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情緒勒索》作者:情緒從來都不是別人的責任,面對心中不安,始終要自己負責

2021-02-08 心啟卓

本文轉載自《風傳媒》對書籍作者 周慕姿 的採訪

記者:蔡昀暻

攝影:風傳媒



《情緒勒索》

作者: 周慕姿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副標題: 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明明面對的是自己最愛的家人、伴侶,與信任的朋友、同事,但為什麼我們總感到委屈、想逃?

心理師周慕姿在自己著作的第一本書中談到了「情緒勒索」的概念!「情緒勒索」被視為一種「操控」的手段,會讓彼此關係崩壞,因為當一方一再的屈服和退讓,是出自懼怕,而不是親密、信任、愛,那麼這段關係終究走向毀滅。



自我價值低的人容易被情緒勒索


周慕姿心理師表示,在關係中,容易被情緒勒索的一方通常是「自我價值低」的人,他們比較在乎別人的感受,比較需要他人的肯定,透過迎合、滿足別人的需求來達到自己「想當個好人」的心理,他們需要被別人讚賞、肯定才會覺得自己好棒、有價值,一旦有人對他們說「因為你怎樣怎樣,沒照我的意思做,所以哪裡不好」這種貶低式的攻擊,他們是無力招架的,因此容易中「情緒勒索」的招!


缺乏安全感的人最常使出情緒勒索手段


周慕姿心理師說,通常習慣情緒勒索的人也是對自己沒信心、缺乏安全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他害怕別人不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不被在乎」,所以才會使出「情緒勒索」的手段逼得對方一定要照自己的意思去做,這樣他才能夠肯定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


好比,父母不相信小孩愛他,就會用很多貶低性的話去控制,像講出「如果你不回來看我,你就是不孝」、「如果你現在不聽我的話,就是不乖」因為父母知道講出這些話,小孩會照做,當小孩有照做了才表示孩子有愛他。


再譬如說,情侶間有一方感覺不安,覺得對方不夠愛自己的時候,就會去規定對方幾點要回家、手機簡訊要給看等等,就是因為自己內心太不安了,所以無法忍受一點點「不被愛」的可能性出現。


無論是父母或情侶間,上述這些「規定、要求」其實都是出自內心的「不安」,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就會使出這種極端的情緒勒索行為。


一個有安全感、有自信的人,當對方一次沒照自己的意思做時,他們不會去懷疑別人「是不是不夠愛他」,而是反過來替對方著想「他應該有什麼原因吧!


本書作者:周慕姿


「設立界線」擺脫情緒勒索


談到如何擺脫情緒勒索?周慕姿心理師說,情緒勒索者跟被情緒勒索者,兩方各自活在不同文化裡,對被勒索者而言,「情緒勒索」讓他們痛苦,對勒索者而言「情緒勒索」是他們取得安全感的方式,想擺脫情緒勒索就由被勒索的一方先主動「設立界線」保護自己,逼著對方慢慢改變彼此的互動模式!


好比對面父母的貶低,像是「你都不回家,這樣很不孝」,那兒女可以禮貌回應「雖然你這樣說,我不覺得,但我尊重你的想法」甚至更強烈一點回「我不這麼覺得(我不孝),但如果你要這麼想,那我也沒辦法!」設立界線、拒絕被貼標籤,當情緒勒索者感覺到這招對你沒有效的時候,他才有機會去調整自己。


而對情緒勒索者而言,當自己有意識到自己會對別人情緒勒索時,就要練習相信自己是被愛的,以及不斷提醒對方是在乎自己的!對方被你「情緒勒索」可能是出自恐懼,但確實也包含了在乎的成分,因此開始練習試著把自己的脆弱和需求說出口,關係才有迴轉的餘地。比方父母一味的責備孩子只跟朋友出去玩,不如坦白地溝通,其實我們也很希望有機會跟你一起出去。


「不安全感」不僅是釀成「情緒勒索」背後的始作俑者,

極大的不安全感,更會有如黑洞一般,將關係中的愛與信任吞噬殆盡!


