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十大鋼琴演奏家及不朽唱片

2021-02-20 古典音樂

迄今為止,蕭邦作品的唱片依然受到廣大愛樂者的熱烈追捧;一代又一代的鋼琴藝術大師,用自己的理念和風格詮釋著他的音樂。回顧蕭邦所有作品那赫赫有名的錄音史,我們可以精選以下10位蕭邦鋼琴的權威演奏者,來聆聽這位波蘭民族之魂的獨特聲音以及他在鋼琴上寫出的不朽詩篇。

 

蕭邦去世後的幾年裡,人們對他的看法當然已經有所改變,就像所有偉大作曲家所遭遇的情況一樣。但這裡有一個奇異的事實:他的聲望從未有過減退。當大夥聚集在一起聆聽鋼琴家演奏的時候,蕭邦的成熟作品總是出現在公眾面前。自從電子唱片問世九十年以來,光碟上已經刻滿了他的每一首作品。

 

人們的觀念確實改變了。李斯特優秀的學生卡爾·陶西格,也許是演奏蕭邦所有獨奏作品的第一位鋼琴家,也僅僅可以將《威尼斯船歌》想像為坐在貢多拉船上兩個情人之間的一首二重唱,在75小節時深情相吻。俄裔鋼琴家班諾·莫伊塞維奇彈奏的蕭邦令人欽佩,但卻因為自己的不喜歡,而習慣於省略掉《B小調鋼琴奏鳴曲》末樂章中的前八個小節。霍洛維茨在演奏《B小調諧謔曲》的結尾部分時,則會變得異常激動,這一點,人們可以在他的唱片中聽得出來。

1美籍波蘭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 1887-1982)

阿圖爾·魯賓斯坦被公認為是演奏蕭邦作品的元老,擁有無與倫比的權威。他的演奏揭示了音樂結構邏輯的極端重要性,結果令人激動;尤為重要的是,他將尊嚴還給了蕭邦作品。重溫最喜歡的魯賓斯坦唱片,發現它們的品質依然如昨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 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

在職業生涯的那個階段裡,魯賓斯坦正在為RCA重新錄製大量的蕭邦作品,但《B小調鋼琴奏鳴曲》是他製作的唯一版本。從1959年開始一直到兩年以後才完成,因此人們推測一定有一種特殊的方式聘請了他。毫無疑問,這是他最優秀的工作室成果之一。所有樂章中都飽含充滿活力的力量、強度和表現力,在第一和最後一個樂章中都有相當大的風險。然而,這是他的光輝構想,每個樂章都進行了展開——每個細節都從容不迫地落到實處——這是給人最深的印象。邊緣感、興奮以及大量的魯賓斯坦氣質充斥其中但卻沒有多餘的煽動;開頭莊嚴的快板樂章中,聽起來常有猶豫不決之感。這是一種必然的、特殊的榮耀。1962年,當LP出現時,這是一個非常誘惑人的事件,人們可以重新接納蕭邦,視他為一名奏鳴曲作曲家,稱讚他使得作品中戲劇性的力量獲得了重生。聽完這張唱片你們將發現:這將是本世紀一張偉大的唱片!

在任何情況下,魯賓斯坦都按照自己的意願演繹著蕭邦,因為藝術家必須如此;但卻沒有過分的獨特風格,這也許是他在同代人中顯得與眾不同的原因。當魯賓斯坦彈奏蕭邦時,他的嚴謹和全身心的投入是不容置疑的,而他對作品的把控似乎永遠都是那麼恰到好處。魯賓斯坦是一位有著貴族氣息的鋼琴家,他那優美的琴音給人的印象仿佛是旋律聽憑自身的力量在上下起伏波動。雖然選擇並非易事,在魯賓斯坦所有蕭邦作品中,瑪祖卡當屬首屈一指。實際上,他一共錄製了兩次瑪祖卡。有人斷言前者,即戰前版本有著更多即興的魅力、狂熱的銳氣、更深刻的憂鬱以及更多元化的表達方式。但這只是一個很好的神學觀點。後者,即1967年發行的三張LPs,才是我們所逐步了解的。沒有人可以否認所有的五十一首作品,都處於錯綜複雜的各種情緒中,它們是生命的充分再現。蕭邦對生機勃勃農民音樂的反應很強烈——這些音樂是民族的但也有區域性的變體——這些都集中體現在他所創作的瑪祖卡中,它們就像日誌一樣貫穿他的整個職業生涯。如果魯賓斯坦嚴謹的演繹使得音樂比通常情況下更具分量感,這也是他的精誠所至。魯賓斯坦指出了它們之間的差別,每部作品皆各有不同卓爾不群。聆聽後者是蕭邦這套唱片所能帶來的最強烈快樂之事。

