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心理學|不要讓自己被「情緒勒索」

2021-02-18 瀋陽美德因涉外全科診所

明明是最愛的家人、伴侶、最信任的朋友或同事,為什麼有時相處起來我們卻總是感到委屈,想逃?

想要憤怒卻常常開始自責,嘗試溝通卻被負罪感壓得喘不過氣,結果往往馬上道歉,並順從他意。

好像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被那個在意的人接納。

你的人生,總是在滿足別人嗎?

情緒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是知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提出的概念,常見於職場、親子、夫妻、朋友等許多人際關係中。情緒勒索者可能有意識,無意識地使用要求、威脅、施壓、沉默等直接或間接的手段,讓被勒索者產生各種負面情緒,例如挫敗感、罪惡感、恐懼感等。這些感受常常會在被勒索者的內心發酵並造成傷害。為了減少這些不舒服的感受,被勒索者往往會選擇順從對方,長久下來,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勒索者利用此手段可以控制被勒索者,左右他們的決定與行為。被勒索者失去了「為自己做主」的自由與能力,最終只能感受自己的無能為力,委屈求全。

當你想當好人的信念非常強大的時候,你是否也曾委屈過自己,幫助他人處理過與你毫無相關的問題。事實上想做到樂於助人的美好信念並沒有什麼錯,關鍵在於為了當好人,你付出了什麼代價?尤其是,當對方的要求讓你覺得有壓力,負擔太重,甚至影響了你的心情,損害了你的利益,讓你必須壓抑你自己的需求時。

比如,父母希望我早日結婚生子,我想做個好女兒或好兒子,所以即使我想順其自然,還是不斷地聽從父母相親安排。又比如,婆家希望我辭掉工作,在家專心帶小孩,我其實沒做好當全職媽媽的準備,但我卻無法拒絕,害怕成為不負責,自私的媽媽。

習慣自我懷疑的人往往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當我們自我懷疑時,很容易掉入情緒勒索者的陷阱中。因為在情緒勒索者的眼中,他們的負面情緒都是因為別人造成的,責任都在別人身上。你開始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做錯了?」 「會不會是我判斷錯了?」 「他是為我好,我太自私了嗎?」 這些正是情緒勒索者尋找立足的證據。「你看吧,你自己也覺得自己錯了,太自私了。所以,你要負責轉化我的負面情緒,也就是做讓我開心,滿意的事情」。

很多習慣自我懷疑的人,其實對罪惡感很敏感,責任感也很重。可能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早早學會了承接他人的情緒責任。他們可能在高標準的環境中長大,時常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會造成別人的困擾,愧對別人的期待。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如果你是一個在乎別人感受的人,那麼別人和你的相處過程是會非常愉快的。問題在於如果你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以別人的感受好壞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甚至以別人的感受為首要,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感受。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常常會感覺非常辛苦,也很累。一旦別人對自己表達出失望、生氣、難過等負面情緒,自己就會不安、擔心,害怕是不是自己做錯了或做得不夠好。所以當別人對自己提出要求時,自己會因為害怕看到別人失望的表情,更害怕發生衝突,害怕被對方討厭,即使自己百般不願,還是會勉強自己答應。

在情緒勒索中,權力裡的上對下的關係是很常見,也是最難掙脫的。所謂上對下的關係,指的是父母對孩子、上司對下屬、老師對學生等等。在親密關係中也有隱形的權力關係。在出現這種權力關係時,往往權力大的一方是可以定義評價權力小的一方,而權力小的一方卻只能接受定義和評價。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情緒勒索循環經常發生在有孝順文化背景下的華人社會中。如果權力大的一方具有情緒勒索特質,權力小的一方又非常希望得到對方的肯定,那麼他們往往深陷情緒勒索的循環,難以掙脫。一旦權力大的一方開始指責或說出 「我是為你好「,你可能就會忍不住相信,然後按照他的方式去做,只為了得到對方說一句「你做得很好」。

你容易被情緒勒索嗎?遇到情緒勒索該怎麼辦?

