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祖蔚 * 呂蒔媛:我們與惡的距離

2021-02-22 選擇Choices

以下為影評人藍祖蔚與此劇編劇呂蒔媛的採訪

藍:臺灣電視很少有人敢觸碰無差別殺人案件,甚至敢討論大家一直避談的死刑存廢議題。妳的初衷是?

呂:就是願不願意去了解跟你不一樣的人與事。我非常好奇。一件重大事情發生後,周遭的人會有什麼不同的感受。概念來自於八仙塵爆事件發生後,我們先看到媒體報導,然後是醫生、受傷的孩子、樂園回應……但我更想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個事件?我猜是擦槍走火。那時候網路上有好多文章呈現了很多當事人的反應跟視角。只是最後我選擇了無差別殺人,因為它的複雜度更高,或許情感的殘酷性再更強一點吧。

藍:劇名取做《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奇特,卻似乎在暗示我們日常的所作所為似乎離惡不遠?我們不是罪人,卻很接近惡人?

呂:我一直很害怕你問我這個問題,坦白說,我不是很喜歡這個劇名,批判性太強,一直很想找出一個溫柔一點的替代品,例如美劇《這就是我們》(This Is Us)之類,但若改名《槍響之後》,又太俗套了,曾經想過《巴別塔》,是聖經上的故事,上帝怕人類通天,所以把語言打散,讓大家再也不能明白對方的意思,不過一般觀眾很難理解,實在想不出更好的劇名,就這樣用了下來。這個劇名或許有各種想像可能,是我們與惡有距離?還是我們真的那麼邪惡?或者邪惡的人就在我們周邊?但這個劇名也容易讓人感覺我們好像站在一個很高的角度在批判社會,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後來英文劇名改稱「The World Between Us」就比較貼近我原來的想法。

藍:妳的切入點也很另類,為什麼不把殺人血案放在最前面?卻從事發後兩年的法院宣判時說起?

呂:我本來就沒有很想要讓觀眾看到事件現場。我比較關心的是那些陷在風暴裡面的人,到底還有沒有資格談夢想?該把自己的希望放在哪裡?

田調時發現多數人都很害怕媒體。律師、精神疾病患者或受害者都一樣,或許就是媒體偏頗的片面報導,容易造成偏見,因此我把被害人母親賈靜雯設定為新聞臺主管時,就想一定要把加害人的妹妹家屬陳妤也放進去,她們會怎麼面對那個體制?20出頭的陳妤還能從事她嚮往的媒體工作嗎?所以才會有師母講說:「妳為什麼要為家人放棄妳的夢想?現在委屈自己,老了就被自己的怨恨糾纏」,我最掙扎的是這兩個人都在媒體工作到底合不合理?陳妤聽到兄長即將被處死時,還能繼續工作嗎?會不會太殘酷?

藍:殘酷是一定的,但妳不覺得這樣太過巧合嗎?

呂:易智言導演幫我看本的時候也是這樣說。可是,就一般的戲劇角色來說,與惡的主角已經太多了,沒有這些主角人物的碰撞該怎麼寫?關鍵在於是我想講的事太多,拉出的線頭也太多,再寫更多的角色,製作人就崩潰了,角色之間沒有一點巧合交集,戲真的演不下去,好啦,可能是我寫不下去。

藍:巧合,可讓戲劇更緊湊;太過巧合,則降低合理性及可信度。劇中很多的巧合安排像是在考驗觀眾:一旦遇上了類似情境,你是否會像當事人一樣慌張失措?你是否因為對精神疾病不了解,才會恐懼?

呂:坦白說,我們家附近也住了一位會讓我緊張的人。那就是一種莫名卻根深蒂固的恐懼,你很難去除那種感覺,即便我做了這麼多田野調查,看了那麼多資料,也曾經多次去康復之家跟他們相處,但要真的有個狀況不好的人出現在我旁邊,即使他們完全沒有攻擊我的意圖,我還是會忍不住想退兩步,我沒有勇氣走向他問他需要什麼幫助!我想就是過去的刻板印象造成,所以一開始接收到的訊息就會影響一個人一輩子啊,這就是媒體的重要啊

藍:這齣戲的特色之一是妳觸碰到了GJ殺人的議題,而且妳問了是只為平民怨或民憤而殺人比較重要?還是了解行兇動機,找出因應機制更重要?

