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太空」2017,從倫敦巴比肯出發的一場科幻之旅

2021-02-19 藝術新聞中文版

一場名為「進入未知:一場科幻之旅」的科幻藝術展正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舉行,將持續至9月1日。這場展覽匯聚了800多件以科幻為主題的展品,從漫畫、書籍到電影服裝、道具,從儒勒·凡爾納小說中的超現實奇幻世界、傑克·科比漫畫中的超級英雄,到《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裡的宇宙次元,再到藝術家文學家們幻想中的烏託邦和反烏託邦世界。這場展覽所呈現的五光十色的科幻世界映射了人類從工業革命以來對技術革新源源不斷的熱情,以及科技飛速發展所帶來的隱患的忌憚與不安。

倫敦。6月,一場名為「進入未知:一場科幻之旅」(Into the Unknown: A Journey through Science Fiction)的盛大科幻藝術展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揭開帷幕。這場展覽匯聚了800多件以科幻為主題的展品,從漫畫、書籍到電影服裝、道具,從儒勒·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小說中的超現實奇幻世界、傑克·科比(Jack Kirby)漫畫中的超級英雄,到《星球大戰》(Star Wars)、《星際迷航》(Star Trek)裡的宇宙次元,再到藝術家文學家們幻想中的烏託邦和反烏託邦世界,這場展覽所呈現的五光十色的科幻世界映射了人類從工業革命以來對技術革新源源不斷的熱情,以及科技飛速發展所帶來的隱患的忌憚與不安。


「進入未知:一場科幻之旅」展覽現場,圖片來源:Tristan Fewings/Getty Images

 

「進入未知:一場科幻之旅」通過陳列的800件展品,對19世紀以來現當代科幻文化的興起與發展進行了梳理,並對複雜多樣的科幻流派展開了探索與挖掘。這其中囊括了科幻理念對藝術、文學、電影、時尚設計、建築及流行文化的影響,以及科幻元素在文化創作中的體現。

Dan Toby Smith 為展覽創作的攝影作品,圖片來源:Barbican Centre

 

在整個展覽設計中,大眾流行科幻與小眾獨立科幻被並列展示,以時間變遷為線索串聯起科幻文化在20世紀的發展歷程。凡爾納的小說手稿向大眾展示了作家在創作《環遊世界八十天》(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過程中所做的大量資料收集,電影特效大師雷·哈利豪森(Ray Harryhausen)為其定格動畫製作的恐龍模型呈現了先鋒科學如何影響著當下的娛樂產業,而擺放在藝術中心入口大廳的1.8米的影像裝置作品則重現了科幻劇集《黑鏡》(Black Mirror)的《十五萬點》(Fifteen Million Merits)一集中的跑步機場景。此外還有1950至60年代的航天業廣告、H·R·吉格爾(H. R. Giger)為電影《異形》(Alien)創作的設計稿、電影《星際穿越》(Interstellar)中的機器人 TARS 模型等具有時代、流派代表性的珍貴展品。

H·R·吉格爾設計的哈肯尼首領椅,及其為電影《Dune》(1975)創作的概念設計稿,圖片來源:Creative Review

雷·哈利豪森設計的電影模型,圖片來源:Tristan Fewings/Getty Images

 

整個展覽有意營造著一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復古感。展覽分為四個板塊,分別聚焦人類科幻文化創作中的4個主題。第一個板塊名為「奇異之旅」(Extraordinarily Voyages),展示了在科幻創作中人類幻想的地球未知生物與空間。這一章節的展覽由一排陳列櫃開始,其中擺放著儒勒·凡爾納的手稿和插畫、雷·哈利豪森的恐龍模型、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和《哥斯拉》(Godzilla)的拍攝道具和模型、以及大量經典科幻小說的珍藏版等展品。