2義大利鋼琴家毛裡奇奧·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 1942-)&俄裔鋼琴家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Vladimir Ashkenazy 1937-)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魯賓斯坦在年近80時,再次錄製了全套瑪祖卡。他的「印第安之夏」,雖然權威性有那麼一點點減弱,但依然激勵著年輕一代的鋼琴家。五十多年前,毛裡奇奧·波利尼和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都在蕭邦王國裡建立了各自的職業生涯。1955年,阿什肯納齊在華沙蕭邦國際大賽中獲得二等獎;1960年,波利尼(當時年僅18歲)在該項國際大賽中獲得一等獎。也是在1960年,波利尼和波蘭指揮家保羅·克萊茨基(Paul Kletzki1900-1973)指揮的愛樂樂團錄製了蕭邦《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並成為經典。對管弦樂隊的演奏和指揮水準的卓越性進行評論似乎有些奇怪——人們並不認為蕭邦的鋼琴協奏曲是一部可以敷衍了事之作——但整場演出並不僅僅是一系列優異的鋼琴演奏,它也是力量的象徵。嚴肅的素材、廣泛的歡樂空間、熾熱而令人愉快的氛圍,再加上非常好聽的聲音,都使得這張唱片無論是在清晰的結構、還是細節的處理等方面都成為佳作。

還是在1960年,阿什肯納齊完成了他第一張《練習曲》唱片的錄製。正如DJF評論的那樣,這張唱片很難在30年以後,不與年輕的葉夫根尼·基辛等而視之。他們兩人都是千載難逢的大師,越來越成熟的音樂技能,總是讓他們的手指在說些什麼。阿什肯納齊又繼續錄製了整套蕭邦作品,但其水準再也沒有超越他早期的那些《練習曲》。

蕭邦鋼琴詩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於他對樂器資源的探索以及運用新鍵盤技術開發作品音色的潛力。《練習曲》(以及《前奏曲》)是體現這些方面的代表作。阿什肯納齊為此深感欣喜,因為他的高超技藝完全可以詮釋蕭邦的靈感,這也使他在理解了技術方面的問題以後得以創作性地騰飛。

 

3前蘇聯鋼琴家斯維亞託斯拉夫·裡赫特(Sviatoslav Richter 1915-1997)

到1977夏季時,裡赫特在工作室錄音還是件罕見的事。《四首諧謔曲》唱片專輯由Melodiya和RCA Victor Japan聯合製作。唱片顯示裡赫特正處於職業生涯的鼎盛時期,也許你從未聽他演奏過比這張唱片更好的蕭邦。裡赫特正處於最佳狀態,冒著其他藝術家很少敢於在工作室裡涉足的風險,我們只能將混亂與秩序的辯證法描述為巨大喜悅的來源。沒有諧謔曲中常見的狂燥,只有在線條、色彩、個性及延續性等方面呈現出來的藝術性,宛如一場煉火。整場演出激情閃耀,無不顯示這些作品中那非凡的力量,蕭邦那熱情與善變、陽剛與陰柔、基礎與裝飾等各方面的平衡,都得到了透徹領悟和傳神再現。

 

