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院,拿什麼留住護理員?

2021-01-17 人民網

原標題:養老院,拿什麼留住護理員?

當你老去,走不動了,誰來照顧?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有4000萬,根據測算,至少需要1000萬名護理人員。截至2015年9月底,民政部組織了300餘次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鑑定考試,共有25000餘人次參加職業技能鑑定,其中21542人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理應讓養老護理員這個職業非常搶手。然而,記者近期在養老機構調研中看到的情況卻並非如此。養老護理員勞動強度高、工資待遇差、社會地位低,正成為養老行業面臨的突出問題。

愛心、耐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2015年12月3日早6點,48歲的護理員楊萍和往常一樣,準時來到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廣外養老公寓,開始了一天工作。楊萍的任務是照料分布在4個房間的6位老人,老人平均年齡在80歲以上。按照院裡的護理分級標準,老人分為自理、半護理和全護理。楊萍負責的幾位老人均為最高級別的全護理。

6點到7點,楊萍例行給老人做晨間護理,包括整理床鋪、穿衣、洗臉、梳頭、漱口。打理完後,楊萍把不能行動的老人抱下床,給不能咀嚼的老人餵流食,給需要吃藥的老人餵藥。一夜靜臥後,護理員要幫助長期臥床的老人翻身,更換臥位,以防褥瘡。

7點一到,餐車推來。當天的早餐是發麵餅、紅豆粥、雞蛋和小菜。能夠自理的老人自行打好飯,有序地到活動室就餐;不能自理的老人,就得靠楊萍了。她把打好的早飯端到每一位老人房間裡。老人像小孩,看不見人會著急,楊萍就把同一房間的老人聚到一起,這邊餵一口,那邊餵一口,同時要給兩三位老人餵食。有的老人戴義齒,她得把粥搗碎,再慢慢餵送。一撥餵完,楊萍趕緊跑到隔壁餵下一撥。按規定,所有老人用餐完畢後,才是楊萍的用餐時間,留給她的只有10分鐘。

就是這短短10分鐘,她還要邊吃邊參加一個簡短的交班會。記者注意到,她幾乎沒有咀嚼的時間,差不多是入口即咽。

8點鐘清理老人房間。能夠活動的老人可以去旁邊的活動室打麻將,不能自理的老人則留在屋內,稍作休息。楊萍需要在此時拖地、整理內務、消毒便器、傾倒垃圾,時不時地還要去各房間「盯梢」——看老人們有無突發狀況。比如,有的老人口不能言,但需要定期補充水分,需要護理員及時餵水;有的老人大小便失禁,需要護理員在第一時間察覺,幫老人換洗。楊萍算是手腳麻利的,然而因為要同時負責多個房間,分身乏術,一輪下來也得一個多小時。

打掃完衛生,給老人餵完第二撥流食。如果沒有特別狀況發生,楊萍就會和老人聊聊天,做一些心理輔導。聊天聽來像孩子跟父母又像老師跟學生,總之是軟硬兼施地交流一些生活和思想。楊萍對記者說,自己的角色很多,不僅是護理員,有時候是半個兒女,有時候是知心朋友。

在楊萍奔波在各個房間的同時,護理部主任孫強開始對各樓層護理區進行例行檢查。檢查的目的,既是確保入住老人的生活質量,也是充當護理員的第三隻眼。一旦護理員忙不過來,他也要搭把手,幫老人測量體溫、為老人排解困惑等。一天下來,孫強少說要在四層樓裡巡視10多圈。

這一圈剛結束,回辦公室的孫強還沒來得及喝口水,陳大爺急匆匆地來詢問手機問題。原來,在前一天執勤中,孫強發現陳大爺的手機電池已經膨脹,後蓋都撐變形了,老人卻還在給手機充電。為防止意外發生,孫強果斷沒收了老人的手機。這不,老人一直惦記著。孫強告訴陳大爺,已經通知家屬儘快換一部新手機,老人這才放寬心。

