否認這點。但是有的時候,我真的覺得跟我媽相處讓我壓力很大。

 

我媽總是會跟我們絮絮叨叨地說誰對她怎樣怎樣不好,比如說她小時候怎麼被爸媽虧待,長大怎麼被朋友虧待,結婚後,又怎麼被後來離開我們的爸爸虧待。

 

她常說,要不是因為我們,她現在一定是個女強人。她是為了我們才不再嫁,也沒有好好發展自己的工作,所以要我們一定要好好孝順她。

 

其實包含我的弟弟妹妹都不是不孝順的壞孩子,但是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媽媽的要求真的很難滿足。比如說,如果她有需要,她打電話給我們,我們都要隨時接電話,不論我們是否在上班,或是正在忙其它的事。

 

她對我們念的科系、工作、交往的朋友,甚至結婚的對象,都有她自己的一套標準與要求。如果我們不按照她的想法去做,她要不就聲淚俱下的罵我們不孝,要不就說是為我們好,我們都不會想。

 

每次遇到我們不順從她,媽媽最常罵我們的,就是說她一生過得多苦,好不容易拉拔我們長大,別人都以為她可以享福了,沒想到三個小孩對她如此不孝,不懂得感恩,還忤逆她,不懂媽媽的心情…

 

每次一聽到媽媽這麼說,我和弟弟、妹妹就一起沒轍了。我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每次我們只是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就代表我們不孝?好像我們沒有按照媽媽想要的去做,我們就對不起媽媽。做自己,好難…」

有些情緒勒索者,他們重視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大於別人的,是因為他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被虧待」。

 

可能從小到大,他們時常感覺到委屈、不滿足,所以一旦有機會,他們就希望別人能夠「非常」重視他的需求。為了要讓別人重視他們的需求,他們不惜使用情緒勒索的手段,讓自己在這段互動關係中,能夠佔上風。

 

對他們而言,他們的需求能夠被注意、被滿足,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對方可能是勉為其難地答應,但對這些情緒勒索者而言,對方「為了他們」,因而勉為其難答應了一件困難的事情,正代表這些情緒勒索者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有的時候,這些情緒勒索者,並非不知道對方是勉強的。對他們而言,在這種人際互動過程中,感覺到對方的「勉強答應」,反而可以讓這些情緒勒索者,感覺到自己是重要的;而這個感受,也成為情緒勒索者的「安全感」,用以安撫他們感覺自己長期被虧待、被忽略的不安與焦慮。

 

就如同這個例子中的媽媽,媽媽藉由讓子女有罪惡感,因此讓子女能夠為自己做一些妥協與迎合,會讓媽媽感覺到子女「孝順」,重視媽媽的需求;如此,才能弭平媽媽感覺自己長期被虧待的委屈。

 

但這類的情緒勒索者,卻沒注意到被勒索者的委屈;甚至,可能因為太過聚焦在自己的委屈上,反而合理、淡化了他人委屈的情緒。認為被勒索者為自己做這些,迎合自己的需求,都是「應該的」,根本就「不應該有委屈」,否則就是「不孝」。

 

從前面的討論,或許,你也發現了,大多數的情緒勒索者,他們內心的不安與焦慮,其實並不比我們少,只是,或許他們過去學到的,是必須用「情緒勒索」這樣的方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才能給自己安全感、安撫自己的焦慮。

 

但很多時候,他們卻忘記了:有時,讓他們真正焦慮與不安的,是這段關係的好壞;而情緒勒索的手段,可能只讓他們暫時獲得了表相的滿足,但卻讓他們失去了真正害怕失去的「重要事物」:親密關係,以及對方的愛。因為在這過程中,被情緒勒索者答應了情緒勒索者,是因為焦慮與害怕,而非對情緒勒索者的愛。

 

「我限你1分鐘之內出現在我面前,不然我就走人。」這對話熟悉嗎?你總是在愛裡面犧牲到連自己都不見了嗎?為什麼你明明知道這樣的關係很辛苦,卻又一直被勒索、卻沒有辦法逃出來?