特別要強調的是:裡赫特並不是僅僅帶領人們去領略諧謔曲中的知性美,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這些作品需要最精湛的技藝,為它們帶來鋼琴演奏事業的活力。他確實有辦法讓其他大多數演奏者的作品聽起來不是陳腐就是笨拙。這張唱片展現了裡赫特鋼琴技藝中那至高無上的音感、相當不錯的音色範圍以及人們在音樂廳裡聽到的美妙聲音。這張唱片裡的《第四諧謔曲》,在廣泛性和心緒的寧靜方面和其它幾首都有所不同,令人心滿意足。

4阿根廷鋼琴家瑪爾塔·阿格裡齊(Martha Argerich 1941-),(與前蘇聯大提琴家羅斯特洛波維奇的合作)

在蕭邦生命臨近終點時的音樂中,我們似乎可以感覺到一種將少數幾部偉大作品帶到一個新平臺的亮度。地平線發生了變化,我們登上更高的地方,天空迥然不同。以他在最後幾年時間裡向世界發布的少量作品來判斷,蕭邦已經發現作曲越來越難,然而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們震驚於這些作品中更為強烈的特殊性和雄心勃勃。相信阿格裡齊位於所推薦的十位鋼琴家之列並不有悖常情。當然,這裡並不完全是依靠她自身的力量,而是作為為前蘇聯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的鋼琴伴奏,演繹蕭邦的《大提琴奏鳴曲》。這是怎樣的一個氣質組合!心靈上的衝動,帶來音樂在情感反應方面的慷慨大方,他們的合作精確無誤且絕對專注於各自的演奏。無論作品規模的大小,作為遵守規則的藝術大師,他們詮釋的蕭邦無可爭議,成為蕭邦所有新理念在新形式上的創新者。

 

5法國鋼琴家阿爾弗雷德·柯爾託(Alfred Cortot 1877-1962)

《留聲機》音樂雜誌著名評論家史蒂芬·普萊斯託曾經有過這樣的回憶:作為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誰沒有給過蕭邦以特別的溫暖。我曾利用了一個周日的下午,來到樸茨茅斯的市政音樂廳聆聽柯爾託的音樂會。那是在1952年,柯爾託演奏了24首《前奏曲》和所有的《練習曲》,讓我大開眼界。我從未聽過鋼琴發出這樣的聲音,以及如此生動的音樂個性,也沒有其他任何人可以彈得這麼快。

 

他的灼熱演繹、他的激情確實令人震驚,他彈奏的所有蕭邦作品都有超越樂器本身的曲調。柯爾託常常說「鋼琴家置於琴鍵上的手就像小提琴家那琴弦上的弓」。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但他最不可抗拒的魅力則是來自於事物的本真,這使得他的琴聲聽起來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今天那些繼續在柯爾託的演繹中發掘靈感的演奏家將會告訴你:通常情況下並不是他的琴聲卓越非凡,而是他詮釋每一部作品時的精準無誤。柯爾託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錄製於倫敦的兩本《練習曲》,是很多樂迷唱片清單上的必需品;還有同一時期錄製的《前奏曲》,內含《搖籃曲》、《威尼斯船歌》以及《即興曲》,錄製在一張CD上,很方便於聆聽。

6羅馬尼亞鋼琴家迪努·利帕蒂(Dinu Lipatti 1917-1950)

柯爾託說到他以前的這位學生時,認為他是「完美的」。兩者的特徵都是溫柔的抒情中永遠不會失去剛健的力量,不管他們的演奏是多麼的寧靜。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利帕蒂的蕭邦唱片已經成為經典。他在工作室錄製的《威尼斯船歌》、《B小調鋼琴奏鳴曲》以及十四首《華爾茲》(以他自己編排的非時序順序演奏)尤為特別。蕭邦的《華爾茲》在顯示演繹者性格局限性方面是無情的,這還不僅僅是體現在節奏方面。並不是像少數幾位優秀的演奏者,先是吸引你的注意力,然後一切如預期的那樣;或者是忘記了演奏技巧要服務於舞曲的豐盈。面對這張唱片,很少有鋼琴演奏家不被利帕蒂的演繹所激勵。「沒有反覆無常,一個完美的彈性速度!」託斯卡尼尼這樣評價他。利帕蒂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鋼琴家,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敏感性,也是一位堅韌的完美主義者。