呂:感觸比較深的是就在審判定讞後,政府跳過前面排隊的死刑犯,立刻將他處死,我不想討論死刑存廢問題,你很難期待一齣戲會撼動或者改變一個政策,我沒有那樣想,也沒有那個能力,我純粹只是站在一個媽媽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在兒子還沒上幼兒園時我打過他,後來他打回來,我真的愣很久,再也不打小孩。我認為處死兇手對了解事件真相跟解決問題完全沒有幫助,就是以暴制暴,孩子學到的也是以暴制暴,要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然後彌補錯誤造成的傷害,人生才有可能改變啊,當然還是會有人認為讓兇手繼續能夠活下去,國家繼續養這種人渣根本是浪費民脂民膏,不符合血債血還的正義公道,這很難有定論,但願不願意試著去縮短這之間的距離呢

藍:妳至少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事發迄今,我們一直無法,或者不想知道真相;其次,我們始終沒有真正面對無差別殺人事件。妳選擇了殘酷與溫柔齊頭並進的敘事雙軸心,妳得殘酷陳述事件、又想溫柔療傷,但在面對傷痛時,不堪回首的往事帶來的煎熬無疑又成了最殘酷的折磨。妳怎麼拿捏?

呂:劇本一開始就設定了兩個概念方向。事件發生後,加害者跟被害者兩組家屬怎麼走過這個傷痛?其次,我們的社會有沒有辦法承受一位罹患思覺失調症(即精神分裂)的人?方向確定後,接下來就是想辦法讓戲變得好看。

藍:你對媒體的批判,很能引發共鳴,以前我在新聞臺工作時,遇上陳進興挾持南非武官事件,就充分感受到「一旦別人有,你卻沒有,你就遜斃了」的競爭壓力,眼看別人已經打電話給陳進興聊天了,你打是不打?就算打通了,能夠問到什麼不一樣的事?是不是任由他胡扯,反而把他烘託成英雄?打,或者不打,有,或者沒有,還真是難。

呂:我小學六年級寫過一篇我的志願是當記者,想要揭發社會黑暗面伸張正義之類的,還被老師讚賞,大學選填志願填的只有八個,只考上了最後一個志願文化的戲劇系影劇組。可能還是對新聞業有很多的憧憬,但這幾年網路新聞新媒體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真的很容易被影響,但我還是覺得新聞是供需問題,點閱率高自然就會去生產觀眾想看的新聞。年輕時會覺得伸張正義找尋真相是件很理所當然的事,越老會覺得那個當下面臨的掙扎與考驗是我們很難想像的,每一個過程都是煎熬。

藍:這齣戲好看,在於妳往往只用一句話就替媒體的盲與茫下了結論。例如普吉島爆炸事件,新聞部折騰半天,明明查無實證,卻也不能不跟進,才剛跟了就被證明是假新聞,悔恨莫名的賈靜雯這時也只能說了一句:「智障才會播」,又例如,碰到獨家新聞時,誰會不心動?搶了獨家卻遭斥責時,大聲辯駁說:「我是幫你做好事,有報導就是好事」,不也是媒體最常用的「護短」說詞?今天媒體厚黑墮落的程度更勝以往,自律成了奢想,被罰、被譴責了,還嫌別人幹涉新聞自由,偏偏妳最後還是給予新媒體無限祝福,會不會嫌太樂觀了?

呂:批判媒體亂象,大家易有共鳴,批評真的很容易,但對於產業沒什麼幫助,我相信還是有記者、編輯想改變、想追求真相平衡報導,只是還是回到結構性的問題,我的戲通常都是接近圓滿結局,或者是希望大家能夠勇敢面對傷痛,就算帶著疤也要抬著頭往前走,因為人生已經很辛苦了,與惡已經夠沉重了,不用把人逼到絕境吧,總要給一點希望跟夢,只要做些嘗試,也許社會可以給你一點溫暖,也許會看到有一點光吧,這也是我一廂情願的祈願啦。我想請教的是,有些人認為賈靜雯的小女兒太成熟了,你會不會覺得出戲?

藍:整齣戲會讓人記得的臺詞多數都出自小女孩的嘴,諸如:「所以,愛是會消失的」、「不要承諾你做不到的事」,在媒體人家庭長大的孩子,每天耳濡目染,除了新聞還是新聞,有這種反應,並不讓人意外。而且透過小孩的嘴點出一個生命的殞落會讓全家都再難溝通的實況,很有力。另外,兇手媽媽那句:「我們家死三個就好了,不要再死第四個」,就是極度悲憤的家屬心聲。但妳還能另外拉出一條線,描寫一位青年才俊因為罹患精神疾病,想融入社會卻備受挫敗的困境,也讓全劇的視野更加開闊了,妳的想法是?