作者:海苔熊;校閱:臺灣心理師周慕姿

你總是犧牲到連自己都不見了嗎?為什麼你明明知道這樣的關係很辛苦,卻又一直被勒索、卻沒有辦法逃出來?

在感情、工作或家庭裡,你有沒有「不想做,但還是勉強做」的經驗?有沒有誰一直壓榨你,你卻又因為害怕不敢吭聲?

 

這就是「情緒勒索」(Emotionalblackmail),指的是有些時候我們為了維繫與重要的人的關係,為了不想要自己被貶低、為了降低焦慮,會重複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

 

很多心靈成長書籍會教你「劃清界線」,但劃清界線看起來容易,在我們的文化當中做起來卻相對困難。讓我們看看下面的例子:

 

媽媽說:「沒關係,你可以不要回來啊!」

婆婆說:「你真的很自私,怎麼都只想到你自己?」

老公說:「叫你幫我做這麼一點點事而已,我真是看錯你了,當初結婚我還以為你是個體貼的女人…」

老闆說:「我因為看好你才把這份工作交給你的,你不想做沒關係呀,後面還排一堆人等著要做。」於是你就接著做了。(其他的同事表示欣慰)

那些對你重要的人,往往只要一句話,就能夠左右你的情緒。

在我們的文化裡面,情緒勒索似乎是一種天賦技能(這樣可以算是華人之光嗎?),生下來好像就會了,它的好處是讓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壞處是,我們在遺失了與家人、朋友、情人之間的界線的同時,也迷失了自己。

為什麼你總是無法拒絕別人

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拒絕別人呢?因為我們重視這段關係大於自己,因為我們把焦點放在對方的需要和情緒上面,而忽略了自己的情緒。當你使用「不拒絕」這個技能的時候,為了減低傷害,連帶啟動「合理化」的 buff,告訴自己:  

・媳婦本來就應該聽婆婆的話。

・我才剛進公司,新人多做一點是應該的。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我們的文化裡面還有一個自帶技能,就是說反話。《情緒勒索》曾提到一個例子:「把孩子養這麼大,真是孝順,供他吃穿念名校,讓他不用擔心生活,結果這樣回報我們。」

 

當然,還有其它例子,如:「你最好啊,你只要顧到自己不用顧到別人啊,對啦,自私的是我啊」、「跟你說,我真的一點都不在乎成績,我在乎的是你的態度…」

 

說穿了,就是兩個不安的人,用不恰當的方式互相取暖,卻又各自讓彼此受傷。

「如果可以好好愛,不會有人輕易選擇恨」那些習慣使用情緒勒索的人,其實就是丟出一種「餌」,讓那些習慣被勒索的人上鉤。

 

「餌」的範例:

・你怎麼那麼不孝?

・好吧,你這麼不知好歹就算了!

・我就知道你根本不愛我…

有些時候你不夠勇敢,並不是因為不愛自己,而是對方所說出來的一些話,勾住了你。那些勒索你的人,往往知道你的弱點,並且在這個很痛的地方踩。

情緒勒索涉及六個重要的特徵

1.勒索者提出「要求」(demand) 

 

2.被勒索者想要「抵抗」(resistance)  

 

3.勒索者讓被勒索者感到「壓力」(pressure)

 

如果被勒索者沒有接受,或者是反駁,勒索者持續「威脅」,例如用金錢、關係的破裂等等讓被勒索者不得不就範。  

 

被勒索者「順從」,於是看起來雙方的焦慮好像解決了,但其實是被勒索者「被摸頭了」。

 

勒索者食髓知味,於是下一次又「舊事重演」。

 

這個循環當中,有兩個重要的特徵——

 

第一,如果你是那個被勒索的人,請記得:一個銅板不會響,只有在你點頭同意的時候,這個循環才會形成。換句話說,只要你堅決的拒絕,他的戲就演不下去了。

 

第二,你一開始抵抗的時候,他會發現「咦?奇怪,為什麼過去的方式不管用了?」所以一定會「繼續下猛藥」,倘若你沒有堅持,很快又會被他拉回那個圈圈裡面,而且他們往往知道你的痛點。

 

勒索者會持續用下面三種方式來達到他的目的。

 