7智利鋼琴家克勞迪奧·阿勞(Claudio Arrau 1903-1991)

阿勞是一位一直受到世人的尊敬的鋼琴家,也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探索者。他是最不虛榮的演奏者,因其正直和美妙的琴音獨步天下。阿勞是一位高尚的音樂建築師,一個個恢宏莊重的構思為他永遠敬仰和熱愛的音樂服務。雖然他最膾炙人口的錄音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但蕭邦和舒曼的作品是僅次於貝多芬的錄音對象。阿勞在每個時期均留下了蕭邦作品的錄音,包括兩次的《前奏曲全集》、《敘事曲全集》、《諧謔曲全集》、《即興曲全集》錄音和晚年所錄製並受到一致好評的《夜曲全集》錄音。他的蕭邦即興曲,在活潑與魅力方面與其他大家相比毫不遜色。DECCA出版過他的蕭邦的全部夜曲和即興曲的雙CD,確實已經盡善盡美了。

8美國鋼琴家默裡·佩拉希亞(Murray Perahia 1947-)&葡萄牙鋼琴家瑪麗亞·胡奧·皮蕾斯(Maria João Pires1944-)

今天,當聆聽佩拉希亞彈奏《敘事曲》或皮蕾斯演繹《夜曲》和《前奏曲》時,我們發現自己不太可能同意這樣的觀點——這些富有特質的演奏家,在詮釋蕭邦作品時其個性化程度要遜於他們的前輩(雖然這可能更普遍也更真實);或者犧牲鋼琴家的自發性是為了滿足現代工業對高技術含量產品的執著(有時候這也是真實的情況)。佩拉希亞在展開《敘事曲》時,那極為特殊的即興修飾是非常成功的,每一個樂段都是詩意色彩的流動,音樂的生動逼真和他上下翻飛的靈動手腕同樣令人吃驚。

 

不知道蕭邦是否喜歡製作CD!不過可以確信他會認可皮蕾斯的《夜曲》。這裡,謹以其中最了不起的一首為例:《C小調夜曲 op.48 No.1》,也許是整個夜曲系列中最為壯觀最具戲劇性的一首夜曲。它需要對聲音和時機的完美控制,一系列的表達圍繞著開始時的輓歌展開——不斷地、後浪推前浪地向前發展成一個巨大的抒情段落,就像巴赫或莫扎特作品中的一個慢板樂章——接下來是一個不斷增強的陳述部分(C大調的中間部分)。更有甚者,當輓歌再度出現時,皮蕾斯的演繹已因兩者之間的變化而發生了改變。在蕭邦那些極富特色眾多結尾的一個當中,我們感覺到了一種典範的存在。

這部陰鬱傑作的靈感是什麼?對於一名鋼琴家來說,在總體上把握住作品時,尚能使其中的一切既有其歸屬感也能得以充分的表達,其難度又在哪裡?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逆境中的力量感。

 

驅除感傷與悲情,正如皮蕾斯所做的那樣,是蕭邦身上呈現出來的一種質樸的尊嚴。這裡不妨回顧一下蘇格蘭哲學家、諷刺作家、散文家託馬斯·卡萊爾1848年在倫敦遇見蕭邦時的情形。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用卡萊爾的話說:「一個高尚的和飽受痛苦的人」。也許從這個詞最絕對的意義上來看,蕭邦要比他那個時代的任何音樂家都更像「藝術家」。他獻身於探索這個他最了解的世界,就像德彪西所說:「蕭邦是他們當中最偉大的一位,在獨自與鋼琴為伴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切。」

 

