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最愛的家人、伴侶、最信任的朋友或同事,為什麼有時相處起來我們卻總是感到委屈,想逃?
想要憤怒卻常常開始自責,嘗試溝通卻被負罪感壓得喘不過氣,結果往往馬上道歉,並順從他意。
好像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被那個在意的人接納。
你的人生,總是在滿足別人嗎?
情緒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是知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提出的概念,常見於職場、親子、夫妻、朋友等許多人際關係中。情緒勒索者可能有意識,無意識地使用要求、威脅、施壓、沉默等直接或間接的手段,讓被勒索者產生各種負面情緒,例如挫敗感、罪惡感、恐懼感等。這些感受常常會在被勒索者的內心發酵並造成傷害。為了減少這些不舒服的感受,被勒索者往往會選擇順從對方,長久下來,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勒索者利用此手段可以控制被勒索者,左右他們的決定與行為。被勒索者失去了「為自己做主」的自由與能力,最終只能感受自己的無能為力,委屈求全。
當你想當好人的信念非常強大的時候,你是否也曾委屈過自己,幫助他人處理過與你毫無相關的問題。事實上想做到樂於助人的美好信念並沒有什麼錯,關鍵在於為了當好人,你付出了什麼代價?尤其是,當對方的要求讓你覺得有壓力,負擔太重,甚至影響了你的心情,損害了你的利益,讓你必須壓抑你自己的需求時。
比如,父母希望我早日結婚生子,我想做個好女兒或好兒子,所以即使我想順其自然,還是不斷地聽從父母相親安排。又比如,婆家希望我辭掉工作,在家專心帶小孩,我其實沒做好當全職媽媽的準備,但我卻無法拒絕,害怕成為不負責,自私的媽媽。
習慣自我懷疑的人往往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當我們自我懷疑時,很容易掉入情緒勒索者的陷阱中。因為在情緒勒索者的眼中,他們的負面情緒都是因為別人造成的,責任都在別人身上。你開始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做錯了?」 「會不會是我判斷錯了?」 「他是為我好,我太自私了嗎?」 這些正是情緒勒索者尋找立足的證據。「你看吧,你自己也覺得自己錯了,太自私了。所以,你要負責轉化我的負面情緒,也就是做讓我開心,滿意的事情」。
很多習慣自我懷疑的人,其實對罪惡感很敏感,責任感也很重。可能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早早學會了承接他人的情緒責任。他們可能在高標準的環境中長大,時常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會造成別人的困擾,愧對別人的期待。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如果你是一個在乎別人感受的人,那麼別人和你的相處過程是會非常愉快的。問題在於如果你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以別人的感受好壞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甚至以別人的感受為首要,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感受。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常常會感覺非常辛苦,也很累。一旦別人對自己表達出失望、生氣、難過等負面情緒,自己就會不安、擔心,害怕是不是自己做錯了或做得不夠好。所以當別人對自己提出要求時,自己會因為害怕看到別人失望的表情,更害怕發生衝突,害怕被對方討厭,即使自己百般不願,還是會勉強自己答應。
在情緒勒索中,權力裡的上對下的關係是很常見,也是最難掙脫的。所謂上對下的關係,指的是父母對孩子、上司對下屬、老師對學生等等。在親密關係中也有隱形的權力關係。在出現這種權力關係時,往往權力大的一方是可以定義評價權力小的一方,而權力小的一方卻只能接受定義和評價。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情緒勒索循環經常發生在有孝順文化背景下的華人社會中。如果權力大的一方具有情緒勒索特質,權力小的一方又非常希望得到對方的肯定,那麼他們往往深陷情緒勒索的循環,難以掙脫。一旦權力大的一方開始指責或說出 「我是為你好「,你可能就會忍不住相信,然後按照他的方式去做,只為了得到對方說一句「你做得很好」。
你容易被情緒勒索嗎?遇到情緒勒索該怎麼辦?
*想了解更多克服心理問題的建議和方法,歡迎來美德因涉外全科診所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