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香港皇都戲院保育,尋找失落的文化地標

2022-01-06 香港中聯辦

窗口上方掛著「預售」木牌,絳紅色窗簾半掩,售票員從小窗口遞出選座單和紅色鉛筆——這一刻,時光倒流,馬淑華看到當年的自己正在窗內忙碌,窗外是排隊買票的長長人龍。

這是在香港皇都戲院原址舉辦的體驗式展覽——「尋找你我他的皇都」中的一個模擬場景。當年馬淑華身兼售票員和帶位員,在戲院工作過19個年頭。「那是港產片的黃金年代。記得當時演《過江龍》,買票的人都排到大街上去了!」

工作人員在皇都戲院模擬舊式的售票場景。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也是當年領一時風氣之先的藝術文化地標。時遷事移,皇都戲院歷經多次改建,1995年更遭遇火災,於1997年結業。其後被改建成桌球室,年久失修,昔日的輝煌已成歷史。

得知皇都戲院啟動保育工程,即將對戲院進行修復重建的消息,年已七旬的馬淑華激動不已,「一定要再進去看場電影!」

受訪者提供的當年皇都戲院的戲票照片。

上世紀四十年代,大批上海人移居香港,落腳港島東區的北角一帶,其中不乏名人雅士,包括著名作家張愛玲、京劇名角孟小冬等。上海人帶來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海派裁縫店、理髮店、餐廳、遊樂場、歌舞廳等應運而生。北角成了當時香港最時尚的地段之一,也因此被稱作「小上海」。

1952年,香港娛樂業巨子、萬國影片公司集團創辦人歐德禮在北角創建璇宮戲院,1959年易手後改名為皇都戲院。這裡很快成為香港風靡一時的演藝殿堂,廣邀國際頂級大師、藝術團體和本地著名藝術家,以及粵劇名流等來此演出,星光熠熠,一時風頭無兩。

1956年6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訪港的內地藝術團體——中國民間藝術團在璇宮戲院演出,轟動一時。記者在展覽中看到,首演當天的《大公報》以半版篇幅報導中國民間藝術團訪港盛況,稱「演出前夕人人撲票」「萬眾爭看精彩表演」。一些國家的外交使節和多間洋行大班也前來觀賞,名流薈萃,璇宮戲院成為一個文化外交的場所。

皇都戲院參觀體驗式展覽——「尋找你我他的皇都」。

近半個世紀的歷程中,皇都戲院不僅有西方古典音樂、亞洲歌舞和粵劇等多門類表演,更上演過無數經典電影,特別是七八十年代膾炙人口的港產片。「那時候,到戲院看表演、看電影是年輕人首選的娛樂方式。」馬淑華回憶說,她和先生在戀愛時曾經在皇都戲院一天連看了五場電影。

「皇都在香港表演藝術史上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地位,堪稱當時的『文化地標』。」皇都戲院保育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說。

皇都戲院保育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在參觀展覽。

說到「地標」,不能不提皇都戲院的建築特色。如今雖已老舊不堪,但戲院樓頂上赫然展露的拋物線型大型飛拱和正門口的大幅浮雕,仍然讓它顯得非同一般。

趁著展覽期間對公眾開放,記者登上了屋頂。眼前是七組高四五米的混凝土圓拱,沿著傾斜的屋頂等距排列,其間靠混凝土柱相互連接支撐,看上去像一個巨型的「八爪魚」,「拎」起了整個劇場的屋頂,頗為壯觀。

馬淑華參觀戲院樓頂上的拋物線型大型飛拱設計。

「這樣的屋頂結構在香港甚至全世界都很獨特。」吳韻怡說。作為一家戲院,要避免梁柱遮擋觀眾視線,只能從屋頂結構入手。由於跨度大,需要拋物線型結構支撐。「造型外露,借用了類似吊橋技術,在當時是很新穎的做法。」吳韻怡說。

