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究竟有多好吃?

2021-02-13 廣東共青團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源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20190906-潮汕美食

作者:冬之陣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生菜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朝宮廷裡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

那一年憲宗迎來了一根釋迦牟尼的指骨,全國為了這根指骨一片沸騰,尤其是首都長安附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全被打亂了。

刑部侍郎韓愈覺得此事長久下去不妥,便寫了一封奏摺進諫,希望早日停止鬧劇。

憲宗被這封奏摺徹底激怒了,想要處決韓愈,幸得另外幾位名臣力保,最終把韓愈打到潮州做刺史,好讓皇帝眼不見心不煩。

這是河南人韓愈自幼年居韶州(今廣東韶關)之後第二次去往南方。很快他就會吃到人生中最難忘的一餐。

今天的我們得以從韓文豪給好友元集虛寫的一封信,《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裡,得知他初到潮汕時吃到的洗塵宴。從這首詩的字裡行間,我們仍然能感受到韓愈在見到這些神奇食材時的震驚: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說的是長得像外星人一樣的鱟,這是一種起源比恐龍更早的生物,今天被列為保護動物,我們只能在水族館裡見到。在福建、廣東、臺灣等地,如今還是有人在頂風作案偷吃它們,在沒有動物保護觀念的唐朝,料理這些動物便是閩南到潮汕的特色美食了。

「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這說的就是層層疊疊生長在一起的生蠔,也就是牡蠣。這種生物自古以來都是上流社會養生的好物。當時還沒有牡蠣養殖技術,經常是海民順手在礁石上摳下來的連續生長的野味,相連為小山,擺在了韓大人的面前。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蒲魚也是一種東南沿海盛產的海魚,看上去像是軟妹版的鱟,也是有一根神奇的蛇尾,對於韓愈來說,這就是形容這種魚最好的抓手了。

「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這是另兩種海鮮:八爪魚和扇貝,對現代人來說算不上什麼秘密物種,只要不是海鮮過敏,人人都還願意嘗上一口。可在韓愈看來,這兩種食材就只剩形狀怪異這一個特點了。

這裡的貝殼類禁止跑路,只能默默被吃

(圖片@圖蟲·創意)▼

不知道同為河南人的元集虛能否從同鄉老友的文字中想像出這些海鮮到底有多怪。

韓愈南下的時代,今天潮汕民系的先人已經抵達不少了。導致北方漢人大遷徙的西晉永嘉之亂,在此時已經發生了500多年,從中原遷徙到閩南的漢人,早就通過海路認識了粵東地區——這是一片和福建山水條件極為相似的地區,能夠在福建站穩腳跟的先民,繼續向南遷居並不存在太大的問題。

走陸路的話,南下珠三角更為方便

不過海路將閩南、潮汕、珠三角連在了一起▼

其實在他們到來之前,潮汕地區的主人,也是從閩族中分化出來的一支越人。

潮汕地區擁有漫長的海岸線,而且這塊海洋,是冷暖洋流和鹹淡水交界處,水質極為肥沃,海洋微生物眾多。這為小型魚類和甲殼類動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存環境,進而能在食物鏈上端供養中華鱟這樣的食肉生物。

不過再富饒的海洋也禁不住人高強度的捕撈

現在中華鱟可是要好好保護起來了

(圖片@圖蟲·創意)▼

如此優越的海洋條件,讓家鄉就在海邊的潮汕人對海鮮的敏銳度異於常人。所謂「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而在飯桌上,有海鮮的地方也有潮汕人。只要是大海的饋贈,潮汕人沒有拒絕的道理。但在韓愈這個北方人看來,這裡人的飲食習慣比幼年時呆過的韶關還奇怪得多。

雖然覺得滿桌子都是奇怪的食材,可這畢竟是洗塵宴,韓愈總要給點面子。然而吃完之後,韓愈覺得吃進嘴裡的海鮮越發腥臭,搞得他也冒汗發熱(「腥臊始發越,咀吞面汗騂」),出現了嚴重的不適。

雖然韓愈這個北方人對潮汕海鮮吃不出感情,但從詩中看,他至少還是盡力去模仿了一下下屬的吃法:「調以鹹與酸,芼以椒與橙。」也就是用鹹味和酸味的調料混合了蘸料,並加入了椒(考慮到唐朝時還沒有辣椒,這很可能是胡椒)和橙汁。