呂:我更希望大家看見精神病患者的狀態,那種無力跟對抗疾病的難,跟周邊人所承受的壓力,沒做田調,還真的不知道一起新聞事件會跟精神科的門診有那麼密切的連結,一旦有人出事,他們就會忙到爆。家屬想把患者送進去,病患自己也會想進來。至於要不要讓病患回家?這件事很容易變成燙手山芋,因為家屬沒有人力跟能力來支持他的回家,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就像強制就醫,救護車來到門口,左鄰右舍就知道你們家住了一個患者,以後怎麼辦?經過治療穩定了,社會願意讓他們回來嗎?僱主會不會願意接受或協助一個曾經生病的員工?

藍:社會寫實劇都有鏡子的功能,重現往事讓人想起當時情景,但編劇得找對了放大鏡或顯微鏡,才能讓我們看得更清楚傷口裡面有什麼?問題究竟出在哪?妳事前做了多少功課?

呂:買了很多相關的書,但也看不完,採訪了大概40多個相關專業人士,到新聞臺觀摩、參觀療養院、寫劇本的時候也是一直在聽相關的座談、演講。比較困難的是思覺失調症這塊,有點難進入他們發病的世界,又擔心觀眾不能感同身受他們的困境,既要有戲劇性,又不想造成他們的二度傷害,覺得很難,但又很重要。

思覺失調症(即精神分裂)這條線的困境是我修改最多的地方。因為我發現100人中約有1人患有精神疾病,那個比例真的太高了。像我最近在田野的那個少年法庭,非常多的小孩子有一些精神上的狀況不被理解,就會越來越失控、而且矯治機構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患病的孩子,而社會對那個部分並不很想了解

家中成員有病卻沒發現,或者避不處理的人,往往就是因為家裡環境不許可或是不了解,不然就是照護者的身心疲憊,因為要應付人生的日常工作就很吃力。換成是我,也無能為力去照顧另外一個病人,只能期待一家人可以一起面對生命困境,或是政府社會能夠協助,因為患者就是沒辦法獨自面對。

藍:除了精神疾病,你對法律細節做了多少功課?

呂:看了一些書跟文章,也跟幾位律師聊過,但還是離法律很遙遠啦,畢竟我是個連地檢、地院都分不清楚的法盲,後來就決定縮小範圍,我只研究死刑案件,所以選擇了笨方法,直接去跟了兩個死刑庭的審判過程、還去聽精神鑑定的演講、座談,有一次遇上重大案件的宣判,法庭內擠滿了記者,法官才剛說完判無期徒刑,大家立刻往外衝去做直播,我真的被嚇到了,這種職業上的恐慌,讓人覺得他們並不關心當事人的反應,或許連法官都會想這到底在幹什麼?我都還沒講完呢!我看見了記者的壓力,也看見了他們無法好好來看待當事人,也不在意他們。

藍:妳一直在鼓勵當事人要勇敢去面對傷痛,這種寫法已經不是在探索我們與惡的距離,反而是在帶領我們縮短與善的距離了!

呂:坦白說,要加害人家屬向大家道歉真的很難,我也真的很敬佩願意站出來道歉的家屬或當事人,被害人的苦跟恨實在太強,那是一輩子的痛,所以加害人家屬一輩子都會被人貼上標籤,就像臺灣人永遠沒有辦法領養陳進興的小孩,所以只能送到國外去

但我相信唯有大家願意面對,受苦的心才可能得到救贖,社會上或政府對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屬的理解與關懷都很少,更不要說加害人了,有些傷痛真的是需要協助才能得到舒緩,才能往下走。

註:陳進興1997年間與另兩位嫌犯林春生與高天民,綁架了藝人白冰冰的女兒白曉燕,並要求贖款500萬美金。而白曉燕的屍體在4月28日被發現,6月6日又綁架臺北縣議員蔡明堂,8月8日再度綁架一名北投陳姓商人。8月19日,陳進興與另兩人在臺北市五常街與警方展開槍戰。林春生於圍捕行動中飲彈自盡,同時造成警員曹立民殉職。10月23日,陳進興與高天民殺害了方保芳診所中的整形醫師方保芳夫婦,並姦殺其中的護士鄭文喻。後來高天民在11月17日的圍捕行動中自殺身亡。11月18日,陳進興在臺北市北投區行義路挾持南非大使館的武官卓懋祺(McGill Alexander)一家人。同時,他也是首開臺灣媒體透過電話現場專訪綁架犯的先例,先是臺視主播戴忠仁率先與陳進興電話連線,獨家專訪陳進興。之後,陳進興陸續接受了包括法新社、英文中國郵報、中視等國內外十餘家媒體的電話訪問,侃侃而談他對自己犯案的心路歷程,試圖將自己英雄化。英文中國郵報記者包傑生(Jason Blatt)被陳進興邀進官邸,陳進興叫包傑生多找幾家國際媒體來訪問他,並且在官邸與警察對峙時,接受國際媒體的採訪。最後在與臺北市刑警大隊長侯友宜談判之後投降並落網,此外當時臺灣政治人物謝長廷也參與了談判。

