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出現了包拯,但宋朝最大的反派,龐太師哪去了?

2020-12-24 網易

  在《清平樂》中,包拯只是劇中的一個插曲,並沒有多大的戲份,但他的老對手龐太師,卻是自始至終連個影子都沒露。龐太師哪去了?

  作為宋朝作品中的大反派,龐太師與楊家將鬥、與呼家將鬥、與八賢王鬥、與包拯鬥,送女兒進宮迷惑君王,作為皇帝的老丈人,又殘害忠良,通敵賣國。

  這一家喻戶曉的人物,並未在劇中憑空消失,他就是張堯佐,龐太師的原型,而龐太師是後來刻意塑造的虛擬反派人物。

  

  一、溫成皇后是張堯佐的侄女,她應該是龐太師故事的緣起

  張貴妃在死後被追諡為溫成皇后,在曹皇后在世的情況下,宋仁宗此舉顯然是對皇后的不尊重,但也反應了宋仁宗對張貴妃的寵愛。

  張貴妃生前數次翻起波浪,試圖取代後位,為此她甚至結交外臣,內外聯手,對曹皇后構成重大威脅。

  張貴妃最初形成聯盟的是大臣賈昌朝,他們互相扶持、利用。張貴妃的枕邊風幫賈昌朝登上相位,賈昌朝投桃報李,利用天災的藉口,將張貴妃的情敵、曹皇后的養女逐出了皇宮。

  此後的朝廷重臣文彥博、夏竦都先後與張貴妃形成了利益聯盟,數次策劃廢掉曹皇后。

  

  除了結交外臣,張貴妃還努力壯大家族的力量,以為自己的助力。依仗皇帝的寵愛,張家外戚不斷升官。張堯佐是張貴妃的伯父,原為知縣,官聲還不錯,成為外戚之後,就坐上了火箭,先調入京城為開封府推官,之後一路升遷,直至被任命為三司使,主管全國財政。

  二、包拯是龐太師原型張堯佐的攔路虎

  宋朝的大臣們對武官不信任,對外戚也是高度警惕。張堯佐的火速上升引起了他們的不滿,認為:張堯佐過於平庸,雖無大錯,但不適合這個位置。

  《宋史》記載:包拯、陳昇之、吳奎等諫言:''比年以來,水冒城郭,地震河溢,蓋小人道盛。''

  古人講究天人感應,這些年水災、地震頻發,都是因為小人當道,矛頭直指三司使張堯佐。儘管誰也說不清天災跟張堯佐有幾毛錢關係,但大臣們看不慣外戚,這個附會的理由很是給力。

  

  宋仁宗惹不起諫官,將張堯佐降為戶部侍郎。但又不想讓張貴妃失望,因此很快為張堯佐加官進爵,並且賜給他的兩個兒子進士出身。

  包拯等再度提出幾條意見:

  1、皇帝即位三十年,忠於國事,沒有失德的行為。

  2、重用張堯佐,不是陛下的錯,而是宮中的女子、利用皇帝沒有太子,邀寵徇私。

  3、任命張堯佐之日,上天都不樂意,''太陽陰晦,兇氣濛濛''。

  總之,張堯佐必須下臺,如果皇帝不答應,就百官廷議此事。當然,也不是沒有其他的選擇,皇帝也是要面子的嘛,包拯也給了宋仁宗退路:

  

  ''陛下應用大義決斷,馬上下令追奪張堯佐的官職。萬不得已,宣徽、節度可選擇一個授予他。這樣,才合天意,順人情。''說白了,給一個有職無權的高官,讓他養老去吧。

  皇帝採納了這條建議,自此,張堯佐失去了實際的差事。

  三、龐籍,因為姓龐成為背鍋俠

  龐太師自然要姓龐,於是人們找出當時的重臣龐籍''對號入座'',他成了龐太師,黑鍋一背就是千年。

  仁宗即位之初,劉太后垂簾聽政,遲遲不肯歸政。在她去世時又留下遺旨《內東門議制》,讓楊太后繼續垂簾,這嚴重侵害了皇權。

  龐籍帶頭將朝堂上的垂簾用品取下,一把火燒盡,從而使君臣一心,順利歸政。

  

