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為你好」---來自父母的情緒勒索,為的是達到自己的目的!!

2021-01-19 德慧養育

點擊上方「德慧養育」關注我們,給你帶來世界最新教育理念及方法!!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表面上是以他人為出發點的關愛,但其實是一種情緒勒索,為的是達到自己的目的!!

 

曾經有一位媽媽哭著對著七歲的小孩喊:「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去死了!」


沒想到這孩子竟然回答:「媽媽,如果妳不能愛妳自己,妳就沒資格愛我。」


 誰才是心智成熟的人,高下立判。

 利用罪惡感操控他人!!

 

家庭中最有智慧的人,到底是誰?誰才是家裡的「大人」?


 媽媽主觀認為自己的犧牲與付出全是為了孩子,所以才說出「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去死了。」這種充滿情緒的話。


 但對孩子來說,這句話就像是一種控訴。

心靈脆弱的孩子,甚至會產生「媽媽都是為了我,才會這麼不快樂。」「因為我不夠好,才會讓媽媽生氣。」的罪惡感,造成一種「都是我的錯」的認知扭曲,因而開始向對方屈服。


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家庭成員、情侶或是關係緊密的人身上。這種隱藏操控他人的「好意」,就是著名精神科醫師卡倫.霍妮所說的「虐待的愛」。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表面上是以他人為出發點的關愛,但其實是一種情緒勒索,為的是達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沒有照著他人的意思去做,就是壞人、就是背叛他人的好意。

這樣的言語霸凌往往對接收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甚至開始懷疑、認為自己真的就是這麼糟糕。


 受到情緒勒索的人,一方面不想按照他人的意思去做,一方面又不想成為「壞人」。當長期在兩種情緒的拉扯、因為怎麼做都不對的煎熬下,人就會漸漸地失去自信。

 有許多家庭會訂立所謂的生活規範,與孩子之間的相處也有所謂的標準或規則。然而,這些規範和標準的成效如何呢?


我想通常是只有在大家心情好的時候,才比較有可能去遵循。


跟小孩或先生訂遊戲規則,即使訂得再好,只要雙方有一方鬧脾氣,規則一下就打破了。只要有一方生氣或耍賴,規則立刻變得一點用都沒有。當關係緊張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有人說出「不然我去死好了。」


這類近似威脅與自暴自棄的話。不少接受心理治療的個案與家人間的互動就是如此。


 缺乏理性思考與面對挫折的勇氣,也不願意進行溝通。動不動就說要去死,其實就是一種懶惰與情感的勒索。


藉由死亡要脅來讓對方產生同情與罪惡感,迫使對方讓步,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以獲得關係上的勝利。


 這些人雖然總是以生命要脅,卻從沒真的尋死過。不論是以為對方好,或是以死相逼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不顧對方的感受,就是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

 擺脫情緒勒索的惡性循環

 所有講出「我是為你好」的人都是真心的,因為他們本身並沒有察覺到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惡意。

然而這股真心無形中卻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關係如果不好,你希望孩子做什麼,都只會得到反抗。


 關係如果好,即使只是叫孩子吃飯這種簡單的小事,也能從中感受到父母的愛,覺得父母是真的關心自己。


 曾有位醫師從小的功課就很好。但在他的想法裡,他只是剛好成績不錯,並不代表就此要把當醫生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但他最後還是為了父母那句「我是為你好」而妥協,因而經歷了七年痛苦的醫學院生涯。


 這位醫師因為個性好勝,所以小時候並沒有特別感覺到被父母或老師壓榨。直到後來長大成人,回想過往才漸漸醒悟,覺得這其實是一種情緒勒索。


 由於當時年紀還小,再加上好勝的心態與父母的期望相符,正好成為彼此利用的關係。 

「都是為你好」,說穿了其實並不是真的為你好,而是企圖利用罪惡感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從小被情緒勒索的孩子,長大後自然就成為沒有自信、缺乏安全感的大人。

因為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渴望得到認同,因此無法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而活。


心理隨時都處在警戒的狀態下,當然無法信任他人。

長期受到情緒勒索的人,生活是充滿不安與痛苦的。  


 加藤諦三在《道德騷擾》一書中提到:「施虐者雖然是出自於好意,但藏在他潛意識底層的,卻是想要霸凌他人的心。」

從小受到情緒騷擾的孩子因為沒有安全感,經常會為了證明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而拚命念書、要求完美、展現強烈的企圖心。


然而他們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之所以這麼努力,其實都是為了得到肯定與認同。


 雖然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是出於自願,但潛意識早已被綁架。在人際關係上,也會不自覺的想要與他人比較與競爭,很難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有些人正是靠著這樣的企圖心一路向上爬,成為了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但其實內心非常不快樂,因為缺乏安全感而無法踏實地過日子。 