「褪色了,其他都沒變,」馬淑華用手輕撫身邊的拱柱。當年,這裡是戲院員工們休息和聊天的好去處,她和同事們「經常上來透透氣」。

皇都戲院坐落於街道轉角處,建築師巧妙地以弧形設計處理,將轉角立面處理成戲院的主要立面,其正中是一幅題為「蟬迷董卓」的大型浮雕,出自嶺南畫派畫家梅與天之手。

皇都戲院正門口的浮雕。

「浮雕設計很特別,主題是三國故事,是比較中式的元素。但除了主角外,還有來自東西方的舞者,包括跳芭蕾舞的歐洲人和泰國舞姬等,中西合璧的表現手法十分前衛。」吳韻怡說。可惜,由於長期缺乏維護,如今浮雕部分已破損,難以辨認。

2017年3月,皇都戲院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物」,這是香港歷史建築除「法定古蹟」之外的最高等級。

皇都戲院通過一級評定的消息傳來,吳韻怡激動得哭了出來。這家戲院於她,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建築之於保護師,更是她兒時珍貴的回憶。

1984年,吳韻怡的媽媽在皇都戲院商場開了一間童裝店,名為韻怡公司,用的就是她的名字。「我當時上幼兒園,很喜歡纏著媽媽,一放學就去店裡找媽媽。」她說。吳韻怡至今保留著1997年2月28日皇都戲院結業當天最後一場電影票。「那是成龍的《一個好人》,我和媽媽、哥哥三個人去看的。」她清楚地記得,「那天人很多」。

受訪者提供的當年皇都戲院的照片。

儘管對皇都的感情頗深,但對於歷史建築保護,吳韻怡認為不能「情緒主導」而應「價值主導」,建築文物保護師的職責在於發掘價值所在,「說明白為什麼值得保留」。

按照香港法律,只有被評為「法定古蹟」的建築才能受到保護免遭拆除,皇都雖然通過一級評定,但「能否保留還要看業主意願」。慶幸的是,2020年10月,皇都戲院的新業主——新世界發展集團宣布啟動保育計劃,承諾將盡力修復和重塑這一歷史建築。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鄭志剛就此表示,香港需要建設更多的「文化矽谷」,提升香港文化軟實力,重塑香港國際文化藝術之都的形象。為此,新世界將「高規格地保育」皇都戲院這座文化地標,並注入新的文化精髓,打造「文化綠洲」。整個工程可望於2026年完成。

「尋找你我他的皇都」中的一個模擬場景。

馬淑華掏出了24年前結業當天的剪報,已經發黃的舊報紙被塑封保護得平平整整,整版都是皇都的消息——「皇都戲院面臨清拆」「奈何將結業 觀眾員工情難捨」,當年她滿心失落地複印了多份送給同事們留作紀念。而今劇院將被修復重建,她特別開心,希望新的皇都戲院又「靚」又「旺」,成為香港新地標,「街坊們也多一個好去處」。

