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媒體的困境,都在《我們與惡的距離》裡

2021-01-08 澎湃新聞
注意:本文有劇透

近期熱播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大家好好領教了一把什麼是「口碑炸裂」。從劇名就不難看出主創的野心——探討大眾的平庸之惡,其主題深度是不言而喻的。兇手罪大惡極,他還應該享有人權嗎,他的親人是否應該「陪葬」?程序正義與結果正義,當代法治社會真的能化解兩者的矛盾嗎?把精神病人關起來,就算是維護社會穩定了嗎?一部電視劇能夠囊括這麼多深刻的社會問題,在華語電視劇史上也屬罕見。

《我們與惡的距離》海報

不過,或許是因為職業的關係,本人最為關注的倒是該劇對當代新聞媒體之困的生動描述。女主角宋喬安是新聞電視臺的副總監,這樣的設定在如今的國產電視劇中並不稀奇。但能夠如此深入、寫實地表現媒體運作機制及其缺陷的例子,可就不多見了。

賈靜雯飾演宋喬安

時下,公眾對媒體褒貶不一,評價愈加分裂。一方面,人們希望媒體能夠堅持所謂「新聞理想」,追尋事件的真相,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另一方面,大多數人並不熟悉媒體的工作內容,誤以為媒體萬能者也不在少數。正因如此,《我們與惡的距離》才更顯難能可貴。

本劇第一集,宋喬安所在的品味新聞臺就遭遇了一起假新聞事件。多家媒體同一時間播報了一條泰國發生爆炸的消息,令宋喬安和同事感到措手不及。這條消息沒有得到前方記者的證實,也缺乏官方認證,用媒體術語來說,就是不具有權威信源。但是,該爆炸性新聞自帶流量,若證實有中國遊客身亡,更會讓它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爆款新聞。

宋喬安的理想主義新聞理念

播還是不播?這確實是一個問題。播,宋喬安必須冒著報假新聞的巨大風險。新聞失實,這是所有媒體人不能承受之重。不播,就是在新聞時效性上落後於其他機構,這對媒體人來說,同樣擔待不起。宋喬安硬著頭皮播了這條新聞,但最終,它被證實是一條假消息。這恰恰是當代媒體尷尬處境的真實寫照。事實上,從來不存在什麼「雙贏」的選擇。

讓媒體面臨這般困境的罪魁禍首,正是輿論常常批判的「流量為王」現象。可是,流量為王真的不合理嗎?別忘了,流量、收視率、關注度,很可能決定一家媒體和一位媒體人的「生死」。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頭條新聞到底該放熱點新聞「店員被客人潑奶茶砸頭」還是深度新聞「年輕人的薪資創新低」? 宋喬安選擇了後者,儘管她也清楚「頭條就是讓觀眾進場的,必須要吸引人的眼球,所以需要熱開場新聞」。說白了,不能留住觀眾或讀者,任何一家媒體都會面對生存危機。現實正如經營總監對宋喬安的警告,「有了收視率,我們在老闆面前才硬氣誒」。被說得啞口無言的媒體人,又何止宋喬安?

儘管如此,宋喬安還是用實際行動向觀眾展示了什麼是新聞的專業精神。在兒童綁架案新聞發生後,宋喬安沒有被熱點衝昏頭腦,反而相當冷靜和克制地要求前方記者暫時不要直播。在確認兒童安全之前,絕不放出相關畫面,這是宋喬安對新聞倫理的堅守。面對可能的爆款,媒體人還能不能把持得住?想想自媒體慣常的推測式寫作、聳人聽聞的標題吧,宋喬安的職業素養值得欽佩。

《我們與惡的距離》宣傳海報採用劇中臺詞

緊急關頭,宋喬安決定放棄直播,轉而採用專題報導的形式,連續製作三條新聞。一條是歷來精神病患者的報導,一條是找精神方面的專家解讀,一條是連線康復之家。通過專題報導,新聞臺既挖掘了事件發生的原因和背景,避免已經引起社區居民排斥的康復之家再被汙名化,也探討了未來的預防對策。一系列操作,讓觀眾見識了宋喬安的工作能力,也示範了到底何為專業的新聞報導。

但宋喬安縱有三頭六臂,也敵不過嚴酷的媒體大環境。以劇中母親節的策劃為例,不少選題純屬煩人的關係稿。但這些新聞稿都是廣告部的客戶,不能得罪,即使沒有任何新聞價值,也不得不加入到新聞編排中去。宋喬安想要在品味新聞臺實行的改革,最終也因為高層對新聞的限制而不了了之。

在本劇結尾,宋喬安改換門庭、另起爐灶,繼續自己對新聞理想的追尋。這無疑是一個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完滿結局,一如劇集的主旨——用愛來化解仇恨。但這種略帶妥協色彩的設置,絲毫不能改變現實情況。我們都知道,品味新聞臺所遭遇的困境,何嘗不是所有媒體都要面對的難題?