*想了解更多克服心理問題的建議和方法,歡迎來美德因涉外全科診所諮詢。


相關焦點

  • 不要被自己「情緒勒索」
    《不要被自己「情緒勒索」》-看不慣別人,掏空的是自己每個人都會有一些事情「看不慣」,但如果你有很多事情都一直看不慣,到後來會演變成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你會變成對自己的人生「看不慣」。一件不是發生在你身上,其實跟你沒有直接關係的事情,因為你的觀念、以及你把自己投射了進去,因此產生了負面的情緒,這就是所謂的「看不慣」。
  • 如何解開情緒勒索?
    然而,這些「寬恕‧印象」並不都是正確的。且讓我們來看看。 近年來,「感情勒索」或「情緒勒索」儼然成了大眾心理學的用語,我自己是先在課堂上聽同學提起,隨後才在書上看到。情緒勒索一詞出自美國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的同名書,這本書在西方是知名著作,臺灣的中譯本卻已絕版,目前只能在圖書館裡借到。
  • 情緒勒索:我愛你,但為何無法溝通?
    對方也表現得很愛自己,但溝通很無力,常常兩人一起鬧情緒。到最後只能放棄溝通。太久不溝通,到最後都開始懷疑自己的愛情是不是一種幻覺。觀察這種伴侶關係,常常會發現一個很特別的相處模式:情緒勒索。 例如先生希望太太固定做晚餐,讓他回家的時候有熱飯熱菜可吃。太太難過得不斷掉淚,哭著問:「你只想要我燒飯洗衣嗎?」
  • 好書推薦|《情緒勒索》作者:情緒從來都不是別人的責任,面對心中不安,始終要自己負責
    心理師周慕姿在自己著作的第一本書中談到了「情緒勒索」的概念!「情緒勒索」被視為一種「操控」的手段,會讓彼此關係崩壞,因為當一方一再的屈服和退讓,是出自懼怕,而不是親密、信任、愛,那麼這段關係終究走向毀滅。
  • 「我想分手,男友卻威脅我要自殺」:小心身邊的情緒勒索
    我們先來看一位姑娘的經歷: 依依的男友性生活時總是不肯戴套,每當依依勸他時,他總是一副受傷的樣子,「戴套不舒服,你如果真的愛我,就不要逼我」。依依不想吃藥,害怕有副作用,但她也不想讓男友不開心。
  • 暴力的情緒勒索:「施暴者」與「受害者」的內心博弈
    ▍轉載自《情緒勒索》勒索者提出要求,被勒索者內心抵抗,在被勒索者內心抵抗的過程中自己不知不覺承擔著「我是不是拒絕他,他會不開心?」勒索者進一步對被勒索者威脅施加壓力,潛意識告訴他「沒錯,你不幫我,我就是不開心」。下面是被勒索者的自我說服「我自己可以多加會班,幫下他吧」。之後就是不停的故事重演。
  • 面對情緒勒索
    首先勒索者會慣性地向你提出需求,一旦發現你不願意依從時,便會使用一些方法,貶低你的性格、能力或判斷力,讓你感覺自己「有問題」。由於他們常處於較權威的位置,他們的否定具有一定的殺傷力,容易讓你懷疑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
  • 破解情緒勒索:你沒有義務滿足別人的期待!
    但你卻沒意識到,這其實不見得是非得理所當然承受的「情緒勒索」。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諮商心理師周慕姿在《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一書中指出,從過往心理諮商實務經驗中,發現「情緒勒索」是人與人最常見,卻又不易被當事人察覺的互動問題。
  • 「我都是為你好」---來自父母的情緒勒索,為的是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表面上是以他人為出發點的關愛,但其實是一種情緒勒索,為的是達到自己的目的!! 曾經有一位媽媽哭著對著七歲的小孩喊:「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去死了!」沒想到這孩子竟然回答:「媽媽,如果妳不能愛妳自己,妳就沒資格愛我。」
  • 2018豆瓣書單推薦 | 情緒勒索
    今天要介紹的是2018年度社科·紀實書第九名:《情緒勒索》,心理學經典,作者是美國的蘇珊·福沃德。據說這是首部提出「情感勒索」概念的心理學經典。精準剖析情感勒索者的動機與套路,暢銷美國20年,帶起「情感勒索」討論與寫作風潮。美國資深心理治療師、《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作家蘇珊·福沃德梳理情感勒索的來龍去脈,系統呈現關於情感勒索你需要了解的一切。