蕭邦依然是公認的試金石,不管蕭邦作品的詮釋者是一位詩人或僅僅是一位鋼琴家。

本文歌單

波蘭作曲家、浪漫主義時期鋼琴藝術大師弗雷德裡克·蕭邦(Fryderyk Chopin),1810年3月1日出生在華沙以西46公裡的熱拉佐瓦沃拉,該地當時還是華沙公國,為拿破崙建立的波蘭國家。蕭邦的音樂作品主要為鋼琴獨奏而創作,作為那個時代的主要音樂家,蕭邦贏得並保持了世界性聲譽。蕭邦的「詩歌天才是建立在他那一代人不平等的職業技巧之上。」作為一名神童,在距1830年11月起義不到一個月的時候,20歲的蕭邦離開了波蘭,在這之前他已經完成了自身的音樂教育並在華沙創作了早期音樂作品

 

1831年9月的晚些時候,蕭邦來到巴黎並定居,他再也沒有回過波蘭,成為波蘭大移民中無數僑民的一員。自那以後,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八年時間裡,蕭邦僅舉辦了三十場公開演出,他喜歡沙龍裡更為親密的氛圍。在法國,蕭邦使用的是法語版本的教名;1835年獲得法國國籍以後,蕭邦開始用法國護照環遊世界。然而,蕭邦和流放的波蘭人一直保持著朋友和知己般的緊密聯繫,說法語時也從未感到過完全的舒適。他的傳記作家亞當·查莫斯基寫道:儘管他的父親出身於法國,但蕭邦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名法國人,他一直視自己是一名波蘭人。

蕭邦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裡,身體健康狀況都不好。從1842年起,蕭邦就顯露出患上嚴重疾病的跡象。1842年2月21日在巴黎舉辦過一場獨奏音樂會以後,蕭邦在給其巴黎親密夥伴Grzymała的信中寫道:「我只能整天躺在床上,嘴巴和扁桃體疼得厲害。」 1848年11月16日,蕭邦在倫敦市政廳音樂會舞臺上,以一名愛國者的姿態,為波蘭難民的利益作了最後一次公開演出。這時候的蕭邦已經病得非常厲害,體重不足45公斤,醫生們知道他的病情已經進入晚期。也許是因為肺結核,1849年10月17日,蕭邦在巴黎病逝,年僅39歲。蕭邦請求在他死後將屍體打開,他的心臟被運回華沙,安置於聖十字架教堂。喬治·桑女兒索朗熱的丈夫、一位年輕的雕塑家Auguste Clésinger,製作了蕭邦的死亡面具以及左手的石膏模型。

 

差不多兩周以後的10月30日,蕭邦的葬禮在巴黎馬德琳教堂舉行,由於眾多民眾希望參加,入場者僅限於持票人。逾3,000名未收到邀請的悼念者,自倫敦、柏林和維也納遠道而來但被拒之門外。葬禮上,著名歌唱家演唱了莫扎特的《安魂曲》;樂隊演奏了蕭邦《E小調第四前奏曲》和《B小調第六前奏曲》;擔任管風琴演奏的是法國管風琴家、作曲家Louis James Alfred Lefébure-Wély。

 

蕭邦的病情和死因一直是討論已久的話題。他的死亡證明將其歸結為肺結核,其它的可能性還包括屬遺傳性胰腺病的囊性纖維化、肝硬化以及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2017年,通過對保存的蕭邦心臟進行屍檢,證實了一種由慢性肺結核併發症引起的罕見心包炎,可能是蕭邦死亡的原因。

 

蕭邦所創作的音樂、作為音樂界最早超級明星之一的地位和身份、與政治起義的關係(如果僅是間接的話)、對生命的熱愛以及英年早逝,都使得蕭邦在公眾意識中成為浪漫主義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他的音樂作品始終很受歡迎,蕭邦也一直是不同歷史電影和傳記的主題。

 

