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的朋友圈,很多人都在表達對一個臺灣人突然離世的震驚與哀思,這個人就是臺灣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先生。
7月18日晚,吳先生在位於臺北市的辦公室裡突然昏厥,後經搶救仍回天乏術,享年67歲。
有臺灣媒體打出這樣的標題:
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在寫字。
去過臺灣旅遊的人,不一定人人都知道吳清友這個名字,但絕大部分人一定都知道24小時的誠品書店,因為這裡是訪臺遊客必去的「景點」之一。能把一家書店打造成「旅遊景點」,全中國恐怕也只有誠品做到了。
如果沒有誠品,臺北還是城市,但少了文化,也少了一份驕傲……
8月7日下午,臺北市長柯文哲在出席誠品地下書街開幕記者會時,感性地向上個月過世的誠品創辦人吳清友致敬。
這個獨樹一幟的書店,由吳清友於1989年創辦,通過閱讀推廣、文化策展、藝文講座等複合經營模式,成功經營出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在臺灣,它擁有多個「名號」——著名的文化產業坐標、人們精神寄託的存在、知識分子的朝聖之地,它甚至還在臺灣民眾心中扮演著社會調和劑的角色,簡直就是一種有著無限可能性的神一般的存在。
吳清友說:虧損15年的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吳先生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有過3次大手術的經歷,1988年第一次開胸手術後,他「深覺自己的渺小、生命的無常,想追尋一處能讓身心安頓、心靈停泊所在,將活了38年的生命歸零,創辦誠品,人生重新啟程。」
當天正式開幕的「誠品R79」,是臺灣最長且最具文藝氣息的地下書街,也是吳清友生前的最後一個作品。
「我認為誠品在中山地下書街,有時候先要忘掉賣書這件事,與其談賣書、買書或是談閱讀,更希望可以利用這個大平臺,展現臺灣的人文關懷。」
——在吳清友最後的文字裡,他給出了如此期許。
從7月15日試營運,到8月7日正式開幕,「誠品R79」其實是臺北市中山地下書街的改造成果,也是誠品在島內的一次全新嘗試。
中山地下書街,其實是連接中山跟雙連這兩個臺北捷運(即地鐵)站的地下通道,全長815米,十年前被改造成一條書街,是臺北相當知名的平民書街。因為規劃雜亂,環境不佳,這條書街也成為臺北少數人流量不多的地下街,近年來淪為「書籍清倉賣場」,活得十分掙扎。
在今年租約到期後,作為這條街的擁有者,臺北捷運公司決定重新招標,租約對象不再限定於書店,希望讓中山地下書街成為類似誠品書店那樣的複合式文創商場,而誠品集團也毫無懸念得標。
舊的中山地下書街,於3月31日正式吹響熄燈號。僅僅過了75天,誠品就拿出了自己的作品——「誠品R79」。
誠品通路企劃處經理林萱穎表示,這個命名,特別取用了此處捷運站兩個出口編號R7、R9,希望邀請讀者從R7到R9,展開一次文化與閱讀的探索。誠品以「地下•閱讀•豐聚落」作為全店定位,期待讀者徜徉書街時可以能如同「豐」的筆畫一般,用閱讀串聯起附近一縱三橫的街區文藝氣息,希望打造全然不同的書街概念。
早在創辦誠品後,吳清友就說過:
我相信每個生命都在尋找自己跟家鄉、跟土地、跟親情的連接。從小,父親寫的「誠」字就貼在吳家的牆上、書桌上;「品」字則是一份專業的素養、一份嚴謹的選擇,「取名『誠品』是我們對美好社會的一種實踐理想。」誠品的終極關懷是人、生命、閱讀
在這裡,顧客能夠得到最充分的尊重
這條全長近300米書街的設計,毫無疑問,也從始至終貫徹了吳老的思想。書街呈南北走向,以類似「排檔」的概念打造聯排書店,書街的西側是各式文創商品店,東側則是連綿不絕的書街,藉由透明的落地窗與拱門設計,串連起每一個不同主題書區,甚至打破誠品過去習慣使用的木色系暖色調,改用飽和感十足的繽紛色系。為呈現書街街廓的特色,「誠品R79」書籍陳設以專館或主題區形式呈現,如同一間間街道旁的書店。
將近200座靠牆延伸的書櫃,提供6萬種15萬本書籍售賣,有全臺誠品最豐富的中外詩集及人文社科書籍,也有倡導體驗式閱讀的「獨立出版聯盟」與多元出版的「大學出版聯盟」等5個獨家主題書展與專區,展現書街多元個性。「舊書穀倉」為歷年來首度將特價的書籍設為常設舊書區;首度推出的「地下閱讀職人選」,則號召21位誠品職業閱讀人為讀者推薦鍾愛好書。
從試營運期間就常常來這裡夜讀的林先生表示,以前陪太太逛街也會常常走過這裡,但昏暗雜亂的環境很難留得住人。這樣改造之後,有設計感,也有書香氛圍,真的很吸引人,「誠品沒有讓愛書人失望」。「誠品R79」,是誠品第一次嘗試書街模式,卻也成為吳清友最後的代表作。
在7日的開幕式上,現任誠品董事長吳旻潔致詞時提到,父親(吳清友)7月3日還親自視察了改造中的地下書街,書街跳脫誠品清一色木色主視覺,選擇不同主題區的繽紛裝潢色調,就是吳清友的選擇。比如堅持在放置童書的「頑童學堂」使用黃色,「那個黃色要像旭日初升,讓小朋友可以感染到」。
這條書街對誠品來說,不算特別大的案子。但堅持「城市美學」的吳清友,卻從規劃、施工到設計都親自參與,預算也從2200萬元,一路追加到4500萬元。
吳旻潔說,父親當時在視察時特別提到,「你們要記得,這裡(地下書街)要成為時間的長河、文學的長河」。所以,這是一個深愛臺灣的人,這是一個既有「誠」又有「品」的人。他最初的心念單純,只是一個自覺生命因閱讀而不再失落的個體,想要窮盡己力,為生長的這塊土地播下人文、藝術、創意融入生活的種子。他以自己的誠品書店,精進了自己,分享了他人。吳清友最終沒有來得及為這個親自操刀的作品剪彩,但「誠品 R79」推出後的反響卻足夠他欣慰:試營運的23天裡,這條書街先後吸引了超過50萬人次遊逛。
財物有時盡
「誠」字卻可受用終生
毫無疑問,吳清友是一位值得尊重的人。先生雖然已逝,但承載著其人文精神的誠品書店,卻在繁鬧的都市中為我們留存著一塊讓心靈得以放鬆的「城市客廳」。
誠品書店原本是我生命裡的偶然,但現在它卻成了我生命裡的必修,或者說是我的最愛。他因誠品充實了生命,過程中,有浪漫、有現實、有美好、也有苦澀、有天真、但也帶來覺知的驚喜。——吳清友綜合 | 中國臺灣網 海峽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