儒勒·凡爾納小說《The Purchase of the North Pole》創作筆記,1888,圖片來源:Hyperallergic

儒勒·凡爾納小說《環遊世界八十天》玻璃印畫,1885,圖片來源:Hyperallergic

展覽的第二部分名為「太空漫遊」(Space Odyssey),重點展示人類對茫茫太空的探索與暢想。對地外空間的探索是科幻文化中最為經典且不可或缺的章節,其中也衍生出不少標誌性的科幻元素。這一板塊的展覽中,觀眾可看到眾多經典怪獸和外星生命的模型,《異形》(Alien)、《星際迷航》(Star Trek)等電影中演員穿過的太空服,以及《第九區》(District 9)、《星球大戰》(Star War)等電影的原型概念圖。此外,該部分主題展品還包括由領土工作室(Territory Studio)打造的仿製電影《火星人》(the Martian)中的航天局任務控制臺模型、藝術家 Soda_Jerk 製作的影像裝置,以及蘇聯原版航天紀念明信片等。

H·R·吉格爾為電影《異形》設計的圖稿,1992,圖片來源:Hyperallergic

電影《星際迷航》(1979)及《月球》(2009)太空衣道具,圖片來源:Creative Review

結束「太空漫遊」之後,展覽將觀眾重新拉回地球,只不過其所呈現的不再是對未知和奇異的幻想,而是聚焦未來世界人類可能面對的社會的衰敗與毀滅。科幻文化發展的主題同時交雜著人類對未知的嚮往與恐懼,而對末世的想像則是當恐懼佔據主導時的產物。這一類以賽博朋客(Cyberpunk)為標誌性流派的科幻作品中,最為常見的意象便是密布高聳的摩天大樓,以及飽受戰爭與災難摧殘的反烏託邦世界。

在該板塊的展覽中,觀眾可看到經典的末日類科幻文學及影視作品的片段,如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小說《侍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蘇珊·柯林斯的小說《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小說《1984》,以及電影《極光追殺令》(Dark City)等。此外,展覽還展出了本·維特利(Ben Wheatley)最新導演的電影《摩天大樓》(High-Rise)中的城市房屋模型及設計稿。

康拉德·肖克勞斯《In Light of The Machine》,機械裝置,圖片來源:Hyperallergic

拉裡薩·桑索爾《In the Future, They Ate From the Finest Porcelain》,2015,圖片來源:larissasansour

展覽的最後一部分回歸人類本身,並關注人類作為個體的肉體、思想與存在。這一章節的展覽名為「最後的邊界」(Final Frontiers),意寓對未知的探索終將回歸人類自身。在科幻文化的發展中,人類科技的邊界被無限推遠,出現了機械體、複製人與機器人,「人」與「機器」的界限被無限融合,與此伴隨著的便是科技對人性的挑戰與拷問。

最後板塊的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視覺特效公司「雙重否定」(Double Negative)製作的裝置展品,此外還有由人工智慧機器人編劇的電影「陽春」(Sunspring)、瑪麗·雪萊(Mary Shelley)創作的世界上首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片段、《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與《終結者》(The Terminator)等科幻影視片段以及珍藏版超級英雄漫畫選刊等展品。

電影《Ex Machina》片段,2015,圖片來源:Barbican Center

電影《Existenz》道具,1999,圖片來源:Creative Review

策展人派屈克·吉格(Patrick J. Gyger)認為,科幻文化流派的發展演變深受當時社會生產背景及大眾市場的影響,因此也常以消遣雜誌、遊戲卡、平裝漫畫等價格低廉的形式呈現。然而,在科幻娛樂如此流行的現在,即便許多科幻作品都就人類現實展開了自己的探討,人們依舊傾向於忽視「科幻文化」成為「正統文化」的潛力。而「進入未知」展覽,則有意地將觀眾攜入一個聚焦科幻主題從「低端娛樂」逐漸轉變為「高雅藝術」的過程。