  在執法上龐籍也不徇私情,在開封府任職時, 尚美人派遣內侍來傳教旨:''免除工人市租。''內宮不能干涉官府事務,龐籍命人杖打內侍,並且告訴有司:'' 從今以後宮中傳命, 不要接受。''

  宋與西夏的戰爭,連戰連敗。龐籍被派往西部鎮守邊陲,禦敵有方。又招募農民耕種,自給自足地解決了軍需,提拔了狄青等在戰鬥中湧現出來的能將,基本穩住了西北的局勢。

  龐籍一生為國,文武雙全。是仁宗一朝的重要官員。

  龐太師的原型是張堯佐,早年擔任地方小官時,''持身謹畏,頗通吏治,曉法律'',但隨著外戚的身份,以及地位的不斷上升,顯示出能力與職位的不符,因而遭到朝中眾官的彈劾。

  

  包拯當時為諫官,為將張堯佐拉下馬,數度諫言,激烈時,口水都噴到了宋仁宗的臉上。其實張堯佐也沒什麼大惡,被傳為龐太師多少有些冤枉,可真正沒處訴冤的是龐籍,忠臣變奸臣,還被添油加醋了種種罪行,千年難以翻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龐太師是影視劇裡的大反派,他的歷史原型到底是誰
    在與宋朝有關的影視劇裡,龐太師是一位讓人過目不忘的大反派。
  • 包拯氣勢洶洶地來到龐府,查封房子,龐太師:你好大的膽子!
    看來龐太師自己也有私建水榭,所以回到府中就大發雷霆,而龐府的管家就直往他的槍口上撞,就提到了他們所建史上最好的觀月臺,更讓龐太師火大,就將氣撒到他的身上了。這邊包拯下朝後腳不停歇的就跑到了都水監,提調杜主簿杜平並介紹杜平和公孫先生認識,讓他一切聽從公孫策的調派。
  • 包拯劇裡的大反派龐太師,竟然是司馬光的恩師?
    作者: 再思,來源: (ID:tsgsc8)有關包拯內容的系列劇目,相信大多人都看過,裡面有一個位高權重,但讓人恨得牙痒痒的大反派人物龐太師應該也讓大家印象深刻。其實龐太師的人物原型就是宋仁宋時期的宰相龐籍。在歷史史料記載反映,龐籍其實是一代良相,也是七歲就會砸缸救人的司馬光的恩師。龐籍與司馬光情同父子,司馬光在仕途上能步步高升,不得不說有龐籍的功勞。
  • 嫂娘非要包拯接下侄子的案子,還他清白?龐太師不服!
    上回我們講到包拯見到展昭帶回來的物證,非常的驚奇,這世上竟有如此歹毒的暗器,不過既然展昭回來了,包勉這個嫌犯自然業已到京城,包拯唯恐嫂娘見到包勉傷心不已,自己就先去探監,叔侄二人多年後終於相見,不是溫情脈脈卻是在冷冰冰的牢裡,物是人非吶!接著包拯告訴他,你娘親來了!
  • 皇上陪著包拯演戲,龐太師氣得拆房,包王丞相欣慰
    此時包拯和王丞相將河堤偷工減料之事告訴了皇上,皇上痛心沒想到災民無辜喪命竟是因為朝中有像洪昌這樣的貪官,對此感覺自責難過,朕身為一國之君,卻任由貪官當道超綱不振,導致百姓黎民明如草芥,上對歷代先皇下對天下黎民,朕豈能不羞愧難當,實在是枉為人君了,包拯不忍看到皇上如此的頹廢直言勸諫。
  • 包公的死對頭,大反派龐太師,歷史上可是一個大大的正直忠臣
    不認識沒關係,龐太師總認識吧,童年陰影電視劇《少年包青天》裡,那個通敵賣國、結黨營私的大反派——龐太師。哦哦,原來是他呀!我當是誰?他不就是一直和包公作對的大壞蛋嘛。是的,我和大家一樣,從記事開始,就知道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反派!