最後檢驗發現,陳進興在逃亡期間至少強姦了約20名女性。1998年1月23日,臺灣板橋地方法院判處陳進興五個死刑與兩個無期徒刑。1999年10月6日於臺北看守所執行槍決,得年41歲。

來源:zysb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臺劇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都太遠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的社會熱點開始,繼而牽出了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律師、思覺失調症患者等各個群體複雜的處境與心態
  • 《我們與惡的距離》:臺劇新本土運動的高峰
    近些年來,儘管大量臺灣觀眾轉向觀看陸劇,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出現,再次證明臺灣電視劇的製作水準,仍吊打相當一部分陸劇。我身邊的同事和學生們也都在追看。我們【映畫臺灣】公號的後臺每天也都有粉絲來催我們快點討論該劇的留言。
  • 《我們與惡的距離》爆紅,臺劇的春天來了嗎?
    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拍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女主角賈靜雯參演了Netflix製作的臺劇《罪夢者》,製作人林昱伶在做關注底層群體的新劇《做工的人》,編劇呂蒔媛的新劇則瞄準社工群體。她們都面對著大眾的期待:下一部臺劇是什麼?今天這篇文章來自《南方周末》,經授權轉載。
  • 拾——《我們與惡的距離》劇評
    該劇的編劇呂蒔媛說到,這部劇討論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標籤化,標籤讓我們對一個人完全不了解。所謂標籤,原指商品流通和交易中用戶根據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所添加的描述詞,在此處指人們對自我形象的界定和產生;所謂標籤化,是指一種自發的認識歸類方式,將某一個事件或某個人物自發地歸為一類事件或一類人物。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啟動,預計明年秋季開拍
    新京報訊 11月28日,據臺媒報導,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宣布正式啟動,包括製片人林昱伶、編劇呂蒔媛、導演林君陽在內的前作創作團隊回歸。製作方表示,第二季將有更好的製作和內容。據悉,編劇呂蒔媛已經完成了田野調查,預計2021年2月至3月完成劇本,2021年秋季開拍。目前第二季的劇情和主演陣容都未公布。
  • 現象級口碑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9.4超高分現象級口碑劇持續引爆社會熱議微博話題閱讀量3.5億次騰訊視頻播放量2.1億次《我們與惡的距離》著 者:呂蒔媛、公共電視 出 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官方授權,完整十集原創劇本×主創訪談×深度導讀賈靜雯等主演千字長文講述幕後故事,剖白表演體會內附百張精美劇照,隨時重溫名場面名臺詞名人推薦:我非常喜歡一個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有一句臺詞很打動我,他說「看見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見的才要去相信
  • 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新作」封神!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已經更新到第六集,作為一部現象劇,在豆瓣達到9.3分的高度,實屬罕見。跟《誰先愛上他的》一樣,該劇出自編劇呂蒔媛之手。2016年2月28日,臺北街頭,年僅3歲的女童「小燈泡」跟在媽媽身後騎著腳踏車。在腳踏車卡住之際,一個手持菜刀的男人上前,菜刀向「小燈泡」身上砍去,足足23刀。《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改編於「小燈泡事件」。
  • 《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透露:第二季中第一季的人物都不會再出現
    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終於迎來了大結局,完結篇的收視率一度衝到3.6%,是近年臺劇最亮眼的數字。劇組在最終回的特別放映會上也透露了「第二季」已在籌備中,讓不少劇迷感到非常欣慰。因為這麼好的故事,短短10集根本看不夠啊!
  • 《我們與惡的距離》txt,epub,mobi,pdf電子書版下載
    無論是觀眾的熱議、媒體的爭相報導,還是6座金鐘獎盃、豆瓣9.4高分,都足以證明《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成功,而這其中,劇本是尤為人所稱道的一方面。創作本劇時,編劇呂蒔媛曾用一年多時間做田野調查,幾易其稿,終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十集劇本。閱讀本書,劇迷可以重溫觀劇時的感動與思考;編導專業學生、從業者可將劇本與正片對照揣摩;新聞、法律、心理學等相關領域讀者,也可將其作為一份特別的社會觀察樣本。
  • 《我們與惡的距離》橫掃金鐘獎,沒得獎的吳慷仁卻嚇了大家一跳