科幻雜誌封面圖展示櫃,圖片來源:Tristan Fewings/Getty Images

俄羅斯「A Man In Space」系列明信片,1965,圖片來源:Hyperallergic

「科幻」作為一個文化流派,寄託著嚮往、好奇、警醒、憂慮等多種人類情感,它的主題永遠是有關「未知」。人們對未知的複雜情感推動了科幻文化在現當代社會的興起,而同時它也在影響、引導著人們對當下社會、環境的認知與行為。(編譯/廖予含)

進入未知:一場科幻之旅

Into the Unknown: A Journey through Science Fiction

巴比肯藝術中心 | 展至9月1日

TANC團隊因工作拓展需要,現在招募新成員:

  工作地:北京、上海

  工作地:北京、上海

  工作地:上海

  工作地:上海


相關焦點

  • 從拋起的骨頭到太空的宇航器,《2001太空漫遊》篇章二:月球之旅
    今天我們接著來解讀這部科幻史詩《2001太空漫遊》的第二個篇章: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上期我們了解了《2001太空漫遊》的開篇章,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隨便讀讀深度解讀科幻史詩劇,《2001太空漫遊》開篇章:人類的黎明。
  • 太空漫遊:一曲科幻交響史詩
    《2001太空漫遊》,導演庫布裡克,其浩瀚如宇的電影世界,至今仍為無數科幻作家、科幻電影導演所學習、觀摩。從《光榮之路》、《奇愛博士》到《2001太空漫遊》、《閃靈》、《全金屬外殼》,再到《發條橙》,無不如此。
  • 科幻迷們有福了!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上市
    □文/半島記者 黃靖斐電影《流浪地球》的火爆點燃了中國影迷、讀者對科幻電影、小說的期待,引爆了閱讀科幻小說的狂潮。但很多人不知道,劉慈欣的《三體》《流浪地球》都受到一部「科幻神作」的影響,就是《2001:太空漫遊》。正值人類登月50周年之際,讀客文化推出了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讓處在閱讀狂潮之中的國內讀者,再次領略這部「科幻界」曠世之作的魅力。
  • 《2001太空漫遊》:科幻電影的先驅,探討了我們從何而來
    《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的代表作,在探索複雜主題、先見之明和視覺語言方面具有開創性。它不僅在視覺上比較震撼,還將科幻電影分為兩大類,甚至近年來最好的科幻電影也沒有達到《2001太空漫遊》所能達到的水平。
  • 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許多人以為《2001太空漫遊》是2001年後的電影,其實影片於1968年上映的,它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科幻片,根據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影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 來自50年前科幻的魅力,被稱科幻電影教科書—《2001太空漫遊》
    樹葉推薦:斯坦利·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大家好,又到了本期公版電影推薦,老規矩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公版:一部文學或藝術作品,著作權權利保護期結束,就會進入公共領域,人們可以免費對這些作品進行傳播和藝術創作。
  • 太空漫遊四部曲
    ——劉慈欣(《三體》《流浪地球》作者) 1980年的一個冬夜,一位生活在斯裡蘭卡的英國人改變了我的一生,他就是西方科幻三巨頭之一的阿瑟•克拉克,我看到的書是《太空漫遊》。當我翻開那本書時,發現那夢想中的東西被人創造出來了。
  • 世界經典電影系列(9)《2001:太空漫遊》
    它是一部人類探索的偉大史詩,一場視覺的極致盛宴,一次對未來世界的精準預言,它也被譽為科幻電影的鼻祖。於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長期佔據史上「最佳科幻電影」的地位。故事講述了2001年,幾位太空人乘坐太空飛船去月球和木星探索人類進化之謎。
  • 電影《2001:太空漫遊》配樂研究
    渾然一體,水乳交融——電影《2001:太空漫遊》配樂研究前言電影《2001:太空漫遊》是殿堂級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的代表作,這部上映於1968年的電影革命性的創新了科幻電影的視聽語言,歷經半個世紀,仍然煥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並且持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藝術家不斷深入探索
  • 【精品】太空漫遊四部曲
