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中行
選自:《負暄三話》
日前由李慧陪伴,登浮光掠影樓,進謁啟功先生,要他的手寫影印尚未印成的《啟功絮語》複印本。何以如此急急?是因為近一兩年,我舊習不改,仍寫些事過或事微而未能忘情的,積稿漸多,想走熟路,集為《負暄三話》。前兩本的編排舊例,都是反三才之道,人為先;人不只一位,也要排個次序,我未能免勢利眼之俗,也為了廣告效應,列隊,排頭,要是個大塊頭的。於是第一本拉來章太炎,第二本拉來辜鴻銘,說來也巧,不只都有大名,而且為人都有些怪,或說不同於常的特點。現在該第三本了,既然同樣收健在的,那就得來全不費工夫,最好是啟功先生,因為他也是既有大名,又有不同於常的特點。
且說有如扛物,大塊頭的必多費力,我畏難,從設想湊這本再而三的書之日起,就決定最後寫這篇標題為《啟功》的。現在,看看草目,六十餘名都已排列整齊,只欠排頭未到,畏,也只好壯壯膽,拿筆。拿筆之前,聽說繼《啟功韻語》之後,又將有「絮語」問世,夫絮,細碎而剪不斷、理還亂之謂也,姑且承認啟功先生謙稱自己的韻語為打油,推想這絮語的油必是純芝麻,出於我們家鄉的古法小磨的,所以我必須先鼻嗅口嘗,然後著筆。以上這些意思,也當面上報啟功先生。他客氣幾句,我聽而不聞,於是就拿到《啟功絮語》的複印本。回來看了,自然又會得到幾次人生難得的開口笑。其時正臨近癸酉年中秋,我忙裡偷閒,往家鄉望了「月是故鄉明」之月,吃了尚未新潮的月餅,由絮語引發的歡笑漸淡,難得再拖,只好動真格的,拿筆。
拖,至少一部分是來於畏,畏什麼?正如我多次面對啟功先生時所說:「您這塊大石頭太重,我苦於扛不動。」重,化概括為具體,是:所能,恕我連述說也要請莊子來幫忙,是「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為人,是「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既已向古人求援,乾脆再抄一處,包括所能和為人,是《後漢書·黃憲傳》所說:「汪汪若千頃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說到澄之不清,淆之不濁,想大動幹戈之前,先來個由芥子見須彌的小注。比如你闖入他的小乘道場(曾住西直門內小乘巷),恭而敬之地同他談論,或向他請教,詩文之事,他會一扯就扯到「我腿何如驢腿」,此即所謂澄之不清。又比如70年代早期,他的尊夫人章佳氏往生淨土,於是一如浮世所常見,無事生事,有事就更多好事者,手持紅絲,心懷勝造七級浮屠之熱誠,入門三言兩語,就抽出紅絲往腳脖子上系,他卻一貫縮腿敬謝,好事者遺憾,甚且不解,而去,可是喜歡道聽途說的人不就此罷休,於是喜結良緣的善意謠傳還是不脛而走,對此,他有絕招,是我所親見,撤去雙人床,換為單人床,於今幾二十年,不變,此即所謂淆之不濁。總之,這之後就只得來個雜以慨嘆的總評:不可量也。
可是好事者走了,還有多事者,會反唇相譏:「你不是也量過嗎?那就不是不可量了。」我想,這是指我寫過這樣幾篇文章:《論書絕句》管窺,《啟功韻語》讀後,《說八股》補微,兩序的因緣,書人書事。也許還有別的,一時想不起來,也就不去查了。現在是要聲辯,雖然所寫不只一篇,對於啟功先生的所能和為人,還無礙於我的評論,「不可量也」。理由不只一項。其一,我的所談都是皮毛,自然不能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其二,有所見,或更進一步,有所評,都是瞎子摸象之類,對的可能性並不大。
其三,限於所能中的見於書本的(如文物鑑定就不,或說難於,見於書本),如主要講鑑古的《啟功叢稿》,我就不敢碰,因為過於專,過於精,我是除讚嘆以外,不能置一辭。其四,關於為人,我見到麵團團兼嘻笑,聽到「我腿何如驢腿」,所有這些,是整體的千百分之一呢,還是連之一也不是呢,是直到現在我也說不清楚。說不清,還敢寫,亦有說乎?曰有,是依據事理,了解自己尚且不易,況他人乎?可是自司馬子長以下,還是有不少人,或自發,或領史館之俸,為許多人,包括列女和僧道,寫傳記。太史公寫項羽,寫張良,沒見過,專就這一點說,我寫啟功先生就有了優越性,是不只見過,而且來往四十年有餘。就說只是皮毛吧,想來皮是真皮,毛也不假,寫出來,給想看名人的人看看,也不無意義吧?所以還是放開筆,任其所之,寫。
由有辮子可揪的地方寫起,那是著作,白紙黑字,市上可見,一點不含糊。只能計立或臥於我的書架子上的,有以下這些(以出版時間先後為序):