每個人內心都藏著「不安」


最先由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後由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發揚光大一個相當著名的理論—「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將人分為三種:安全型、迴避型、焦慮-矛盾型。其中焦慮型依附的人比較在乎關係,所以時常表現出較多的情緒勒索行為,但其實迴避型的人情緒勒索行為可能更極端劇烈,周慕姿心理師分享,如果今天焦慮型依附的人喊著「你不愛我,那我就去死」,這時迴避型依附的人可能早已先用頭去撞牆了,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反制對方,所以無論是何種依附型人格,一旦被不安給淹沒時,誰都會像個孩子一樣做出任性的行為。


「停!看!應!」挽救關係,提升自信心


我們都只是平凡人而已,難免焦慮不安,而如何幫助自己讓心中的不安、焦慮停下來,避免破壞關係?周慕姿心理師用了三字訣:「停!看!應!」


就拿「奪命連環call」這舉動來分析,因為對方沒接電話,不安的一方腦中開始產生「他不愛我、我被拋棄」的生存焦慮感、失去的恐懼感,所以又拚命狂打好幾通,一直要到對方接聽為止,心中的不安和焦慮才得以被安撫,這種互動就像吸毒上癮一樣,所以正在奪命連環call的人,這時最需要做的就是先「停」止打電話的動作。


鼓勵自己,他不回電話是他的事情,這只是我自己「習慣性的擔心」,「不被愛的焦慮」都不是真的,要不斷練習停下來深呼吸,每當想要做衝動性行為時都先逼自己停下來,因為焦慮不安而去做的事,之後都會讓人更後悔。試想一下,當一個人看到自己打了好幾十通電話,對方都沒接的情況,他也會開始覺得自己發瘋、像個神經病,這時候「自我感覺變差」更有害兩人關係,因為自我感覺差的人愈容易去向對方索討,可能會做出比奪命連環call更可怕的事。


因此先逼自己停下來,一旦停(忍)過一次,效果就會像戒毒成功一樣,不只兩人關係變好,更重要的是人會變得有自信,提升自我感覺良好,當一個人自我感覺良好時,心中的安全感也會跟著上升。


再來是「看」,找點其他事情做,轉移注意力後,回頭看看自己「剛剛發生什麼事?我有這麼害怕他不要我、離開我嗎?」試著質疑自己的過度焦慮,反向思考「這些擔心是真的嗎?


這樣反思後若依舊很擔心害怕,那心中的「恐懼感」就是自己該去面對的課題,不能因為自己焦慮不安就要對方照你的意思去做,情緒從來都不是別人的責任,面對心中不安,始終要自己負責。


最後是「應」,冷靜過後找對方商量,告訴他自己有意識到,一旦沒安全感就會狂打電話的習慣性反應,但「這只是個過度期」,你也在訓練自己改掉這件事,這段期間是否可以請他協助


像是:我會忍耐不打電話,當你有空的時候、心情想和好的時候,只要回個貼圖給我就好,這和「10分鐘報備」比起來,對方也容易執行!


當對方發現到你自己有所意識,而你也提出可行方案時,兩個人的關係才有可能改善,走上正向回饋!


一段關係要走得長久,勢必要輕鬆自在的相處,一旦心中的焦慮不安演變成「情緒勒索」,那只會將關係推向結束,想修復關係就從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開始。