    這是10月5日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的頒獎現場,吳慷仁憑藉爆紅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入圍戲劇節目最佳男主角獎想當初吳慷仁走紅毯是這樣的和舊愛鍾瑤,男帥女颯回到今天的正題,金鐘54,離開臺灣市場15年的賈靜雯回歸的第一部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讓她拿到視後,中年女演員的困頓,對她來講,是完全不存在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撰文丨美   圻編輯丨沈   多 文娛價值官解讀:(ID:wenyujiazhiguan)漸遠到幾乎被遺忘的臺劇,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15後年重返臺劇,皺紋成戲精 沒引進版權,沒有正規的觀看渠道,但好作品是自帶宣發能力的,豆瓣鵝組社區論壇甚至微信群裡,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基督徒團隊獲金鐘六項大獎
    近來一部臺灣高分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我很有代入感地想到,「兒子如果受苦、被傷害,我會如何?」這部臺劇圍繞著一起發生在電影院的無差別殺人案展開,兇手李曉明攜自製的手槍在電影院開槍,造成9死21傷。這是一起無可爭議的巨大罪行,但該劇的重點卻不在於令人血脈噴張的正義伸張、惡人得懲,相反,它關注的是這一惡行給受害人家庭、加害人家庭以及整個社會所帶來的連鎖反應。
  • 周末閱讀羅翔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視書來了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橫空出世,震撼華語劇市場。這部以真實案件為原型的寫實劇,通過「無差別殺人事件」和「思覺失調症」的雙主線敘事,刻畫出被害者及家屬、加害者及家屬、辯護律師、媒體從業者、精神科醫患、社會大眾等各方人物的處境和內心糾葛。創作團隊直面媒體倫理、法律、輿論、精神健康、網絡暴力等沉重議題,體現出驚人的勇氣與擔當。
  • 《我們與惡的距離》包攬6項金鐘大獎,背後的社會議題還在持續發酵!
    第54屆電視金鐘獎,其中包括賈靜雯、吳宗憲、吳姍儒、呂蒔媛、尹馨,以及曾沛慈等多名基督徒都入圍本屆金鐘個人獎項。公共電視制播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共入圍14項,超越2016年《一把青》的13項入圍,創下歷史新高,也是本屆最大贏家。 第54屆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已於10月5日舉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好評如潮 臺劇與巔峰的距離近了?
    臺灣公視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描繪隨機殺人事件加害者與被害人各家屬的心理狀態,觸及社會與人性議題,播映後引發熱烈討論,大獲好評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個什麼神仙劇?
    《我們與惡的距離》海報。豆瓣9.4分!大家紛紛感慨這是2019年最高分的華語劇集了吧?才開播6集就得到這樣的好評,《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是個什麼神仙劇?近四分之三的參評網友打出了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上月底開播時,很多人最關注的是女主角賈靜雯時隔15年強勢回歸臺劇螢屏,「賈靜雯+臺劇」似乎是偶像劇的標配嘛,可這部劇完全不是!整部劇就圍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所涉及的四個家庭展開:槍擊案受害者的家庭、槍擊案行兇者的家庭、辯護律師的家庭和一個精神病患者的家庭。
  • 編劇回應《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還沒籤約,會是截然不同的主題
    這就是今年豆瓣9.4分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由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的現實題材電視劇,第一季僅僅只有10集,但是口碑卻爆棚。這部劇的尺度非常大,是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罪犯的親屬也應受懲罰嗎?
    我們會在每周一發布近期出版的書單,向讀者徵集評論,並在周日集結推送,本文編輯部成員的讀後評論,不代表平臺立場。《我們與惡的距離》出版社:後浪|中國友誼出版時間:2020年11月作者:呂蒔媛 / 公共電視 這部電視劇2019年在臺灣播出的時候,內地觀眾就已經 蠢蠢欲動 。
  • 《與惡的距離》包攬54屆金鐘6項大獎,這部由基督徒班底打造的劇憑什麼火?
    」 而本次金鐘獎最大的贏家,無疑是由基督徒班底團隊製作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  於是她決定以這一事件為原型,寫下這個故事——在剔除掉群體的狂熱之後,探討罪的普遍性,以及我們與惡的距離。
  • 溫升豪演《我們與惡的距離》哽咽:我不是上帝
    溫升豪《我們與惡的距離》面臨兒子被無差別殺害,身為被害者家屬,看到加害者的爸媽跪在自己面前,他入戲哽咽表示:「我看到他們跟我跪,說對不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