潮菜的一大特點,是擅長使用調味料,是廣東諸民系菜餚中,調料佐料用法最豐富的一種。傳統上的潮汕菜,可用的調料達到了50種之多,和廣府菜擅長清蒸、白灼等做法留給人們的印象完全不同。而且針對不同的食材,一定要使用不同的醬料。

潮汕人的舌頭,在各種醬汁的浸泡下,早已明白了這個道理。

比如韓愈在蘸料中應用的橙汁,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也就是潮汕特色的金桔油。這種調料和油無關,是一種用桔汁和白糖調和而成的調料,色澤深黃,帶有桔香,專門用來蘸清蒸海鮮和炸物。金桔油能夠用清香甘甜的味道,襯託出海鮮的本味,或是為炸物帶來一些別樣的東南風味。

更具有全國知名度的潮汕特色醬料是沙茶醬。這是一種用花生、芝麻、小海鮮、大蒜、蔥、胡椒等原料磨碎釀製的醬料。這是潮汕人從南洋國家引進的醬料,後來在整個東南沿海傳播開,成為了南方風味的代表。

潮汕版的濃鬱沙茶醬適合搭配紅肉,尤其是牛肉。在正宗的潮汕牛肉火鍋店,沙茶醬總是消耗最快的醬汁(在北方可能略遜於麻醬一籌),用沙茶醬炒的牛肉粿條,則是潮汕本地大排檔的網紅食物。

其餘還有滷味搭配的蒜泥白醋、魚類搭配的醬油、海螺搭配的梅膏芥末、鱔魚搭配的豉油等等。當年韓愈自己調和的醬汁,看來的確是在會吃的本地人指導下完成的。

潮汕菜豐富的醬汁體系,需要極為豐富的特色小規模物產支撐,而這背後則是潮汕多樣化的環境。

潮汕並不是只有海,幸運的潮汕人比起客家和閩南的鄰居們,擁有大片的平原。韓江三角洲平原、 榕江平原、練江平原、黃岡河平原和龍江平原構成了潮汕人聚居的主要空間。而在這些平原背後,則是潮汕最重要的陸上地標——東北-西南走向的蓮花山。

 廣府也有一個蓮花山帶人工丹霞(圖片來源:@蔣鵬飛)▼

這是一片海拔1000米左右的崎嶇山脈,山體雖然不高,但由於缺乏貫穿山體的河谷,使得山北側和山南側的交流頗為艱難。這為潮汕保留了本土文化的香火,也為潮汕提供了山裡的物產。

然而來自山裡的蛇,在那場宴會的最後,把韓愈徹底嚇壞了。

大人不要怕,他們已經變成菜了

(圖片@圖蟲·創意)▼

「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用蛇尾比喻蒲魚的韓愈一抬頭,卻發現籠子裡真的有一條蛇。這是他唯一過去見過的野味,但口眼猙獰的蛇還是讓韓愈沒有了用餐的興趣,最後只能「開籠聽其去」。他倒也不指望蛇記得自己放生的恩情,只要不記仇就可以了。

現場的當地人們一定覺得很惋惜,因為他們對蛇的興趣一點都不比珠三角的老饕們小。

一個證據是,如今潮汕向外輸出的大葷,除了牛肉火鍋和滷鵝,還有一個偏門的選擇就是蛇莊。

韓愈對這場宴會的記述,在放蛇之後草草結束了。我們不知道在宴會上不斷受驚的韓大人,最後還有沒有心情好好吃一頓飯。但從這封信的滿載的負面情緒來看,想必韓愈最後也沒有吃什麼東西。

你把這說成是魚肉,韓大人分不清可能也就吃了

(圖片@圖蟲·創意)▼

但天下沒有能難倒潮汕廚師的事。別說韓大人被嚇得食慾平平,就算是他被嚇得臥床不起,潮汕廚師也還有三件法寶能為大人補充營養。

在潮汕,粥又被稱為「糜」——很有古風的名字。白糜就是白粥,比之其他地方的粥米粒更多,口感更飽滿,是可以上酒席的主食。芳糜是有配菜的粥,包括魚糜、豬糜、蝦糜、雞糜等等,風味各異,也是潮汕飲食向外推廣的拳頭產品。