令人感到尷尬的是,在臺劇對職場的描寫已經真實到如此地步的情況下,大陸電視劇仍然拘泥於年輕人的戀愛故事,絲毫不見一點專業的蹤影。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就在最近,北大吳謝宇弒母案被曝光後,不少媒體蜂擁而上,作出了許多似是而非的推測——媽媽強勢、爸爸婚外情、吳謝宇心理變態……這與本劇中媒體對隨機殺人兇犯李曉明家人的無休止騷擾、傾向性報導導致母子跳海自殺的悲劇如出一轍。媒體報導一旦不能做到中立、客觀、平衡,就會給當事人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甚至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

就此而言,《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值得媒體人好好欣賞的電視劇。當然,文藝作品只負責提出問題,而要解決問題,仍然需要所有人在現實生活中勇敢前行。儘管註定困難重重,但相信「宋喬安」們的理想光輝,一定能夠照亮前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當代媒體的困境,都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
    《我們與惡的距離》海報不過,或許是因為職業的關係,本人最為關注的倒是該劇對當代新聞媒體之困的生動描述。女主角宋喬安是新聞電視臺的副總監,這樣的設定在如今的國產電視劇中並不稀奇。但能夠如此深入、寫實地表現媒體運作機制及其缺陷的例子,可就不多見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我們與媒體、媒體與利益之間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3月份時上映的一部國產劇,一經上映便大獲好評,引起了很多看客的反思,在豆瓣國產劇劇單上,也得到了罕見的9.5分高評。不得不說,之所以能有此成就,除了劇情本身的張弛有力之外,更得益於它敢說真話,敢於暴露當今媒體、看客身上的弊病。成為了一部映照人性與社會問題的鏡子,深刻而不留情面。整部劇是圍繞著一名叫王赦的律師展開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都太遠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的社會熱點開始,繼而牽出了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律師、思覺失調症患者等各個群體複雜的處境與心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傳遞給新聞媒體的社會啟示錄
    文 | 阿木近日,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中國臺灣地區熱播,憑藉著卓越的劇情和演技,該劇豆瓣評分一度高達9.4分,無疑將會是今年港臺劇作中的最高分。如果你也是一位媒體從業人員,那你應該在《我們與惡的距離》裡看到這些媒體雷區和新聞啟示。NO.1 不要把觀眾當傻子在《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一集中,通過主人公夫妻倆的吵架,就直接將新聞理念的問題引了出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我們與現實題材精品劇,有多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於這個真實事件。作為劇中的靈魂人物,王赦一直在追尋這個答案。  殺人犯的動機,值得關注嗎?石原裡美在《非自然死亡》裡曾表明:我們不用知道犯人的心情,也沒必要理解。我們也不需要去探究罪犯不幸的身世,只需要關注受害人受到的傷害。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媒體如何平衡收視和社會影響?公眾愛看什麼,媒體就要去報導什麼嗎?公眾知情權和被報導人隱私權之間的邊界如何劃定?媒體本身到底需不需要被監督管制?被誰管?怎麼管?新聞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公眾在網上發表言論的邊界在哪兒?言論自由就意味著可以隨意發言而不需負責嗎?怎麼看待鍵盤俠以正義之名行暴力之實?為什麼網絡輿論總是充滿戾氣?網絡民意是真正的民意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王赦的妻子美媚,不理解丈夫的工作,覺得殺人犯和精神病患都應該被關起來,遇到精神病人熱心幫助的第一反應是抗拒,由於抗拒而導致的流產,是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近在咫尺
    最近被熱議的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便直面了這個問題。直面死刑和死刑犯,直面這種惡性犯罪發生的我們周遭這個世界。這起無差別殺人案連帶出來法制與輿論、人權與民意等相關問題,每一個都呈現真實、透徹,如同現實生活一般。 比如,每集片頭,殺人事件之後,youtube和facebook的評論,就和每次某些事件之後我們微博上的評論一模一樣。這些評論裡,既有對事件本身的客觀討論,也充斥著無理智憤慨,甚至還不乏言辭激烈的網絡暴力。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講述了一起無差別殺人案的嫌犯是一個叫李曉明的學生,他在電影院殺害了9人,以及21人受傷。最高法院和人民群眾對待這件事情的態度都是死刑。但偏偏他的律師王赫卻認為要挖掘這件事情發生的土壤,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導致他下此狠手。同時影片也在引導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惡?我們和惡的距離是多遠?實施傷害的動作停止後,傷害真的就停止了嗎?
