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慕慕子
排版|非飛羽宇
配圖|網 絡
我是從看完電影《歸來》後才翻開嚴歌苓的《陸犯焉識》。初看電影我被陸焉識和馮婉喻的愛情所感動,反思十年文革浩劫對中國社會的巨大創傷,而他們之間的故事就是其中的縮影。再看小說,發覺裡面藏著一個人的一生和對時代的記錄。陸焉識出生於民國時期上海的富裕人家,從小天賦異稟,19歲便出國留洋,精通四國語言。他在學業和教書領域遊刃有餘,但在政治方向和人際交往方面卻無知無覺。恩娘評價他是一個沒有用場的人。一個沒有用場的人是一個有本事且清高自傲而被孤立、被不得已捲入鬥爭、最終陷入一堆卑瑣的人。民國直到新中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社會都是一個人情社會,人際關係錯根複雜。在其中,少不了你跟我搞,我跟你鬥的事情。陸焉識一個有本事的人,小小年紀留洋讀書,在語言領域造詣非凡。樹大必定招風。他的家世,他的學識,足夠給他招來大風,其中會有暖風,也必然會有陰風。焉識在大風中不知不覺,一意孤行地保持著他的清高,一下子糊裡糊塗地站到了凌博士的隊,一下子又站到了大衛一邊。別人將臉湊過來,他不僅不理不睬,有時候還直接還回去一巴掌。他認為自己公正客觀,他們卻將他畫了一個大花臉。對這種事情十分遲鈍的陸焉識,在當時的背景下就不可避免地逐步走向困頓,被捲入鬥爭和勾結中,被捲入文革的浩劫中,失去他所珍視的獨立自由。他的故事就開始慢慢滑向了悲劇的範疇,從萬千寵愛的公子哥變成隨時都有性命之虞的老幾。書中無數次提到了自由。年輕時的陸焉識是接受過西方思想的青年,他一面嚮往自由獨立,一面在傳統禮教的觀念中無法脫身。他無法拒絕恩娘為他安排的妻子婉喻,於是他選擇在心中對剝奪他自由和戀愛機會的婉喻進行怨恨,選擇在留學期間與留達的激情中尋找到自由的氣息,在與其他人的暗送秋波和推波助瀾中獲得自由的喘息,藉由與念痕的熱戀中棲息在自由的國度,在對婉喻的冷漠和怠慢中來保持自己獨立和自由的心性。
我覺得他是一個矛盾體,一面渴慕著自由,一面又無法徹底與傳統觀念斷絕關係。他既是一個嚮往著自由的年輕人,又十分依賴於自己的恩娘和婉喻。儘管獲得留洋的機會,但他還是按計劃學成歸國,繼續還恩娘給他身上強加的債務;戰亂時,在重慶含冤入獄的時候,就算知道會傷到情人念痕的心,他還是要拜託念痕按時為上海的家寄去家書,做恩娘眼中的好兒子,婉喻眼中的好丈夫好爸爸。在自由和束縛的鬥爭中,陸焉識只能在束縛的縫隙中通過放縱自己尋找自由,表面上一直尋找著自由,實際上從一開始就乖乖地在束縛面前敗下陣,任由其擺布。
陸焉識活了大半輩子,從萬千寵愛到遭人迫害,從嬌生慣養到困頓潦倒,從口齒伶俐到結巴噤聲,他才在鄧指兒子的啟發下明白「草地大得隨處是自由」。他帶上一生摯愛婉喻的骨灰,離開視他為累贅的兒女們,到廣闊的天地中擁抱自由去了。這時候他已經垂垂老矣,即將跟隨婉喻而去。這個領悟是不是有點晚呢?但他終歸可以在剩下的時間遠離束縛,與他心愛的婉喻自由地度過。
自由不是從外界得來的,也不是別人成全的。自由的前提應該是獨立,而可惜的是,年輕的陸焉識從來沒有真正獨立過。他依賴於恩娘和婉喻的絕對依附來獲得男性的虛榮心;他依賴恩娘和婉喻為他教養孩子,在陸家困頓時為他守住陸家。甚至在困難時想湊出一桌體面的飯菜來宴請客人,也需要她們來打理和張羅一切。他是無法在與恩娘的斡旋中既求得了恩娘和婉喻完全依附於他的犧牲,又求得了心中嚮往的自由。
跨越幾十年的愛戀