特點似乎就是,可以把世間一切都裝進去

(圖片@圖蟲·創意)▼

粥能在潮汕流行,原因有很多。有學者認為,潮汕平原狹窄,人地緊張的矛盾尤為突出。為了節省糧食,食粥成為了一個折衷的選擇。而在糧食供應不再是問題以後,在潮汕溼熱氣候下經常食欲不振的人類依然保留了喝粥的習慣。

土地也確實是很緊張,簡直是人比田還多

(圖像來自google map)▼

粥的流行,也讓潮汕的鹹菜文化相當發達。原產於潮汕地區的大芥菜是鹹菜的主要原料,這種菜含有芥子油和黑芥子苷,分別會帶來辣味和苦味,難以直接入口。但經過鹽的醃製,這些化學物質會呈現香辣酸的味道,尤其適合下粥食用。

與之齊名的醃菜,是用蘿蔔製作的菜脯。這也是潮汕人和閩南人、臺灣人共享的家鄉味道。

用米精製而成的粿作為另一個主食大類,則帶有更深厚的文化意味,常常被認為是漢族祖先崇拜的實物載體。當潮汕先民南下時,由於南方不產小麥,他們只能將大米按照磨粉、揉捏的方式做成各種形狀的面點供奉祖宗和神明。

很多人已經不會做了,可以找長輩們補習一個

(圖片@圖蟲·創意)▼

每個時令都有各自專用的粿,比如正月初四迎財神時使用的「紅桃粿」、元宵節的「甜粿、發粿、菜頭粿」、中秋節的「油粿」等等,形狀各異,顏色鮮亮,讓人忍不住咬一口(當然還是要多擺一會讓神明先吃)。

在以海為田的東南地區,祭拜能夠有效增強人們在洶湧的大海中獲取生活物資的信心,因此作為祭拜用品的粿極為重要。

或清淡或美麗的主食看上去沒有那麼奇怪,也適合沒有胃口的人食用,所以我們不用擔心韓愈的身體。更何況,作為高雅的文士,韓愈還能在潮汕找到令他心情大好的飲茶文化。

潮汕飲茶大有講究,喝的是工夫。這工夫體現在選茶葉、買茶具、衝茶、篩沫、分茶的每一步。跟著一個潮汕老茶客喝茶,就像是在觀看一場精彩的表演,各個動作還能冠以「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這樣的名字。

隨著潮汕人不斷外出謀生,潮汕飲食也被帶到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潮汕牛肉鍋、潮汕滷鵝飯、潮汕海鮮粥,每到一個地方就能引起當地排隊打卡的熱潮。潮汕飲食廣博、精細、多樣的特點在這個傳播過程中功不可沒。

這種風物究竟有多大的感染力呢?我們還是可以在韓愈身上看到。

就在接風宴之後不久,他接到了被貶廣西的柳宗元寄來的信。兩人雖是政敵,但卻是忘年交,此時境遇相同,不由得互相撫慰。柳宗元擔心韓老在南方生活不慣,在信裡推薦老友嘗嘗青蛙。結果韓愈回信:「餘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

洪宜. 潮汕傳統飲食的文化審視[J]. 赤峰學院學報: 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 39(8): 111-113.

郝志闊, 鄭曉潔. 潮汕地區食文化論略[J].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 18(4): 9-11.

嚴贊開, 陳澤玲. 潮汕鹹菜的鹹酸鮮辣化學[J]. 化學教學, 2017 (2): 93-96.

蘇英春, 陳忠暖. 論地理環境對潮汕飲食文化的影響[J]. 雲南地理環境研究, 2004, 16(4): 61-64.

江津津, 林金鶯, 董蕾, 等. 淺談嶺南飲食文化中的養生智慧[J].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 2018, 12(3): 13-16.

來源:地球知識局(id:diqiuzhishiju)