  • 豆瓣9.5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好在哪
    圖/ 《我們與惡的距離》最近收穫豆瓣9.5評分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終於呈現了這種分裂,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之後,所有人都停留在各自內心的偏見、冷漠、恐懼構築的牢籠裡,拒絕理解,逃避溝通,卻鮮有人關心悲劇產生的原因,甚至探尋原因的努力也被視作異端。
  • 嚴肅題材也受歡迎,《我們與惡的距離》引發媒體關於善惡的反思
    口碑「炸裂」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囊獲第54屆金鐘獎的六項獎項,豆瓣評分達到了9.5分。雖然是嚴肅的社會題材,少有娛樂成分,但是這部劇「跳」出了流量明星和戀愛劇情的窠臼,深入探討並展現社會問題,給予觀眾新鮮感的同時,也加深了讀者的思考。
  • 電視劇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部劇裡,每個人距離「惡」都不遠,也就是大家其實都在傷害著別人,只是出於不同的原因而已。那麼能否做到去惡存善呢?我以為這壓根做不到,沒有了惡,那麼善也就因為缺少對照而消失,那個時候再去行善的時候就會意識不到這是在行善,也就不存在了善。不說這個不太切實際的想法了,這部劇能夠讓我重新去審視自己的行為——自己以為的正義,加之在別人身上會不會成為一種惡呢?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也是一樁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人,9死21人傷,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與其他影視不同的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所聚焦的,並非兇手本人,抑或其作案手法與作案經過。而是在事發後,案件的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以及在旁邊的審判者、辯護者等人的不同態度,及其所面對的不同困境。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藍祖蔚 * 呂蒔媛:我們與惡的距離
    概念來自於八仙塵爆事件發生後,我們先看到媒體報導,然後是醫生、受傷的孩子、樂園回應……但我更想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個事件?我猜是擦槍走火。那時候網路上有好多文章呈現了很多當事人的反應跟視角。只是最後我選擇了無差別殺人,因為它的複雜度更高,或許情感的殘酷性再更強一點吧。藍:劇名取做《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奇特,卻似乎在暗示我們日常的所作所為似乎離惡不遠?我們不是罪人,卻很接近惡人?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很多人對臺劇的印象還一直停留在小時候看的《惡作劇之吻》、《海派甜心》之類的小清新偶像劇,在近幾年的臺劇裡都拍得很優秀,一點點撕掉臺灣只產偶像劇的標籤。開始探討社會、法律、道德、人性、善惡等深度和敏感話題,慢慢深入生活、敲打人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
    小時候我們所學的基本都是這個世界非黑即白,一個壞人就是徹徹底底的大壞人但是隨著長大,不論是看電視劇還是生活中,會看到越來越多壞人不一定是壞人,好人不一定一直是好人的事件。這個事件並非都是非黑即白,有些事情並沒有是非對錯。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
  • 為什麼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收穫了豆瓣9.3的評分,我今早也跟風看了一集,實在想與大家分享。尼爾波茲曼說,電視媒介本身即是娛樂性的,用以娛樂本無可厚非,可若是用以嚴肅性的內容報導,企圖將印刷傳播時期的思維用在電視媒介上,便是大為不當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沒有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意思就是,我們與惡沒有距離。李曉明是惡,陳昌是惡,他們是最本質的「惡源」,是所有人眼中的「惡」。在施害者家屬眼中,只求收視率點擊率的無良媒體是惡——「你們殺的人一點也不比我哥少!」 由此一來,在感情用事而「富有同理心」的民眾眼裡、在傷心欲絕遲遲無法走出陰霾的被害者家屬眼裡,施害者是惡中之惡,是不配活著,不配有人權的東西。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眾生皆苦,才是這個世界本來的面目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該劇講述了加害者家屬的生活困境,受害者家屬的心靈困境,精神病患和精神病患家屬的治療困境,想讓社會變更好的律師和律師家屬的理解困境,精力有限的精神科醫生們的同理困境,新聞媒體工作者們的初心困境……到底誰是好人?誰是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