上午11點,老人該吃午飯了。和早上一樣,直到每一位老人用餐完畢,楊萍才顧得上自己吃午飯。午飯後,老人們午睡了。這時,楊萍才得空在走廊裡休息一會兒。但楊萍並沒真的休息,因為她要豎著耳朵聽老人的動靜。

很快到了下午4點半,楊萍又開始操持老人們吃晚飯了。然後是幫助老人整理床位,洗臉、洗腳,直到晚6點半,與夜班同事交班完畢,一天的工作才算結束。

作為在廣外養老公寓工作時間最長的護理員之一,楊萍現在每個月工資是3800元左右。由於院裡按照護理老人數量和類型計算工資,所以她基本上沒有什麼休息日。

「不管老人有什麼需求,我們都得做到。愛心、耐心、責任心,缺一不可,否則就做不好養老護理員工作。」楊萍對記者說。

招不來、留不住:養老院之窘

佔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有212張床位的廣外老年公寓,成立於2013年5月,是北京市西城區規模最大的民營養老院。

和其他養老機構一樣,廣外老年公寓也同樣面臨著養老護理員短缺的問題。院長康延玲告訴記者,院裡現有老人120名,普遍在80歲以上,其中80%以上屬於失能老人。目前,養老公寓共有28名養老護理員,平均下來一個人要照顧5到6人,與3位老人配備1名護理員的國際公認標準距離不小。

「養老護理員流動性很大。有的剛乾一天手腳就腫了,根本不適應這項工作。因為總是缺護理員,所以我們常年招聘。」康延玲說。

廣外老年公寓主要通過網站刊登招聘信息,每年光廣告費要花去近萬元,這對於一家收費不算高的老年公寓,不是一筆小開銷。有時,康延玲也會糾結,因為做網絡招聘的廣告效果並不明顯,可是不做廣告就更沒有人來報名了。除了網絡招聘,康延玲還經常託熟人、找關係,鼓勵員工口口相傳,互相介紹,為招聘護理員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

除了招聘難,康延玲也面臨著「留不住」的尷尬:培養一名好護理員,需要很長時間。新招來的員工經過一年半載培訓,好不容易能獨立上手工作了,又會跳槽到收入更高的機構去做護工。

記者調查發現,養老護理員大部分是臨時工,低待遇、低薪水已是不爭的事實。就全國而言,養老護理員月平均工資低的僅有1000至2000元。除少數經濟較發達城市,絕大多數城市沒有為護理員上五險一金,致使多數護理員有「臨時」思想,缺乏職業歸屬感。

為留住員工,不久前,廣外養老公寓出臺一項新政策,對工作一年以上的員工新增工齡獎。康延玲告訴記者,老年公寓收入來源,主要靠收取入住費及護理費。但由於老年公寓屬於非盈利性質,收費並不高。入住後會根據老人護理的需求,每月收取4000到10000元不等的入住護理費。收取的這些費用,除去支付公寓每年的房租、員工工資等各項開銷,勉強能做到收支平衡。

不只在北京,全國多地普遍存在養老護理員缺口。山東省濱州市民政局副局長呂德祥告訴記者,濱州市持證養老護理員儲量不足500人,養老機構工作人員持證率低於50%,且初級養老護理員佔持證人員的70%以上,養老從業人員呈現社會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學歷水平低和流動性高、職業風險高、年齡偏高的「三低三高」現象。

「老年人實際護理需求與實際護理服務水平之間的矛盾難以解決,社會養老服務面臨著勞動力『斷層』和需求『壕溝』。」呂德祥認為。

收入少、受歧視:發展前景受限

為解決招人難,2014年,廣外養老公寓與陝西工運學院籤訂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養老公寓為該院養老護理與服務專業的大學生提供實習培訓機會,學生在實習期也能補充養老護理員隊伍,即將籤訂正式合同的孫強就是該校畢業生。