作者:冬之陣

編輯:黛

相關焦點

  • 潮汕人喝茶有多野?
    茶具已經進化為潮汕人的體外器官正因為時刻離不開茶,潮汕人與茶具便發展成共存共生關係。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茶。時間地點空間的任何限制統統打破,對一口熱茶的渴望促使潮汕人背起茶具行走四方,「在任何地方都能喝茶」的傳奇也因此誕生。
  • 潮汕人的家常菜金不換炒花甲,花甲這樣炒才好吃
    花甲的做法很簡單,再加上其獨特的味道深受全國各地的群眾所喜愛,而花甲的做法有很多,常見的就是炒花甲,而潮汕人一般會用金不換炒花甲,這樣炒出來的花甲味道更鮮美。 金不換炒花甲介紹 花甲,又稱為蛤蜊,作為被人喜愛的美食。
  • 和潮汕人談戀愛,我膨脹了.
    各種餐廳食鋪大排檔小攤位,他們永遠都能找到最好吃又實惠的那家,然後藉機收穫對方投來的讚嘆眼神。所以和潮汕人談戀愛,一不小心就談了二三四五年,因為相處起來真的很舒服,他們溫和不露鋒芒的性格像是一塊厚實的畫布,怎麼塗鴉都是愛的圖案。
  • 潮汕人與客家人
    在中國的廣東地區有三大民系,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都是從古中原南遷而來,經過上千年和當地原住民的同化,形成了今天的三大民系。今天我們就講潮汕人和客家人。潮汕人,古時稱潮州人,隋宋兩次南遷最終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
  • 潮汕人的鄉愁,是那一碗碗的厝頭巷尾的草粿
    在每個潮汕人的童年裡,一定都有這樣一個阿婆或者阿伯,他踩著老式三輪車,帶著一個大喇叭,在夏天的厝頭巷尾來回騎著車,載著滿滿幾鍋草粿,一邊騎車喇叭一邊廣播到:草粿!豆腐花!而遠遠聽到聲音的小孩就會帶著碗默默在巷頭等著阿伯的到來。拿著碗舀上滿滿一碗黑乎乎的草粿,撒上潔白的白砂糖,心滿意足地端回家。我想這是每個潮汕孩子夏天最大的盼頭了吧!
  • 潮汕人在深圳,是靠這些活下去的...
    97年的時候,深漂潮汕人越來越多,他開了家「亞六潮汕打冷」,做正宗的家鄉味道,一時間生意大好。許多潮汕人來在這裡,吃著家鄉味道,找回堅持下去的動力!被稱為「潮汕毒藥」的它,外地人吃不慣,但10個潮汕人就有9個對它愛得不行,那般鮮甜,吃了真的很容易上癮!
  • 潮汕人過年吃什麼?央視告訴了全世界!
    林貞標告訴記者,潮汕人用來做滷鵝的鵝,並非一般我們常見的家鵝,而是原產潮州市饒平縣浮濱鄉的巨型鵝——獅頭鵝,素有「世界鵝王」之稱,公鵝的重量在三十到四十斤左右,母鵝一般也有二十多斤重。林貞標:普通老百姓追求逢年過節,大家要代表一下豐收,這種家庭富裕,所以各家就努力找一隻更大的鵝,看起來好像家庭比較氣派,有這種寓(意),有這種想像空間。
  • 潮汕人的工夫茶
    潮汕人愛喝茶可以說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基本上可以說是家家戶戶都是有茶具的,或者大或者小,形狀方圓不一,又是因為在喝茶的時候是用小杯所以得到很多業界人士的高度讚譽,因而得到工夫茶,也就是說需要時間慢慢喝了。
  • 全世界有多少部講潮汕人故事的電影?(上)
    應一些朋友的要求,下來這兩周就把所有跟潮汕相關的院線電影都介紹給大家,視頻中有片段可以看。如果要看各電影全片的話大家也可以自行下載。也許是出於親切感,每當看到電影中的潮汕元素時,總會有些許莫名的興奮。去年上映的多部電影便都有著些許潮汕的痕跡。
  • 潮汕人最好這一口,三頭兩天就要吃,口感香味道好吃過一次意難忘
    潮汕人的美食是真的多,但要說代表性的話,牛肉是一絕。特別是遠近聞名的手打牛筋丸,據說是真的要經歷千錘百鍊才有如此筋道的感覺。關於牛筋丸,小編知道你們已經了解很多,因為很多文章已經渲染。那麼今天咱們重點來說牛雜,這種從前上不得臺面的美食,因為市井才得以發揚光大,很多人都好這一口,特別是湯頭純正的話,一天喝不到就覺得渾身沒勁。
  • 潮汕人,這次又要讓人羨慕了!