1.貶低你的自我價值感:「我以為你是很聰明的人…」;技能效果:施放後,對手產生自我懷疑、擔憂被淘汰、覺得自己不好等情緒效果持續數分鐘到數天不等。攻擊效果隨「兩人關係」深度而增加。

 

2.增加你的罪惡感:「反正你從來沒有重視過。」;技能效果:施放後,對手覺得罪惡、一定機率他會把你的錯當成他的錯進而接受你的請求或幫你做事。效果隨對手的「責任感」等級增加。

 

3.挑戰你的安全感:「沒關係我也可以去找別的女人…」;技能效果:施放後,對手擔憂會被遺棄或不愛,產生「害怕關係瓦解」的情緒。

 

當他的目的沒有辦法達成的時候,他就會用一些語言來威脅你,然後讓你不知不覺地、乖乖就範。

 

什麼樣的人會變成被勒索者/勒索者?基本上,有幾種人會變成被勒索者:

 

1.一直想當好人。

 

2.習慣自我懷疑。

 

3.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

 

4.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

 

5.過度孝順。

 

6.過度遵從權威。

 

表面上看起來是六種人,實際上只有一種人:對自己沒有自信的人。當你不夠愛自己、不夠重視自己的感受、總是害怕會失去關係、失去別人的信賴、怕別人會討厭你,就很容易被勒索。

 

但有趣的是,看起來你這麼努力希望換到的是這段關係,希望可以換到對方看重你、愛你,殊不知長期被勒索的結果,你換到的不是愛,而是害怕與傷害。

那麼,什麼樣的人會變成勒索者呢?

 

其實,他們也是對自己沒有自信的人,或者在這段關係當中缺乏安全感的人。只是,勒索者比起被勒索者還有一個厲害的技能,就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對方的身上,很巧妙地讓被勒索者認為「對啊,好像都是我害的」。

 

他們因為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怕會失去這段關係,所以用一些威脅的方式,想要綁住兩個人。

 

兩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同樣不重視自己的感受,不小心把對方的感受當作自己的責任(被勒索者)、或把自己的感受當作對方的責任(勒索者),就形成了一種「病態性共同依賴」。彼此都害怕失去愛,卻又互相傷害。

那該怎麼辦呢?

 

下面三個步驟是周慕姿認為很困難,但卻又是必經的過程:

 

停:不要太快回應,當對方在勒索你,或是你在勒索對方的時候,先停下來,看看發生了什麼事。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當對方找不到你,叫你一分鐘之內出現的時候,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現在他在幹嘛?我真的有可能一分鐘之內出現在他面前嗎?如果我匆忙地在三分鐘趕到他前面,他會說什麼樣的話?

 

如果是家人或是上司的要求,你也可以給自己一段時間,不要太快做出回應,看看是什麼樣的「劇本」,正在操控這段互動。當對方持續的用一些話來戳你的時候,你只要回復「好的我想一想」,不管他怎麼說你都是講這句話,把它想像成一種防護罩。

 

看:不論是勒索或是被勒索的人,往往都是不在乎自己的感受的人,當你可以先看看自己的感受是什麼,以及安撫自己的焦慮和罪惡感,有些時候甚至可以離開現場,漸漸就可以建立起兩個人之間的情緒界線。

 

在上面的例子當中,你可能可以問自己:他「每次」都這樣,你的感覺是什麼?你真的值得被這樣對待嗎?他說這些話的時候,是不是把他的焦慮和情緒「丟」到你的身上?

 

應:當對方情緒比較和緩的時候,你可以回到現場,然後做出比較恰當的因應。但如果他並不是那個可以好好討論的人,或者是他已經吃死死你吃很久了,那麼你只要持續做到前面兩個步驟就可以了。

 

為什麼呢?還記得前面的討論嗎,既然是一個循環,當你這邊被切斷、他無法再勒索你的時候,你每次停下來,他就會受到挫折,而你繼續堅持,他就「不得不」改變和你相處的方式。

 

如果無法一步登天,你可以先練習「停」,「停」的三個小技巧分別是:跳針唱機、暫停鈕和翻譯蒟箬。

 

或是你可以設定:「把手張開」=翻譯蒟箬;「握拳」=暫停鈕;「彈手指」=跳針唱機。

 

