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悠久的歷史和其背後的文化意義,香港北角皇都戲院大廈的去留也讓全城關注。
據悉,皇都戲院大廈於今日拍賣,最終新世界(017)已底價47.6億元投得,創下本港有史以來最高底價強拍個案。
(圖為皇都戲院)
皇都戲院大廈的建築距今已有61年歷史,包含商場、桌球室、兩幢住宅樓宇和前皇都戲院,其中,前皇都戲院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申請人新世界在此次強拍前,已持有物業98%的業權。
項目物業於1959年8月取得入住許可證,地盤面積約為3.62萬方呎。據測量師的估算,該地段統一業權後,或可重建1幢29層高的商住樓宇,預計屆時總樓面面積約38.31萬方呎。
第一太平戴維斯估值及專業顧問服務董事總經理陳超國指出,該項目為市區少見的三面地盤,為歷來最大宗強拍個案。今年以來,本港的強拍申請約為30宗,整體情況和去年相若,由於目前申請強拍的項目在幾年前已開啟併購,因此今年的數字未受到太大的影響。不過,鑑於今後市場存在的不確定因素,接下來發展商收購的節奏或可能受到影響。
陳超國亦指,相比其他的重建項目,由於該項目存在文化保育的意義,因此其建築成本或將隨之增加,有可能對發展商的設計有所限制。
皇都戲院,為本港現存最後的單幢式戲院,屹立在港島中心地段,經歷了60多個寒暑,曾經留下了鄧麗君的歌聲與風採。自1995年一場大火後,便陷入沒落。23年前結束營業。
(皇都戲院舊照)
皇都戲院前身名為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落成時間為1952年,7年後易手兼改名,其屋頂的拋物線形混凝土桁架,展現了戰後現代主義的簡潔風格,被國際保育組織Docomomo International譽為全球戲院獨一無二的設計。
(皇都戲院屋頂的拋物線形混凝土桁架)
它是港島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戲院建築,佔地面積達到3萬方呎,早年造價高達250萬元,鼎盛時期曾容納接近1200名觀眾。
它見證了港產片的黃金時代,亦留下了無數次粵劇戲曲、音樂匯演等風採。
拍賣工作完成之後,作為歷史文化建築的皇都戲院會如何重建,如何在文化保育的前提下完成這件事,亦是下一個關注點
中標者新世界今日公開表示,發展商擬定會保留整個戲院建築及其天台桁架,並將重塑戲院部分,希望其成為文化藝術表演場所。
其中,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指出,鑑於該項目的文化保育意義,會在今年11月完成相關法律程序之後,由保育團隊會對皇都戲院進行勘探工作。
他續說,目前集團已搜購逾百件跟皇都戲院及北角相關文物,包括當年皇都戲院與片商籤訂的協議,希望保育皇都戲院成為香港下一個文化地標。
(鄭志剛)
此外,鄭續指,鑑於皇都戲院剛完成強拍,對於項目將以商廈或住宅發展以及投資額,暫仍未有任何落實方案,但他表示,待項目完成後會對外開放參觀。
話說回來,此次參與重建落實保育皇都戲院的團隊也是誠意滿滿,新世界組織了「鑽石團隊」負責計劃,成員包括了負責大館,來自英國的建築事務所Purcell,他曾參與雷生春、中電總部等保育項目,亦有著名建築師林中偉領導的香港創智建築師(AGC)。另外,為關於如何落實保育皇都戲院提供意見的,還有由毛俊輝、丁新豹及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受託人委員會前主席何培斌、流行文化學者吳俊雄及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等專家組成的顧問委員會。
香港城中已不多見如此重量級意義的文化建築,小編和大家一樣,希望皇都戲院經歷重建過後,不僅能保留住原本的文化遺留,亦能成為香港在時代發展中的靜默見證者,成為可以不斷傳承的城中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