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展|乏味而過時的倫敦「馬斯塔巴」雕塑

2021-01-13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上海震旦博物館的「仙人的樹林」將傳統藝術融入當代藝術展中,給予了民俗藝術更多的可能性;倫敦海德公園的公共藝術項目「馬斯塔巴」雕塑則顯得徒勞無益。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

倫敦馬斯塔巴:一個巨型幾何玩具

展期:2018年6月18日-9月23日

地點:倫敦海德公園九曲湖 

點評:倫敦海德公園的九曲湖上,藝術家克裡斯託的巨型油桶雕塑「「馬斯塔巴」」讓衛報的評論家不禁想知道這湖裡的魚對此作何感想,因為比起政治宣言,他的作品看上去更像是個石頭搭成的節日舞臺。

評星:兩星

這座龐然大物就杵在湖面上。由7506標準規格的油桶建成,名為「倫敦馬斯塔巴」的雕塑非常阻礙湖上的視野。甚者,它自己就成了視野的一部分,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這是藝術家克裡斯託的首個倫敦大型作品。它的底部被拴在湖的淺底,兩側呈60度角從平靜的水面直上,前後面則垂直而下,活像個天外來物。幾何體、障礙物、巨型玩具、工程學上的「壯舉」,不管你叫它什麼,不可厚非的是,它是個雕塑,是個「東西」。鳥兒似乎對它漠不關心,魚群呢,則常常被吸引到它的底座,安心大膽地遊走。

組成雕塑兩側的油桶呈紅色加白環,像極了卡通磚牆。前後面的油桶有藍色、灰紫色和一個另一種紅色。看似隨意組合像是停格畫面,但其實這順序都是一絲不苟地照搬藝術家的草圖拼搭而成。這種色彩組合顯得毫無生氣,遠處看去更破壞了海德公園原本田園牧歌式的景觀,天空,和湖面所構成的畫面,以至於我看到它只能想到一個石頭搭成的節日舞臺。

倫敦馬斯塔巴

不知怎的,這座「倫敦馬斯塔巴」總令人感到乏味和過時。它沒有丹尼爾·布倫作品中的愉悅輕快感,沒有克拉斯·歐登伯格城市雕塑中的歡鬧,也沒有裡查·塞拉給人的無聲肅穆。既不精巧,也不壯觀。

克裡斯託在其漫長的創作生涯中做過不少類似驚世駭俗的「幹預試驗」。例如他曾在澳大利亞雪梨的海岸上用布把長達2.5公裡的巖石包裹起來,曾給德國柏林的議會大廈穿上了「衣服」。他也曾申請在阿聯阿布達比的沙漠中建造一個號稱世界最大雕塑作品「馬斯塔巴」,而項目至今仍未獲得阿聯當局的批准。

項目的批准需等「天時地利人和」,但克裡斯託作品中所謂的政治意義在我看來並不具有說服力。雖然他結合了油桶的元素,但不足以涉及全球石油經濟。「馬斯塔巴」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特指一種建在房屋外的石凳,克裡斯託在其作品中將它放大體現,我們難道又要就此聯想到集體性?

克裡斯託的作品都由他自己投資完成。在九曲湖畫廊中展出了眾多油桶雕塑及一些完成和未完成項目的草圖和照片。油桶們被堆成柱狀,大小各異,有的鐵皮裸露在外,有的上了漆或顏料,有的被布包裹著。這些雕塑作品基本都在1960年代被創作,但其中不見太多發展性。總體而言顯得圖騰化、淺顯和重複。而在畫廊外,「倫敦馬斯塔巴」宛如一件巨大的沐浴玩具,捉光投影,漂浮在不溫不火的湖面上。(編譯/胡怡嘉)

仙人的樹林:鄔建安 X 汪天穩

展期:2018年7月7日-10月7日

地點:震旦博物館

票價:20元

點評:人造獸皮、當代藝術、剪紙技藝、皮影雕刻……一場展覽,將這些互不相干的元素結合在了一起,並結合館內的窗,達到了展覽的主題「仙人的樹林」。更難能可貴的是,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相結合的展覽,不單單是增加了藝術展的底蘊,還為傳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某種可能性。

評星:四星

展覽《仙人的樹林》靈感源于震旦博物館的一件高古的紅山文化玉器。文物夾帶的大量神話信息,民間美術傳承了遠古神話的記憶碎片,並用當代藝術與民俗手藝融合的方式進行了再創造。