畢竟不是每個人天天都會在口袋放橡皮擦,但是你不可能不帶「手」出門。

 

做一陣子之後接著做「停」、「看」,感受一下發生了什麼,你的感覺是什麼。如果連你自己都不重視自己的感受,別人來踐踏你也只是剛好而已。最後可以進一步做出因「應」,嘗試跟他溝通。當然不可能一次搞定,無法的話再退回停看、停看練習。

「因為害怕而持續讓步,換到的只是暫時的焦慮解除,與往後更多的害怕。但並不是愛。」周慕姿說。

 

兩個人的關係,本來就不應該只有一個人的聲音。如果你一直以來都讓愛情/親情/工作等人際關係綁架你的人生,或許你該思考的並不是為什麼自己總是遇到這樣的人,而是你內心有什麼樣的恐懼,讓自己變成一個有委屈,卻不敢說出來的人?

推薦閱讀

女人的腦袋vs男人的腦袋,這樣解釋合理多了!

教你怎麼安慰別人,學會最棒的同理心

北野武:我用盡一生與母親較量,最終滿盤皆輸

相關焦點

  • 好書推薦|《情緒勒索》作者:情緒從來都不是別人的責任,面對心中不安,始終要自己負責
    心理師周慕姿在自己著作的第一本書中談到了「情緒勒索」的概念!「情緒勒索」被視為一種「操控」的手段,會讓彼此關係崩壞,因為當一方一再的屈服和退讓,是出自懼怕,而不是親密、信任、愛,那麼這段關係終究走向毀滅。
  • 【悅讀會NO.140】你未曾覺察的「情緒勒索」正在你的日常裡,一步步逼你就範.
    這些我們習以為常、不以為意的對話,其實就是緩緩掐住我們脖子,讓我們無法呼吸的「情緒勒索」。當你不順對方的意,情緒勒索者開始自憐,或責怪、貶低、在你身上貼標籤,甚至威脅你。於是,你心懷歉疚,也開始自我懷疑,自己是否很糟、不成熟……你深陷在這些情緒裡動彈不得……
  • 「我這輩子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請停止對孩子情緒勒索吧!
    這兩年,全臺灣也掀起「情緒勒索」討論狂潮,親子天下專訪《情緒勒索》作者周慕姿,談談「怎麼才算是情緒勒索」,又該怎麼擺脫?《情緒勒索》作者周慕姿,曾千倚攝「我這輩子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爸媽難道會害你嗎?」「你敢離開,我就跳下去。」
  • 請不要情緒勒索我
    《情緒勒索》這本書是我19年在臺北的誠品書店所購,作者是一位資深的臺灣諮商心理師周慕姿。
  • 破解情緒勒索:你沒有義務滿足別人的期待!
    但你卻沒意識到,這其實不見得是非得理所當然承受的「情緒勒索」。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諮商心理師周慕姿在《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一書中指出,從過往心理諮商實務經驗中,發現「情緒勒索」是人與人最常見,卻又不易被當事人察覺的互動問題。
  • 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情緒勒索者」?
    「情緒勒索者」常用的四大手法情緒勒索者到底是如何進行迷霧陣的呢?在「要求—壓力—屈服」的相處模式中,情緒勒索者又是如何將別人的利益棄之不顧?為撥開此迷霧,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常用的手法。二分法情緒勒索者會為自己的人格特質或行為動機加上光環,讓他的行為看似十分高貴,而別人的行為卻頻頻受到質疑,甚至被他們視為汙穢不堪。這樣的手法以及他們所使用的字眼,常使被勒索者的自我評價開始動搖。
  • 「我想分手,男友卻威脅我要自殺」:小心身邊的情緒勒索
    美國資深心理治療師蘇珊·佛沃在她的著作《情緒勒索》中提出「情緒勒索」這個概念,它指的是在各種人際關係中,情緒勒索者以威脅、沉默、要求等間接或直接的方式,迫使被勒索者產生焦慮、內疚、不安等負面情緒,最終在這些情緒影響下答應勒索方的要求,形成惡性循環。
