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俗裡邊還包含了食禮,但各地並不相同。
趁到北京出差的機會,幾位大學同學聚會。他們盡地主之宜,我成了客人。南方人不勝酒力,同學每次斟酒必叩手指示意「夠了」,可同學每每都把酒杯斟滿,實在忍無可忍。
「你是非把老子抬回去啊?」
「是你自己讓我加的。可不賴我。」
「我什麼時候讓你倒這麼滿?」
「你自己比劃的,加!加!加!」
同學比劃著我的叩手手勢。
「哈哈哈!沒文化真可怕!」
同樣的一個手勢,由於南北的文化差異,產生了相反的結果,真是理解有差異,後果很嚴重。
叩手禮由來已久,但至今仍普遍應用的恐怕只有廣東和港澳地區了。「叩手禮」也稱「叩指禮」。「手」「首」同音,「叩手」即為「叩首」。
原本叩手禮有三種:
第一種,是晚輩向長輩、下級向上級行的禮。行禮者,將五個手指併攏成拳,拳心向下,五個手指同時敲擊桌面,相當於五體投地跪拜禮。一般情況下,敲三下就可以了,相當於三拜,但是,如果遇到特別尊敬的人,可以敲九下,相當於三拜九叩。
第二種,是平輩之間行的禮,行禮者,將食指和中指併攏,同時敲擊桌面,相當於雙手抱拳作揖。敲三下,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第三種,是長輩對晚輩或上級對下級行的禮,行禮者,將食指或中指敲擊桌面,相當於點頭,一般只需敲一下。
這個叩手禮的來歷有多個傳說的版本,但都跟乾隆皇帝微服南巡時有關。這個乾隆皇帝的微服出訪當然不願讓人看出來,但侍候他的人就慘了,失了禮節回頭算帳腦袋要搬家,禮節太多洩露機密腦袋也得搬家。偏偏乾隆皇帝又是一個喜歡玩的人,在途中乾隆皇帝也會提起茶壺給眾人添茶加水,這可不是小事,那是大恩惠。若在皇宮裡眾人要跪下來三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可是茶館酒肆,誰要暴露了身份那是死路一條。傳說中,也不知是太監還是當地的知府急中生智,靈機一動,彎起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在桌面上輕叩三下,權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於是這一習俗就流傳下來。
奇怪的是,這一習俗在遠離京都的粵港澳地區反而沿襲至今。喝酒,除了品嘗酒的美味之外,與什麼人喝顯得更重要,他決定了酒場的氛圍,三五知己,分享智慧與美酒,其樂融融。向人敬酒,是表示祝願、祝福、敬意。給人斟酒同樣也是表示祝願、祝福、敬意,在潮汕可行「叩指禮」,表示感謝。行「叩指禮」時,客人把食指、中指並在一塊,指頭輕輕在桌上叩兩下或三下,如若多叩幾下則表示「夠了」的意思,若急速地輕叩則含有「受不起,夠了」的意思。茶禮跟酒禮是一樣的。
而在北方許多地方,喝酒敲桌子大多帶有挑釁的味道。別人為自己斟酒而敲桌子是繼續倒的意思,直到敲擊停止,酒才能不倒。所以,在電影裡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倒酒敲桌子是幹架的前奏,更囂張的是用筷子敲,接著必然是酒溢了出來,接著就是酒瓶子爆頭,完了鮮血淋漓一片混亂。
這樣的酒局其實不是為了喝酒,就像鴻門宴不是為了吃飯。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些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古代飲酒的禮儀主要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嘗嘗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當然,繁瑣的禮節不一定食古不化。但凡事還是有些節度好,否則就會亂套。
來源:海濱鄒魯是海陽 文/陳益群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