蕭邦的所有音樂作品中都包括鋼琴部分。雖然也寫過兩部鋼琴協奏曲、一些室內樂和波蘭歌詞的歌曲,但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鋼琴獨奏。蕭邦的鍵盤風格非常獨特,常常需要很高的演奏技巧;而他自己的演出則以其細微和敏感性而著稱。蕭邦發明了器樂敘事曲的概念,他的主要鋼琴作品包括瑪祖卡、華爾茲、夜曲、波蘭舞曲、練習曲、即興曲、諧謔曲、前奏曲和奏鳴曲,有些作品僅在他去世以後才得以發表。蕭邦的作曲風格受波蘭民間音樂、巴赫的古典傳統、莫扎特及舒伯特音樂風格的影響,以及作為一名常見客人那來自巴黎沙龍藝術氛圍的薰陶。蕭邦在作品風格、音樂形式、和聲對位以及融合民族特性等方面所做的創新,在整個浪漫主義時期都自始至終發揮著深遠的影響。

安卓用戶

相關焦點

  • 世界十大鋼琴家 全球最著名的鋼琴演奏家
    公認的優秀鋼琴演奏者可以稱為鋼琴家。世界樂壇上的鋼琴演奏家數不勝數、不計其數,有一流的、二流的、三流的,甚至還有不入流的。那麼世界著名鋼琴家有哪些呢?以下小編盤點了世界十大著名鋼琴家,這些鋼琴家的演奏特點及其風格,是人們公認的,令人信服的,一起來看看鋼琴家排名吧。
  • 十一月的蕭邦:誰是最好的蕭邦演奏家?
    十一月的蕭邦:誰是最好的蕭邦演奏家?齊默爾曼聰慧而早熟,纖細又敏感的個性,在蕭邦的海洋中遊刃有餘,在1975年肖賽中不負眾望,以絕對優勢獲取了冠軍。他曾與許多名家合作過蕭邦兩首鋼琴協奏曲,1999年發行了一版由他指揮並演奏的唱片,被稱為「蕭邦兩首鋼琴協奏曲的最佳版本。」
  • 【音樂】不朽的經典:世界十大鋼琴協奏曲
    協奏曲發源於巴洛克時代,也在巴洛克時代由巴赫基本定型為一件或者幾件獨奏樂器與樂隊之間協奏這種沿用至今的樣式。而從莫扎特的第二十鋼琴協奏曲開始,鋼琴協奏曲這種音樂體裁才第一次具有深度,並更加複雜和統一。下面,「影音新生活」小編和大家一共欣賞最為著名的「世界十大鋼琴協奏曲」。
  • 蕭邦鋼琴比賽獲獎者今昔
    比賽獲獎,依然是青年演奏家們尋求出人頭地的最佳捷徑。在花樣繁多的音樂比賽中,每五年一度在著名鋼琴詩人蕭邦故鄉、波蘭首都華沙舉行的蕭邦國際鋼琴比賽有著最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如今活躍在國際樂壇上的大師有不少就是從這個比賽中獲獎而成名的。這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說明這個比賽是相對公正的,主辦者和評委都是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和銳利的眼光的。
  • 蕭邦何以不朽?
    他用鋼琴構築了一個孤寂的抒情世界丨聆聽鋼琴詩人蕭邦    蕭邦200歲誕辰即將到來(「據稱」蕭邦生於1810年3月1日,確切日期尚有爭議)——所以今年是音樂界的「蕭邦年」。前幾天,上海電視臺「藝術人文」頻道要製作《三月的蕭邦》專題節目,邀我談談蕭邦的音樂精神。     不妨思考一下,蕭邦之所以不朽的根本原因。按照藝術的通理,藝術家不朽,一定因為該藝術家有「絕活兒」——所謂「絕」,蓋指其成就之「獨特」乃至「奇特」,舉世罕見,甚至獨一無二,從而成為某一方面或某一範疇的精粹典範,並籍此彰顯令後人崇敬和仰慕的正面價值。
  • 學鋼琴,為什麼蕭邦練習曲非彈不可?(石叔誠)