  • 科普丨有一種暴力叫: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涉及六個重要的特徵1. 勒索者提出「要求」(demand)2. 被勒索者想要「抵抗」(resistance)3. 勒索者讓被勒索者感到「壓力」(pressure)4.如果被勒索者沒有接受,或者是反駁,勒索者持續「威脅」(threat),例如用金錢、關係的破裂等等讓被勒索者不得不就範。5. 被勒索者「順從」(compliance),於是看起來雙方的焦慮好像解決了,但其實是被勒索者「被摸頭了」。6. 勒索者食髓知味,於是下一次又「舊事重演」(repetition)。
  • 《煤氣燈下》、《隱形人》|女性如何逃離情緒勒索者的陷阱?
    出於這個目認真列舉比對了《煤氣燈下》、《隱形人》裡典型的情緒勒索者套路。一、《煤氣燈下》情緒勒索套路1940年的黑白電影《煤氣燈下》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情感勒索者的種種套路。故事始於一場冷血的謀殺。馬蘭·路易鮑爾殺害了一位倫敦獨居的老太太。多年後,貝拉和馬蘭·路易鮑爾結婚後搬進這棟倫敦舊宅居住。
  • 你被情緒勒索了嗎?
    我是一位心理師,每天都在省視人的內心傷痛。    我發現我們內心的很多痛苦都來源於親近之人的情緒勒索。
  • 致情感勒索者:你好,請滾
    在關係發展過程中對另一方各方面信息的熟悉,反而成了勒索者的武器,幫助他們達成一種被雙方恐懼情緒驅策的協議。不論哪種情感勒索者,都會為我們的恐懼量身制定一套行動。2.責任感情感勒索者從不放棄考驗我們責任感的機會,他們不斷強調自己犧牲了多少,為我們做了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回報他們。
  • 如何解開情緒勒索?
    近年來,「感情勒索」或「情緒勒索」儼然成了大眾心理學的用語,我自己是先在課堂上聽同學提起,隨後才在書上看到。情緒勒索一詞出自美國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的同名書,這本書在西方是知名著作,臺灣的中譯本卻已絕版,目前只能在圖書館裡借到。
  • 具有這些特徵的人很容易被情感所束縛勒索者
    俗話說,「柿子專挑軟的捏」和勒索者不僅能清楚地看到對方的弱點,而且有「欺軟怕硬」的心態。那麼,為什麼選擇這個人呢?畢竟,這與勒索者人的個性特徵有關。蘇珊福沃德指出,正是因為勒索者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才會導致情緒的激化勒索者。以下特徵通常存在於容易被情緒敲詐所針對的個人身上。
  • 識破12星座中的情感【勒索者】
    識破12星座中的情感【勒索者】 當白羊座的特質過於明顯的時候,他會進入一種難以收斂的地步,發展成情感中的暴力型勒索者。他們會表現得很自私的、情緒化,在生活中時常發洩不滿,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給伴侶身上。 暴力型勒索者會讓你倍感壓力,你總是小心翼翼的生活生怕惹他們生氣。你時常會處在緊張中,而他們的指責也會讓你失去自信,不知所措。
  • 親情勒索,以愛之名的情緒綁架,就算是愛也不能為所欲為
    2019臺灣金曲頒獎典禮上,Leo王勇奪金曲歌王寶座,他興奮地衝上舞臺,在麥克風前說出他的得獎感言,其中提到:「媽媽,不要再親情勒索了,我也愛你,但我不一定要聽你的話!」原本就讀臺大社會系的Leo王,在學期間為了能夠專心從事音樂創作而選擇休學,他在得獎感言中提到,媽媽對此非常失望,認為這樣是「不孝」。
  • 2018.10.25《情緒勒索》
    今天分享一本「輕鬆」點的書,關於情緒管理貌似這些年很受關注,其中有一種情緒叫勒索情緒。
  • 情緒測試|你是容易被情緒勒索的人嗎
    勒索者 被勒索者情緒勒索,一定要有一個勒索者和一個被勒索者。這場戲,如果只有勒索者,而沒有被勒索者,就無法唱成。也就是說,情緒勒索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遊戲,所以當你被勒索的時候,通常也是你給了對方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