 情緒勒索經常發生在家人之間,而且多數人對此幾乎不知不覺,一旦察覺受到這種負面情緒的騷擾,最好的方法就是遠離對方。

然而,家人間的關係不容易說斷就斷,就算躲避不了也要想辦法增強自己的意志,不讓自己輕易被他人負面的情緒所影響。


無論心裡有什麼想法,即使會吵架,也應該明白地表達出來,這才是正常的溝通方式。

 曾飽受情緒勒索之苦的個案說:「如果你運氣好,有一天也許你會感謝這段經歷,因為這件事就是註定要來磨練你的。」


關係愈緊密的人,所產生的控制與扭曲的力道往往也愈加強烈。但也許正因彼此關係緊密,一旦加害者或受害者一方有了自覺,而且能增強彼此的溝通,就有機會打破情緒勒索的惡性循環。  


 

作者:林耕新(臺灣耕心療癒診所院長)


關注公眾號不斷更新來自世界全新教育理念及方法!!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你有任何困惑和迷茫,沒關係《德慧家長樂園》專業的家庭教育互助群,為你排憂解惑。

祈願人類走向幸福喜樂,祝福每一位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大價值!!


免費解答各種家庭教養路上的困惑,夫妻相處疑難雜症梳理,情緒心態自我覺察.