詩文聲律論稿——1977年中華書局
古代字體論稿——1979年文物出版社
啟功叢稿——1981年中華書局
啟功書法作品選——1985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啟功書法選——1986年人民美術出版社
書法概論(主編)——1986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啟功韻語——1989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論書絕句——1990年三聯書店
漢語現象論叢——1991年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說八股——1992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啟功書畫留影冊——1992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啟功論書札記——1992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啟功絮語——即將出版
一大串都是書「名」,夫名者,實之賓也,而想到實,那就「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不敢翻檢看,只說還有的一點點印象。《啟功叢稿》裡有一篇《董其昌書畫代筆人考》,長萬言以上,發舊隱如數家珍,不知別人怎麼樣,我看了,不是想進一步研究,以求略知古書畫的門徑,而是不想再沾邊,因為太深,太難,只能安於不知為不知。這樣說,我是被他的學識嚇倒了。學識來於頭腦。來於手的就更厲害,書,一筆一畫;畫,一枝一葉,與今人比,不便說,無妨與古人比,至少我覺得,說書超過成鐵翁劉的翁,畫超過揚州八怪的有些怪(尤其山水),總不為過。以上這些只是有辮子可揪的。還有無小辮也就難於揪住的,只說兩項。
一項是,據我所知,他肚子裡還有大批存貨,因為受「能者多勞」之累,即使想掏也掏不出來。證據多得很,只舉一種,是一次閒談,不知怎麼扯到《蘭亭序》帖,他說:「問題很複雜,至少要二十萬字以上才能說明白。」他忙,常常被逼得東躲西藏,也就只好不寫。另一項是書畫佳作,多到數不清,都「散而之四方」,也就實有而若無。只就我個人說,生性懶散,又不過於愛管閒事,可是數十年來,揩他手之油,大至牌匾,小至書籤,中間有畫卷、條幅、對聯、題跋,等等,少數為自己,多數為親友,總在百件以上吧,他「四海之內皆兄弟」,所作數量之大,就雖可想而實難知了。上面說肚子裡的存貨,用「大批」形容,其實還應該加上「多種」,比如直到不久前看了他的《說八股》,才知道他還作過八股文,會作八股文。他生於1912年壬子,其時已是變帝制為共和,就說是姓愛新覺羅吧,也太稀奇了。
如果有什麼光的探測器,對準他的肚皮(從舊而俗之習,不說心,更不說大腦),咔嚓一響,我想一定會有許多新發現。暫時還未照,也就只好等照見後再說。這裡只說一些已經能夠看到的。其中一種是一般人不很清楚甚至並未注意的,是書畫等的鑑定。這方面,成為名家,也許比善書善畫更難,至少是同樣不容易,因為不只要有機會,見得多,還要有能探入分辨的慧心和慧眼。啟功先生得天獨厚,外有機會,公藏私藏,幾乎所有名跡他都見過,又內有慧心慧眼,還要加上他能書能畫,深知其中甘苦,所以成為這方面的有數的一流專家。他忙,也因為這方面的多能,比如前些年,由上方布置,他同另兩三位專家,週遊一國,看各大博物館的收藏,看後要點頭或搖頭,回來,我慶幸他大飽眼福,他說也相當累。
私就更多,他走出浮光掠影樓,常有人拿出一件甚且抱出一捆,請他看,不下樓,也會有不少人叩門而入,也是一件或幾件,請他看,希望看到他點頭。有的還希望他在上面寫幾句,以期變略有姿色為容華絕代。他寬厚,總會寫幾句。但有分寸:精品,他掏心窩子說;常品,說兩句不疼不癢的;贗品,敬書「啟功拜觀」云云,蓋曾拜曾觀,並非假話也。說到這裡,我應該感謝他對我的網開一面,因為,比如請他看尚未買的文徵明書《長恨歌》冊,已買(知未必真,因價特廉而收)的祝枝山臨《景龍觀鍾銘》卷,他都未說「拜觀」,而說「假的」。到此,想說兩句似題外而非題外的話,像這樣的《廣陵散》,不想法使之下傳,而讓這現代化的嵇叔夜今天東家去開會,明天西家去剪彩,以湊電視之熱鬧,總是太失策了吧?