    19世紀上半葉,正是鋼琴這個樂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不斷改進完善,走向「王位」之時。老天的安排,兩位對鋼琴藝術作出巨大貢獻的大師應運而生了。蕭邦生於1810年,李斯特生於1811年,他們既是鋼琴演奏家,也是作曲家,過人的天賦和才華將鋼琴的藝術表現力推向了幾近極致,同時也將鋼琴的演奏技術擴充和發展到幾近極致。
  • 【值得珍藏的鋼琴協奏曲】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
    此時18歲的波利尼正是意氣風發豪情萬丈的時候,他的演奏正像春天剛返青的綠草一樣充滿了樂觀開朗的向上之氣和年輕人才擁有的燙人的愛的熱情,毫不做作。觸鍵靈敏而細膩,節奏婉約而穩定,線條層次清晰,技藝無懈可擊。特別是第三樂章,真象一匹小鹿肆意奔跑,無牽無掛的令人心胸頓時開闊。也許唯一的缺憾就是我們在其中難以感受到蕭邦那種特有的傷感情懷。
  • 阿格裡奇演奏蕭邦《第一、二號鋼琴協奏曲》丨她的技藝已經步入了「自由王國」的境界!
    蕭邦在他人生的最後二十年裡,雖然感情生活波讕不斷,而且有病在身,卻為鋼琴創作出許多不朽名曲,無論是作品的詩意,還是對鋼琴表現能力的敏銳探索,在音樂史上都無與倫比。但第一鋼協一開頭的管弦樂的演奏顯得有些臃腫和不乾淨,使人懷疑這張唱片獲獎的成色(99 Gramophone 最佳協奏曲唱片),然而當阿格裡奇獨奏一出來,所有的疑慮便一掃而光了。這是一個仍然處於巔蜂狀態的瑪爾塔。她的演奏依然熱情如火,並很好地結合了作品的抒情性與高超的技巧,使得兩首協奏曲中一些平淡乏味的樂段增添了色彩與生氣。
  • 欣賞電影《鋼琴家》與蕭邦的鋼琴曲
    影片中的男主角,波蘭猶太鋼琴演奏家斯皮爾曼在波蘭電臺錄音時伴著窗外的炮火聲和樓房的搖晃彈奏的就是蕭邦的這首《升C小調夜曲》,然而炮火最終將鋼琴聲打斷。五年過去了,戰後斯皮爾曼回到波蘭電臺,他彈奏的第一首曲子還是這首《升C小調夜曲》,就像斯皮爾曼在他的回憶錄中寫的那樣:「五年的時間,對於這首《升C小調夜曲》來說,似乎只是一個短暫的休止,它好像只是被稍稍地打擾了一下」。
  • 遲到的2020十大唱片·古典音樂篇
    除了演繹本身之外,對於資料的挖掘也十分珍貴,其中莫扎特C大調第21鋼琴奏鳴曲K.467(聖桑改編)和拉羅《挪威幻想曲》Fantaisie norvégienne為首次出版。值得讚賞的是,儘管唱片中的錄音來自將近100年前,但音質寬鬆、鮮活、溫暖,聽起來輕鬆怡人,可以作為午後音樂的首選。
  • 憑什麼說蕭邦是磨人的小妖精?
    在人類的歷史上,「肖練」不斷在唱片、音樂會上留下足跡,一些經典的錄音至今依然是被津津樂道的話題。如果哪一位鋼琴家錄製了一張「肖練」全集,那證明他已將鋼琴藝術發揮到了一定的境界。 中國首位榮獲巴黎鋼琴界最高級「完美鋼琴」演奏家稱號的年輕鋼琴家吳牧野國慶即將登陸廣州大劇院,權威演繹蕭邦24首練習曲!
  • 欣賞電影《鋼琴家》與蕭邦的鋼琴曲(珍藏版)
    影片中的男主角,波蘭猶太鋼琴演奏家斯皮爾曼在波蘭電臺錄音時伴著窗外的炮火聲和樓房的搖晃彈奏的就是蕭邦的這首《升C小調夜曲》,然而炮火最終將鋼琴聲打斷。五年過去了,戰後斯皮爾曼回到波蘭電臺,他彈奏的第一首曲子還是這首《升C小調夜曲》,就像斯皮爾曼在他的回憶錄中寫的那樣:「五年的時間,對於這首《升C小調夜曲》來說,似乎只是一個短暫的休止,它好像只是被稍稍地打擾了一下」。
