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平樂》中,包拯只是劇中的一個插曲,並沒有多大的戲份,但他的老對手龐太師,卻是自始至終連個影子都沒露。龐太師哪去了?
作為宋朝作品中的大反派,龐太師與楊家將鬥、與呼家將鬥、與八賢王鬥、與包拯鬥,送女兒進宮迷惑君王,作為皇帝的老丈人,又殘害忠良,通敵賣國。
這一家喻戶曉的人物,並未在劇中憑空消失,他就是張堯佐,龐太師的原型,而龐太師是後來刻意塑造的虛擬反派人物。
一、溫成皇后是張堯佐的侄女,她應該是龐太師故事的緣起
張貴妃在死後被追諡為溫成皇后,在曹皇后在世的情況下,宋仁宗此舉顯然是對皇后的不尊重,但也反應了宋仁宗對張貴妃的寵愛。
張貴妃生前數次翻起波浪,試圖取代後位,為此她甚至結交外臣,內外聯手,對曹皇后構成重大威脅。
張貴妃最初形成聯盟的是大臣賈昌朝,他們互相扶持、利用。張貴妃的枕邊風幫賈昌朝登上相位,賈昌朝投桃報李,利用天災的藉口,將張貴妃的情敵、曹皇后的養女逐出了皇宮。
此後的朝廷重臣文彥博、夏竦都先後與張貴妃形成了利益聯盟,數次策劃廢掉曹皇后。
除了結交外臣,張貴妃還努力壯大家族的力量,以為自己的助力。依仗皇帝的寵愛,張家外戚不斷升官。張堯佐是張貴妃的伯父,原為知縣,官聲還不錯,成為外戚之後,就坐上了火箭,先調入京城為開封府推官,之後一路升遷,直至被任命為三司使,主管全國財政。
二、包拯是龐太師原型張堯佐的攔路虎
宋朝的大臣們對武官不信任,對外戚也是高度警惕。張堯佐的火速上升引起了他們的不滿,認為:張堯佐過於平庸,雖無大錯,但不適合這個位置。
《宋史》記載:包拯、陳昇之、吳奎等諫言:''比年以來,水冒城郭,地震河溢,蓋小人道盛。''
古人講究天人感應,這些年水災、地震頻發,都是因為小人當道,矛頭直指三司使張堯佐。儘管誰也說不清天災跟張堯佐有幾毛錢關係,但大臣們看不慣外戚,這個附會的理由很是給力。
宋仁宗惹不起諫官,將張堯佐降為戶部侍郎。但又不想讓張貴妃失望,因此很快為張堯佐加官進爵,並且賜給他的兩個兒子進士出身。
包拯等再度提出幾條意見:
1、皇帝即位三十年,忠於國事,沒有失德的行為。
2、重用張堯佐,不是陛下的錯,而是宮中的女子、利用皇帝沒有太子,邀寵徇私。
3、任命張堯佐之日,上天都不樂意,''太陽陰晦,兇氣濛濛''。
總之,張堯佐必須下臺,如果皇帝不答應,就百官廷議此事。當然,也不是沒有其他的選擇,皇帝也是要面子的嘛,包拯也給了宋仁宗退路:
''陛下應用大義決斷,馬上下令追奪張堯佐的官職。萬不得已,宣徽、節度可選擇一個授予他。這樣,才合天意,順人情。''說白了,給一個有職無權的高官,讓他養老去吧。
皇帝採納了這條建議,自此,張堯佐失去了實際的差事。
三、龐籍,因為姓龐成為背鍋俠
龐太師自然要姓龐,於是人們找出當時的重臣龐籍''對號入座'',他成了龐太師,黑鍋一背就是千年。
仁宗即位之初,劉太后垂簾聽政,遲遲不肯歸政。在她去世時又留下遺旨《內東門議制》,讓楊太后繼續垂簾,這嚴重侵害了皇權。
龐籍帶頭將朝堂上的垂簾用品取下,一把火燒盡,從而使君臣一心,順利歸政。
在執法上龐籍也不徇私情,在開封府任職時, 尚美人派遣內侍來傳教旨:''免除工人市租。''內宮不能干涉官府事務,龐籍命人杖打內侍,並且告訴有司:'' 從今以後宮中傳命, 不要接受。''
宋與西夏的戰爭,連戰連敗。龐籍被派往西部鎮守邊陲,禦敵有方。又招募農民耕種,自給自足地解決了軍需,提拔了狄青等在戰鬥中湧現出來的能將,基本穩住了西北的局勢。
龐籍一生為國,文武雙全。是仁宗一朝的重要官員。
龐太師的原型是張堯佐,早年擔任地方小官時,''持身謹畏,頗通吏治,曉法律'',但隨著外戚的身份,以及地位的不斷上升,顯示出能力與職位的不符,因而遭到朝中眾官的彈劾。
包拯當時為諫官,為將張堯佐拉下馬,數度諫言,激烈時,口水都噴到了宋仁宗的臉上。其實張堯佐也沒什麼大惡,被傳為龐太師多少有些冤枉,可真正沒處訴冤的是龐籍,忠臣變奸臣,還被添油加醋了種種罪行,千年難以翻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