說過一般人未注意的,要接著說一般人(包括不少海外的)都注意的,書法。這裡要插說一項一般人也不很清楚的,是啟功先生的浮世之名,本來是畫家,近些年為能者多勞的形勢所迫,畫過於費時間,書可以急就章,才多書少畫(或說幾乎不畫),在人的印象中就成為單純的書法家,並上升為書法家協會主席。眾志成城,又因為他本人執筆,多談書而少談畫,吾從眾,也就撇開畫而專談書法。可是這就碰到大難題,而且不只一個。只說兩個。其一,出於他筆下的字,大到榜書,小到蠅頭小楷,又無論是行還是草,都好,或說美,可是如果有人有追求所以然之癖,問怎麼個好法,為什麼這種形態就好,我說句狂妄的話,恐怕連啟功先生自己也答不上來。我想,這就有如看意中的佳人,因覺得美而動情,心理活動實有,卻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
勉強言,如我有時說的,「看這『有』字,簡直就是《聖教序》」,「外圓潤流利而內鋼筋鐵骨,是書法造詣的最上乘」,都是說了等於不說。總之,無能為力,也就只好改說第二個難,不離文字的。這是指他的論書著作,主要是《論書絕句》和《論書札記》。有書問世,白紙黑字,如絕句,且有自注,何以還說難?是因為書道,上面說過的,微妙之處,可意會不可言傳,啟功先生老婆心切,欲以言傳,也無法避精避深,於是讀者,以我為例,看,字都認識,至於其中奧義,就有如參「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的「無」,蒲團坐碎,離悟還是十萬八千裡。單說《論書絕句》,一百首,由西京的石刻木簡說到自己的學書經歷,如生物之渾然一體,牽一髮必動全身,沒有寢饋於書苑若干年的苦功,想得個總體的了解,也太難了。只好躲開這整體,由《論書札記》裡抄兩則看看。
行書宜當楷書寫,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書宜當行書寫,其點劃顧盼始不呆板。
人以佳紙囑餘書,無一愜意者。有所珍惜,且有心求好耳。拙筆如斯,想高手或不例外。眼前無精粗紙,手下無乖合字,胸中無得失念,難矣哉。
我們看了,都會感到這是金針度人,可是參,何時能參透呢?啟功先生以書法名世,或說驚世,而單單在這方面他最難了解,正所謂不可量也。
還有個不可量是他所謂「韻語」,想了解他的為人,更不可不看。不知道由於人性還是由於習慣,或人性兼習慣,詩詞所寫多是人的內心深處。於是居常隱的就會成為顯,即使是影影綽綽的。又於是寫《〈啟功韻語〉讀後》,我就特別有興趣。這裡又談他的韻語,雖然新加上他的絮語,想了想,我還是沒有什麼新意見。但抄舊的,就說是自己的,也會引來偷懶之譏,所以還是來個新瓶子裝舊酒。可說的不少。先說板著面孔的,是:一、他大寫其俳諧體,所得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為自己畫了最逼真的像;另一方面是可以穩拿「前無古人」這頂桂冠。還有二,是以口語甚至俗語入有格律的詩詞,可以為胡博士的《白話文學史》增添一宗寶貴的財富,可惜這位博士30年前見了上帝,不及見之了。接著說畫像,也會遇見難題,是一些熟人所習見,麵團團,嘻嘻哈哈,不玩笑不說話,於是表現為韻語的徘諧嗎?我在拙作「讀後」裡就曾推想,恐怕背後或深處還有東西,那是莊子的「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怎見得?有詩(廣義,即韻語)為證:
古史從頭看。幾千年,興亡成敗,眼花繚亂。多少王侯多少賊,早已全都完蛋。盡成了,灰塵一片。大本糊塗流水帳,電子機,難得從頭算。竟自有,若干卷。 書中人物千千萬。細分來,壽終天命,少於一半。試問其餘哪裡去?脖子被人切斷。還使勁,齗齗爭辯。簷下飛蚊生自滅,不曾知,何故團團轉。誰參透,這公案。(《啟功韻語》卷二《賀新郎》詠史)