周慕姿念完新聞系、廣電所,工作4年後轉念諮商,當過高中、大學輔導老師,才找到她喜愛的工作:行動心理師。








相關焦點

  • 我還不是為你好!《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
    五十本心理學好書,慢慢說給你聽接納疫情現實,接納負性情緒規律生活作息,增強心理免疫鹿智慧帶來心理學好書精選推薦一切會好,未來可期情緒勒索,是指以愛之名,通過要求、威脅、施壓、打擊、沉默等手段,在親子、親密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為什麼一秒引爆你的,總是最親密的人?
  • 窒息的「情緒勒索」:你的人生,總是在滿足別人嗎?|一刻•觀點
    你是否感覺到,你的生活,總是得先處理、應付別人的需求,以至於必須忽略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那如果不這麼做呢?如果不這麼做,對方是否就會用一些話、方式責怪你,讓你感覺到挫敗或罪惡,甚至覺得自己很糟糕;然後,你將深陷在這些情緒中動彈不得,像是被黏在蜘蛛網上的昆蟲一樣?你的人生,都在滿足別人嗎?
  • 情緒測試|你是容易被情緒勒索的人嗎
    《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一書提出了容易被情緒勒索的幾種性格:● 極需要別人的認同● 害怕別人生氣● 希望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維持表面的平靜● 容易為別人的生活負一些不必要的責任● 容易為別人的生活負一些不必要的責任有些人非常容易自責,總認為自己需要負責許多事情,所以他們把別人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讓勒索者因此有機可乘!在親子關係當中,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孝順」,特別是被親情勒索的「孝順」。
  • 破解情緒勒索:你沒有義務滿足別人的期待!
    .引發你的罪惡感:這是情緒勒索最難擺脫的部份。對方可能會說:「我這麼照顧你,你居然不聽我的」、「你這樣做,讓我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目的都是要你產生「我真是不識好歹」的罪惡感,因而願意照做,得到對方正面的評價,代替心中原本的自我價值感。
  • 情感心理學|不要讓自己被「情緒勒索」
    又比如,婆家希望我辭掉工作,在家專心帶小孩,我其實沒做好當全職媽媽的準備,但我卻無法拒絕,害怕成為不負責,自私的媽媽。習慣自我懷疑的人往往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當我們自我懷疑時,很容易掉入情緒勒索者的陷阱中。因為在情緒勒索者的眼中,他們的負面情緒都是因為別人造成的,責任都在別人身上。你開始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做錯了?」 「會不會是我判斷錯了?」 「他是為我好,我太自私了嗎?」
  • 面對情緒勒索
    首先勒索者會慣性地向你提出需求,一旦發現你不願意依從時,便會使用一些方法,貶低你的性格、能力或判斷力,讓你感覺自己「有問題」。由於他們常處於較權威的位置,他們的否定具有一定的殺傷力,容易讓你懷疑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
  • 「我想分手,男友卻威脅我要自殺」:小心身邊的情緒勒索
    PUA的關鍵在於用貶低、侮辱等方式讓對方產生自我懷疑,感到痛苦卻無法脫身,簡單來說就是讓你不舒服,並且讓你覺得你不舒服是你自己不對; 而情緒勒索的關鍵是勒索者產生了負面情緒,但把自己的情緒轉移給別人,讓被勒索者覺得自己需要為對方的痛苦負責。因此情緒勒索中的雙方往往都被負面情緒裹挾著,但PUA中不一定是這樣。
  • 為什麼你容易被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有修改)一,要求這裡指的是不合理的,超過界限的要求。但是很多時候,勒索者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勒索。比如你的對象要求你每天報告行程,以及和什麼異性說過話。可以看出,勒索者總覺得沒有安全感,覺得自己被虧待,覺得自己被忽略。明明他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卻還要你為他的感受負責。通過貶低你的能力和價值,引發你的罪惡感,剝奪你的安全感。即使很多時候對方也不是故意勒索,卻讓你難以逃脫被勒索的命運。一,覺得自己一定要當個好人。
  • 如何解開情緒勒索?
    作者在書中詳列了情緒勒索的形式與內涵,包括定義、案例、手法、成因、乃至心理動力。這本書替我打開了寬恕的另個面向,但心理學的書畢竟與《奇蹟課程》不同,因此不論是理論或實務,都需要新的一翻整理。所謂「勒索」就是以對方的秘密來敲詐,blackmail即「黑函」之意。
  • 暴力的情緒勒索:「施暴者」與「受害者」的內心博弈
