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雕塑潮:翻模青銅洋雕塑開價三千萬
2012年11月30日16:24 來源: 勞動報 郭翼飛
移動用戶發送HNZB到10658000,訂閱河南手機報。早報+晚報,每天一角錢。
2012年上海藝博會上,雕塑作品若異軍突起,充斥著觀展者的眼球。這個情形讓畫廊經營者毛文採始料未及,也百思不得其解。
事實上,毛文採所經營的畫廊從2006年就開始主推雕塑作品。據她介紹,當時的其他畫廊多數還在做佔藝術品市場份額較大的書畫類作品,雕塑作品尚未受到太大關注,培養雕塑愛好者和買家,成為他們那時的一項重要工作。數年經營下來,倒也形成了一批固定的購買群體,但始終維持著一種 慢熱 狀態。直到今年的藝博會,用毛文採的話說:完全預料不到,好像(雕塑)是突然冒出來的,一下子就熱了,實在想不出是什麼原因。
主流新興階層藝術愛好者青睞五萬元以下雕塑
在眾多的雕塑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若入口處那兩隻碩大的奇異鳥(kiwi),這組高達4米,寬約2米,每尊重達1.5噸的矽酮質雕塑是今年藝博會上的主題雕塑 《孕育輝煌》,作者為美國雕塑家彼得 沃德克(PeterWoy鄄tuk)。毛文採稱,展會期間即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政府單位、公司等表達了購買意向,其中尤以江浙滬居多。截止目前,該組大型雕塑究竟將花落誰家仍在洽談中,至於成交價格尚不便透露,但基本可以確定的是,這組作品將落戶上海。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今年藝博會上的買家以新興的中產階層藝術愛好者居多,他們的購買意向多集中在5萬元以下的藝術作品。如約80cm高、40cm寬的《孕育輝煌》,其小型紀念版雕塑共99件,在藝博會期間共售出30%左右。而每件2萬元的價格在毛文採的觀察中,是可以被這些買家所 欣然接受的。一名供職某外企的個人買家表示,自己接觸藝術品時間不長,只是愛好,還談不上收藏,買小型雕塑主要是放在家裡 養眼 ,至於今後的升值空間,只能期待會有。對此,毛文採認為這些新興的藝術愛好者是未來收藏家的重要潛在力量,而藝術品的升值空間是很難預計的, 但我可以舉一個例子,2008年我們也推出了100件當時藝博會主題雕塑的小型紀念版,當時價格是14800元,現在至少在2萬元以上。
泡沫
翻模青銅洋雕塑竟開出三千萬天價
放眼藝博會各展位,雕塑類作品的琳琅滿目毋庸置疑,而在這些雕塑中,外國作品比比皆是且身價奇高,中國本土作品卻難有一席之地。評論家徐子林介紹稱,一家美術館所代理的一尊米開朗基羅石膏翻模的青銅人體雕塑,竟開價三千萬人民幣。實在令人咋舌。據了解,所有海外藝術品在進口中國時都會涉及兩種稅:一是海關徵收的進口關稅;二是進口增值稅。資料顯示,目前世界各國對藝術品進口的平均關稅稅率是5%,2011年年底國稅局發布的《關於2012年關稅實施方案的通知》,其中將藝術品進口中國關稅稅率從12%降至6%,仍略高於國際平均水平。而中國內地的進口增值稅稅率則為17%。然而,即便附加額如此之高,也難抵外國藝術品在中國的火爆勢頭,造成這種結果的究竟是國內買家和經營者的崇外心理使然,抑或確是中國雕塑藝術界難覓好作品?業內看法不一。
對此,毛文採坦言,這是讓我們非常痛苦的一個大問題。 在她看來,如果是在前幾年,第一種情況可能更多一些,但這兩年已經不再如此,購買者已經有足夠的鑑賞力來甄別作品的好壞,經營者也只無須靠給作品貼國籍標籤 來吸引買家。問題更多地出在,一方面中國的雕塑藝術成就的確無法和西方國家相比,另一方面畫廊對國內的雕塑藝術品市場還缺乏關注,也沒有盡力去發掘中國自己的雕塑家和推廣他們的優秀作品。她同時表示,明年的上海藝博會上,他們將會重點推出中國本土雕塑家的優秀作品,而這項工作目前也已在計劃之中。
創作者
澳籍大師紮根上海 這座城市讓人興奮