    他們出了名的團結、敢拼、講義氣、會做生意,但也有些會迷信、重男輕女、排外…這裡面有事實,有讚譽,但也有偏見。 潮汕人是較為特殊的群體,潮汕地區歷史上也一直分分合合。那真正的潮汕,你又了解多少呢?
  • 蕪湖的小籠湯包究竟有多好吃,看完你就明白了!
    那麼蕪湖的小籠湯包究竟有多好吃呢,就讓我們一同來盤點一下蕪湖好吃的小籠湯包館。說起耿福興可能蕪湖好七佬都會想到蝦籽面但耿福興的小籠湯包同樣也是一絕在蕪湖好吃的湯包館中同樣也為翹楚一邊大口吃肉一邊慢慢享受鮮美的湯汁別提有多幸福了一口鮮美的湯汁肉香中帶有絲絲的甜味不僅美味,口感也同樣鮮嫩提起同慶樓可能更多蕪湖人會想到他家的招牌菜
  • 潮汕人到底有多愛「喝茶」?當地人:你們喝的是茶,我們喝的是命
    之前發過一篇潮汕人愛喝茶的文章,我發現就有很多網友來"懟"漫仔,說我們潮汕肯定沒有他們那邊愛喝茶。我看了有點哭笑不得,因為喝茶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我知道有很多地方都很愛喝茶,很多地方也有自己的飲茶文化,像廣州有早茶文化,四川也有茶館,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必要去爭個高低啊。
  • 《潮汕人在廣州》有多酷,這群潮汕嘻哈元老這樣唱給你聽
    香菇說,當時與公司在很多方面都無法達成一致,導致專輯「難產」,有一段時間內都是零收入,三十幾歲的他還要跟家裡借錢。好在成員間沒有發生過什麼爭吵,彼此都是理性的人。直至2016年《潮汕人在廣州》作為專輯《海邊的孩子》的首炮,給他們事業又帶來了一個轉折點。
  • 這些年,攪動廣州深圳樓市的潮汕人
    背井離鄉的潮汕人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庭在奮鬥。可以說,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錢賺的地方就有潮商。來自潮屬社團的統計,在廣州深圳兩地,已然聚集了超過500萬的潮汕朋友。敢為人先,吃苦耐勞的他們,在廣州深圳這兩座城市裡,留下很多屬於潮汕人的傳奇故事。在廣深樓市裡,潮汕客一直是一股非常重要的購買力量。
  • 在嘉大,和潮汕人談戀愛是怎樣一種體驗?
    最近有小夥伴在後臺和通少說:「通少,你知道和潮汕人談戀愛是怎樣一種體驗嗎?」
  • 潮汕的砂鍋番薯粥,清爽可口甜而不膩,潮汕人夏天的最愛
    很多潮汕人都會在早上做番薯粥,因為早上吃點甜的,總感覺一天都會過得甜甜的。一年四季的可以吃潮汕砂鍋番薯粥,真的值得大家去品嘗,尤其是夏天吃不下飯的時候,潮汕的砂鍋番薯粥可不要錯過啊。飯桶我就很喜歡在早上吃一碗番薯粥,再配上一小蝶鹹菜或者一小塊菜脯,真的太棒了。番薯一直都是一種又便宜又能填飽肚子又容易種植的食材。
  • 凌晨兩點坐滿人,為了喝它,潮汕人都拼了!
    但潮汕人卻讓豆漿的節奏慢了下來,從"喝"到"吃",搖身一變,成為宵夜。事實證明這工夫沒白下。當它被端上桌的時候,就能聞到撲鼻的清香,剛好中和了滷湯的醬味。然而一年後,他還是成功晉升新洲小吃店C位,甚至在潮汕人神秘的圈子裡火了起來。因為門口沒有停車位,南山、寶安的朋友會偶爾打車過來吃——某80後老闆輕描淡寫的說到。
  • 潮汕人深夜食堂的秘密
    到底潮汕的宵夜有多豐盛?多壯闊?多魔性? 這麼說吧,我們在汕頭呆了3天,一共吃了十八家,還遠遠沒吃夠。潮汕人吃粥、喝酒時,最愛來幾盤生醃海鮮,潮汕生醃海鮮有「潮汕毒藥」之美譽,是指吃過的人用不了太久,就會茶飯不思而四處尋覓,因為味道鮮美到讓你回味無窮。
  • 紅桃粿,潮汕人小時候渴望的年味!
    廣東潮汕有句跟「粿」有關的諺語:時節做時粿,時令防時病,說明了「粿」在潮汕飲食中的重要地位。不一樣的節日,會吃不一樣的粿,長短不一,形狀各異,但不變的是總會有紅桃粿的身影。紅桃粿也被叫做紅殼桃、粿桃、桃粿,幾乎每個潮汕人都吃過這種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