「最嚴重的問題是養老護理員大齡化的傾向。年輕的不愛幹,年老的幹不動。」孫強對記者直言,以他所在的2011級養老護理與服務專業的畢業生為例,2014年畢業後選擇到養老機構就業的不到三成。

在康延玲看來,因為工作量太大,想讓年輕人一直幹養老護理員並不現實。「我們一直在跟學校強調,在這裡接受培訓的實習生並非一直做基層工作。有了一定工作經驗之後,可以轉到管理層崗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康延玲說。

那麼這些經過系統專業培養的護理人才,為什麼不願去養老機構工作呢?

「現在大學生的就業選擇也多。有的寧肯去飯店刷盤子,也不願意做養老護理員。說起這個行業,可能就是伺候老人,感覺很低下,尤其是男性。」孫強說。

造成養老護理員短缺的另一個原因是待遇問題。山東淄博市社會福利院養老護理員王壯向記者透露,他所在的養老院,臨時合同員工扣除五險一金後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這個水平只比當地最低工資標準高一點。

「年輕人都覺得養老是個朝陽產業,但是幹了一年以後發現不是這樣,陸陸續續都辭職了。現在留在不能自理區的都是40歲以上的員工。」王壯說。

不久前,康延玲收到陝西工運學院郵寄來的一份就業三方協議書。該校應屆畢業生遊波已經在這裡實習了大半年。歲末年初正是求職的關鍵時期,這個90後的女孩會不會選擇這份工作呢?對此,遊波坦言,自己還沒有下定決心,糾結的主要原因是發展前景。

「說實話,幹這個活挺苦的,可我熱愛養老護理員這份工作,也看好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在這裡時間長了,跟這些老人也有感情。但是,畢竟是第一份工作,還是希望能去更大一點的平臺,發展前景能更廣闊。起碼能夠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遊波說。

在大學畢業生招聘會上,記者隨機對部分高校護理專業學生進行採訪發現,被採訪學生對於養老院的工作幾乎都沒什麼興趣。主要原因是工作經驗無助於自己的職業能力提升,晉升空間有限。因此,即使萬不得已進了養老院,也會千方百計離開,轉行去做更體面的工作。

「有的員工來這裡做養老護理員,特別怕家裡人知道,就說在北京工作,但是卻不說幹什麼,主要是怕丟人。但在北京的養老機構,真正有執業證技術工種的護理員實際上是很吃香的。」康延玲說。

目前,由於養老專業和專業建設剛剛起步,社會對養老服務存在諸多誤區,加上招生中沒有特殊扶持政策的支持,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招生困難一直是制約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個專業仍處於冷遇狀態。近日發布的《養老藍皮書:中國養老產業和人才發展報告(2014—2015年)》顯示,我國僅有30餘所院校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每年培養的人才僅有千餘人,遠不能滿足老齡事業的發展需求。

「養老服務教育並未形成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鄒文開指出,以高職為主,中職和本科教育剛剛開始介入,院校設置類型單一。在養老服務教育中,職業學校佔比達90%左右。

特殊性、專業性、接納度:仍需社會認可

「養老護理員職業呈現3個特徵:一是特殊性強,養老護理員面對的是超負荷勞動,低工資待遇,社會與家人歧視,老人不解甚至謾罵,願意從事的人員有限;二是專業性高,養老護理員需同時具備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心理諮詢等技能,相比保姆對職業技能的要求更加嚴格,需要經過專業培訓和鑑定;三是接納度低,子女沒有認識到專業養老護理員陪護老人的重要性,養老機構沒有意識到護理人員持證的必要性,護理人員沒有體會到持證上崗的優越性,整個社會對養老護理職業的認識存在局限。」呂德祥說。

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待遇不高、社會認同度不足等因素共同制約著養老護理隊伍的壯大。業內專家表示,養老護理員隊伍現狀從側面反映出養老事業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大眾養老市場還未完全形成,不僅收費低,入住率也不是很高,這勢必導致養老護理員工資待遇低,工作量大,養老護理員專業水平就難以顧及了。