進入展廳,便是當代藝術家鄔建安的作品。展廳正中央象徵著地天連通的《通天樹》。這件作品發想自玉琮的方形結構,由傳統皮影的材料與工藝製作,勾勒出古代玉器紋飾的巨型臉孔,他們連綴疊拼,形成柱狀巨樹的形態,意在描述一種神秘的生存狀態。作品《徵兆》散落在另一件作品《白日夢森林》周圍。《白日夢森林》由15棵黃銅雕鏤的樹狀雕塑 ,每件雕塑來自於藝術家於北京「非典」疫情嚴重期間創作的一批剪紙作品,蘊含著一種抽象的個體精神對現實危機的一種回應,構建出另一種「真實」;《徵兆》,包括10件由仿真獸皮和環保材料製作的異形動物的形象。同時,配合著館內的七扇長窗,光線變幻,也使展內真的有了些「仙氣」。在筆者看來,正是作品與光這兩樣元素的結合,呼應了展覽主題「仙人的樹林」。

展廳現場

而這樣的炫光溢彩也是為展覽尾端的幽暗展廳做的鋪墊。走入展廳末端的幽暗的小展廳,裡面懸掛著的72件工藝精緻的牛皮雕刻的皮影,他們被特殊的工藝「染」成了金色,配上燈光,展現著一場關中民俗「社火」的大戲。而在右側,播放著一段皮影戲視頻《降火龍》,一靜一動,供觀眾同時欣賞。

值得一提的是,在現場,皮影展廳是使觀眾停留時間最長的區域。藝術家鄔建安的作品的確吸引著觀眾,不少人與作品合影留念,但當觀眾走近那幽暗的皮影房間,無論是年長的、年輕人、家長帶著小孩,都會停留好長一會,湊近了欣賞下精緻的金色的皮影雕刻,再看下《降火龍》視頻。

《社火》與《降火龍》

那麼,當代藝術展覽結合傳統藝術是否是一種新趨勢?將傳統藝術帶入當代藝術展覽是否有利於傳統藝術的傳播與發展?

這樣的展覽方式或許只是一個開始,還無法找到答案。但至少震旦博物館的這次展覽,已逐漸摸索出了一種可能性。兩部分的展品都做到了吸睛。(文/陸林漢)

Almost Art Project 素人藝術節

展期:2018年6月29日 - 7月1日/2018年6月29日 - 8月10日

地點:Tabula Rasa Gallery/白盒子藝術之家(北京)

點評:素人藝術並非專業的藝術,但無疑是讓藝術不再高高在上,能夠讓更多人參與、創作、展示才華。而展廳中,蘊藏在作品下生動的生命故事或許更讓人感慨,讓人看到各行各業的人對於藝術創作和生活的熱情。

評星:三星半

當我們聽聞一位藝術家及其作品時,在書本中,美術館的遊歷中、拍賣行中……這些藝術家往往處於其創作的成熟階段。但是,對於藝術家是如何走向「人生巔峰」的,往往並不熟悉,就像明星早期的跑龍套生涯,總有一段不為人所知的時光。

素人藝術項目Almost Art Project (以下簡稱AAP)推出的第4屆周年大展,與往年一樣,仍然通過面向社會的徵集方式,發現並推出百餘位來自各個領域的素人藝術家,向公眾展示千逾件素人藝術作品。

「素人藝術」顧名思義,與受過專業藝術教育、有志成為職業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相反,未受過藝術訓練,但具藝術天賦、有創作熱情的「普通人」的創作。

素人藝術擴寬了藝術品的渠道,伸展了藝術品的概念。縱觀展覽,可以感受到,藝術家不一定出生於藝術世家,也不一定以躋身藝術史為志向;藝術創作不一定是高不可攀的,它同樣可以是親近人的、貼近生活的,展現日常中那些發光的片段,甚或不切實際的想像。藝術不一定要通熟歷史才能戰戰兢兢的創作,它可以只是夾帶「私貨」、首先滿足個人精神需求的豐饒小品。例如展覽中,現年已70有餘的山茶花婆婆(筆名)在四川任鄉村教師多年,她是重慶第一批上山下鄉的知青,退休在家開始用中性筆在便籤紙上繪畫,其筆下對鄉村圖景的回憶熱絡靈動,莊稼繁茂、對生命時光的懷念和想往,揉碎在充滿人情味的細節中。