  • 連包拯都不敢鍘的柴文意,究竟有多強的背景?歷史中宋朝無人敢惹
    相信很多人都與包拯都是非常熟悉的了,不管是在小說中還是影視作品中,他的形象一直都是不畏懼權貴與鐵面無私的「青天」的。
  • 《清平樂》預定四月第一劇,宋朝真牛,不愧是GDP佔世界60%的朝代
    首先,《清平樂》這個名字本身,就很有宋朝範兒。「清平樂(yuè)」本是個詞牌,是宋詞最為出名的詞牌之一,從小到大我們背過不少《清平樂》了。晏殊、黃庭堅、辛棄疾等都有《清平樂》的名作。聽到這個詞牌,大宋幾乎就映入眼帘了。
  • 少年包青天:崔明衝為何不求龐太師掩蓋雲霜一案?為了天下百姓!
    也就是電視劇中「殿前揚威」這一篇章,兇手崔明衝為了掩蓋和雲霜的緋聞,不再被他人威脅,就先後殺死了阮文浩,向天問,周八斤,並且誘導包拯把罪名嫁禍給了賽中原,還毒殺公孫策!最後,崔明衝在潛入公孫策房間,準備殺公孫被包拯抓住,然而當時他的嶽丈——龐太師趕來,當時他已經知道了兇手是崔明衝,但依然想要包庇他,最後八賢王趕來,阻止了他,揭露了真兇。
  • 《清平樂》裡為什麼沒有包拯?包大人太出名,怕搶了主角風頭
    看歷史劇能看出來親切感,這恐怕也就只有小時候背了那麼多古文的才能做得到,宋仁宗時期這個有名氣的文人實在是太多了,簡直就是群星閃耀,不過細心的網友可能會發現,這裡面怎麼沒有包拯呀,基本上就是一帶而過的戲份。包拯作為大家同樣熟悉和親切的宋仁宗時期的人物,知名度那可並不比北宋背誦天團差,那麼這部《清平樂》裡為什麼幾乎沒有包拯的戲碼呢?
  • 一代賢相為國嘔心瀝血,在《三俠五義》中卻大口喝糞湯被嚴重醜化
    為了追求情節的引人入勝,民間藝人們往往不會顧及與真實歷史的契合度,而是為了藝術效果而信馬由韁,導致評書戲曲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會與真實歷史存在極大誤差,有時甚至天差地遠,到了指鹿為馬、黑白顛倒的程度。宋仁宗時期,北宋出過一個鐵面無私的包拯包青天。包拯為官清廉,執法如山,鐵面無私,被譽為古代清官的典範樣板。
  • 《清平樂》中的宋朝宮廷稱謂,展現了宋朝文化之美
    而《清平樂》以宋朝宋仁宗趙禎統治時期為背景,展現了宋朝的文化盛宴,例如宋朝的美學、禮儀、文人詞賦、服飾等等,展現出宋朝的文化之美。本文從《清平樂》出發,談談宋朝的宮廷稱謂,既奇葩又好聽,展現了宋朝的文化之美。01皇帝的稱謂:「官家」與「陛下」「官家」與「陛下」這兩個詞都是對皇帝的稱謂,但是所用的場合不同。
  • 王朝、馬漢、張龍、趙虎,這四人是何來歷,又如何投奔了包拯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辯忠奸,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影視金曲,在這幾句歌詞中,「包青天」這個名字自不必說
  • 包拯怒鍘陳世美,宋朝的公主們卻都不認識這個駙馬,事實的真相?