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學教授曲文勇認為,造成社會養老焦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國老齡化社會的突然到來,令服務人員、管理人員等一線人員準備不足。亟須讓養老護理員分檔、分期,更加職業化,對他們進行專業性的職業評估。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老齡化國家,每4人中就有一名65歲以上的老年人,約有20%需要不同程度的護理服務。在少子化和老齡化的雙重壓力下,日本的養老機構卻能夠滿足養老服務人才需求,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孫強曾經有過在東京一家養老院學習交流的經歷,並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術對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的高齡者進行日常護理和相關管理業務。他告訴記者,在日本,養老護理員的地位相當於教師。與護理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多達十幾種,不僅為相關行業提供了大量專業人才,也為從業人員提供了更多就業選擇和上升空間。通過護理人員國家資格考試,滿足從業經驗5年的條件後,可以報考護理指導員的資格認定,專業為老年人設計護理方案。

「在日本,養老護理員的地位得到社會高度認可。直到即將回國時我才知道,我的一名日本同事居然是當地一家知名啤酒廠的廠長。很多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都會以短工的形式自發加入到護理員的隊伍中,這是一個觀念問題。」孫強說。

就養老服務隊伍建設而言,從業人員素質不高並且流失嚴重仍是主要癥結。對此,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建議,應建立人才激勵扶持機制。有關部門要通過免費在職培訓、免費組織職業技能鑑定、對考試通過人員給予一次性獎勵等多種方式提高養老護理員等專業人員的服務能力。通過入職獎補、社會保險補貼、工資指導價、崗位津貼等多種形式,鼓勵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從事養老服務工作。通過相關扶持政策,降低養老機構運行成本,使其不斷改善護理人員工作條件,改變勞動強度大、環境差、待遇低、流動大的狀況。

「要改變養老護理員短缺狀況,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提高員工的工資待遇。但養老機構能做的也很有限。」康延玲建議,應當制訂一個護理員崗位的工資指導價,「現在家政服務都有了指導價,護理員的工作更辛苦,而且還有更高的技能要求,工資理應不低於家政服務員。養老機構應當根據護理員的工資水平制訂合理的收費標準。希望政府能夠在補貼、培訓上提供更多支持,可以通過引入護理保險、以房養老、信託制度等渠道,為老人的護理服務買單」。(記者 韓秉志)

