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本期評點展覽有上海餘德耀美術館的「上海星空II」,展覽以非嚴肅的方式提出學術命題;臺灣美術館的「2017亞洲藝術雙年展」展現了當代藝術實踐可以作為一種行動力來改變社會的野心;大英博物館的「與神同存: 超越人類、空間和世界」展則試圖以世界各地和各個時代的信仰物品來了解人們的信仰方式。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與神同存: 超越人類、空間和世界
地點:大英博物館
票價:15英鎊
展期:2017年11月2日 –2018年4月8日
點評:展覽試圖以世界各地和各個時代的信仰物品來了解人們的信仰方式。然而,大多數的展品,其被選擇的原因無外乎它們的內容與主題相關,卻忽略了美學價值,如《Lion-man(獅頭人身雕像)》這樣能夠吸引人的展品並不多。評星:三星
宗教的確激發了一些世上最偉大的藝術。在第十八世紀,幾乎所有的藝術,從卡拉瓦喬的繪畫到阿爾漢布拉宮的天花板,的確都是意在讚美,描繪神聖的事物。
事實上,當你進入展廳時,所看到的第一件作品並不會讓你失望——《Lion-man(獅頭人身雕像)》,地球上最令人驚嘆的藝術品之一。眾所周知,獅頭人身雕像大約是在40000年前從一隻巨大的象牙上雕刻出來的,這使得它成為現存最古老的雕塑之一,比肖韋洞窟(法國南部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窟)的壁畫更古老。該雕像上半身為獅子,下半身為人形,這是什麼意思?沒有人知道,也沒人能告訴我們是誰創造了它。但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人類擁有信仰和行為的最早證明,展示了人類通過物品來交流思想的獨特能力。
信仰超越自然的神靈和世界是人類社會的特性。展覽「與神同存: 超越人類、空間和世界」試圖以世界各地和各個時代的信仰物品來了解人們的信仰方式,用一個全新的視角,探索是什麼使得信仰成為人類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不幸的是,展廳中的大多數作品並非像《獅頭人身雕像》這般吸引人。大多數的展品,其被選擇的原因無外乎它們的內容與主題相關,但卻忽略了美學價值。在看展覽介紹時,或許每一個展品都有著其豐富的,值得討論的價值,但是在視覺上,它們是單薄的。例如,展品《現代摩洛哥的彩繪陶瓷碗》是為了展現齋戒儀式,而這樣類似的碗可以在馬拉喀什的任何市場上買到。
當然,如果展覽在世界宗教的比較和連接上做得更加深入的話,這些展品依舊可以令人著迷。(小鹿/編譯)
上海星空II
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展期:2017年11月10日-2018年2月11日
票價:60元
點評:現實、想像、個人遭際、社會變遷,融匯於展覽之中。整個展覽不是以特別嚴肅的方式提出學術命題,卻也是當代藝術家共同呈現的上海肖像,這個持續進行的項目,也將成為上海與當代藝術匯流的平臺。評星:三星半
展覽延續了2015年由巫鴻策劃的群展「天人之際II:上海星空」的概念,從美術館自身及其所在地上海著眼出發,放眼全球,呈現上海當代藝術家或與上海這座城市有關的最新作品。本次展覽共展出了來自國內外22位/組藝術家的近50件/組作品,大部分作品創作於2016-2017年,橫跨繪畫、裝置、雕塑、攝影、錄像、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
林明弘 《永久可售》
王興偉和林明弘兩位藝術家都曾在上海生活工作,這段經歷也反應在他們的藝術創作中。而今,隨著共享單車的興起,自行車重新成為城市生活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本次展覽中的兩件作品,兩位藝術家不約而同選擇了「自行車」這個題材。林明弘借鑑「永久」這個自行車品牌的視覺元素,以他獨有的方式創作了壁畫。《維修舊電腦》則是王興偉首次進行雕塑創作的成果,或許能喚起人們對於自行車的集體記憶。