對於漸趨瘋狂的雕塑市場,澳大利亞籍雕塑家德拉哥 馬林 薛林納(DragoMarinCherina)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喜歡這座令人(雕塑製作者)興奮的城市。自2010年開始,滿臉花白絡腮鬍子的薛林納每年出現在上海藝博會的現場,他的賣點是:曾為費裡尼、甘地、愛因斯坦等在內的50餘名世界名人創作過雕塑。早在1977年,成名未久的薛林納隨前南斯拉夫總統狄托訪問中國,中國人的友好與善良讓他感懷至今。此後,隨著中國市場的對外開放,薛林納的作品陸續來到中國,油畫《瞬間的永恆》、大型雕塑《國王與皇后》相繼落戶上海,他本人也因對上海煥發出的藝術生機的興趣和信心而在滬定居多年。在薛林納的滬郊寓所內,不同材質的中小型雕塑形態各異,布滿了室內所有可陳列的空間,大型雕塑則散置在屋後的一方草坪上。他的鄰居大多只知這裡住了一位外國藝術家,卻不知他的聲名卓然國際,更加難以想見一件看似隨意安落在草地上的銅質女體雕塑竟價值百萬。
薛林納總說,上海是一座令人興奮的城市,相比倫敦、巴黎、紐約這些長期被奉為藝術之都,同時也因其成熟穩定而不再生機勃勃的老牌城市,這裡充滿了新興藝術都市的生氣,有太多的可能性等待被發現和創造。
走勢
大型雕塑隨著房地產市場波動
新興的生機固然令人興奮,但同時這也意味著因不成熟而導致的問題重重。今年上海藝博會開幕的第二天,當代藝術家、批評家徐子林便發出一篇文章,直指其為一塊臭豆腐,猛批其存在誇大國外藝術品價值,且缺乏專業的客戶管理、現場服務和場館規劃等諸多問題。無獨有偶,連續數年參會的某國內畫廊負責人甚至放言: 辦了這麼多年,藝博會一點進步都沒有。
儘管在採訪中,薛林納不時強調 多談藝術 ,卻也樂於談及他對於中國藝術品市場和上海藝博會的看法: 總體上,我認為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正在向更好、更成熟的方向發展,有越來越多的人努力的參與進來,為國外優秀藝術作品的引進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如羅丹的《思想者》這樣的名作來到上海,就像一本活的教科書一樣讓人們親眼品鑑經典之美。藝博會是這一成果有力的推動者。
對於批評者指出的種種問題,薛林納也並不迴避。在他看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確存在一些過於追捧外國藝術品的現象,而中間的經營者也正是抓住了中國購買者的崇外心理,才有機會以此獲利。 這如同一個遊戲 ,他說。重要的是,每年的進步都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雕塑作品的質量在不斷地提升。
今年藝博會上,讓薛林納最為驕傲的作品 一尊高達十餘米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大型雕塑:《不朽的達利》出盡風頭。這件作品通身色彩斑斕,八個部分的錯位拼組形成一種動態錯覺。談及這尊為薩爾瓦多 達利創作的最後一件雕塑,薛林納認為,成功的密鑰就是構建於傳統理念之上的新設計: 豐富的色彩契合達利思想的多變和其藝術風格的不拘俗態,拼組設計帶來的流動感象徵達利為人類創造的藝術成就超越時空,不朽於世。藝博會期間,曾有來自上海、西安、山東等省市的數家單位都表示了購買《不朽的達利》意向,洽談中一度出現 爭搶 勢態。本文完稿前,記者獲悉,這尊《不朽的達利》有望以三百萬(註:人民幣,下同)左右的價格落戶山東威海的某世紀城。該購買方負責人表示,他們此次是為公司的地產開發項目專程到上海藝博會尋找大型雕塑,《不朽的達利》色彩鮮明、有朝氣、非常富有感染力 ,因而成為他們的首選。此外,同期展出的另一座名為《WomanInLove》的銅質女體雕塑也為上海的三家公司所青睞,目前仍在洽談階段,價格在二百萬元左右。
郭翼飛
上一頁 下一頁責任編輯: 林輝
版權所有:河南日報、河南日報農村版、大河報、大河文摘報、大河健康報、河南商報、今日安報、今日消費、期貨日報、漫畫月刊、新聞愛好者所有自採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大河網發布,大河網原創及論壇、博客等原創信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註明來源,例: 「大河網-大河報」或「大河網」。諮詢電話:0371-6579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