    然而這種想凡事都如己意,卻犧牲對方權益的情況。 國外學者Susan Forward定義為「情緒勒索」。從勒索者角度:「你無法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而利用威逼或利誘來掌控對方、迫使他順從你,達到自己的目的。」
  • 從「鍾美美」看情緒勒索
    這個模仿老師的孩子叫鍾美美,他模仿其老師的視頻前一段時間非常火,看過這些模仿視頻的朋友們都紛紛表示不寒而慄。還是熟悉的腔調還是熟悉的配方,仿佛自己還是那個被訓斥的小孩之一,那難以磨滅的童年與青春都回來了。我的一個朋友發文說:」視頻裡展現的是一個苦口婆心、恨鐵不成鋼、極其負責的班主任形象……「誰說不是呢,成長至今,誰還沒被情緒勒索過。
  • 什麼是「情緒勒索」?
    圖文∣ 小雨常聽人談起情緒勒索,那什麼是情緒勒索?
  • 什麼是情緒勒索?
    文章來自保愛公司資深諮詢導師徐夢雪老師的分享:我們接觸到的愛情裡一定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明明很相愛,可是說到要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往往不能用一個很平和的形式,非得鬧出點情緒才能達到目的。要是對方不在意你,完全沒必要顧慮你的感受,那麼你的勒索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你愛鬧不鬧的根本沒人鳥你。然而正是對方在乎你,所以你的小打小鬧的情緒才被包容起來。但你要知道,這種勒索是需要付出代價,是需要等價交換的。在你要求用情緒換來自己想達到的目的時,對方對你的愛會隨著一次次撕裂性的破壞消退,每一次進行勒索就等同你默認他對你真正需求的忽略。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被拒絕之後,小美還是沒有死心,爭著吵著要朋友買,見朋友態度堅定之後,她開始坐在地上大哭起來。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
  • 情緒勒索:為什麼我們老是希望別人過得不好?
    要勝過比自己出色的人,不願被同級的人勝過自己,以及不願輸給自己更低一格的人的競爭心,都與嫉妒心有著密切的關係。」電視劇《安家》正在熱播,安家天下的靜宜門店由於業績不斷下滑,總部調派房似錦空降門店擔任雙店長。一向自由鬆散慣了的老員工謝亭豐,看不慣房似錦嚴苛的管理模式,故意扔給她一個難題:一套十多年未能賣出的跑道房。本想刁難房似錦,沒想到房似錦沒過久就把房子成功賣出了。
  • 《情緒勒索》
    在這個過程中我遇到過好人,也有遇到過典型的情緒勒索者。有一個女生,稱呼她為K好了。K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和她在一起的感覺就像我是一個狠狠被汲取養分的母體,我負責提供所有她需要的情緒價值,簡而言之——必須哄她開心。我非常疲憊,但是選擇妥協,因為我想做一個被人喜歡的人。
  • 21個情緒勒索現場:關係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你要為我的情緒負責」
    當你拒絕對方的要求,發現對方持續施壓讓你質疑和改變自己的想法;當你面對這個人時出現了強烈的無力感,甚至無法獨立為自己做出決定,這就需要小心了。我知道,賢惠的婆婆一生都以丈夫子女為先,在她眼裡女人就是應該如此。但我被父母精心養育,從來不是為了給誰做妻子、給誰做母親,而是為了做我自己。當然,「我自己」這個身份,也包括了做妻子、母親和兒媳婦。但這些都不會是我的全部。女朋友把情緒勒索用得滾瓜爛熟,並且渾然不自知。「這點忙都不願幫,你是真的愛我嗎?」「讓你幫我拿個東西就這麼難嗎?」
  • 從以愛之名看情緒界限 ——聽吳娟瑜老師《情緒勒索》課程有感
    過不了一會兒,她就會梨花帶雨抽抽噎噎的蹭到我身邊來……昨晚夜深人靜,重溫了一下吳娟瑜老師的《情緒勒索》系列課程,聯想到前面兩個場景,心中不禁莞爾:我與小神獸不知不覺相互勒索了一場——我要勒索她對「媽媽要離開」的焦慮和恐懼,她要勒索我對「寶寶哭鬧」的心疼和不安,只不過我們勒索之時尚不自知,並且有幸打成平手,誰也沒勒索到誰,哈哈哈!
  • 請不要情緒勒索我
    我知道還有一本同名書籍,作者是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但我還沒有看過。或許兩本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今天,我僅談一下這本給我帶來的感受。      我們日常中有很多被別強人所難的事情,出於各種客觀或主觀的原因,我們應承下來。但是後續給我們的結果反饋並不是正向的,就好像,你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或者情緒承受範圍,為了ta去做的事情,到最後,都變成了理所應當。
  • 情緒勒索
    自從離婚後,她媽媽就經常跟她:爸爸多麼狠心、自私,拋下他們母女兩就離開了,還說要她好好讀書,媽媽就只剩她了,沒了她,媽媽就沒法活了。她從小就被這樣的情緒綁架者,一直生活在對父親的恨和對母親的責任中。小時候父親經常偷偷的來看她,每次都在她的惡言惡語中黯然離開。對父親的恨一直伴隨著她從童年到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