    科幻殿堂的永恆經典, 太空時代的不朽史詩全新修訂精裝典藏版阿瑟•克拉克,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幻大師和太空預言家「太空漫遊」系列,世界科幻文學巔峰之作,全球暢銷45年「太空漫遊」四部曲由《2001:太空漫遊》《2010:太空漫遊》《2061:太空漫遊》《3001:太空漫遊》四部作品組成,是世界科幻三巨頭之一——阿瑟•克拉克最重要的代表作
  • 福利:送你2001太空漫遊
    從來沒有一部作品像《2001:太空漫遊》這樣,憑一己之力,掀起一股風靡全球的文化現象!1964年,已經名聲大噪的電影大師庫布裡克,邀請科幻之王阿瑟·克拉克出手,兩位天神決定一起創作一部科幻作品。這一幹就是四年!
  • 《2001太空漫遊》在科幻電影中是什麼水平和地位?
    現如今,電影業技術發達,形形色色的科幻電影,特效華麗逼真,讓人審美疲勞。殊不知在上世紀60年代,英國和美國就聯手拍出了一部鴻篇巨製的科幻電影,也就是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這部《2001太空漫遊》。電影的開端,像猩猩一樣的史前人類集群生活。
  • TANC | NASA紀念「2001:太空漫遊」50周年,從它開始讀懂庫布裡克
    於1968年4月在美國正式公映的《2001太空漫遊》,轉眼已經誕生50周年。半個世紀過去,這部由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執導的電影已經成為全世界科幻影迷心中的聖經,影響了後世諸如《黑客帝國》《盜夢空間》《星球大戰》等作品及其導演的創作。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
  • 經典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
    庫布裡克電影《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裡程碑式的舉世公認之經典。
  • 2001-太空漫遊
    作為一個科幻迷,有太多的作品想分享了,比如經典的科幻三巨頭:英國的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和艾薩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或者中國爆火的劉慈欣(三體系列),等等一堆經典的科幻作品。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把我覺得最經典的《2001:太空漫遊》作為推薦!
  • 容易被忽略的一部科幻史詩劇,《2001太空漫遊》,需要細品才明白
    今天,我們來聊一部經典的科幻史詩巨著,《2001太空漫遊》,這是一部1968年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的科幻劇。這部電影是公認的現代科幻電影的鼻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影響了其後所有的科幻片創作。無論是在拍攝技術還是內容的立意方面,讓50年後的今天看起來依然讓人嘆為觀止,這麼多年來,大家對這部片子的的討論也從未終止過。
  • 50年前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至今還未被超越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海報1968年4月3日,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的科幻巨製《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正式在美國多地公映。之前一天,影片在華盛頓上城劇院做了全球首映,觀眾的反應參差不齊,翌日見報的影評人觀點也褒貶不一。
  • 深度解讀科幻史詩劇,《2001太空漫遊》開篇章:人類的黎明
    《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1968年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的科幻劇。這部電影是公認的現代科幻電影的鼻祖,劉慈欣也曾經謙虛的說,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看容易被忽略的一部科幻史詩劇,《2001太空漫遊》,需要細品才明白。
  • 2001:太空漫遊與變形記
    讀到這本書完全是個意外,我計劃裡不曾有過這本書,然而當我正在看《2001:太空漫遊》電影時,覺得節奏對於我來說太慢,不是很看得進去。劉慈欣曾在雨果獎頒獎演講時說:「作為科幻作家,我一直在努力延續著克拉克的想像,我相信,無垠的太空仍然是人類想像力最好的去向和歸宿,我一直在描述宇宙的宏大神奇,描寫星際探險,描寫遙遠世界中的生命和文明,儘管在現在的科幻作家中,這樣會顯得有些幼稚,甚至顯得跟不上時代。」而在這句話之前,他訴說了這樣一個事實:科幻小說不再著眼於宇宙,而是更加貼近生活的賽博朋克類作品。