相關閱讀

來源:新華社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

相關焦點

  • 香港皇都戲院保育 尋找失落的文化地標
    這是在原址舉辦的體驗式展覽——「尋找你我他的皇都」中的一個模擬場景。當年馬淑華身兼售票員和帶位員,在戲院工作過19個年頭。「那是港產片的黃金年代。記得當時演《過江龍》,買票的人都排到大街上去了!」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也是當年領一時風氣之先的藝術文化地標。時遷事移,皇都戲院歷經多次改建,1995年更遭遇火災,於1997年結業。
  • 香港傳真 | 皇都戲院舊事與港島文物物業保育一二事
    皇都戲院不單止擁有68年歷史,強調不會將其拆卸,它的建築富現代主義色彩,五十年代時更一度成為國際文化表演地標。觀點地產網 即使是繁華的國際大都市香港,依然隨處可見古舊的建築佇立在城市中,皇都戲院是其一。
  • 皇都戲院舊事與港島文物物業保育一二事
    觀點地產網 即使是繁華的國際大都市香港,依然隨處可見古舊的建築佇立在城市中,皇都戲院是其一。 皇都戲院落成於上世紀50年代,不僅是香港幾代人的回憶,還目睹了香港娛樂事業的輝煌過往,締造了上世紀70至80年代港產片的黃金歲月,甚至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是港島最古舊的獨立單幢戲院。
  • 全港最後的戲院!新世界舉辦歷史體驗展《尋找你我他的皇都》, 重溫舊日芳華,期待皇都重生
    作為全港現存最後的單棟式戲院,皇都戲院其天台「飛拱」,也被國際保育組織Docomomo International譽為全球獨一無二的戲院設計,讓皇都戲院成為北角特色地標逾半個世紀,也見證著香港娛樂事業的黃金年代。
  • 曾經的香港演藝殿堂——皇都戲院要重建了!鄧麗君成龍都和它有關…
    因為悠久的歷史和其背後的文化意義,香港北角皇都戲院大廈的去留也讓全城關注。據悉,皇都戲院大廈於昨日拍賣,最終新世界(017)已底價47.6億元投得,創下本港有史以來最高底價強拍個案。 不僅如此,皇都戲院亦是當時人們觀賞最近海外電影的地方。香港首辦的日本電影節,就是在皇都戲院舉行,外語經典電影如《仙樂飄飄處處聞》、《沙漠梟雄》,以及多部膾炙人口的港產片均曾於皇都戲院上映,為不少人留下「星光伴我心」的美好回憶。50年代後期,皇都戲院地下停車場改建成零售商鋪及餐館後,成為香港早期一站式娛樂的地標之一。
  • 曾經的香港演藝殿堂——北角皇都戲院大廈被拍賣 底價47.76億歷來最大
    北角皇都戲院大廈 北角皇都戲院大廈由英皇道、熙和街、渣華道和電廠街所包圍,地盤面積約3.62萬平方呎,現有建築物樓齡約61年,包含商場、桌球室、兩幢住宅樓宇和前皇都戲院。其中,皇都戲院獲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
  • 北角皇都戲院重建在即,大家都希望......
    因為悠久的歷史和其背後的文化意義,香港北角皇都戲院大廈的去留也讓全城關注。據悉,皇都戲院大廈於今日拍賣,最終新世界(017)已底價47.6億元投得,創下本港有史以來最高底價強拍個案。拍賣工作完成之後,作為歷史文化建築的皇都戲院會如何重建,如何在文化保育的前提下完成這件事,亦是下一個關注點中標者新世界今日公開表示,發展商擬定會保留整個戲院建築及其天台桁架,並將重塑戲院部分,希望其成為文化藝術表演場所。
  • 香港故事皇都戲院守望者:最後的香港招牌文字師歐陽昌
    (溫馨提示:請在WiFi下觀看視頻)香港故事皇都戲院守望者:最後的香港招牌文字師歐陽昌
  • 【香港故事】皇都戲院守望者:最後的香港招牌文字師歐陽昌
    【解說】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文字招牌,其中多數的真體字招牌都出自一人之手,那就是香港真體字文字師歐陽昌。歐陽昌在北角皇都戲院商場有一個小檔口,幫客人製作招牌及燈箱,色彩繽紛的招牌裡,他身著一身白衣,夾一卷香菸,一做就做了三十年。
  • 尋找港產片的「黃金時代」 代入式體驗香港風華年代
    皇都戲院,一座矗立於有著「小上海」之稱的北角的歷史建築,有著近七十年歷史的它現在依然可以看到璇宮戲院的前身的影跡,舊時風情隨處可見。拋物線形混凝土桁架將屋頂吊起,將室內塑造成無柱空間,這展現著戰後現代主義的簡潔風格,也成為全球戲院獨一無二的設計。落在英皇道入口上方的「蟬迷董卓」立體浮雕是皇都的一大焦點,出自於著名畫家梅雨天之手的作品,體現著中西文化融合的韻味。