展覽中,蘊藏在作品下生動的生命故事或許更讓人感慨,它們讓平面的繪畫變得更加立體。對於大部分參展的人員而言,他們都擁有各自的工作,對於他們來說,藝術創作是一件不那麼必要卻十足重要的事兒。儘管創作的初衷各有不同,卻都有對創作和生活的熱情……當藝術不再是一門高不可攀的視覺學科,而成為人人都能抒發的媒介,也自然的為這項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夠讓更多人參與、創作、展示才華。

當然,參展的素人藝術家中不乏因為受到足夠多的認可,而跨過身份問題進入藝術體系,完成了「業餘」到「職業」的轉換,「素人」則成為其步入行業後被卸下的標籤。

那麼,這樣的藝術節是否能夠成為藝術行業面向全球的海選平臺,能否持續獲得更多公眾視野的關注呢?(文/殷雅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評展|機器視角如何想像藝術經典,藝術影片如何關注社會性別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非對稱考古學:凝視機器展期:2019年3月23日- 2019年6月2日地點:昊美術館(上海)票價:100元點評:展覽試圖將科技與藝術相結合,並通過機器的視角再次發現自然與古典圖像。
  • 評展|4萬年前的獅頭人身像,難掩大英「與神同在」的單薄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本期評點展覽有上海餘德耀美術館的「上海星空II」,展覽以非嚴肅的方式提出學術命題;臺灣美術館的「2017亞洲藝術雙年展」展現了當代藝術實踐可以作為一種行動力來改變社會的野心;大英博物館的「與神同存: 超越人類、空間和世界」展則試圖以世界各地和各個時代的信仰物品來了解人們的信仰方式
  • 評展 | 這些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展覽,有探究,也有淺表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
  • 評展·資訊|從王羲之看到唐寅,告別走馬觀花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同時介紹近期各地值得一看的藝術展覽。本期評點的分別是臺北故宮的「國寶的形成」、上海的「dna | APPLE+」展和英國的「Rebecca Warren回顧展」。
  • 評展|「空白期」瓷器感受考古斷代,西方工藝中有中國靈感
    評展|「空白期」瓷器感受考古斷代,西方工藝中有中國靈感 YJY,劉沁 2019-06-14 07:36 來源:澎湃新聞
  • 生產玻璃鋼小鹿雕塑廠家《梅花鹿雕塑規格》黑龍江省
    生產玻璃鋼小鹿雕塑廠家《梅花鹿雕塑規格》黑龍江省廣場雕塑材料要耐久性戶外材料,工藝要精湛。相對尺寸較高,但也要和附近環境相協調,比如造型色彩等方面都要與環境呼應,這時廣場雕塑的幾個基本要素。其他有很多細化剖析,自然按實創意。
  • 評展|《夜遊者》的孤獨與「紅磨坊」的浮華之外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
  • 《倫敦生活 第二季》貫穿兩季的被偷的繼母的雕塑
    第三集,女主被姐姐聘請為公司商業女性頒獎禮提供點心時,女主把獎盃給打破了,所以拿了第一季從後母處偷來的雕塑頂替。不是挺諷刺嗎?就算是傑出的商業女性獎,但公司頒給的獎盃竟然是一座沒有頭,沒有四肢,只有曼妙巨乳身材的胴體雕塑,仿佛在說著女性不需要有頭腦,不需要有傑出的行動和決策力,只要具有年輕曼妙巨乳的性吸引力便好。
  • 雕塑巨匠米開朗琪羅
    人們在院子圍牆外經過時,總是能聽到鐵鑿敲打石頭的叮噹聲。在這個院子裡,放著一塊兒奇特的大理石。那還是以前的一位雕刻家雕鑿報廢后扔下的。石頭底部還鑿開了一個三角形的裂縫。儘管有幾個雕刻家曾來看過石頭,想把它利用起來,但都感到無從下手,又搖著頭走開了。一個尋常的星期1。1501年9月13日上午一個叫米開朗琪羅的年輕小夥子手持鐵鑿大步來到這塊兒大石頭跟前。
