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秒鐘》是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的最新電影,但其實這部電影並不算「新」。
《一秒鐘》在2018年就已完成拍攝,原計劃2019年公映。這部片子可謂寄予了張大導演的厚望,影片還未在國內公映,他便在2019年2月攜此片前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毫不意外地入圍主競賽單元。
然而最終,《一秒鐘》因為神秘的「技術原因」被迫退出柏林電影節。
時間過了一年,《一秒鐘》終於迎來了在國內上映的日子。在公映前,它將作為金雞獎的開幕影片上映,可謂規格很高。
然而,和一年前一樣,《一秒鐘》又因為神秘的「技術原因」被迫退出金雞電影節。
11月27日,電影最終還是公映了。
然而很多觀眾看完後表示很失望。這樣一部故事片,故事的邏輯卻是「怪怪的」。張譯飾演的勞改犯為了看女兒而越獄,然而他卻不逃回老家看女兒的真人,而是跑到大漠看電影裡的女兒,實在讓人搞不懂。
如果你知道了這部電影這幾年來神奇的歷險經歷,你也許會理解,張藝謀為了這部片能夠上映,對它作出多大的修改。
本片的主要修改如下:(收集自網絡資料)
一、張九聲的身份
公映版裡,張九聲說他是因為打架,被造反派陷害入獄。原版裡,張九聲則是被打倒的右派知識分子。這從公映版中還能看出不少痕跡,比如他打架只會虛張聲勢、有文化會洗膠片、結尾時管理人員說給他「平反」等。
二、張九聲女兒的下落
公映版裡沒有明說,所以很多觀眾看了也沒明白。實際上在原版裡,女兒已經在爭先進搬貨物時發生意外,被車撞死了。
所以,張九聲才會不顧一切地去看有女兒影像的電影,而不是逃回老家看女兒。
所以,影片中張九聲所有的為看女兒的瘋狂舉動,才能夠成立,並且讓人同情和理解。
公映版裡仍留下了不少刪減後的痕跡。
比如張九聲看完電影後哭著說:「爭什麼爭啊,大人們的事,爭什麼爭啊。」
還有劉閨女看到新聞簡報裡的張九聲女兒,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就是你女兒啊,沒被面袋子壓死啊?
這句話立刻激怒了張九聲,氣得他踢翻了劉閨女的凳子。
三、淡化了故事背景
原版中明確說明故事發生在那個動蕩十年的後期,並且畫面中有很多當時的標語。公映版中淡化了故事背景,把多數標語也刪去了。
四、新加的結尾
原版中,電影到張九聲被抓走後就結束了。公映版裡「兩年後」的內容是後來補拍的,目的是為了過審。
以上這些修改好不好,見仁見智。不過牛魔王子認為,這樣的修改其實已經完全改變了張藝謀這部電影的風格和初衷。
張導目前對本片的宣傳口徑是,這是一部獻給電影的「情書」。
然而稍加分析就能發現,與同類講電影的電影相比,《一秒鐘》裡的主人公們都不愛電影。
張九聲不是為了看電影,他要看的是女兒。
範電影也不愛電影,他愛的是自己放映員的地位。
劉閨女為了得到電影膠片做燈罩,她對電影也是無感。
所以,「致敬電影」並非這部電影的初衷。
《一秒鐘》的初衷,應該是一部「傷痕電影」。
所謂「傷痕電影」,泛指那些主要表現改革開放前一系列政治運動給國民帶來的精神物質上的巨大傷害,以及對國家民族前途的反思的電影。傷痕電影是一種時代呼聲,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在80年代的中國社會造成廣泛影響。這類電影的代表作有《巴山夜雨》、《芙蓉鎮》、《牧馬人》等,都是經典電影。
然而《一秒鐘》經過修改,淡化了故事背景、人物設定後,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尤其是加上了「兩年後」這樣的結尾,勞改犯被平反、窮姑娘可以考大學——一部悲劇片就變成了喜劇片,原本對那個荒唐年代的批判就蕩然無存了。
這也是目前國內文化領域存在的問題:只允許讚美,不允許批評。
連批評都不允許,更何況是批判呢?
中國有句老話:居安思危。上個世紀70年代是日本經濟最高速發展的時代,這個時候日本出現了一本叫《日本沉沒》的小說,裡頭全然沒有對那個繁榮年代的讚美,而是對日本存在危機的大膽暢想以及對日本社會劣根性的強力批評。
這本書裡的話在當時很「逆耳」,然而非但沒有被日本官方禁掉,反而成了暢銷書,一直流行至今。
我們現在有幸生活在一個和平繁榮的年代,然而也不能忘記過去的苦難和未來的危機。我們是不是也需要一本我們的《日本沉沒》呢?
至少,當有人發出逆耳忠言時,可以讓他先說下去。
歡迎關注「牛魔王子說電影」頻道,每天閱讀有趣的電影娛樂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