相關焦點

  • 男養老護理員成稀缺資源
    &nbsp&nbsp&nbsp&nbsp□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姚媛媛&nbsp&nbsp&nbsp&nbsp男性養老護理員有多稀缺?非常搶手!
  • 【最佳護理員特輯】 姜保存:長者心中「最美的守護天使」
    姜保存自2014年開始從事養老護理員工作,她為人誠懇、心地善良,在工作上勤勤懇懇,曾在工作崗位上獲得多項榮譽。她用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詮釋了「最佳護理員」的美好形象。姜保存入職月浦恬逸養老院後,擔任樓層組長一職,負責院內護理員的培訓及考核,並每日進行衛生、護理操作規範等方面的巡查。
  • 門檻降至「無學歷要求」,養老護理員缺口如何補,是什麼讓他們離開?
    近日,《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頒布實施,其中對養老護理員入職條件的放寬引發社會熱議。放寬入職條件是否意味著對養老護理員要求降低了?這一調整背後有怎樣的現實需要?未來養老護理工作將如何發展?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部分有代表性的養老護理員、養老院、養老護理專業教育和培訓學校。
  • 大家不約而同用「度死日」來形容他們在養老院裡的生活
    在養老院裡,在無微不至的照顧之下,老人既不用自己掃地、洗衣服,有時候幫隔壁床的老人拿一下東西也會被訓斥,也沒有什麼其他的娛樂活動。這對於老人來說,不僅生活變得非常無聊,也讓他們難以獲得自我價值感,所以他們很容易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把自己視為社會和家庭的負擔。其實很多老人都像老韓一樣向我抱怨「關在這裡就像吃官司,跟犯人差不多」。
  • 找保姆不如住星級養老院?
    別以為機構養老有平臺、工作穩定,就容易招人了,記者在與幾家機構養老相關負責人溝通時,大家更是叫苦不迭。有資料顯示,去年,全省各類養老機構1679家,養老機構床位19.8萬張,而護理人員只有8000多人,其中經過職業技能培訓,拿到相關職業等級證書的人少得可憐,持證上崗者僅佔10%,而大多數護理員也只是初級水平。「機構養老找養老保比家庭找養老保姆更難,因為家庭一般支付的薪酬要比機構高一些」。
  • 無錫市首屆「最佳養老機構院長」和「最美養老護理員」選樹活動...
    工作時,團結同事,跟大家打成一片,有問題一起解決,很快大家都成為了朗高一家人;在家屬和老人眼裡,我是溫柔可愛,有什麼都能解決的小能手。    徐愛珍  長安藍天養老院  個人事跡  徐愛珍:女,59歲,1999年1月起從事護理員工作至今已經20多年,她用孝心、愛心和責任心詮釋著自己護理工作的人生。
  • 上海梧桐人家養老院今天開業,科學城裡的居家式公寓型養老院!
    今天,位於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的上海梧桐人家養老院舉行開業揭牌儀式,讓夢想成為現實——這是一家居家式公寓型高品質養老院。「二老都已90多歲,搬來這裡前住過烏鎮的一家養老院」,周姐說,養老院開了,父母選擇搬到養老院——因為生活沒有改變,親情的維繫也沒有改變,只不過換了一棟樓,卻能得到更專業的照護。
  • 養老護理員何海元:,我願做棵小草,守護老人的晚年時光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12月25日訊 (記者 劉夢婷 實習記者 陽佳玲 樂佳鑫)從事養老護理工作十九年,春節期間未回一次老家,何海元把養老院當成自己家,把老人們當作自己的親生父母。十九年來,為了把回家的機會留給其他護理員,何海元春節期間沒回過一次老家,自己留下來陪在福利院過年的老人們,何海元提到自己的母親身體狀況也不是太好,不能陪在母親身邊照顧,這也讓他感到十分愧疚,可是不留在這邊工作,又沒有資金給母親提供好的生活,「所以有時下班後,我就會打電話給我哥,讓他多回去看看、陪陪媽媽。」何海元說。
  • 北京部分養老院服務標準遠超地標 細化到毛巾如何使用
    北京部分養老院服務標準遠超地標 細化到毛巾如何使用 原標題: 日前,北青報記者來到位於海澱區的四季青敬老院探訪發現,這些院標的細緻程度,已經大大超越了本市養老院管理服務的地方標準。
  • 致《天年》作者修白:養老院不是「人間地獄」,請對中國養老行業多一些了解和尊重!
    在這本紀實性作品中,養老院被描述為「人間地獄」,護理員被描述為「人間惡魔」。 書中P35頁這樣寫道:「坊間傳說,有些護工專門在各大養老院之間跳槽,跳槽之前會弄死一個沒有反抗能力的老人,通過喪葬一條龍服務介紹,拿回扣。給死人擦洗身體、穿壽衣等、都有紅包。搞死一個老人,抵一個月工資。」