這是看透一切,或用佛家的話說,萬法皆空。空,也就兼能破我執,也有詩為證:
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諡曰陋。身與名,一齊臭。(同上書卷三《自撰墓志銘》)
像這樣字面輕鬆而內容沉重的,「韻語」裡隨處可見。礙難多抄,又捨不得,只好換個地方,再來一首:
老妻昔日與我戲言身後況。自稱她死一定有人為我找對象。我笑老朽如斯那(哪)會有人傻且瘋,妻言你如不信可以賭下輸贏帳。我說將來萬一你輸賭債怎生還,她說自信必贏且不需償人世金錢塵土樣。何期辯論未了她先行,似乎一手壓在永難揭開的寶盒上。從茲疏親近友紛紛來,介紹天仙地鬼齊家治國舉世無雙女巧匠。何詞可答熱情洋溢良媒言,但說感情物質金錢生理一無基礎只剩鬚眉男子相。媒疑何能基礎半毫無,答以有基無礎棟折梁摧樓閣千層夷為平地空而曠。勸言且理庖廚職同傭保相扶相伴又何妨,再答伴字人旁如果成絲只堪絆腳不堪扶頭我公是否能保障。
更有好事風聞吾家鬥室似添人,排闥直衝但見雙床已成單榻無帷幛。天長日久熱氣漸冷聲漸稀,十有餘年耳根清淨終無恙。昨朝小疾診療忽然見問題,血管堵塞行將影響全心臟。立呼擔架速交醫院搶救細檢查,八人共抬前無響尺上無罩片過路穿街晾盤兒槓。診療多方臂上懸瓶鼻中塞管胸前牽線日夜監測心電圖,其苦不在側灌流餐而在仰排便溺遺臭雖然不盈萬年亦足滿一炕。忽然眉開眼笑竟使醫護人員盡吃驚,以為鬼門關前閻羅特赦將我放。宋人詩云時人不識餘心樂,卻非傍柳隨花偷學少年情跌宕。床邊諸人疑團莫釋誤謂神經錯亂問因由,鄭重宣稱前賭今贏足使老妻親筆勾銷當年自詡鐵固山堅的軍令狀。(《啟功絮語·賭贏歌》)
歌洋洋六百言,也通篇抄,是有所為,為「奇文共欣賞」。欣賞什麼?說我自己的,浮面是笑,再思就如入寶山,發現世間稀有的。其實也不難說,是如他的多種所能,一般人辦不到。不只一般人,連禪宗典籍「道婆燒庵」公案裡那位庵主也辦不到,因為二八女子抱定,他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是還在掙扎,「斷百思想」;啟功先生則「十有餘年耳根清淨」,可謂已經是悟之後的境界。這境界,我有時想,與他的書法相比,也許應該評價更高吧?這更高,是隱藏在他的俳諧之後的,所以面對他,或面對他的有些著作,只看見嘻嘻哈哈,就只是淺嘗,甚至說會上當。俳諧後也常常是更多的嚴肅。這嚴肅,有時也會挑簾出場,如下面的兩首就是這樣:
金臺閒客漫扶藜,歲歲鶯花費品題。故苑人稀紅寂寞,平蕪春晚綠悽迷。觚稜委地鴉空噪,華表幹雲鶴不棲。最愛李公橋畔路,黃塵未到鳳城西。(《啟功韻語》卷一《金臺》)
苔枝依舊翠禽無,重見華光落墨圖。寄語詞仙姜白石,春來風雪滿西湖。(《啟功書法作品選》第119頁題自畫梅花)
像這樣的詩,正如我過去所曾說,是一旦正襟危坐,就不讓古人了。
韓文公有句雲,「餘事作詩人」,所以介紹啟功先生,更要著重談大節。大節為何?開門或下樓,待人諸事是也。這就更多,只想談一些見聞。其一是對陳援庵(名垣,史學家,曾任輔仁大學校長,別署勵耘書屋)先生,或口說,或筆寫,他總是充滿敬佩和感激之情,說他的「小」有成就,都是這位老先生之賜。這當然不是無中生有,但實事求是,我覺得,推想許多人也會這樣想,說「都是」,就未免言過其實。可是多年以來,直到他的聲名更多為世人所知的時候,他總是這樣說,也總是這樣想。是不實事求是嗎?非也。是他的「德」使他銘記一飯之恩,把自己的所長都忘了。這種感情還有大發展,是近些年來,他的書畫之價更飛漲,賣了不少錢,總有幾十萬美元吧,他不要,設立獎學金,名「啟功獎學金」,合情合理,可是他堅持要稱為「勵耘獎學金」。這獎學金,陳援庵先生健在的時候無從知道,如果泉下有知,微笑之後,也當泣下沾襟吧?
