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故事,一種人生。當女性在生活中找不到出路、難以宣洩的時候,是麻痺自己還是頭破血流的逃出去?伍爾夫在死亡與小鎮中,她選擇死亡;蘿拉在面對壓抑的生活與拋夫棄子間,她選擇後者;克拉麗莎在折磨與和解中,她選擇和解。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是對自己的坦誠,為自己的命運負責。面對雷納德、理查和蘿拉丈夫的喜愛時,是否就意味著「這樣就好」,是否就代表著麻痺自己、成為他人的附庸?
伍爾夫是女性主義者,她的著作倡導女性文學在經濟和藝術上的獨立性,女性寫作的差異性和記錄一般女性生活的重要性。她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所追求的已經超載過她所付出的,這種代價是唯有死亡才可以給予的。人們總是不遺餘力的把自己的人生之路儘可能的延伸,用希望和努力鋪成一段不會很快到達終點的路,而這走得好幸苦。「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
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指責或指導別人的人生,我們需要面對的是自己的人生,自己內心真實的自我,無論這個過程多麼痛苦,哪怕是死亡的絕路;無論最終發現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也不能逃避。「逃避生活,並不能換回內心的平靜。」「只有我才最清楚我想要什麼,這是我的選擇,作為一個人的選擇。」
讓我意難平的是理查,這個敏感、懂事的小孩子。他就是那個「先知」,有夢想的人,懂得生命真諦的人。在孩童時期經歷了家庭離散,目睹了最親愛的母親一步步走出自己的世界,讓自己埋怨了她半生,以至於在小說中讓她死去。可最終呢,理查理解了母親,因為他也正在體驗母親所經歷的一切:壓抑、沒有希望,只能等待死亡的來臨。但他做出了不同於母親的選擇:衝破牢籠,決定死亡。
這也凸顯了他的母親蘿拉的堅韌,面對苦痛的生活,敢于堅定的走下去。「為什麼一定要有人死?」「為了對比,為了讓活著的人更加懂得生活。」
「先知」的死亡,聯繫著三個女性的命運:她們終於理解了人生的真諦,愛它的本質,然後,拋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