2017年,上海藝術家餘友涵將30年前他在上海工藝美院建築外牆上創作的馬賽克壁畫重新畫了一遍,《再生的1987壁畫》呈現在展廳裡面,是藝術家鮮活的個人經驗,也是這個城市的藝術記憶。
現實、想像、個人遭際、社會變遷,融匯於展覽之中。整個展覽不是以特別嚴肅的方式提出學術命題,卻也是當代藝術家共同呈現的上海肖像,這個持續進行的項目,或將成為上海與當代藝術匯流的平臺。
劉毅,《嘿,人類!》
展覽也體現了餘德耀美術館對於裝置作品的趣味,佔據大廳中心位置的,是兩件大型的裝置作品。張培力的近作《看得見盡頭的通道》由14面巨大的白色國旗組成,邀請觀眾直面當下全球危機不斷、動蕩不安的歷史時刻。上海藝術家劉毅的互動裝置《嘿,人類!》借用了米開朗基羅《創世紀》中上帝和亞當指尖相觸的元素,卻又是一個真正可以使用的鞦韆造型。藝術家希望觀眾與作品能夠產生密切互動。
這樣的設計讓整個美術館空間恍若一個開闊的遊樂場。據說劉毅這件作品原本就是擺放在戶外的公共藝術作品,而今移入美術館展廳,仿佛是在藝術作品的公共性和私人收藏性之間尋找微妙的平衡。(文/小樹)
2017亞洲藝術雙年展
地點:臺灣地區美術館
展期:2017年9月30日-2018年2月25日
票價:免費
點評:雖然在展覽中多數作品都還只停留在呈現問題這一階段,但部分作品的出彩,讓我們看到了當代藝術實踐不僅可以作為思考未來的方式,還能作為一種行動力改變社會的野心。此外,作為一個亞洲地區的雙年展,除了人們通常會關注的幾個國家之外,也把目光投向了諸如泰國、伊拉克、以色列、黎巴嫩等東亞、南亞、東南亞地區。評星:四星
沿著一條黑乎乎的泊油路一直走,路的盡頭就是臺灣地區美術館的中央大廳,這裡也是2017亞洲藝術雙年展的發生地,而腳下的柏油路也是此次雙年展的一部分,這是日本藝術團體Chim↑Pom為此次展覽特別製作的。
今年的亞洲藝術雙年展以「關鍵斡旋」作為主題,試圖探討藝術家是如何將藝術實踐作為一種思索未來的方式,以及如何通過藝術實踐來影響我們固有的思維與社會結構,從而形塑我們共同的未來。雙年展由四個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策展人共同策劃,63件作品來自21個國家,涵蓋了中國、日本、韓國、伊拉克、以色列、泰國、約旦等國家和地區。
小泉明郎作品
泰國的女性藝術家卡威塔·瓦卡娜瑪恩(Kawita VATAJYANKUR)帶來的系列影像作品赤裸直接地揭露了泰國女性所遭遇的不平等社會待遇。每個屏幕中的女性被物化成了秤、貨梯、榨汁機等勞動工具,遭受著來自不在場的人的凌辱,而背景的輕快色調則與此形成了鮮明對比。日本藝術家小泉明郎的三屏影像作品則帶著卡夫卡式的荒誕,全篇藝術家以自述口吻,回憶了一個「父親被警察抓去餵給一隻雞吃」的荒誕夢境,折射了日本極端民族主義的殘暴行徑。出生於伊拉克的藝術家華發·比拉爾(Wafaa BILAL)則在美術館裡直接建造了一座全白圖書館,這座源自於伊拉克戰爭中巴格達大學藝術學院被火燒毀的圖書館被取名為<168:01>,指的便是把悲痛轉化為行動的第一步。在展覽期間觀眾也可以進行捐贈,而捐贈的書本將替代原有的空白書本,在展覽結束後這些書也會重新回到學院,並開啟重建工作。
華發·比拉爾 〈168:01〉
當代藝術展往往偏愛通過藝術作品來反映社會現實問題,除了關注性別問題、歷史傷痛、文化流失之外,還圍繞著戰爭狀況、環境問題、社會階層等亞洲乃至全球性的問題一一作了詮釋。
雖然在展覽中多數作品都還只停留在呈現問題這一階段,但部分作品的出彩,讓我們看到了當代藝術實踐不僅可以作為思考未來的方式,還能作為一種行動力改變社會的野心。
此外,作為一個亞洲地區的雙年展,除了人們通常會關注的幾個國家之外,也把目光投向了諸如泰國、伊拉克、以色列、黎巴嫩等東亞、南亞、東南亞地區,為這些發展中國家與地區提供了一次平等發聲的機會,也為外界了解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文/孟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