陸焉識是在獄中服刑的時候,才發覺自己對婉喻的感情。他在收到梁葫蘆為他偷來的歐米茄白金表時,才突然意識到記憶中婉喻曾經不經意間的火辣辣的眼神是多麼迷人。在決定逃獄去見婉喻的時候,書中是這樣子寫的:「要是他跑到婉喻面前,跟她說,我和你發生了一場誤會……也許我跟自己發生了一場誤會;我愛的,卻以為不愛。一代代的小說家戲劇家苦苦地寫了那麼多,就是讓我們人能了解自己,而我們人還是這麼不了解自己。一定要傾國傾城,一定要來一場滅頂之災,一場無期流放才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曾經是愛的」。
於是他成功地策劃了逃獄,跨越從大西北到上海的兩千多公裡來,趁還沒老得愛不動的時候見婉喻一面,向她坦白,給她講上半輩子錯過的情話。婉喻就像是一顆蒙塵的寶石,焉識歷經生理和心理上的極大痛苦後才修的一雙慧眼,通過它透過偏見的灰塵發現到婉喻的美貌和風情,也才發現自己對她是愛著的。
馮婉喻是從十七歲時初見焉識就已動心。從此心甘情願和他一同和恩娘斡旋,為他生養孩子,為他四處求情換得他一條命,寧願讓孩子們失望也要將半個月工資的蟹黃和生了蛆的鴨蛋送去獄中的焉識,用20多年去牽掛和等待。婉喻似乎將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焉識,她也永遠在等著這個風流了半輩子的浪子。就算隔著一國的距離,到後來隔著恩娘,隔著大半個中國和20多年的時間,在她心中焉識從來沒有走開過。「他在不在我身邊,不妨礙我愛他」。如此愛情,撩人心弦。
婉喻全身心地愛著焉識的時候,他卻無法察覺自己對婉喻的感情;等焉識終於領悟自己的感情,婉喻卻得了老年痴呆,無法將眼前的老頭子與心心念念的焉識對上號。她用自己的一切和大半輩子去愛他,他也將自己逃獄的動機和生的信念繫於她,用耐心和愛意陪伴在漸漸失去記憶的她的身邊。這場愛情,並沒有多麼轟轟烈烈,也沒有海誓山盟和琴瑟和弦,但跨越幾十年和社會的動蕩後仍然綿長細膩,甚至變得更加炙熱火辣,無不讓人動容。
個人的聚散沉浮與時代的風雲際會息息相關。陸家在八年抗戰期間開始逐漸衰敗。而在新中國成立所進行的革命運動中,隨著陸焉識進入監獄勞改,陸家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小說是通過陸焉識的視角,邀我們窺見時代變換過程中人們生活的喜怒哀樂。並沒有辛辣的筆觸,也沒有含糊的遮遮蓋蓋,陸焉識的故事是伴隨著時代的變化自然而然地展開。傾注進時代的這些文字必定帶著作者對那幾段歷史的思考,通過陸焉識的遭遇傳達給我們讀者,也邀著我們一同思考。我相信,今日中國之強盛必定是帶著這種思考發展出來的,也會在思考和敢為中越走越遠。
看這本書,就是經歷了一個人的一生,沒法體驗真實的感受,但心情和思緒一直隨著主人公的遭遇而波動。荒涼的大草漠,人與人之間的鬥爭,雪夜狂奔的期望,觀看女兒電影時的落淚,逃獄時由滿懷的期待漸漸變成對家庭兒女的內疚,一場絕世愛戀等等,這些都通過生動且有力量的文字,一一展現在我眼前。我細細品味這些文字,就像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別人的大半生,為那些顛簸唏噓不已,又為那些堅守感動連連。
作者簡介:慕慕子,一個按部就班的本科生,喜歡流連於文字、享受文字帶來愉悅的姑娘,有一些想做且正在做,但目前還沒有成果的事情,相信「讓子彈飛一會」,事情做了就會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