  • 爸爸拋棄媽媽不斷「情緒勒索」
    而媽媽越來越瘋狂,不停在情緒勒索:「你去找爸爸的話,我就去死」全劇最慘是他!《夫妻的世界》俊英最可憐1:目擊老爸「偷吃」現場李泰伍「偷吃」就算了,更讓人生氣的是,他偷吃還被俊英目擊。對俊英來說,爸爸一直是他信任、崇拜的人,親眼看到自己的爸爸劈腿,對俊英來說,衝擊一定非常大。
  • 什麼是情緒勒索?
    文章來自保愛公司資深諮詢導師徐夢雪老師的分享:我們接觸到的愛情裡一定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明明很相愛,可是說到要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往往不能用一個很平和的形式,非得鬧出點情緒才能達到目的。我們不是經常說「作」這個字嘛,大概就是說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非得要誇大;一句芝麻綠豆大的心裡話,不哭得一塌糊塗,代入到悲情女主不罷休!這種行為就是要用很極端的情緒,向對方索取情感需求、物質需求的行為。無形中就走上了情感勒索的道路:為了得到對方的關心、物質等等通過眼淚、憤怒、脾氣來逼迫對方就範。
  • 《情感勒索》:幫你走出「相愛相殺」的怪圈,活出完整的自己
    美國著名心理學暢銷作家蘇珊·福沃德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情感勒索。蘇珊擁有超過45年的心理治療經驗,她曾使用各種科學的方法幫助很多人解決心靈困擾。這本《情感勒索》一經出版便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名,再版過8次,被翻譯成20種語言出版。
  • 金曲獎/恭喜Leo王封「歌王」奪國語男歌手!喊話媽:別再情緒勒索
    其中,「最佳國語男歌手」獎項由莫文蔚頒發,最後宣布結果,由Leo王登上歌王寶座!【第30屆金曲獎得獎名單】看這裡Leo王封歌王!(圖/翻攝自Hami Video)Leo王分享自己從臺大休學的經歷,為此受到一些壓力,如今封歌王,他先是笑說,「不要再這樣情緒勒索,媽!」
  • 《以家人之名》收官,別被情緒勒索,成長先學會拒絕
    不僅是家人,在愛情與職場中常常出現窒息式的相處,而我們則一步步被情緒勒索所吞噬。 1嘴巴上說的是民主,可是本質上就是專制。以愛為名的操控遊戲《以愛之名》其中一個令人心碎的畫面,要屬女主角的好友齊明月與母親「攤牌」,坦露心聲的場面。
  • 請不要情緒勒索我
    但是後續給我們的結果反饋並不是正向的,就好像,你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或者情緒承受範圍,為了ta去做的事情,到最後,都變成了理所應當。甚至,當你出了半點差池的時候,你就是傷害對方的罪魁禍首。      靜下心來想一想,生活中這樣的情境很常見對不對?但是我們只感覺不舒服與委屈,有時甚至說不出個所以然。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兩方分別站在了勒索者和被勒索者的對立位置上。
  • 《情感勒索》|情感背後藏著一個黑洞,連接它的只是一個情緒按鍵
    如何有效識別情感勒索每一段起了摩擦的人際關係中,很多時候我們誤以為是「溝通不良」造成的,因而我們沒能有效分辨出情感勒索這種行為的特徵。實際上,情感勒索的出現本身就帶有其消極特性,因為它不只是溝通方式的差別,而是一方(勒索者)希望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卻因此犧牲了另一方(受害者)的利益。
  • 什麼是「情緒勒索」?
    圖文∣ 小雨常聽人談起情緒勒索,那什麼是情緒勒索?
  • 科普丨有一種暴力叫:情緒勒索
    這就是江湖上盛傳的情緒勒索,勒索者會持續用下面叄種方式來達到他的目的。1.貶低你的自我價值感:「我以為你是很聰明的人⋯⋯」技能效果:施放後,對手產生自我懷疑、擔憂被淘汰、覺得自己不好等情緒效果持續數分鐘到數天不等。攻擊效果隨「兩人關係」深度而增加。2. 增加你的罪惡感:「反正你從來沒有重視過。」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