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周禮》記載,古代跪拜禮有九種: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到了清朝,「三跪九叩」則成了朝聖的最基本的禮節,它表達了臣民對天子的尊崇。甚至於,三跪九叩也充斥著大清時期整個中國的外交歷史,畢竟,中國貴為禮儀之邦,對禮節還是十分重視的,所以,不論是臣子還是皇帝做事,都要考慮到是否合乎禮儀廉恥,不能使國家蒙羞。
在大清的歷史上,關於「三跪九叩」,還有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情。
在馬戛爾尼訪華外交失敗後,英國政府不甘心,又派出了阿美士德前來進行第二次外交。他們首先對中國的政治進行了分析,當時的大清正直乾隆皇帝逝世,新上位的嘉慶帝還沒有展露出鋒芒,他們認為:這理應是很好勸服的。
再加上,他們過度的文化自信,認為:給出的僅僅是進出口便利的條件十分優厚,這樣,不僅可以促使兩國經濟上的發展,同時,還可以加強兩國貿易上的往來促進外交,所以,中國的嘉慶皇帝,只要他不傻,肯定都會答應的。
但是,這又和三跪九叩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繼續看看吧!
原來,阿美士德的訪華之旅並不愉快,可以說,一開始就受到了阻難。負責接待他們的外交大臣直隸總督那彥成收到了來自嘉慶帝的旨意:「只要他們有想要增加通商的意思,就直接不予接受,但是,如果他們僅僅是表達友好,那麼,他們就可以覲見。」
外交大臣那彥成一想啊,之前的馬戛爾尼訪華時,都沒有實行應有的禮節,那麼,這次怎麼樣才算是英國的使者有「禮」呢?
就在他捉摸不定的時候,英國的使者也同樣炸開了鍋。首先,阿美士德認為:磕頭會有損他們國家的威儀,他們訪華代表的是國家,一旦對中國的統治者行磕頭大禮,這樣,不僅僅是他們本人的臣服,更意味著母國對大清的臣服,低頭、示弱。
但是,他還是本著慎重考慮的原則,在訪華團裡組織了幾個人員開會討論。這次來華的人,其實,大多都是之前隨著馬戛爾尼訪問的臣子,這其中,還包括上次來華的老斯當東的兒子小斯當東。所以,他們更傾向於馬戛爾尼的方式,畢竟,清朝的皇帝也沒有表示不滿不是。
說到馬戛爾尼的方式,就是讓中國的官員給英國國王的畫像行禮,然後,使臣就給大清的皇帝行禮。在這群人看來,這樣迂迴的方式,可以同時保全兩國統治者的威儀,是十分明智的。在外國使臣耍著小心機的同時,外交大臣那彥成也有著自己的思量。
他知道,如果這些英國使者沒有對嘉慶表現出應有的尊敬,那麼,最終受罰的人肯定是他,為此,他想到了一個辦法:提前對使者說皇帝宣使者覲見,然後,趁他們舟車勞頓,對他們暗地裡使絆子,讓他們摔倒在地,這樣的話,也就間接表達了對嘉慶帝的尊者。
但是很快,外交大臣那彥成的小心思就被外國使者給發現了,在嘉慶皇帝要召見他們的時候,阿美士德推脫道:「自己衣裝不整潔,不能表達對嘉慶皇帝的尊重,於是,要換一件完美的禮服才能面見皇帝。」
當皇帝第一次正式宣見他們的時候,使者又推說:「自己實在走不動了。」第二次宣見的時候,使者說:「自己身體不適,不易覲見。」再有第三次,直接是由外交大臣來向皇帝復命:「使者生病了,恐汙了聖顏。」
這般打臉的舉動,誰也沒有想到嘉慶還能忍受,嘉慶帝說道:「使者有病,宣副使者覲見。」然而,卻得到了副使者也病倒的回覆。於是,嘉慶帝感到臉面有失,十分震怒,當即將這批外國使者逐出大清境內,就連外交大臣那彥成也逃脫不了論罪的後果。
阿美士德的訪華之旅,連皇帝的面都沒見到就結束了。
後來,有人對嘉慶皇帝提及:「使者其實沒有生病,只是不願意對大清行跪拜的禮節,而外交官又擔心自己被懲罰才撒謊的。」這樣讓嘉慶對英國使者心生愧疚,不遠萬裡跋山涉水前來中國進行外交,卻被大清的使臣使絆子逐了出去,反倒讓大清泱泱帝國失了威儀臉面。
於是,嘉慶皇帝手書一封,還帶著慰問品讓阿美士德回去面見了國王。
內容大致就是:「你想要和我國結交的心我已經知道了,但是,使者不懂禮節,不願意行禮這也是事實,看在英國和清朝距離太遠,這樣一次訪問也十分不容易,以後的外交就免了吧!」
這就是阿美士德訪華的結局,不僅沒有對中英關係進行任何突破,反而使清朝對英國關起了門戶。
話說,清朝自視為「天國」,中國皇帝要求的「三跪九叩」禮儀,在外國人的眼中則屬於「世俗之禮」,理應得到尊重。然而,中國方面對待歐洲國家所重視的「平等」概念卻沒有認清,認為行「三跪九叩」覲見是理所當然的,以至於,中西文化的衝突然日漸激化。
之後,隨著中國國力日衰,仍然在做著大國威儀舊夢的滿清,終於被迫近的槍炮聲警醒,而此時,環顧四周,他們才發現自己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
最終,阿美士德來到了法國,他將這件事情告訴了戰神拿破崙,拿破崙聽了阿美士德的描述後,不尤笑了起來,他笑稱:「英國人木訥、蠢笨、不靈活,你們想要和中國人交往,當然,是要學著他們的禮儀,如此因循守舊,也是他們失敗的根源。」
最後,他直接表達出了自己的觀點,他明確的說道:「中國就是一頭沉睡的巨獅,它現在只是睡著了,如果它醒來,世界將為之震撼,感謝上帝,還是讓它繼續睡吧。」
參考資料:
【《周禮》、《天朝上國的禮儀之爭》、《嘯亭雜錄·內務府定製》、《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