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時節,行走在開陽縣宅吉鄉潘桐村蒙子溝辣椒生產基地裡,一片片青椒長勢喜人,椒農們笑逐顏開,個個忙於採摘、搬運、分揀、裝車,扶貧幹部們也興高採烈地在田間助農採收,到處呈現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辣椒基地負責人梁全建開心地說:" 宅吉鄉今年辣椒種植面積 320 餘畝,發展農戶種植 1000 餘畝,目前基地每天生產 10 噸左右,帶動附近 46 名農戶就業,現在基地每天毛收入 2.6 萬元,利潤可達 1.8 萬元。"
近幾年,宅吉鄉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一道 " 考題 " 也始終縈繞在扶貧幹部和村支兩委的腦海中:" 如何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增加群眾就業的機會,讓群眾的腰包再鼓一點?" 經過一番探索,分別從土地流轉和務工收入著手,通過 " 雙輪驅動 " 提高老百姓收入。
據潘桐村副支書劉應祿說:" 辣椒基地在老百姓手中的土地流轉費是每畝 400 元,30 餘名老百姓每天在這裡種植辣椒務工按 10 元 / 小時計算,每天工資 100 左右;採摘辣椒務工按 0.15 元 / 斤計算,手腳靈活的椒農可達 160 元左右,慢點的椒農在 100 元左右,有效帶動了當地老百姓的就業難題。"
在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方面,鄉裡十分注重延長產業鏈,降低土地閒置期的發展思路。分管扶貧的副鄉長崔勇表示,以辣椒為例,從 1 月開始流轉土地發展農戶一起種植,2 月育苗、3 月整地、4 月中旬移栽,虎皮青椒 6 月中旬開始釆摘,8 月結束,豔椒、醬椒 7 月初釆摘,12 月結束,採摘完後再種植花菜、包菜。
近年來,宅吉鄉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的治本之策和長遠之計,按照產業革命 " 八要素 " 要求,立足實際科學規劃,狠抓 " 一業為主、多品共生、種養結合、以短養長 " 的產業發展思路,採取 " 企業 + 黨支部 + 合作社 + 農戶 "" 龍頭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 " 等模式,發展了富硒桃 2.21 萬畝、獼猴桃 2000 畝、耙耙柑 600 畝、蜂糖李 500 畝、柑橘 500 畝、藍莓 320 畝,蜜蜂養殖 2000 箱、香菇種植 120 萬棒。
同時,在林下套種辣椒、大蒜、紅薯、蔬菜等矮稈農作物以短養長,補足群眾短期收益,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效益最大化。2019 年實施貧困戶因戶施策項目 207 個 653 萬元,扶貧項目分紅 5 個 20 餘萬元,直接帶動貧困戶 200 戶、間接帶動 1000 餘人增收。
【來源:ZAKER貴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