  • 【總會風採】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會:護理員的春節:平凡的崗位 不平凡的堅守
    今年春節,她不打算回家過年了,得在養老院照顧老人,走不開。「老人們都養老院過年,我就得在養老院陪著,這就是護工的職責。」李大媽說,老年人身體免疫功能弱,易受病毒感染,我們必須得做好防控措施,確保他們安全。  李大媽表示:「我一個本地人,平時就能回去,這樣的特殊時期,我們還是要為防疫出一份力。」
  • 美國母親親手殺了把自己送到養老院的兒子…原來住養老院真的生不如死!
    況且,我們在街道上看著能行走的人,大都熬不過百年,統統要歸於天堂,普天下眼前能走動的人,總會有一天陪著你我先後到天堂,有什麼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老。尤其老到不能自理,一切你年青力壯時,輕鬆自如自己打理自己吃喝拉撒睡,維持你生存的能力全部喪失後,那才可怕,可怕到什麼程度?
  • 走進徐州養老院的90後00後:希望年老時也能受到親人般的對待
    在很多人看來,到養老院護理老人,無疑是一份既需要有愛心又需要耐心的工作,並且還有些髒和累。但如今有不少中青年卻選擇了這樣一份看起來很有挑戰的工作。近日,記者走進徐州市養老院發現,越來越多的80後、90後、00後成為負責照顧老年人的中堅力量。
  • 長護險居家護理員得老人心:天下的爺爺奶奶都是一樣的
    今年31歲的劉曉榮來自河南安陽,是黃浦區一家長護險居家護理服務機構的護理員,雖然從事長護險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不到一年,在公司所有護理員中也是年齡最小的,但是卻收穫了所有服務老人的認可。在她看來,照顧老人除了要耐心、細緻,還要發現並滿足他們心理方面的需求。
  • 探訪椿萱茂一線:是什麼讓愛發脾氣的百歲婆婆變身「乖寶貝」?
    看到鏡頭裡的她,也許沒有人會想到,幾個月前的她,是一位連頭都無法抬起來,而且很愛發脾氣的奶奶,甚至抗拒護理員,抗拒飲食,而如今,她儼然一位乖寶貝,會自己吃飯,會拉著護理員的手不放,還會做出耶的手勢對著鏡頭……僅僅3個月的時間,這家養老公寓究竟做了什麼,能夠讓一位老人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記者採訪了奶奶的小女兒馮女士。
  • 2020年國考面試熱點解析:養老護理員巨大缺口如何補?
    養老護理員巨大缺口巨大。 據民政部、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統計,我國目前有2.49億老年人、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僅有30萬名,反差極大的三個數字揭示了養老護理人員目前的巨大缺口。而除了數量少,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專業能力有限、流動性大等也成為困擾這個行業發展的難題。
  • 大興區醫養結合養老院-悅年華頤養中心走訪心得
    假如說您是頭一回去到位於北京大興區的華潤悅年華頤養中心,如果不去開導航的話可能完全找不到這家養老院的大門,雖然路口有那仿佛高檔別墅區指示牌般的指引頗為明顯,但向裡望去,卻是一片鬱鬱蔥蔥。穿過這些樹木,才能一睹這家隱藏在公園中頤養中心的全貌。
  • 北京養老護理員將享受最高1500元/月崗位津貼 職業技能等級與崗位...
    北京市養老服務行業首次將崗位補貼與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掛鈎,專職從事養老護理服務且取得相關資質的養老護理員將享受每人每月500元至1500元的崗位獎勵津貼。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委員、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表示,「崗位津貼的設立目的並非為一線護理員漲工資,更多是通過這種形式推動護理員向職業等級的方向發展,促進護理員不斷成長學習,在職業技能等級上不斷進步,提升北京市的養老服務質量。  《實施辦法》還明確提出建立市、區、養老服務機構分級分層培訓體系,每年對養老服務人才開展一次全員輪訓。
  • 勞累與誤解並行 致敬頤康園優秀的護理員們
    哪知計劃不如變化,熟人耳邊的一句話:「開發區頤康園招收護理員呢,要不去試試?」哈哈,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邱大姐就走進了頤康園,面試通過後,緊鑼密鼓參加護理員知識與技能培訓,一路順利考取護理員證,就正式成為了頤康園護理組的一員。從2014年建園至今,她是元老,也是功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