  • 鄧麗君、李小龍、成龍......這座見證無數情懷的香港建築,即將重生!
    璇宮戲院在落成7年後隨之易手,更名為皇都。作為香港現存最後的單棟式戲院,皇都戲院其天台「飛拱」,也被國際保育組織Docomomo International譽為全球獨一無二的戲院設計,讓皇都戲院成為北角特色地標逾半個世紀,也見證著香港娛樂事業的黃金年代。
  • 家族·慈善 | 為什麼這位億萬富翁買下了香港最古老的戲院
    鄭志剛(中國香港企業家,新世界發展公司執行長)買下了香港最後一個現存的電影宮殿——擁有戰後68年歷史的皇都戲院大廈,以加以保護。億萬豪門鄭氏家族旗下的地產開發公司新世界發展(New World Development,NWD)正以47.7億港元的價格收購這一被遺棄的標誌性建築——皇都戲院大廈。
  • 香港記憶丨張愛玲的小上海與鄧麗君的舊港風
    本文授權轉載自iisuArt一束(iisu_Art)帶著年代氣息的古舊建築靜佇在繁華的都市中,皇都戲院不僅是英皇道上的標誌建築,更是見證香港人成長的情懷記憶。這座落成於上個世紀50年代的一級歷史建築,在新世界發展取得業權並展開全面保育計劃後,即將煥發出屬於自己的重生魅力。
  • 【港下個文化地標】史上最大強拍 新世界47億奪皇都戲院
    屬本港歷來最大宗強拍項目的一級歷史建築物北角舊皇都戲院大廈,於昨日公開拍賣,並由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並統一業權。據指新世界發展已決定初步保育計劃,包括保建築、保飛拱、保用途,同時預期活化後的皇都戲院屋頂會開放予公眾「打卡」,並有意把皇都發展成一個多元化表演場地,把皇都昇華為「文化綠洲」。
  • 本土文化保育何去何從,明天香港大師來指教
    現為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對建築設計及文物保育有多年經驗,亦從事香港建築歷史研究及講學。主要著作包括《建築保育與本土文化》、《建築師的見觸思》(合著)、《熱戀建築》(合著)及《山林之樂:摩星領公民村》。作為建築師,林中偉老師多年前已參與類似的歷史建築改建及維修項目,自2005年獲得香港大學理科碩士學位後(建築文物保護),林中偉老師開始活躍於保護建築的工作。
  • 【C位頭條】前龍光上海區域總鮑軼群加盟金地商置;新世界47.76億港元競得香港北角皇都戲院大廈;阿里巴巴與DUFRY組建合資公司
    業內新聞| 前龍光上海區域總經理鮑軼群加盟金地商置業內新聞| 新世界以47.76億港元競得香港北角皇都戲院大廈   新世界以47.76億港元競得香港北角皇都戲院大廈10月8日,第一太平戴維斯承《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公開拍賣出售北角英皇道227至291號,及渣華道4,4A-D,6A-D號及電廠街2-16號皇都戲院大廈。
  • 香港街頭這些歷史建築,每一座都藏著故事
    他的新作《城市地標:殖民地時代的西式建築》,以香港歷史為脈絡,串連殖民地時期各主要地區的地標,包括行政、軍事、法治、醫療等不同類別,當中大部分是法定古蹟或評級建築。饒宗頤文化館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原址有逾百年歷史,曾是清政府的海關分廠、華工屯舍、檢疫站、傳染病醫院及療養院,也是香港第一所女子監獄的所在地。
  • 皇都重生
    東方、京都、豪華、利舞臺、皇都戲院。。。都留下了太多朦朧美好的青春記憶。不知不覺間,這些大型戲院都消失了,只餘下皇都戲院。殘破斑駁的外貌,與附近環境格格不入的六十年代風格,卻讓我每次經過都有股尋幽探古的衝動。新世界發展成功投得皇都戲院大廈並啟動保育計劃,有意恢復皇都五六十年代國際級文藝表演廳及電影院的輝煌地位,保留的不僅僅是一個年代的歷史印記,更是北角一地數代人的集體回憶。
  • 在TX淮海領略香港風情
    2019年的香港  一言難盡 難關總會過我們一起走過時隔多年後的今天全世界都變得面目全非據悉香港微型藝術展不但吸引到各路潮人前來打卡香港前特首  梁振英也親臨現場12月5日梁振英先生參觀了香港微型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