  • 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獲獎者
    他可以說是俄羅斯鋼琴學派創建人之一涅高茲的嫡傳,他的母親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涅高茲班,是他的啟蒙老師。布寧的音樂感最早來自莫扎特作品對他的啟迪。他說:「我初次聽到的音樂就是莫扎特的〈A大調鋼琴協奏曲〉,並被深深地打動了,那種體驗沒有任何東西可與之比擬。所以莫扎特是我第一和永遠的愛。」布寧在巴黎參加瑪格麗特·隆國際鋼琴比賽時,就是演奏莫扎特〈23鋼琴協奏曲〉而容獲大獎。
  • 演奏蕭邦鋼琴練習曲《離別》應該注意些什麼?
    練習曲是蕭邦眾多鋼琴作品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蕭邦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蕭邦鋼琴練習曲《離別》的結構、旋律出發,對其演奏的奏法、技巧進行分析,從而深入挖掘蕭邦練習曲《離別》背後所蘊含的情感和想要表達的思想。
  • 專欄 · 周銘孫 從111張唱片中精選出40張CD的鋼琴傳奇錄音集
    今年4月又隆重推出了「111」鋼琴系列套裝(DG 479 4351),在黑底的封面上,極其醒目的「111」三個立柱式粗線條的大白字,赫然地佔了大半的面幅,令人十分震撼!是的,它在「111」的下面,用小一些的字體寫著「鋼琴」,更小的字體是「傳奇式的錄音集」。原來是DG在它的唱片寶庫中,從1940年到2013年錄製的111張唱片中精選出這四十張CD,作為一個專輯出版發行。
  • 皮蕾斯《蕭邦夜曲全集》| 眾多蕭邦夜曲名版中女性演繹的佳品
    「鋼琴詩人」蕭邦一生所創作的21首鋼琴《夜曲》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反映了他不同時期的創作特點
  • 聽十大鋼琴協奏曲,振作起來!
    由此催發了偉大的音樂作品,且數個世紀以來皆一以貫之;也激勵了人們耳熟能詳的一些卓越的鋼琴演奏家;當然還鎖定了觀眾群及唱片銷售業績,這一點只需看看自己的唱片架或播放列表,答案則不言自明。我們都清楚地知道,今天聽到的演出和十八或十九世紀觀眾經歷的演出已大相逕庭,就連獨奏樂器鋼琴本身也發生了變化。
  • 十月的蕭邦:彼得·帕夫拉克鋼琴獨奏音樂會
    2017年,彼得·怕夫拉克獲得了達姆施塔特國際蕭邦鋼琴比賽上獲得第一名和最佳即興演奏獎。2018年布達佩斯舉行的第八屆國際蕭邦鋼琴比賽第二名(第一名空缺)。2016年北京國際青年鋼琴家蕭邦青少年鋼琴比賽第二名。
  • 【RCA·Best100系列】百年名廠不朽名盤:50張珍貴絕版古典唱片
    而RCA的RED SEAL(紅印鑑)系列更是頂級古典天碟的標誌(*RCA的普通唱片以標準不同分為紅,金,銀印籤系列:紅印鑑,表示大師演藝,錄音水平一流的最高規格;金印鑑;表示具有歷史文獻性的不朽錄音;銀印鑑,表示廉價唱片或再版唱片)。
  • 認識阿芙蒂耶娃 I 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一舉奪冠的女鋼琴家
    學過音樂的小夥伴們大概都聽說過蕭邦國際鋼琴比賽。該項比賽是歷史悠久的鋼琴比賽之一,在全球享有極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