其二,由樓名的「浮光掠影」說起,這也是謙遜,推測本意與「雲煙過眼」不會差多少。雲煙過眼,是見得多,也可以兼指多所有。與項子京之流相比,啟功先生自然是小戶,但因為眼力高,時間長,碰巧(據我所知,他不貪,也就不追)流入先則道場後則紅樓的,精品或至精品也不少。其中一些我見過,只說一兩件印象最深的,一大條幅查士標的山水,題字佔面積的一半以上,雍正御題「玉音」賞田文鏡的青花端硯,都是罕見的珍品。他看這些像是都無所謂,隨手來,隨手去,最後索性「掃地出門」,都捐獻給可以算做他的故土的遼寧博物館。我的見聞中有不少迷古董的,像他這樣視珍奇為身外物的,說絕無也許太過,總是稀有吧。
其三,想到秀才書驢券,字已滿若干頁,總當說點更切身的,以便終篇。這是想以我同他的多年交往為紙筆,為他畫個小像。我有幸,與曹家琪君在同一學校當孩子王,曹君原是啟功先生的學生,不久就上升為可以相互笑罵的朋友,他爽快熱情,與我合得來,本諸除室中人以外都可以與朋友共之義,他帶著我去拜識啟功先生。其時啟功先生住鼓樓西前馬廠,所以其後我的歪詩曾有句云:「馬廠齋頭拜六如(唐寅,亦兼精書畫),聲聞勝讀十年書。」這後一句寫的是實情,因為見一次面,他的博雅、精深和風趣就使我大吃一驚。不久他遷到鼓樓東黑芝麻胡同,我住鼓樓西,一街之隔,見面的機會更多。總是晚上在他的蘭堂,路南小四合院的南房。靠東兩明是工作室,有大的書畫案;西一暗是臥室,閒坐閒談多是在這一間。他的未嫁的姑母還健在,住西房,他的夫人不參與閒談之會,或在外間,或往西房。夫人身量不高,(與我們)沉默寡言,樸實溫順,女性應有的美都集在性格或「德」字上,不育,所以啟功先生在《自撰墓志銘》中說「並無後」也。
還是談晚間之會,我只是間或到,必到的有曹君家琪,因面長,啟功先生呼之為驢,有馬先生煥然,啟功先生小學同學,也是寡言,可是屁股沉,入室即上床,坐靠內一角,不到近三更不走,有熊君堯,寄生蟲學家。所以啟功先生有一次說:「到我這兒來的都是獸類,有驢,有馬,有熊,有獐(明指其內弟章五);您可不在內。」這顯然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筆法,我一笑,說在內也好。現在回頭理這些舊帳幹什麼呢?是因為不很久之後,大局變為,也要求,「車同軌,書同文字」,先是我成為自顧不暇,接著啟功先生成為「派曾右」,其後又遷到西城他內弟的住處小乘巷,遠了,想到北城獸類歡聚之事,不禁有「勝地不常,盛筵難再」之戚。
且說那時期我正編一種內容為佛學的月刊,啟功先生曾以著文的實際行動支持,署名「長慶」,想是因為唐朝元白二人詩文結集都用這個名字。其時他不似現在之忙,正是揩油的好機會,記得曾送去真高麗紙一張,一分為二,畫兩個橫幅,一仿米元暉,一仿曹雲西,受天之祜,經過文化大革命,今尚存於篋中。說到揩油,這大概是揩油之始。其後,60年代到70年代,他在小乘巷,送走了夫人,美尼耳病常發作,80年代遷往西北郊師範大學小紅樓,更遠了,可是我還是緊追不捨。為什麼?主要是為揩油,連帶的是還沒有忘「聲聞勝讀十年書」。感謝他有寬厚待人的盛德,總是有求必應,如果所寫之件不面交,有時還附個小札,說「如不合用,再寫」。近幾年來,揩油的範圍還不斷擴張,說個最大的,是求寫序文。他仍是有求必應,送去書稿,有時間看,寫;沒時間看,也寫。
寬厚的表現還有「意表之外」的,太多,只說兩件,算做舉例。一件是我的拙作《負暄瑣話》印成之後,託人送去,正心中忐忑待棒喝,卻接到誇獎的信,其中並有妙語「摸老虎屁股如摸嬰兒肌膚」,「解剖獅子如解剖蝨子」云云。如果沒有這老虎和獅子,我也許就沒有勇氣寫續話和三話了吧?另一件是一次登上浮光掠影樓,見室內掛一王鐸草書條幅,稀有之精,一面看一面讚嘆。他說是日本影印臺灣故宮的。說著,取來竹竿,挑下,卷,說:「您拿走。」我推辭不得,只好接受,謝。——應該更重謝的是他不得不答應,入我這本拙作,站在67名之前,當排頭。如此恩重如山,而我曾無一芹之獻,如何解釋?是他什麼都有,而我是連一芹也沒有。勉強搜羅,也只是祝他得老天爺另眼看待,心臟不健,健了;血壓不低,低了,越活越結實。然後我就可以多受教益,多得幾次開口笑,還有一多,更不可忘,是繼續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