聯繫微信 qasdf88 陳萍  註明解答困惑及孩子年齡


相關焦點

  • 「我都是為你好」,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毀掉了自主天性
    豆豆的成績一旦有了少許的下滑,媽媽就會大發脾氣,對豆豆一通大罵後哭著說:「我天天管著你都是為你好,你考成這樣對得起我嗎?」豆豆每次面對媽媽這樣的責難,都顯得非常的委屈,他覺得自己明明已經很聽話了,為什麼媽媽還總是不開心呢?難道媽媽不愛我了嗎?
  • 我還不是為你好!《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
    數不清有幾次,夢到自己困坐在考場裡,一道題也答不出來,為了讓父母有面子,為了當父母的乖小孩,甚至千方百計想要偷看隔壁同學的答案。雖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但那無法滿足父母期待的罪惡感在夢境中絲毫未減,還是一樣的掙扎,然後在驚嚇中突然醒來,呼吸急促,心跳不止。「我這樣子是為你好,你怎麼就不聽話呢?」「又不會害你,乖乖按照我們說的去做!」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生活中,你總能聽到這樣的話:「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好」、「為了你我付出了這麼多」、「你長大了翅膀硬了,就不管我了」……類似這樣的話總在耳邊出現,你想做好自己,可它們卻總是讓你充滿了負罪感,於是逼著自己滿足別人的要求,可他們卻看不到這種付出和妥協。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在這些家長看來,自己的話可以引起孩子的內疚,繼而達到教育的作用。殊不知,這些話卻是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其危害遠大於所謂的「教育」。關於「情緒勒索」,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這樣解釋:「在衝突雙方裡,有一方通過情緒希望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卻因此犧牲了另一方的利益。
  • 《以家人之名》容易被忽略的情緒勒索,以愛為名我為你好的金箍咒
    《以家人之名》前兩天迎來大結局了,透過電視劇看一下是否能從中窺探你從沒發現的情緒勒索,親人、伴侶中以愛為名的最容易被忽略的窒息相處!《以家人之名》近期掀起熱烈討論迎來大結局了,這部電視劇中沒有勾心鬥角的劇情與華麗鋪成,反而是細緻刻劃出家庭中最平凡的生活。
  • 什麼是情緒勒索?
    文章來自保愛公司資深諮詢導師徐夢雪老師的分享:我們接觸到的愛情裡一定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明明很相愛,可是說到要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往往不能用一個很平和的形式,非得鬧出點情緒才能達到目的。不經意的作,實質是勒索。 「什麼是情緒勒索呢?」 直截了當的說,當你對另一半出現訴求的時候,你的表達方式不是通過平和的語言,具有同理心的交談,取而代之的是直接表達負面的情緒以達到目的。
  • 「我這輩子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請停止對孩子情緒勒索吧!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親子天下ID:cn-parenting作者:陳念怡、李宜蓁 成為父母之後,許多人開始覺察到原生家庭父母對自己教養態度的影響。總在盛怒時忍不住脫口說出惡毒的話,而那些話是那麼的熟悉,來自上一代父母對自己說過的話。如果你也有這種困擾,不要自責,因為你並不孤單。重點是,如何避免自己成為「新一代毒親」?
  • 為什麼你容易被情緒勒索?
    父母:我都是為你好。我工作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這樣對得起我嗎。
  • 情感心理學|不要讓自己被「情緒勒索」
    比如,父母希望我早日結婚生子,我想做個好女兒或好兒子,所以即使我想順其自然,還是不斷地聽從父母相親安排。又比如,婆家希望我辭掉工作,在家專心帶小孩,我其實沒做好當全職媽媽的準備,但我卻無法拒絕,害怕成為不負責,自私的媽媽。習慣自我懷疑的人往往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當我們自我懷疑時,很容易掉入情緒勒索者的陷阱中。
  • 面對情緒勒索
    首先勒索者會慣性地向你提出需求,一旦發現你不願意依從時,便會使用一些方法,貶低你的性格、能力或判斷力,讓你感覺自己「有問題」。由於他們常處於較權威的位置,他們的否定具有一定的殺傷力,容易讓你懷疑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
  • 將孩子越推越遠的「軟暴力」,多數父母難逃「情緒勒索」的陷阱
    有些家長為了孩子以後能有好生活,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為孩子計劃將來,將所有的愛全部給予孩子,希望未來自己家孩子可以比別人家孩子更好。不過,家長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過多的愛會變得沉重,壓的孩子喘不過氣。家長自稱著「為你好」這種話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枷鎖,束縛住孩子的身心健康。
  • 親情勒索,以愛之名的情緒綁架,就算是愛也不能為所欲為
    親情勒索是什麼「我是為你好!」、「如果你不聽我的話,那就是你不夠愛我!」、「當初辛辛苦苦把你養大...」,這些話不曉得對大家而言是否熟悉?親情勒索往往存在於無形,也傷人於無形。在華人文化中,我們總是被賦予「孝順至上」、「忍讓」的美德。長久之下便成為親情勒索常發生於華人家庭的原因之一。
  • 從以愛之名看情緒界限 ——聽吳娟瑜老師《情緒勒索》課程有感
    媽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向Nina展開了溫柔的笑臉……遭遇「情緒勒索」型的媽媽,Nina在一塊蛋糕面前不由自主地喪失,或者說,放棄了自我。雖然很多人都明白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但在情感勒索的壓力下,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很難,不得不選擇妥協、放棄。
  • 暴力的情緒勒索:「施暴者」與「受害者」的內心博弈
    然而這種想凡事都如己意,卻犧牲對方權益的情況。 國外學者Susan Forward定義為「情緒勒索」。從勒索者角度:「你無法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而利用威逼或利誘來掌控對方、迫使他順從你,達到自己的目的。」
  • 《情緒勒索》
    我就是那個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在國外上學的時候,來自同一個國家的同學就成了我唯一可以寄託情感的對象,因此我格外看重每一個朋友。在這個過程中我遇到過好人,也有遇到過典型的情緒勒索者。有一個女生,稱呼她為K好了。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遇到孩子「情緒勒索」,為人父母該不該「冷處理」?
    很多父母覺得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我們要注意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們也會對家長進行情感勒索。孩子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 也很容易對身邊的人發脾氣或者大哭大鬧,他們採用這樣的方式對家長進行情感勒索。孩子的眼淚對家長起效之後,家長開始選擇妥協退讓,由則以後哭鬧成為了孩子向父母討價還價,用來滿足自己內心需要的籌碼。
  • 一起讀書005 | 《情緒勒索》:在職場上,別一不小心就被PUA了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你連XXX都不願意為我做,肯定是沒有把我當朋友你連XXX都不願意給我買,肯定是不愛我你連XXX都不願意和我一起,是不是沒有把我放在眼裡?以上XXX可以自行腦補,反正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總是能遇到讓你驚訝的操作。
  • 《以家人之名》收官,別被情緒勒索,成長先學會拒絕
    高考那年,母親希望她報讀律師專業,齊明月只能偷偷填少了一張答題紙,故意考低分,只為避開讀自己討厭的學科。 2從小到大,除非我考第一名,你才會給我肯定 嚴厲的母親不容許女兒有任何反抗或忤逆,為她安排好人生的路卻從未考慮女兒的感受,對於女兒的選擇一味否定,再回以「我是為你好」這句話。
  • 21個情緒勒索現場:關係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你要為我的情緒負責」
    這是少有的我沒有被父母情感勒索成功的經歷。因為被勒索經歷過多,還有其他原生家庭不良經歷和刺激,最近整個人都崩潰,正在進行穩定長期的心理諮詢。情緒勒索其實貫穿了我短短28年的人生,讓我至今受到限制,受和母親共生關係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