  • 評展|從巴黎美院到梵谷,看到了徐悲鴻劉海粟的不同選擇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巴黎美院學生模特雕塑習作由此延伸展出的巴黎美院所用的教科書、給獲得獎學金學生的深造機會,讓人感慨200年前藝術教育的不凡。
  • 馮至炫|第八屆「明天雕塑獎」入圍藝術家
    2020第八屆『明天雕塑獎』●我盼望展覽現場時刻孕育壓迫感馮至炫的雕塑常以廉價的材料作為基礎,採用翻模的方式實現負形到實體雕塑的轉化,最終通過不斷附加外來的材質(碳,石英,金粉等)以達到穩固的混合狀態。
  • 解讀亨利·摩爾及他的雕塑作品
    亨利·摩爾(HenryMoore,1898—1986)曾先後進入利茲美術學校和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學習,嚴格的學院派訓練使他獲得了紮實的雕塑基本功,
  • 上海雕塑潮:翻模青銅洋雕塑開價三千萬
    主流新興階層藝術愛好者青睞五萬元以下雕塑  在眾多的雕塑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若入口處那兩隻碩大的奇異鳥(kiwi),這組高達4米,寬約2米,每尊重達1.5噸的矽酮質雕塑是今年藝博會上的主題雕塑 《孕育輝煌》,作者為美國雕塑家彼得 沃德克(PeterWoy鄄tuk)。毛文採稱,展會期間即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政府單位、公司等表達了購買意向,其中尤以江浙滬居多。
  • 盤點倫敦弗裡茲藝博會十佳展位
    這家藍籌畫廊可以有足夠的空間來展示作品,他們沒有用展牆切割空間,讓雕塑作品的優點得以展現。他們代理的藝術家包括保羅·麥卡錫、理察·傑克遜以及伊薩·根澤肯,所有的作品都陳列在白色的展架上,給人以博物館的感覺。已故藝術家Ruth Asawa的名言被寫在了牆上:「雕塑就像種植一樣,如果你精心保存,可以收穫很多。"布赫茲畫廊
  • 綠色襯衫,搭配白色半身裙,輕鬆告別單調乏味的穿搭
    綠色白色還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顏色搭配,她不挑身材,不挑人還不挑年齡,適合絕大多數人穿著的配色。如果想要把綠色和白色搭配好,還有一些細節要注意。那麼要如何選擇呢?這個要根據身材的特徵來搭配。很多人的身材其實並不標準。在選擇綠色白色搭配的時候,注意兩種顏色的意義。綠色在視覺上有非常好的顯瘦效果,白色具有膨脹感。
  • 出眾又不乏味
    因為身高的緣故,就失去了很多機會,但小個子女生認真起來,想要擁有大長腿,那也是「不在話下」,出眾又不乏味,想知道這其中的秘訣嗎?快跟隨我的腳步一起來探索一番吧。 小個子穿黑色系,想要不被拉低身高,這是有訣竅的。
  • 雕塑作品欣賞入門(五)
    第二章 雕塑發展簡史之四在人類文明的初期,雕塑和其他藝術文化品類一樣,也經歷了種種凝聚著樸素智慧與祈求的探索。史前時代,人類處於弱小不安的境地,對種族繁衍、食物豐收的渴望也體現在雕塑作品上,以裸女形象、動物形象為主,多出現在洞穴藝術和器具藝術上。
  • 丹尼爾·阿爾軒與Archive Editions攜手保時捷發布限量版雕塑
    - 由美國當代藝術家丹尼爾·阿爾軒(Daniel Arsham)專門為中國藝術愛好者和粉絲打造的藝術平臺Archive Editions將於北京時間10月19日正式發布由丹尼爾·阿爾軒與保時捷共同打造的限量版雕塑「被侵蝕的保時捷
  • 哈利波特雕塑揭幕|哈利在萊斯特廣場捉到了金色飛賊!
    立足霍格沃茨,報導魔法世界 HOGWARTS JOURNAL 哈利波特的雕塑在倫敦萊斯特廣場揭幕
  • 黑與白的裙裝搭配,用綠色尖頭細跟鞋襯託,輕鬆告別單調乏味
    黑白配還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顏色搭配,它不挑身材不挑人,是一個適合於絕大多數人穿著的配色方案。但是想要把黑白配搭配好了,還是有一些細節要注意的。黑白配可以是上黑下白,同樣還可以是上白下黑,雖然都是黑白配,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那麼要如何選擇呢?這個就要根據身材的特徵來搭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