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女士生完孩子後總感覺腰背酸痛、畏寒怕冷,甚至出現體虛盜汗的症狀,媽媽說她是月子裡受風寒所致,是「月子病」。
確實,產後女性的基本體質特點是多虛多淤,中醫來講,虛則生寒,寒易生溼,溼則生痛。如果產後媽媽不能及時排出體內的寒溼,就會給寶媽們的健康帶來極大隱患。所以,產後媽媽們應儘早補足氣血,排除寒溼。
寒溼從何來?
對女性來說,孕育、分娩會損耗大量的氣血,雖說月子期間吃穿會格外注意,但是帶孩子熬夜、月子中運動減少,以及產後多虛的身體狀態,都會對女性產生影響。尚荷國際產後修復中心商學院的王姍老師介紹:「對產後女性來說,自然界正常的六氣都會轉化成傷害身體的邪氣,尤其是寒溼對身體的影響最為直接、嚴重。」
那麼,寒到底從何而來?
王姍老師說,女性本屬陰柔之體,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極易導致寒溼入體,若再不注意調理,長此以往就會使得溼邪入內,影響整體健康了。具體來講,以下幾種不良生活方式都是引起寒溼侵襲的「罪魁禍首」。
1、熬出內寒
在中醫看來,子時覺至關重要,因為這時陰氣盛到極點,有一點陽氣初生,這是陰陽交接班的時間,只有在睡眠中才能順利進行。如果此時不睡覺,把陽氣之苗一棒子打死,長此以往,陰盛則陽虛,陽虛則寒。
2、穿出內寒
短裙、露臍裝、露背裝……這些性感的穿著打扮,偏偏露出的是身體最怕受寒的部位。肩關節、膝關節就不用說了,這都是人體薄弱之地,最經不得受涼。更要命的是頸背和腰腹,小腹為元氣的中心,身之重地,腰為腎之府,頸背屬於一身陽經之總管——督脈的位置,這些地方露著,不受寒才怪呢。
3、吃出內寒
一到夏天,雪糕、冷飲,是多少人的最愛,更有甚者,早上起來也是一大杯冰水,水果也是從冰箱裡拿出來就吃,這樣吃著吃著,內寒就吃出來了。
4、懶生內寒
動為陽,靜為陰,只有常運動,氣血才能不淤不堵。而現代人出門就坐車,上班一坐一整天,氣血運行弱,體力就會下降,內臟功能減弱,則寒從內生。
王姍老師提醒:「對於產後女性來說,經歷了孕育和生產,生理上來講筋骨屏障完全打開,更易遭受風寒病邪,所以儘早排寒排溼、補足氣血尤為重要。若寒溼不能及時清除,就非常容易出現身體疼痛、宮寒痛經、惡露不盡、身重肥胖、乳汁少薄等問題。」
寒溼怎麼排?
王姍老師介紹,寒溼入體,可以分為五個等級,給我們的身體也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一級寒溼指停留在表皮的寒溼,容易出現的症狀是皮膚騷癢、長溼疹;二級寒溼指停留在肌肉的寒溼,容易出現的症狀是酸、困、累、乏;三級寒溼指停留在骨骼的寒溼,容易出現肩周炎、頸椎病、關節炎等;四級寒溼指停留在臟腑的寒溼,對子宮、卵巢、脾胃等臟腑的影響較大;五級寒溼指從外至裡,遍布全身的寒溼,這類寒溼會導致身體機能的明顯下降,氣血運行極差,從而導致全身性的疾病。」
排寒溼的方法有很多,「對於產後媽媽來說,在排寒溼的時候,除了要把因為寒溼入體而導致的症狀消除外,還要兼顧著氣血的補充與調理。」王姍老師說,「產後媽媽的專項排寒溼項目通過產品的滲透,中醫經絡按摩的引導,電子脈衝波技術及負壓溫灸技術的科技力量加持,根據個人身體評估結果,設計出適合每個人的調養方案,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徐報融媒記者 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