    陳世美十年寒窗,中狀元、招駙馬。家中盡孝的妻子秦香蓮辦完公婆喪事後,攜子上京尋夫,但駙馬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不肯相認,並派人追殺。官司打到開封府,包拯不畏權勢,怒鍘陳世美。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是諸多戲曲中歷久彌新的曲目。但大家在戲曲、影視中信以為真的鍘美案卻並不是事實。
  • 連包拯都不敢鍘的柴文意,背景到底有多強?宋朝皇室也沒人敢惹
    剛正不阿、斬盡奸佞的包拯包拯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無論是在民間傳說還是各類文學小說和電視劇中,包拯一直都被塑造成一個不畏權貴、剛正不阿的「青天」形象。在各種各樣的故事和文化形式裡,包拯坐堂的開封府裡都有著三把御賜的鍘刀,這三把鍘刀就是包拯用來懲治奸佞的武器。
  • 王凱《清平樂》中戴的帽子符合歷史?符合,首次還原宋朝的通天冠
    但是宋朝皇帝的服飾卻很&34;,因為皇帝的龍袍上沒有龍,《清平樂》中出現的&34;更為奇怪——光是這頭上的這頂帽子,就讓人覺得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高度參考了宋代的皇帝畫像那麼,《清平樂》中出現的通天冠到底符不符合歷史上的通天冠呢?
  • 龐太師與我娘親二三事?《少年包青天》:論搞笑,我們是認真的
    楚楚先進門,對著包拯大喊包黑炭包黑炭,並且掀了包拯的被子,說太陽都曬屁股了之類的話。包母在後面直扎心,自言自語說「大清早一個女孩子進了男孩子房間拉拉扯扯的成什麼體統,一口一個屁股屁股的,這像是黃花閨女說的話嗎。」2、千鯉湖案件中,包拯一行人進京趕考。初到京城,來到書攤上,展昭隨手拿了三本,發現竟然是《一代賢臣龐太師》、《恩同父母龐太師》,還有一本《龐太師與我娘親二三事》!
  • 龐太師與我娘親二三事?《少年包青天》:論搞笑,我們是認真的
    楚楚先進門,對著包拯大喊包黑炭包黑炭,並且掀了包拯的被子,說太陽都曬屁股了之類的話。包母在後面直扎心,自言自語說「大清早一個女孩子進了男孩子房間拉拉扯扯的成什麼體統,一口一個屁股屁股的,這像是黃花閨女說的話嗎。」2、千鯉湖案件中,包拯一行人進京趕考。
  • 《清平樂》:這麼仁厚、寬容的宋仁宗皇帝,了解一下
    由王凱主演的《清平樂》在千呼萬喚中於4月7日湖南衛視準時播出。初看兩集,敘事條理清楚,以正史為背景來創作,是值得一看的。我們可都是曾被胡編亂造的歷史劇坑慘了的。,但未曾出現太后奪權。仁宗即位之後,宋朝官僚體制膨脹,冗官冗兵問題突出。他在對待文武百官的態度上,一直謙和,寬容。在他在位的四十年時間裡,朝臣可以自由發表言論,即使是在言論上忤逆皇帝,最大的處分就是降職或是貶黜到其他的地方做個小官。
  • 說一說少年包青天中的崔明衝為什麼必須死?
    畢竟崔是官員,宋朝官員即使犯罪也不會處死,何況雲霜是自殺,而且從崔出使外邦來看,他也確實不戀棧權位。可問題是,崔的身份恰恰不普通。 崔是龐的女婿,先不說此事公開後,崔是會被定性為殺雲霜滅口,還是雲霜自殺,外人肯定會給崔定下一個攀附權貴的罪名。如果被人編造為龐太師以權位相壓,甚至暗中搞死雲霜,逼崔娶自己的女兒,那等於直接是留個藉口,讓人攻擊龐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